研究生: |
莊文如 |
---|---|
論文名稱: |
《清華簡(壹)‧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1 |
中文關鍵詞: | 清華簡 、金縢 、尚書 、異文 、天人關係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1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幾十年來,大批簡牘帛書的出土,帶動學界研究的熱潮,亦使簡帛研究成為顯學,這批出土簡帛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多元,不僅有儒、道、雜、兵、陰陽諸家思想,更涉及哲學、文學、音樂、術數、軍事……等方面。如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發現,內容更多是罕見的《書》類相關文獻,其中清華簡〈金縢〉可與傳世文獻《尚書‧金縢》相互參證,透過相關異文的對讀,或能增補彼此之不足,亦能對上古史、版本源流及文字考釋等帶來一些研究助益,進一步更可為思想內涵的探索奠定研究根基。
本論文旨在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的〈金縢〉篇作綜合性觀照,一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依序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當前研究概況,以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簡文疏證」,乃針對通篇簡文進行章句校釋,並就若干有爭議性的字詞進行探討,試圖在古文字研究材料較為完備之今日,能作出正確的形、音、義分判,以釐清簡文的釋讀問題。第三章「相關異文對讀」,主要透過清華簡〈金縢〉與《尚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的相關文句對讀,並兼論篇中所涉及之古史疑義與版本源流的可能面貌。第四章「思想內涵研究」,則是藉由簡文之梳理,一方面建構周公的憂患意識與賢臣形象,另一方面則試圖分析簡文所呈顯的天人關係,以探究戰國文本是否有明顯不同於傳世文本的思想特色。第五章「結論」,先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作概要回顧,再接續說明研究之限制與未來研究展望。
壹、古籍文獻
一、經部
(一)書類
1.[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五一四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民國]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2刷。
3.[宋]蘇軾撰:《書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十四冊,1986年。
4.[宋]史浩撰:《尚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本,1983年。
5.[宋]林之奇撰:《尚書全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十五冊,1986年。
6.[宋]蔡沈撰:《書經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十八冊,1986年。
7.[元]吳澄撰:《書纂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景印清同治12年粵東書局重刊《通志堂經解》本第六冊,1996年3月。
8.[清]王夫之撰:《書經稗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十六冊,1986年。
9.[清]閻若璩撰:《尚書古文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十六冊,1983年8月。
10.[清]王頊齡等奉敕撰:《欽定書經傳說彙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十五冊,1986年。
11.[清]江聲撰:《尚書集注音疏》,收錄於《皇清經解》第十一冊,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12.[清]王鳴盛撰:《尚書後案》,收錄於《皇清經解》第十二冊,臺北:復興書局,1961年。
13.[清]段玉裁撰:《尚書古文撰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四十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道光間段氏刻經韻樓叢書本影印,1995年。
14.[清]孫星衍撰:《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9月。
15.[清]陳喬樅撰:《今文尚書經說考》,錄自《經學輯佚文獻彙編》第五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16.[清]戴鈞衡撰:《書傳商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清咸豐刻本, 2002年。
17.[清]皮錫瑞撰:《今文尚書考證(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12月。
18.[清]簡朝亮撰:《尚書集注述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五十二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清光緒30年讀書堂刻本影印,2002年。
19.[清]吳闓生纂:《尚書大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3月。
20.[清]曾運乾撰:《尚書正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二)詩類
1.[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賈公彥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006年。
2.[吳]陸璣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3.[宋]朱熹撰:《詩集傳》,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5月。
4.[清]姚際恆撰:《詩經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1月。
5.[清]馬瑞辰撰,[民國]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6.[清]張慎儀撰:《詩經異文補釋》,薆園叢書本,1916年。
7.[清]馬其昶撰:《毛詩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三)禮類
1.[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006年。
2.[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006年。
3.[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006年。
4.[清]孫詒讓撰,[民國]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四)春秋類
1.[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006 年。
2.[周]左丘明傳,[清]洪亮吉編著:《春秋左傳詁》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3.[漢]董仲舒撰,[民國]蘇輿著:《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
(五)五經總義及四書類
1.[唐]陸德明撰,[民國]孫毓修校:《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再版。
2.[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收錄於《助字辨略等六種》,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9月3版。
3.[清]俞樾撰:《群經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4.[宋]朱熹撰:《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9月。
(六)小學類
1.[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9月再版2刷。
2.[漢]劉熙撰,[明]吳琯校:《釋名》,收錄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五十一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據上海涵芬樓《古今逸史》叢書本影印,2002年。
3.[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嘉慶20年江西南昌府學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2006年。
4.[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二、史部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日]
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2月初版5刷。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3.[漢]劉向撰,[民國]王照圓注:《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12年4月。
4.[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民國]王雲五主編:《新唐書》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北宋嘉祐刊本,2010年9月。
5.[元]撰者不詳,[清]李文田注:《元祕史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三一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光緒22年漸西村舍刻本
影印,2002年。
三、子部
1.[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第三四四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影印,1919年。
2.[秦]呂不韋編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月。
3.[秦]呂不韋編撰,[民國]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漢]劉安撰、高誘注,[民國]劉文典著,[民國]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5.[漢]王充撰:《論衡》,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第一零一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6.[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7.[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七三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8.〔清〕陳立撰,[民國]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8月。
9.[清]蔣廷錫等編纂:《禽蟲典》,收錄於《古今圖書集成》第五一五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四、集部
1.[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
2.[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1979年。
3.[清]袁枚撰:《小倉山房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5月。
4.[清]錢大昕著,[民國]陳顯軍、陳文和點校:《十駕齋養新錄》,收錄於
[清]錢大昕著,[民國]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七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5.[清]洪頤煊撰:《讀書叢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五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年富文齋刻本影印,2002年。
6.[清]方濬益撰:《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收錄於《國家圖書館藏金文研究資料叢刊》第十六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民國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石印本,2004年。
7.[清]孫詒讓撰:《籀 述林‧周師龢父敦拓本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六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民國五年刻本影印,2002年。
8.[清]劉鶚輯:《鐵雲藏龜》,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29年劉氏石 印本影印,1959年。
9.[民國]王國維撰:《史籀篇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民國五年上海倉聖明智大學排印本影印,1971年。
貳、近代專著
一、古文字暨出土文獻研究
(一)古文字綜述
1.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9月。
2.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3.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4.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5.朱德熙著,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2月。
6.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六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7.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8.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篇》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二)甲骨及金文
1.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2.郭沫若:《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據廬江劉氏藏本影印,1971年2月。
3.孫海波著:《甲骨文編(改訂版)》,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7月。
4.于省吾著:《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5.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0月。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8月。
7.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8.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三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2001年10月。
10.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11.于省吾著:《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12.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出版社,2009年5月。
(三)出土簡帛文獻
1.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2.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3.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4.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5.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6.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7.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9.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1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1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12.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13.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3月。
1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5.何琳儀著:《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1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蔡葛陵楚墓》,河南: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1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18.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1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2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22.李守奎等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23.白於藍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24.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25.蕭毅著:《楚簡文字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26.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27.陳斯鵬著:《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3月。
28.李學勤主編、劉國忠編著:《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29.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30.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12月。
3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參)》,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四)其他
1.馬敘倫著:《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第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10月。
2.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3.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4.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二、尚書研究
1.于省吾撰:《雙劍誃尚書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本論文採用臺北:崧高書社印行,1985年4月。
2.朱廷獻著:《尚書異文集證》,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
3.楊筠如撰:《尚書覈詁》,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2月。
4.李振興編撰:《尚書——華夏的曙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12月。
5.屈萬里著:《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初版。本論文採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年10月初版九刷。
6.顧頡剛、劉起釪著:《尚書校釋譯論》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7.劉起釪著:《尚書研究要論》,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1月。
8.程元敏著:《尚書周書.牧誓洪範金縢呂刑篇義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12月。
三、其他
1.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2.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
3.王國維:《王國維遺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初版。本論文採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印刷本。
4.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
5.吳鎮烽:《金文人名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藍燈書局,1989年初版。本論文採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1月4刷。
7.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初版。本論文採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2刷。
8.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9.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10.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11.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3月。
12.李民:《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與進程》,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3月。
參、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一)清華簡相關論文
1.劉國忠:〈清華簡的入藏及其重要價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9年第3期。
2.李學勤、劉國忠:〈清華簡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國學學刊》2009年第4期。
3.孫飛燕:〈〈蟋蟀〉試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4.李學勤:〈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5期。後收錄於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
5.劉國忠:〈清華簡保護及研究情況綜述〉,《中國史動態研究》2009年第9期。
後收錄於李學勤主編、劉國忠編著:《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6.沈建華:〈清華楚簡「武王八年伐 」芻議〉,《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2期。
7.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後收錄於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
8.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文史哲》2010年第6期。
9.馬楠:〈國之瑰寶:清華簡〉,《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10.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
11.黃德寬:〈在首批清華簡出版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略說清華簡的重大學術價值〉,《出土文獻》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12.劉光勝:〈清華簡與先秦《書》經流傳〉 ,《史學集刊》2012年第1期。
13.馬楠:〈楚簡與《尚書》互證校釋四例〉,《出土文獻》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14.裘錫圭:〈說清華簡〈程寤〉篇的「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15.沈寶春:〈論清華簡〈程寤〉篇太姒夢占五木的象徵意涵〉,《東海中文學報》第23期(2011年7月)。
(二)〈金縢〉相關論文
1.李學勤:〈《尚書‧金縢》與楚簡禱辭〉,《中國經學》第1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後又刊於李學勤著:《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2.李銳:〈〈金縢〉初探〉,《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
3.馬楠:〈〈金縢〉篇末析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黃懷信:〈清華簡〈金縢〉校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第3期(2011年5月)。
5.廖名春:〈清華簡〈金縢〉篇補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
6.李學勤:〈由清華簡〈金縢〉看周初史事〉,《中國經學》第8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7.李學勤:〈釋清華簡〈金縢〉通假為「穫」之字〉,《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後又刊於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
8.劉國忠:〈從清華簡〈金縢〉看傳世本〈金縢〉的文本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9.徐子黎:〈清華簡〈金縢〉與今傳本對讀比較〉,《安徽文學》2011年第11期。
10.陳劍:〈清華簡〈金縢〉研讀三題〉,收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11.劉信芳:〈清華藏簡(壹)試讀〉,《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三)其他
1.羅琨、張永山:〈家字溯源〉,《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0年2月)。後又刊於《甲骨文獻集成》第13冊,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2.吳振武:〈戰國 (廩)字考察〉,《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
3.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4.黃沛榮:〈古籍異文析論〉,《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5.林澐:〈釋古璽中从「朿」的兩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6.裘錫圭:〈殺首子解〉,《中國文化》1994年第9期。
7.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海上論叢》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8.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香港:三聯書局,1999年8月。
9.楊向奎:〈釋 〉,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13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10.徐在國、黃德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性情論》釋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2期(2002年3月)。後又刊於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11.趙平安:〈釋「 」及相關諸字——論兩周時代的職官「醓」〉,《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後又載於趙平安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12.吳振武:〈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型方式〉,《漢語史學報》第3輯「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13.李學勤:〈包山楚簡「郙」即巴國說〉,《中國文化》2004年第1期。後又刊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14.羅新慧:〈說新蔡楚簡「嬰之以兆玉」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
15.周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迹〉,《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16.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 」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17.劉洪濤、劉建民:〈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18.丁四新:《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第4輯,湖北:崇文書局,2010年12月,代序。
19.高佑仁:〈讀金文札記四則(逆作父丁、舌、孝子、甬)〉,《彰化師大國文學誌》,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10年12月。
二、研討會論文
(一)清華簡相關論文
1.劉國忠:〈清華簡〈金縢〉與周公居東的真相〉,《商周文明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5月15日。後收錄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1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
2.袁金平:〈清華簡〈金縢〉校讀一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3.馮時:〈清華〈金縢〉書文本性質考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4.劉樂賢:〈清華簡〈金縢〉「 」字試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5.劉國忠:〈試析清華簡〈金縢〉篇名中的稱謂問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6.李銳:〈由近年出土文獻論《尚書序》的有關問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7.杜勇:〈清華簡〈金縢〉有關歷史問題考論〉,《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武昌:武漢大學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所,2011年10月29-31日。後又刊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2期(2012年3月)。
8.朱歧祥:〈由金文字形評估清華藏戰國竹簡〉,《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武昌:武漢大學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所,2011年10月29-31日。後收錄於《朱歧祥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12月。
9.朱鳳瀚:〈讀清華楚簡〈金縢〉兼論相關問題〉,《【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香港: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及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2011年11月30日-12月2日。
10.許華峰:〈〈金縢〉與清華簡「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對讀〉,國科會「出土簡帛人文學專家釋讀專著文哲讀書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12月10日,未刊稿。
11.徐富昌:〈清華簡〈金縢〉異文管窺〉,《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3月16-18日。
12.陳劍:〈「備子之責」與「唐取婦好」〉,《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0-22日。
(二)其他
1.唐鈺明:〈四十年來的古漢語語法研究〉,《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2.陳秉新:〈釋 及相關諸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 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3.金俊秀:〈說害〉,《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2007年5月。
4.黎千駒:〈《尚書》、《史記》異文的訓詁價值研究〉,《首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4月。
5.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特殊構形──繼承與創新〉,《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0-22日。
三、網站論文
(一)清華簡相關論文
1.復旦讀書會(鄔可晶、顧莉丹執筆):〈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
2011年1月5日。
2.復旦讀書會(陳志向、謝明文執筆):〈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復旦
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7),2011年1月5日。
3.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8),2011年1月7日。
4.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書後(二)〉,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9),2011年1月8日。
5.刑文:〈清華簡〈程寤〉釋文所見祭禮問題〉,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4),2011年1月9日。
6.蘇建洲:〈《清華簡》考釋四則〉,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8), 2011年1月9日。
7.劉樂賢:〈讀清華簡札記〉,武漢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4),2011年1月11日。
8.曹方向:〈記清華簡第一冊九篇竹書的若干書寫情況〉,武漢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96),2011年1月31日。
9.劉洪濤:〈清華簡補釋四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9),2011年4月27日。
10.劉光勝:〈清華簡〈耆夜〉考論〉,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84),2011年4月30日。
11.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34),2011年6月10日。
(二)〈金縢〉相關論文
1.復旦讀書會(蔡偉執筆):〈清華簡〈金縢〉研讀札記〉,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4),2011年1月5日。
2.何有祖:〈清華大學藏簡〈金縢〉補釋一則〉,武漢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2),2011年1月5日。
3.蘇建洲:〈關於〈金縢〉「厭」讀為「贛」〉,武漢網之「簡帛研讀」論壇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567&fpage=7),2011年1月8日。
4.蕭旭:〈清華簡〈金縢〉校補〉,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65),2011年1月8日。
5.宋華強:〈清華簡〈金縢〉校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0),2011年1月8日。
6.米雁:〈清華簡〈耆夜〉、〈金縢〉研讀四則〉,武漢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1),2011年1月10日。
7.米雁:〈清華簡〈金縢〉「 」字試詁〉,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7),2011年1月12日。
8.宋華強:〈清華簡〈金縢〉讀為「穫」之字解說〉,武漢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8),2011年1月14日。
9.高中華:〈清華簡「不豫有遲」再考察〉,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10),2012年8月6日。
10.陳民鎮、胡凱集釋,陳民鎮按語:〈清華簡〈金縢〉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8), 2011年9月20日。
(三)其他
1.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xuzaiguo02.htm),2003年1月14日。
2.徐在國:〈新蔡葛陵楚簡札記(二)〉,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 /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3),2003年12月17日。
3.李銳:〈〈仲弓〉補釋〉,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zhonggongbushi.htm),2004年4月18日。
4.董珊:〈楚簡〈恆先〉「詳宜利巧」解釋〉,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dongshan04.htm),2004年11月9日。
5.陳劍:〈上博楚竹書「葛」字小考〉,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2006年3月10日。
6.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年7月9日。
7.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2007年7月16日。
8.沈培:〈試釋戰國時代从「之」从「首」(或从頁)之字〉,武漢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0),2007年7月17日。後又發表於:《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1月10-11日。
9.陳偉:〈〈慎子曰恭儉〉校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7),2007年7月19日。
10.劉釗:〈《上博五.融師有成氏》「耽淫念惟」解〉,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66),2007年7月25日。
四、報紙報導
1.李學勤:〈初識清華簡〉,《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日。後收錄於其大作:《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4月。
2.李學勤:〈清華簡〈耆夜〉〉,《光明日報》2009年8月3日。
3.郭偉川:〈武王崩年考〉,《光明日報》國學版,2012年9月17日。
肆、學位論文
1.劉振維:《論《今文尚書》中的天命觀與政治哲學》,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指導教授:張永儁)後出版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十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2.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12月。(指導教授:李孝定、李立信)
3.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年4月。(指導教授:吳振武)
4.李莉:《《尚書‧金縢》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指導教授:李霖生)
5.方聖文:《《尚書‧周書》天命述考》,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指導教授:姚小鷗)
6.林軍强:《〈尹至〉、〈尹誥〉和〈金縢〉集釋》,武昌: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指導教授:蕭聖中)
7.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史料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11月。(指導教授:沈寶春)
8.馬曉穩:《出土戰國文獻《尚書》文字輯證》,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指導教授:徐在國)
9.龔俞璇:《清華簡壹〈尹至〉等五篇集釋》,武昌: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指導教授:李天虹)
10.黃澤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金縢、祭公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指導教授:季旭昇、蔡根祥)
伍、電子資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2.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text.org/zh)
3.中國古代簡帛字形、辭例數據庫(http://www.bsm-whu.org/zxcl/)
4.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35201)
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
學研究所共同開發「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6.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
7.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
8.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孔子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
9.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
10.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