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覺筱瑩 Chueh,Hsiao-Ying |
---|---|
論文名稱: |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評量設計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ssessment Design for Guidance Activit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
指導教授: |
蔡居澤
Tsai, Ju-T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 、評量 、單元評分規準 |
英文關鍵詞: |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Assessment, Unit Scoring Criteri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輔導活動課程依據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所設計評量活動的發展流程,並分析實施之後發現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本研究所指的「綜合活動輔導活動課程」及「輔導活動課程評量設計」分述如後。前者係指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中階段的輔導活動課程。後者係指研究者依據教育部推動教學實驗試行版的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所設計的自編教案之教學評量。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依據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所設計的評量活動發展流程可分為以下七項步驟:(一)確立教學目標、(二)擬定教學單元、(三)選取評量標準、(四)設定單元評分規準、(五)設計評量活動、(六)同儕教師審題及(七)實施評量活動。
在研究進行中,研究者遭遇以下九種困難:(一)教學內容無法依原教學計畫訂定時間執行、(二)校本課程排課因素導致學生無法有相同學習起始點、(三)部定評量標準要轉換為教學現場中的單元評分規準有一定的困難度、(四)學習單的問題設計不夠明確、(五)評量題目的文字敘述過於簡單、(六)行政職務影響教學正常進行、(七)檔案評量是否應納入單元評分規準、(八)單獨設計單元評分規準易流於閉門造車及(九)無同儕教師協助審題。
研究結束後,研究者提出以下九種解決之道:(一)行事曆及課表底定後再次增修課程、(二)輔導活動課不列入兩節連排課程、(三)練習轉化部定評量標準為教學現場中的單元評分規準、(四)重新調整學習單的問題、(五)學習單題目設計以建構引導思考文句為主、(六)調整職務或列入研究建議、(七)檔案評量納入學期評分要項或另列行政嘉獎措施、(八)單元評分規準建議由團隊構思產生及(九)書面評量活動宜納入審題制度。
This thes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assessment activities which were designed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 assessment criteria in the guidance activity curriculum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of junior high curriculum in Taiwan. This thesis also attempted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o provide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certain problems as practice.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wo major concepts. The first one“the guidance activit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referr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in the seven learning areas of national curriculum. The other one, designed by the author, referred to the teaching assessments based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 assessment criteria at the experimental stage develop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The guidance activit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based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 assessment criteria of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teps: establishing teaching goal, building teaching unit, choosing assessment criteria, designing unit scoring criteria, examining the questions with peer colleagues, and implementing assessment.
Researcher had met 9 difficulties as rows during the research.
1. Teaching context failed to meet the original teaching schedule.
2. Students couldn’t have the same learning start for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3. There were som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between “criteria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unit scoring criteria in teaching assessment.”
4. The question design of worksheet wa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5.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assessment questions were too simple.
6.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had influenced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7. Should the profile assessment be put into the unit scoring criteria?
8. Designing the unit scoring criteria by oneself had limits.
9. No peer-colleagues helped examine the assessment questions.
There were 9 solving ways as below after the research was completed.
1. Teaching context should be double revised after the announcement of school-schedule and class-time table.
2. The guidance activit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tegrated activity learning area shouldn’t be arranged in serial classes within a week.
3. Make exercises of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riteria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unit scoring criteria in teaching assessment.”
4. Readjust the questions of worksheets.
5. Guide-thinking questions would be better.
6. Personnel relocation or research suggestion included.
7. Profile assessment put in semester assessment item or administrative Award.
8. Designing the unit scoring criteria by team work.
9. Examination should be part of the assessment procedures.
壹、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和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12)。標準本位評量。教育研究月刊。221期,133-134。
吳毓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能力與學習領域的關係交會合一或相互對話。課程與教學季刊2001,4(3),頁103 ~ 124。
吳毓瑩、陳彥名、張郁雯、陳淑惠、何東憲、林俊吉(2009)。以常態混組模型討論書籤標準設定法對英語聽讀基本能力標準設定之輻合效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1(1),69-90。
吳鼎(1983)。輔導活動之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宋文菊、黃秀霜( 1998)。篇章閱讀理解之實作評量研究。載於臺南師院測驗發展中心(彙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頁107-121 )。臺南巿:臺南師院。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12)。實作評量的編制步驟及實例。教育研究月刊。214期,92-109。
李坤崇(2012)。實作評量的編製步驟及實例。教育研究月刊,214,92-109。
林玫君(2010)。國小戲劇課程之實作評量研究-建立「戲劇基本能力」之評分規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010 ,34,179-222。
林玫君(2011)國小中年級戲劇賞析評分規範與實作評量任務之發展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010,21,1-31。
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台北:雙葉。
邱淵、王銅、夏孝川、洪邦裕、龔偉民和李亞玲(譯)(1989)。教學評量(原作者:B.S.Bloom, G.F. Madaus and J.T.Hastings)。臺北市:五南。
凃金堂(2010)。是檔案評量或是檔案堆積?談實施檔案評量時教師應注意的事項。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7,2,23-34。
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民國101年8月。
國民教育法(民68年5月23日)。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東華。
張景媛(2012)。評量標準試辦教師知能研習(評量作業設計說明)。「101年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辦教師研習」之研習資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麗麗(2002a)。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86。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1年3月29日修訂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7年5月1日修訂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8年5月23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2008年5目23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101年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101學年度北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招生簡章。2011年12目20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教基本說帖(詳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101年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辦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行版)研討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基北區101學年度高中高職免試入學招生簡章。2012年2目20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年度研討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許民陽、林麗詩、卓家夙(2004)。轉化能力指標教學設計模組及多元評量實務探討。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研討會論文集,369-397。台北: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資源中心。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國立台北師院: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
陳英豪、吳裕益(1996)。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陳煜清(2002)。從「國小教師」的觀點談「多元化評量」的意涵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9-43頁。
游進年(2000)。小班教學與多元評量。教師天地,99,11-17。
童鳳嬌(2012)。十二年國教的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2,157-182。
黃淑苓(2002)。「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評量。教育科學期刊,1(2),3-241。
楊思偉、葉天喜、張淑芳、丘愛鈴、楊思偉、劉碧賢、田耐青、楊銀興、林麗雪、韓楷檉、黃瑞峰、羅明華、林妙穗、林本喬、周進科、陳蓉蓉、蕭佳華、周百營、范國樑、蔡炳炎、柯淑惠(2010)。綜合活動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2)。行動研究教育學(原作者:Richard D. Parsons, Stephanie Lewis Hinson & Deborah Sardo-Brown )。臺北市:紅葉文化。
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力轉化。教育研究月刊,96, 49-63。
鄒慧英(譯)(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原作者:Robert L.Linn & Norman E.Gronlund)。臺北市:洪葉文化。
鄒慧英、陳光雄( 1998),體育教學的評量-評定量表的研發。載於臺南師院測驗發展中心(彙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頁157-198,臺南市:臺南師院。
劉欣怡(2011)。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探討。臺北市:未出版。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潘世尊(2007)。教育、理論與行動研究。台北:華騰。
鄭秀琴(2011)。國中綜合活動教師手冊第一冊(一上)。臺北市:康軒。
鄭秀琴(2011)。國中綜合活動第一冊(一上)。臺北市:康軒。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魯俊賢、吳毓瑩(2007)。過程技能之二階段實作評量:規劃、實踐與效益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5(2),215-239。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簡茂發、李琪明、陳碧祥(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測驗年刊,42輯,22,1-12頁。
貳、英文文獻
Goodrich Andrade, H. (2000). Using rubrics to promote think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 13-18.
Goodrich, Heidi(Dec 1996/ Jan1997). Understanding rubric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4.4 , 14-17.
http://pareonline.net/getvn.asp?v=7&n=25
Patti Shank(2006).Four typical learning assessment mistakes. Online Classroom, 3, 4-7.
Tierney, Robin & Marielle Simon (2004). What's still wrong with rubrics: focusing on the consistency of performance criteria across scale level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