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曉筠 Lin, Hsiao-Yun |
---|---|
論文名稱: |
鄭孝胥詩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41 |
中文關鍵詞: | 鄭孝胥 、清遺民 、海藏樓詩集 、同光體 、滿洲國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CH.003.2019.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9 下載:7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鄭孝胥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而他的詩作不但展現了清末民初的政治社會面貌,也是他一生心聲的傳達。目前在臺灣的鄭孝胥研究集中在歷史研究與書法研究,大陸的鄭孝胥研究雖然全面,但都貶低其人品,對詩作之佳處則評為「心口不一」、「言不由衷」。本文重新整理目前可見之鄭孝胥全部詩作,並考據所作時間,編為附錄,再根據創作時間分期,以明鄭孝胥各時期詩作之內容與形式風格,並與生平結合,以證其創作與人生之契合,並非心口不一、言不由衷。
鄭孝胥生平及其詩作可分為四個時期:未仕及使日時期、甲午後至辛亥時期、上海租界遺老時期、溥儀朝廷及滿洲國時期。未仕及使日時期的生活重心在從家族走入職場及社會,準備投入官場;甲午後至辛亥時期活躍於官場,官職雖不高,但確有實績,作品面向豐富;上海租界遺老時期活動較少,作品不論內容為何,都以亡國之思為中心思想,藉由眼前之人、景、物通向回憶;溥儀朝廷及滿洲國時期積極中興復辟,作品中思想多與現實社會脫節,而呈現其對天命未改、人心思清、王道樂土的幻想。
綜論鄭孝胥詩作,大致有四大內容主題:自我形象、家人朋友、國家政治、人際應酬,整體來說,鄭孝胥的詩是入世的,他詩中所表現出的自我形象是個忠良之臣,對家人朋友、國家政治等世間人事物的熱情,正是鄭孝胥創作的靈感與動力來源,人際應酬之作也是由於機極入世因應情況而發。在形式技巧上,鄭孝胥詩作好用散文句法入詩,亡國後律詩對仗往往靈活,加上音韻運用奇險跌宕,造成了「以文為詩」的風格,也就是同光體詩人所崇慕效法的宋詩風格;此外偏好運用白、綠、黃、紅等色彩,以及愁、苦、哀、恨、驚等情緒辭彙,還有寒、殘、孤、絕、清等特定字眼,造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在同光各家中能自出機杼。
從早年至晚年,詩作風格時時在轉變,每一時期的創作風格都能貼合他在該時期的際遇、作為與心境,是人生軌跡變化的具體呈現,是「人生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結合的表現。
本文的研究成果與價值在於:一、瞭解鄭孝胥生平心境變化;二、探討鄭孝胥人生各時期詩作與關懷重心;三、綜論鄭孝胥詩的內容主題與形式技巧;四、重論鄭孝胥詩作及個人的歷史評價。
引用文獻
專書
干寶著、黃滌明議註《搜神記》(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8月初版二刷)
日本NHK 廣播協會編、天津編譯中心譯《皇帝的密約:滿州國最高的隱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卞孝萱、唐文權編《民國人物碑傳集》(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
王國維著、陳永正校注《王國維詩詞全編校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8月第三次印刷)
白居易傳,汪立銘編《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2版一刷)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李賀撰,曾益等註《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七月初版六刷)
谷林《書邊雜寫》(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汪辟疆《晚清詩人軼事:光宣以來詩壇旁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2月)
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勘《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杜預注,孔穎達疏,阮元校勘《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芥川龍之芥《中國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林立《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初版)
邵鏡人《同光風雲錄──晚清政治人物復刻典藏本》(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6月一版)
洪興祖《楚辭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第二刷)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7月初版)
胡迎建《同光體詩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初版)
袁枚《隨園詩話》(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2月)
郝懿行箋疏,范祥雍補校《山海經箋疏補校》(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分有限公司,2013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徐臨江《鄭孝胥前半生評傳》(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秦翰才《滿宮殘照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莊士敦著、高伯雨譯寫《紫禁城的黃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87)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一刷)
崔令欽撰,吳企名點校《教坊記(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三版)
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陳衍著,鄭朝宗、石文英校點《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陳衍著、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曾壽著,張寅彭、王培軍點校《蒼虬閣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陳麗桂校註《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初版)
張煜《同光體詩人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張潮著,章依萍校《幽夢影》(臺南:漢風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臺北:中華書局,2018年7月五版),頁59-60。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9月四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社2013年1月第二版)
趙岐注,孫奭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趙妮娜、陳翔《儒紳陳寶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葉參、陳邦直、黨庠周《鄭孝胥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
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劉向編,王守謙、喻芳葵、王鳳春、李燁譯註《戰國策》(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5月初版一刷)
鄭孝胥著,黃珅、楊曉波校點《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2014年9月第一次印刷)
橫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橫縣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錢仲聯《夢苕庵詩話》(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蘇軾著,王文誥編輯《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10月第三次印刷)
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書局,1979)
學位論文
王學謙《在民國:遜清遺民的文化心態與詩歌書寫》,吉林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年。
紀映云《關於鄭孝胥的詩藝追求及其與同光派之關係》,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侯長生《同光體派的宋詩學》,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7年。
馬國華《海藏詩學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孫豔《同光體代表詩人心路歷程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1年。
曾祥明《歧路:社會交往視野下鄭孝胥的政治選擇(1911-1938)》,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
楊曉波《鄭孝胥詩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鄒金喜《從「此邦俗亦偷」到「今日日光輝萬國」:鄭孝胥日本觀的轉變歷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欣挺《辛亥「國變」下的清遺民:以鄭孝胥為討論中心》,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典成《鄭孝胥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蕭國良《鄭孝胥書法藝術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單篇論文
王霖〈唐宮秘器大小忽雷覓蹤〉,《樂器》1994年第二期(北京:國家輕工業樂器信息中心;中國樂器協會,北京樂器研究所,1994年4月),頁5-8。
王霖〈唐宮秘器大小忽雷覓蹤‧續〉,《樂器》1994年第三期(北京:國家輕工業樂器信息中心;中國樂器協會,北京樂器研究所,1994年8月),頁4-7。
史艾米〈創傷歷史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三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6月),頁283-310。
朱堯、薛玉坤〈名伶金月梅與鄭孝胥所存“念梅詩”研究〉,《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南京:江蘇教育學院,2013年5月),頁94-98。
李君〈鄭孝胥在上海的遺老生活及其社會交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15年3月),頁125-234。
沈燕〈偽滿總理大臣鄭孝胥述評〉,《大連近代史研究》第11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頁208-220。
於宏威〈1906-1908年的鄭孝胥與預備立憲公會〉,《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2014年9月),頁90-94。
林志宏〈王道樂土──清遺民的情感抵制和參與「滿洲國」〉,《新史學》18:3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2007年9月),頁45-101。
晚晴樓主〈從日本捏造偽滿談鄭孝胥及溥儀〉,《暢流》46:7期,(臺北:暢流出版社,1972年11月),頁1-10。
孫愛霞〈情到濃時句自工──鄭孝胥哀挽詩解析〉,《古典文學知識雜誌》2010年第3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7月),頁40-46。
陳仕軒〈殘夜不須眠:鄭孝胥的晚期詩作〉,《中國文學研究》4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研究所,2016年7月),頁1-39。
黃小蓉〈從賢臣到遺民──鄭孝胥「海藏樓雜詩」論析〉,《雲漢學刊》第二十一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6月),頁168-189。
張笑川〈鄭孝胥在上海的遺老生活 (1911-1931一— 以《鄭孝胥日記》為中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十三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頁158-175。
潘靜超〈鄭孝胥與嚴復交往始末〉,《讀書文摘》2008年第6期(武漢: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2008年6月),頁27-32。
鄭乘珊〈印文瑣話〉《古今月刊》第四十六期(上海:古今出版社,1944年5月),頁20-25。
參考文獻
專書
丁燕石編《溥儀和滿清遺老》(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9年3月再版)
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扎不稜《大清孤兒──清末傳統人士的宿命解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呂長賦、紀紅民、余興茂《溥儀離開紫禁城以後》(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1月一版一刷)
周明之《近代中國的文化危機:清遺老的精神世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月初版一刷)
柯紹忞《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二刷)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蔡登山《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臺北:獨立作家,2015年2月)
魏仲佑《晚清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學位論文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周晉華《荒寒路上的最後守望者──同光體詩人文化性格研究》,青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袁家剛《舊人物入新世界──民國初年上海遺民摭論》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徐超穎《〈石遺室詩話〉論同光體閩派》,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程太紅《鄭孝胥王道思想研究》,湖北大學,專門史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
趙秋萍《試論鄭孝胥的王道思想》,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史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
單篇論文
李劍波〈鄭孝胥詩中的末世心態及其藝術表達〉,《中國韻文學刊》2015年03期,(湘潭:中國韻文學會;湘潭大學,2015年7月),頁27-32。
馬國華〈金陵詩壇與鄭孝胥同光詩風的演進〉,《名作欣賞》2012年32期,(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頁8-10。
孫愛霞〈論鄭孝胥的哀挽詩作〉,《社科縱橫》2010年02期,(蘭州: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0年2月),頁100-102。
孫愛霞〈鄭孝胥品性論〉,《理論界》442期,(瀋陽: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0年8月)頁128-129。
孫愛霞〈家國悲懷也動人──論鄭孝胥的晚清詩作〉,《理論月刊》2010年第9期,(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10年9月),頁124-126。
張元卿〈論鄭孝胥對學衡派詩人的影響〉,《新文學史料》2014年03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105-109。
張建〈鄭孝胥詩作中的日本觀演變〉,《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年12月),頁196-198。
張煜〈重九與夜起——鄭孝胥詩歌初探〉,《漢語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開封:河南大學,2013年3月),頁71-77。
陳鴻儒〈《小忽雷》與孔尚任的人生際遇〉,《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3期(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2014年5月),頁97-99。
梁帥〈鄭孝胥研究綜述〉,《青春歲月》2014年第3期,(石家莊:共青團河北省委,2014年2月),頁47。
楊照遠〈鄭孝胥與偽滿洲國〉,《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一期(1987年3月),頁203-206。
葛春蕃〈論鄭孝胥詩歌藝術的追求〉,《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永州:湖南科技學院,2009年2月),頁43-45。
葛春蕃〈論鄭孝胥的詩學思想〉,《湖南醫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長沙:湖南醫學大學,2008年11月),頁125-128。
蔡登山〈從「同光詩人」到「偽滿總理」的鄭孝胥〉,《傳記文學》606期,(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1月),頁38到47。
鄭雅尹〈論同光體詩人的鬼魅氣氛──以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為探討對象〉,《中極學刊》第4期,(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4年12月),頁9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