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秀如
論文名稱: 台中縣立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 胡益進
Hu, Yih-J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社會支持身體意象飲食行為身體活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7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對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台中縣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出11個班級,有效問卷為362份。本研究以「社會支持量表」、「身體意象量表」、「飲食行為量表」、「身體活動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BMI值平均為20.7,在「正常」範圍內,但有53.3%的研究對象是偏向過輕及過重。
    二、在身體意象六個層面上,三年級外表評價較佳,男生在外表評價上低於中間值3,而女生在外表評價與體能取向低於中間值3;整體而言,外表評價與體能取向低於中間值3。
    三、在身體意象六個層面上,研究對象會在意父母、同儕與師長在外表評價上的看法。
    四、男生、女生在飲食行為上,只有均衡飲食狀況較佳。身體活動男生高於女生。
    五、體重控制行為在身體意象上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取向呈正相關。
    六、背景因素之性別、年級、BMI值、學業成績,身體意象之外表評價、外表取向、體能評價、健康評價、健康取向皆能有效預測體重控制行為。

    書名頁………………………………………………………………………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i 致謝………………………………………………………………………vix 目錄………………………………………………………………………ix 表目錄……………………………………………………………………xii 圖目錄…………………………………………………………………x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假設……………………………………………………7 第五節 操作型定義………………………………………………...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身體意象、體重控制行為………………………………...11 第二節 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影響因素…………………23 第三節 探討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關係…………………35 第四節 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社會支持、身體意象及體重控制行為之分佈情況……………………………………………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體重控制行為的差異情況…………………………………………………………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的相關情況…………………………………………………………84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社會支持、身體意象對體重控制行為的預測情況……………………………………………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09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書目部分…………………………………………………111 二、英文參考書目部分…………………………………………………119 附錄一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書(一)…………………………………...126 附錄二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書(二)…………………………………...127 附錄三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書(三)…………………………………...128 附錄四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書(四)…………………………………...129 附錄五 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問卷……………130 表目錄 表1-1 九十六學年度台中縣立中平國中體位判讀……………………4 表1-2 12-16歲男生、女生BMI對照表………………………………9 表2-1整理國內身體意象相關研究使用MBSRQ量表之情況………17 表3-5-1 本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49 表4-1-1 研究對象之年級(年齡)之分佈現況………………………52 表4-1-2 研究對象性別之分佈現況…………………………………53 表4-1-3 研究對象之身高、體重及BMI值分佈現況…………………54 表4-1-4 研究對象之學業成績分佈現況……………………………55 表4-1-5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56 表4-1-6 研究對象之父母社經地位現況分佈………………………56 表4-1-7 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現況分佈……………………………59 表4-1-8 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現況分佈……………………………62 表4-1-8 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現況分佈(續)……………………63 表4-1-8 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現況分佈(續)……………………64 表4-1-9 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現況分佈……………………………67 表4-1-9 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現況分佈(續)……………………68 表4-1-9 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現況分佈(續)……………………69 表4-1-9 研究對象之飲食行為現況分佈(續)……………………70 表4-1-10 研究對象之身體活動行為現況分佈………………………72 表4-2-1 不同年級學生與身體意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3 表4-2-2 性別與身體意象之t檢定分析………………………………74 表4-2-3 身體指量質數與身體意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5 表4-2-4 學業成績與身體意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6 表4-2-5 父母社經地位與身體意象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7 表4-2-6 不同年級學生之飲食狀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8 表4-2-7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量表分析………………79 表4-2-8 性別與飲食行為之t檢定分析……………………………80 表4-2-9 身體指量質數之飲食狀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1 表4-2-10 學業成績與飲食狀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2 表4-2-11 父母社經地位之飲食狀況單因子變異數分析……………83 表4-3-1社會支持與身體意象之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85 表4-3-2社會支持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87 表4-3-3體重控制行為與身體意象之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88 表4-4-1 整體飲食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1 表4-4-2 均衡飲食狀況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3 表4-4-3 高熱量食物進食頻率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5 表4-4-4 飲食控制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7 表4-4-5 低熱量進食技巧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9 表4-4-6 身體活動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01 表 4-4-7 體重控制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04 表4-4-8 影響體重控制行為之變項摘要表…………………………105 圖目錄 圖3-1研究架構概念圖…………………………………………………..39

    一、中文參考書目
    尤嫣嫣(2002)。大學生體型及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原大學新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文星蘭(2004)。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秀紅、王瑞霞、許俊傑、陳慧霞、林子郁(2000)。以結構性方程式模式建立並比較城鄉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飲食行為模式及其預測因子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科技研究發展計劃。計畫編號:DOH89-TD-1054。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正松(2005)。性別和運動行為對大學生身體意象的影響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7卷1期,79-89頁。
    伍連女(1999)。臺北市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承曉(2002)。南區專科學生身體意象與社交適應行為相關性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7,147-168。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1999)。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衛生署(2002)。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出爐。上網時間:2007年10月22日。網址: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MAIN.aspx?keyword=bmi
    行政院衛生署(2005)。侯署長衛教週報(8)。上網時間:2007年10月22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MAIN.aspx?keyword=%u80a5%u80d6
    行政院衛生署(2005)。健康促進學校嘉年華成果豐碩--菸害防制、檳榔防制、健康體能促進計畫創意十足。上網時間:2007年10月22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43089&keyword=%e9%ab%94%e9%87%8d%e6%8e%a7%e5%88%b6。
    行政院衛生署(2007)。肥胖防治要從小紮根。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2日。網址: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8717&level_no=2&doc_no=49339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肥胖學生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學生的18倍。上網日期:2009年2月2日。網址: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Show.aspx?No=200811130001
    李蘭、陳重弘、吳裴瑤、潘文涵(1994)。台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的節食意向研究-理性行動理論的應用。中華衛誌,13(5),419-429。
    李曉蓉(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126,275-278。
    李明禹(1999)。台灣地區13-17 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麗晶、鄭溫暖、謝麗娟、葉海山(2001)。大專男生運動員身體意象之探討。北體學報,9,27-36。
    李碧霞、陳靜敏(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自尊與身體活動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1),43-55。
    李佳蓉(2005)。影響身體活動量與健檢結果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家醫學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慧嫻(1996)。台北縣國中肥胖盛行率調查、體重控制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市:知城數位。
    余玉眉(1975 )。身體形象。護理雜誌,22卷4期,39-46頁。
    巫菲翎(2000)。台北市國小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及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碧芬(1998)。大學生節食行為與父母飲食教養行為及其他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親(1998)。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親、林薇(2000)。青少女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1),33-41。
    林秀惠(200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玉蓮(2002)。應用跨理論模式促進國中學生身體活動:認知-行為教育介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玉真(1992)。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洪建德、鄭淑慧(1992)。台北地區女學生的身體形象和飲食行為。中華衛誌,11(4),316-326。
    洪華君(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體重控制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木蘭(1997)。減重女性的身體形象構成與實踐。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毓秀(2002)。職場員工運動行為改變計劃之實驗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秦志慧(2007)。臺北縣三峽鎮國中學生自尊與健康危害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教育部(1999)。九十二年度學校實施「學生體重控制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主編)(1999)。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劃。
    陳玉欣(1999)。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流行病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忠(2005)。現代生活與健康。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主編),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頁2-17)。台北縣:易利圖書。
    陳美昭(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忠勝(2007)。青少年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關連及其性別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郭婉萍(2000)。某專科女學生減重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淑珍(1987)。某大學女生體型意識、肥胖度、健康與飲食生活關係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維揚(2003)。北區某醫學院校學生身體意象對減重意圖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莊文芳(1998)。影響台北市青少年對身體意象認知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43-53。
    黃念謹(2000)。「厭食」譜出青春變奏曲!。張老師月刊,274,16-18。
    黃蕙欣(2003)。價值澄清法應用於國一學生身體意象教學介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馨慧、吳美慧、黃瓊慧、林惠芳(2006)。青少年身體意象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進行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
    黃瓊慧(2007)。台北市國中生休閒活動隊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台北。
    曾美娟(2006)。國中生體型意識、身體活動及飲食行為相關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麗珠(2007)。青少年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運動參與行為與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賈文玲(2000)。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樣本數計算公開軟體。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日。網址:http://www.surveysystem.com/quote.htm。
    劉偉平(1997)。減重者的身體意象滿意度與減重動機之研究- -以女性大學生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雪娥、胡月娟、尹裕君、李和惠、周守民等(1997)。成人內外科護理。台北:匯華。
    劉俊昌(2000)。師院學生的體型、體型意識以及有關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師院學報,14期,111-124頁。
    劉影梅主編(2006)。國中生動態生活寶典。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趙瑞雯(1996)。高中生體型意識、健康控握與飲食行為間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國欣(2005)。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季蓉(1990)。台北市國中生體型意識滿意度與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淑鳳(1994)。肥胖成人體重控制行為及相關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淑娟(2004)。影響社區婦女身體意象及採取減重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杏汶(2007)。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賴翠琪(2001)。台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芳惠、林 薇(1998)。臺北市高中女生的體型意識及飲食異常傾向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期,107-126頁。
    謝幸珠(1998)。淡江大學體重控制課程介紹。大專體育,39,114-121。
    謝幸珠(2002)。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淡江體育,5,93-100。
    藺寶珍(1996)。肥胖國中生的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私立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藺寶珍、王瑞霞(1996)。肥胖國中生的體重控制自覺自我效力及其相關因素。護理研究,5(5),401-411。
    羅惠丹(2004)。某技術學院女生身體意象與社會文化因素對體重控制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玉嬋(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參考書目
    Blair, S.N.(1984).How to assess exercise habits and physical fitness, behavioral health : A handbook of health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 424-447.
    Benjet, C., & Guzman, H. L. (2001). Gender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Mexican early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6(141), 47-65.
    Ben-Tovim, D., & Walker, K. (1991). Womens body attitude: a review of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10(2), 155-167.
    Buddeberg-Fischer, B., Bernet, R., Sieber,M.,Schmid,J.,&Buddeberg,C.(1996).Epidemiology of eating behavior and weight distribution in 14- to 19- year-old Swiss students. Acta Psychiatric a candinavica,93,296-304。
    Coates, T.J.,& Thoresen, C.E. (1978). Treating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8(2), 143-151.
    Cash, T. F., Winstead, B. A. & Janda, L. H.(1986).Body image survey report:The great American shape-up. Psychology Today, 20(4),30-37.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cuss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26-131.
    Collins, J. K., & Plahn, M. R. (1988). Recognition accuracy, stereotypic preference, aversion and subjective judgment of body appearanc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7, 317-332.
    Cullari, S., Rohrer, J. M., & Bahm, C. (1998). Body image perceptions across sex and age group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7(3), 839-847.
    Cash, T. F., & Pruzinsky, T. (Eds.). (1990). Body image development d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Inc.
    Cash, T. F. (1990).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ppearance aesthetics, attributes, and images, in Cash, T. and Pruzinsky, T. (Ed.), Body images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ooper, P. J., Taylor, M. J., Cooper, Z., & Fairburn, C. G. (1986).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body shape questionna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6, 485-49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03).2003 State andLocal Standard High School Questionnaire: Item Rationale.Available from http://www.cdc.gov/nccdphp/dash/yrbs/2003/rationale.htm.
    Desmond ,S.M.,Price,J.H.,Gray,N.&O’Connel,J.K.(1986):The etiology of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weight.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5,461-474.
    Drewnowski, A., Kurth, C.L.,&Krahn, D.D.(1995).Effect of Body Image on Dieting, Exercise, and Anabolic Steroid Use in Adolescent M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17(4), 381-386.
    Deurenberg-Yap, M., Yian, T. B., Kai, C. S., Deurenberg, P., & Staveren, W. A. (1999). Manifest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t low level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to-hip ratio in Singaporean Chines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 Nutrition, 8(3), 177-183.
    Davis, B. (1999). What’s real, what’s ideal: Overcoming a negative body image. New York: Rosen.
    Donovan, C. L., Spence, S. H., & Sheffield, J. K. (2006). Investigation of a model of weight restricting behavior amongst adolescent girls. European Eating Disorders Review,14,468-484.
    Fisher, S.(1986).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body image.(Vole1-2).Hillsdale, New Jersey:Lawrence Erlmaun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
    Fallon, A .(1990).
    Culture in the mirror : 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body image . In T F .Cash & T . Pruzinsky (Eds.) Body Images: Development , Deviance, and Change, pp.80-109.New York: Guiford Press .
    Garner, D. M., Garfinkel, P. E., & Bonato, D. P. (1987). Body imagemeasurement in eating disorders. Advances in Psychosomatic Medicine,17, 119-133.
    Gionet, N.J.,&Godin, G.(1989). Self reported exercise behavior of employee : A validity study , Journal of Occupation Medicine , 31(12), 969-973.
    Horm, J. & Anderson, K.(1993).Who in America is trying to loseweight?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19(7 pt 2), 672-676.
    Huon, G.F.(1994).Dieting, binge eating, and some of their correlates
    among secondary school gir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15(2), 159-164.
    Kuczmarski, R.J., Flegal, K.M., Campbell, S.M.&Johnson, C.
    (1994).Increasing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mong U.S. adults.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72, 205-211.
    Kaltiala-Heino, R., Kautiainen, S., Virtanen, S. M., Rimpela, A., & Rimpela, M. (2003). Has the adolescents' weight concern increased over 20 years?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3(1), 4-10.
    Laporte, R.E., Montoye, H. J.,&Caspersen, C.J. (1985)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epidemiologic research :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2), 131-146.
    Levy, A. S., & Heaton, A. W. (1993). Weight control practices of U.S.adults trying to lose weigh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19 (7 pt2),661-666.
    Lee(1993). behaviour among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3, 437-451.
    Massara, E., & Stunkard, A. (1979). A method of quantifying cultural ideals of beauty and ob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 149-152.
    McBride, L.(1985).The slender imbalance : An overview of body image related problems and solu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0-330.
    McCaulay, M., Mintz, L. & Glenn, A. A.(1988).Body image,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proneness: closing the gap, Sex Roles,18,381-391.
    Middleman, A. B., Vazquez, I., & Durant, R. H. (1998). Eating patter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attempts to change weight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2, 37-42.
    McCabe, M. P., & Ricciardelli, L.A.(2001).Parent, peer, and media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and strategies to both increase and decreasebody size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Adolescence, 36, 142,225-240.
    McCabe, M. P., & Ricciardelli, L. A. (2003).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and body changes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3(1), 5-26.
    Ogden, J.(1992).Fat chance: The myth of dieting explained. London,
    NY:Routledge.
    O'Dea, J.A., & Abraham, S.(1996).Food habits, body image and weight control practices of you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 Australian Journal of Nutrition & Dietetics, 53,(1), 32-38。
    Pritchard, M. E., King, S. L. & Cazjka-Narins, M. E. (1997). Adolescent body mass indexs and self-perception. Adolescence, 32(128), 863-880.
    Paxton, S.J., Schutz, H.K., Wertheim, E.H.,& Muir, S.L.(1999). Friendshipclique and peer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concerns, dietary restraint,extreme weight-loss behaviors, and binge eating in adolescent girls.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8(2), 255-266.
    Packard, P., & Krogstrand, K. S. (2002). Half of rural girls aged 8 to 17years report weight concerns and dietary changes, with both moreprevalent with increased ag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02(5), 672-677.
    Park, M. J., Kang, Y. J., & Kim, D. H. (2003). Dissatisfactioin with height and weight, and attempts at height gain and weight control in Korean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6(4), 545-554.
    Paxton, S.J., Wertheim, E.H., Gibbons, K., Szmukler, G.I., Hillier, L., &Petrovich, J.L.(1991).Body image satisfaction, dieting belifs ,and weightloss behavior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Journal of Youth andAdolescence,20(3), 361-379.
    Ogden, J.(1992).Fat chance: The myth of dieting explained. London, NY: Routledge.
    Heinberg, L.J., Thompson, J.K.,& Stormer, S.(1995). Development andvalidation of the Socio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AppearanceQuestionnaire (SATAQ).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17,81-89.
    Russel RM(1997).Nutrition. JAMA,277(23), 1876-1878.
    Rodin, J.(1993). Cultural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weight concer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19 ,643-645.
    Rinderknecht, K. & Smith, C.(2002).Body-image perceptions among urban Native American youth. Obesity Research, 10(5),315-327.
    Raheem, J., Paxton, M.S., Robert, F., Valois, M.S. & Wanzer Drane, J(2004). Correlates of Body Mass Index, Weight Goals, andWeight-Magagement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4(4), 136-143.
    Schilder, P.(1950).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Study in the constructive energies of the psyche. New York: Internationalunversities.
    Sheslow, D. Hassink, S., Wallace, W., & Delancey, E.(1993).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 obese childre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699, 289-291.
    Slade, P., & Russell, G. (1973). Awareness of body dimensions in anorexia nervos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 188-199.
    Secord, P. F., & Jourard, S. M. (1953). The appraisal of body cathexis body cathexis and the self.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7, 343-347.
    Smith, B.L.,Handley, P., &Eldredge, D.A.(1998).Sex differences in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body-image satisf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86(2),723-732.
    Thompson, J. K. (1990).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Thompson, J. K., & Spana, R. E. (1988). The adjustable light beam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ize estimation accuracy: description,Psychometrics and normative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Disorders, 7, 521-526.
    Thompson, J. K. (1990).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New York: Pergamon.
    Wright, M.R.(1989).Body imag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8(1), 71-8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