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侯致遠
論文名稱: 主要日報1998年曼谷亞運報導分析
指導教授: 彭懷恩
Peng, Huai-En
許義雄
Hsu, I-Hsiu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定台灣地區主要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對重大國
    際賽會(1998 年曼谷亞運)之報導文本為研究對象,應用言說分
    析、符號學與敘事理論三者之基本原理,以探究其文本組構與詞句
    使用上之特色為研究目的,並提出四個基本研究問題,分別為:一、
    賽會報導文本之敘事(故事)情節為何?二、報導文本使用了哪些
    的隱喻?三、報導文本如何再現真實──事實語言與非事實語言之
    探討,四、報導文本所含之時間因素為何?等四個基本問題。各問
    題之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賽會報導文本之敘事情節
    經分析結果,發現有兩大情節脈絡,一者為有關中華代表團
    追求金牌(獎牌)之敘事情節,另一者為營造賽會氣氛所形成之
    脈絡。前者,可區分成十四個情節,情節具連續性與完整性。後
    者之敘事脈絡,共可區分為七個情節,主要在營造緊張、忙碌、
    不安、對立、儀式之氣氛。
    二、賽會報導文本之隱喻分析
    經分析結果,發現賽會文本所含之隱喻計有十八種,可區分為
    主要隱喻與次要隱喻。此十八種的隱喻在文本中出現下列的四種現
    象:(一)不同隱喻交相併陳於同一文本中。(二)戰爭之隱喻是最
    主要的隱喻。(三)經濟活動之隱喻反映了運動所處之社會情境,
    可再區分為「股票之隱喻」與「收益之隱喻」兩種。(四)隱喻詮
    釋了、豐富了、再造了運動的新生命。
    三、報導文本如何再現真實──事實語言與非事實語言之分析
    本研究發現運動賽會之報導文本,普遍存在著事實語言與非事
    實語言,並普遍的存在於同一報導文本中。賽會新聞在性質上較接
    近文學。新聞寫作中所謂的「六何」因素(五W 一H ),在賽會文
    本中均存在著事實語言與非事實語言。另在語言之選擇上,除了正
    統之「國語」外,台語之使用亦偶有出現。
    四、報導文本所含之時間因素分析
    經分析結果,發現運動新聞文本,的確充滿時間的詞彙,藉由
    這些豐富的時間詞彙之組合,重新建構運動賽會之時間空間。在時
    間詞彙的性質分類上,包括:事件的時間、大自然時間、空間移動
    的時間、歷史時間、鐘錶時間、紀錄時間等。運動新聞文本同時包
    括人文時間與科學時間,或謂同時包括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於內。
    記者可依文本之需要,將時間任意倒置組合,或將不同性質時間隨
    意組合,可說是一種敘事體之時間。賽會報導文本呈現的時間係一
    時間連續流,在文本中不斷同時指向過去、現在、未來,呈現古往
    今來的時間前、後跳躍前進之現象,亦因而產生了歷史之縱深與歷
    史之意識。文本時間結構圖顯示,橫向與縱向之時間軸,呈現出立
    體之時間空間。另,文本中「第一面」金牌之情節,凸顯出首面金
    牌之時間張力。

    目 次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言說分析………………………………………………12 第三節本研究之性質與定位…………………………………19 第二章 理論背景………………………………………………26 第一節符號學……………………………………………………27 第二節敘事理論…………………………………………………39 第三章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47 第一節研究樣本…………………………………………………4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具體的研究方法…………………………48 分析結果與討論………………………………………58 敘事情節之分析與討論…………………………………58 本國代表團追求金牌之敘事情節……………………58 營造賽會氣氛之敘事情節 ……………………………84 本節分析之結果與討論…………………………………97 隱喻之分析與討論………………………………………104 主要隱喻之類型…………………………………………105 次要隱喻之類型…………………………………………160 本節之分析結果與討論…………………………………169 事實語言與非事實語言之分析與討論………………181 綜合性報導文本語言事實性之分析…………………183 個人賽報導文本語言事實性之分析…………………185 團體賽報導文本語言事實性之分析…………………207 本節之分析結果與討論…………………………………217 時間概念之分析與討論…………………………………232 無固定時間之項目………………………………………235 有固定時間之項目………………………………………238三 爭取最短時間之項目……………………………………240 四 本節之分析結果與討論…………………………………251 第五章 結論………………………………………………………2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273 英文部分……………………………………………………………277

    王宗吉(民81 ):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銀禾出版社。P32-35 。
    布裕民、陳漢森(民82 ):寫作語法修辭手冊。台北:書林出版
    社。
    李天鐸(民80):商品/符號/意義:電視廣告的正文分析。台
    灣電視文化探索學術研討會,台北,五月,P 53-63 。
    李四端(民88 ):媒介批評專題,羅文輝教授主持,政大傳播學
    院,八十七年五月十五日。
    李幼蒸(民77 ):結構的時代─結構主義論析。台北:谷風出版
    社。
    李幼蒸(民85 ):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蒸(民85 ):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幼蒸(民85 ):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茂政(民77 ):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書局。
    林小慧(民60 ﹚:從金龍少棒隊奪魁看傳播影響台北市國中學生
    的行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鴻(民85 ):電視職棒轉播: 職棒再現。輔仁大學眾傳播學
    系學生畢業論文,p21 。
    林靜伶(民84):台灣競選廣告中戰爭比喻之論辯特質。閱聽人與
    訊息策略學術研討會,3 月25 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林聰哲(民85):台灣地區大眾傳播媒介體育運動報導形式之調
    查,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金松(民73):體育運動有關報紙社論之內容及取向分析,體
    育學報,第十四輯。
    邱金松(民74):運動暴力案件之分析研究-民生報民國六十七
    年至七十三年登載之事例之探討,體育學報,第十五輯。
    邱金松(民86 ):體育學門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276
    計劃成果報告,p42-45 。
    邱承君(民88 ):語言、人我國族想像。政大新聞研究所再現研
    究群論文發表會(3 月7 日)。
    吳淑儀(民86):台灣主要報紙對奧運新聞報導之內容研究,中
    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方朔(民80):捉狂下的興嘆,台北:三民書局,p279 。
    侯致遠(民83):報禁解除前後運動報導之比較研究。台北: 高立
    圖書公司。
    侯致遠(民74):第二十三屆洛衫磯奧運新聞之比較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致遠(民76):第十屆威廉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新聞之分析,
    體育學報,第八輯。
    侯致遠(民79):台海兩岸漢城奧運新聞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
    第二十輯。
    胡紹嘉(民86):鬼域傳說:閱聽人情感經驗的意義構作與言說,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偉、侯致遠、施致平等(民88):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映現況
    與展望,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施致平(民79):從奧運選手『強生』談體育新聞的美與不足,
    體育學報,第二十輯。
    施致平(民81):記者專業意理與新聞製作流程對體育新聞報導
    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基瀅(民75 ﹚:我國新聞學與大眾傳播研究現況及分析,政大
    新聞研究所出版。
    夏春祥(民86):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四集,277
    141-166 。
    翁秀琪(民8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民86a):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
    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民86b):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
    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7 年學術發表
    會論文集。
    黃新生(民81):媒介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許天路(民83):第二十五屆巴賽隆納奧運會新聞之比較研究,
    體育學報,第二十四輯。
    許義雄(民66 ):體育原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彭廣林(民87):音樂是流動的藝術。中國時報第36 版,8 月7
    日。
    彭懷恩(民86):新聞學Q&A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82-283 。
    葉斯逸(民87 ):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
    報導。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元培(民86):運動電視廣告之文化意涵—閱聽人建構廣告文
    本的影響因素。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張玉佩(民88 ):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
    中華傳播學會1999 論文研討會。新竹,關西。
    張春興(民84 ):現代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毓芬(民87):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檢視1949 至1973
    年的官方婦女論述。九七年傳播學術論文集(光碟片製作)。台北:中
    華傳播學會。
    張錦華(民83):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正中書局,
    p37 。
    廖士堯(民84 ):黃潮。台北:野球人出版社。廖清海(民85):台灣報紙職業棒球新聞報導內容之分析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作坤(民69):我國體育新聞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蔡源煌(民83):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
    修訂十版。
    龍天啟(民78):體育哲學基礎。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P65 。
    劉一民(民80 ):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發行,p65 。
    劉平均(民85 ):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民86):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事實? 語言層面的探討。傳播
    研究簡訊,第12 期(4 -5 頁)。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鍾蔚文(民87):時間概念與新聞報導:初探新聞文本如何使用時
    間語彙。九七年傳播學術論文集(光碟片製作)。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簡秋暖(民86):第二十六屆亞特蘭大奧運會運動員新聞照片之
    分析,體育學報,第二十七輯。
    簡秋暖(民87):體育科系學生閱讀體育運動新聞使用與滿足之
    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羅文輝(民86 ):台灣新聞專業人員的倫理,新聞學研究,第五
    十五集,P259 。
    羅頗誠(民82):棒球與女性。女性與影像。台北:遠流出版社。
    蘇嫻雅(民87):台灣報紙對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事件報導與評
    論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79
    英 文 文 獻
    Altheide,D.L.(1974 ).Cerating reality :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s.Beverly Hills,CA :Sage.
    Barthes,R. (1989 ).洪顯勝譯。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
    Bell,A.(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Berger ,A.A.(1997 ).Narrative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Sage.
    Bird,S.E.(1988 ).Myth,Chronicle ,and Story. Media,Myth,and
    Narrative.CA :Sage
    Blummer,H.(1939 ).The Mass , the Public and Public Opinion.in A.M.
    Lee (ed ), New Outlines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ew York :
    Bames and Noble.
    Brugger, W.(1976 ):項退結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
    Cawelti,J.G.(1976 ).Adventure,Mystery,and Romanc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tman,S.E.(1989 ).Story and Discourse.N.Y.:Cornell University.
    Donahew,L.(1984 ).Why we Expose Ourselves to Morbid News.
    Proceedings of Sympoisum on Morbid Curiosity and the
    News.pp154-191.Knoxville TN.
    Culler ,K (1992 ).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
    Ellis,D.G.(1991 ).Post-Structuralism and Language :Non-Sense,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Vol :58,pp.213-224.
    Fairclough,N.(1992).Discourse and text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Discourse and Society,3(2):193-217.
    Fiske,J.(1997). 張錦華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Fiske,J. and Hartley(1978). Reading Television.London:Methuen.
    Fisher,Walter(1987).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Value,and Action.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80
    Fowler,Roger and Gunther Kress (1979 ).“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Fowler ,Roger,Bob Hodge,Gunther Kress and Tony Trew (1979 )
    Language and Control .London,Boston and Henley: Routledge.
    Gans,H.J.(1979). Deciding What’s News.N.Y.: Pantheon Books.
    Giannetti ,L.D.著(1991 ),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出版
    社。
    Grunig ,J and Hunt ,T.(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Kappeler,s.(1987).The Pornography of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Polity.
    Leach (1990 ).黃道琳譯。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台北:桂冠
    出版社,修訂六版。
    Mcquail,D.(1994 ).潘邦順譯。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社。
    Propp,Vladimir(1973).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Rimmon-Kenan, S.(1983 ).Narrative fiction :Comtemporary
    poetics.London :Routledge.
    Roshco, B. (1975).Newsmak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udson,M.(1986).What time means in a news story.Gannett Center For
    Media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No.4
    Seiter,E.(1987 ).Semiotics and Television,Channel of Discourse,edited
    by R.C.Allen,Chapel Hill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pp.17-41.
    Stubbs,M.(1983 ).Discourse analysis.Oxford:Blackewel l .
    Tim O’Sullivan (1997 ).楊祖珺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
    北:遠流出版社。336-337 。
    Tuchman,G.(1978).Making News:A Study in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281
    N.Y.: The Free Press.
    Turner,G.(1992).British cultur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
    Tudor,A.(1995).Culture,mass communition and social agency.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12(1):81-107 。
    Van Dijk,T.A.(1985 ).Introduction :Discourse as a new cross-disciplin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 vol.1, (pp1-10). London:
    Academic Press.
    Vincent,R.C.,et al.(1989 ).When technology fails :The drama of airline
    crashes in network Television news.Journalism Monographs,no.117.
    Weibel,k.(1977 ).Mirror mirror :Image of women reflected in popular
    culture. N.Y.:Anchor Books.
    Whannel, G.(1995).Television sport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T.J
    press,Lond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