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佩樺
論文名稱: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之使用行為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 卜小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網路影音資源網路影音分享平台網路使用者行為Web2.0
英文關鍵詞: Web video, Video sharing websites, Web user behavior, Web2.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網路影音分享平台的興起,愈來愈多使用者上網查詢及分享影音資源。對於這類新興系統與使用者的瞭解正在起步,本研究希望藉由大量問卷調查,初步瞭解台灣地區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之使用情形,主要包含使用者之網路影音觀看及分享行為,並探討人口特性與影音使用行為之關聯。本研究主要使用問卷調查法,問卷設計主要依據相關文獻分析,及研究者分析歸納台灣地區使用率較高之影音分享平台功能及內容。問卷對象為曾使用過網路影音平台之一般使用者,透過網路問卷平台,共計回收1,325份有效問卷。資料分析主要利用SPSS12.0統計軟體工具,進行敘述性統計及關聯分析。

    根據本研究樣本特性,女性使用者略高於男性(55.2% vs. 44.8%)。就年齡及身份分佈,以20至39歲之非學生人士最多(49.8%),其次為20至39歲具學生身份的使用者(37.1 %)。而此二族群使用者之人口特性當包括:教育程度皆為以大學(含)以上、多居住在北部地區、長期且經常使用網路,同時也多有Web 2.0網站的使用經驗。就影音觀看行為特性,使用者所使用的影音分享平台集中於YouTube(65.4%)及Yahoo!無名影音(19.1%)。由於影音分享平台為新興發展系統,使用者之使用頻率以每週使用2至3次為多(44.6%)。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者認同網際網路即將取代傳統影音傳播管道的比例並不低(39.5%),其中主要原因為:使用者相當重視觀看影音的方便性及是否能夠自行掌握。而透過因素分析,本研究也抽取出影音平台之主要觀看動機有二:即「資訊分享性」與「娛樂性」。就觀看影音的類別,使用者最常觀看的前三大類別為「影視娛樂/電視電影」、「音樂影音」及「幽默/搞笑」。所使用的語言類別以「華語(中文、閩南語、客語或粵語)」最多(96.6%)、其次為「英文」(84.8%)與「日文」(69.9%)。就影音分享平台功能,使用者最常利用的是關鍵字檢索功能,並經常瀏覽相關影音之連結。

    就影音分享行為分析結果,使用者以上傳影音為主(曾上傳影音的使用者比例為20.0%),其他互動行為如留言、評分的比例並不高。上傳影音的主要類別包括「個人/生活」、「幽默/搞笑」、「音樂影音」及「影視娛樂/電視電影」;而上傳動機則以「群體互相依賴」及「個人資訊管理」目的居多。整體而言,使用者對影音平台的功能與內容感到滿意(59.3%),但對「影音播放順暢度」、「平台頻寬」與「控管影音品質」等方面仍感困擾。最後就人口特性與影音平台使用行為之差異性分析結果,就影音觀看行為部分,觀看動機以年齡與教育程度有較大差異;而觀看影音類別則以性別有較大差異;主要使用平台功能以性別有較大差異;查詢所需影音管道以教育程度有較大差異。就影音分享行為部分,以年齡有較大差異;分享動機以性別有較大差異;上傳影音類別以性別有較大差異。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一些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之改善方向及後續研究建議,包括改善影音平台之頻寬、重視使用者導向之介面設計原則、參考不同族群以提供個人化服務、建置休閒娛樂功能之外的專業影音平台、及發揮社會性網站應用特性等。

    This study collected a large amount of questionnaires to understand the users and uses of video sharing websites in Taiwan. The scope is in twofold: users’ video view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demographic characters and the above behavior There were 1,325 questionnaires being collected through the online questionnaire system. The study used SPSS 12.0 for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the related analysis.

    The collected sample data shows higher females than males (55.2% vs. 44.8%); the largest group of samples are within 20-39 years of age without student identity (49.8%), and the second is within 20-39with student identity (37.1%). In terms of video viewing behavior, YouTube (65.4%) and Yahoo!無名影音 (19.1%) are the top two video websites used; 44.6% of users used video sharing websites 2-3 times per week; 39.5% of users agree the statement that Internet will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media, which convenience ranks the highest factor;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two groups of factors were found to b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Recreation; , the top 3 most viewed categories are Entertainment, Music, and Comedy/Humor; 96.6% used Chinese language, (including other dialects), the next is English (84.8%) and Japanese (69.9%); keyword 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ly used functions, and users often browse relevant videos in the search results.

    Concerning with video shar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uploading video is the top function used (20.0%), and the rest sharing functions like leaving comments or giving rating scores are rarely used; People/Life, Comedy/Humor, Music, and Entertainment are the top 4 categories of video being uploaded; Community Interdependence and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re the two major purposes for uploading videos. Overall users feel satisfied with the function and content provided by the video sharing websites (59.3%); Bandwidth and Video Quality rank the top 2 problems needed to be improved.

    There are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mographic characters and video view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the age and education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ith video viewing motives; the gender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ith categories viewed and the function used; the ag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ith video sharing behavior; the gender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ith video sharing motives and categories uploaded.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a few suggestions to improving functions and services of video sharing websit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分析 7 第一節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 7 第二節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之發展與比較 12 第三節 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5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5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5 第一節 使用者人口特性分析 55 第二節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觀看行為分析 61 第三節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分享行為分析 72 第四節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使用行為之差異性分析 78 第五節 觀看網路影音動機之因素分析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中文文獻 101 英文文獻 106 附錄 111 附錄一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之主題類別彙整 109 附錄二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之使用行為調查問卷 111 附錄三 使用者人口特性與使用行為交叉分析表 119

    ETtoday(2007)。網路影音娛樂及部落格當紅--與Web 2.0概念相合。上網日期:2008年2月3日,檢自:http://www.nownews.com/2007/01/31/91-2048614.htm
    Trend2.0(2007)。票選2006年臺灣最酷的Web2.0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1月20日,檢自:
    http://blog.vista.tw/archives/2006/12/30/431
    戈立秀(2007)。部落客之資訊蒐集與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柏鈞(2006)。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聯性初探。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中時電子報(2007)。瀏覽網路影音頻率台灣居冠。上網日期:2008年2月13日,檢自: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3+112007060800264,00.html
    王鉦勻(2006)。網路使用者的分享行為及社群忠誠度對於Web 2.0網站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無名小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沈中愷(2005)。台灣大學生使用網路新聞的動機與行為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廷芳(2007)。Web2.0線上影音產業以YouTube為核心之龍捲風暴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余瑞好(2002)。大學生使用電視台網站的動機與行為--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網路傳播組碩士論文,桃園縣。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06)。微軟推出Soapbox進入影音分享世界。上網日期:2008年1月13日,檢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telecomm/eetelecomm134.htm
    徐仁全、楊方儒(2006)。YouTube.NVIDIA.金士頓--加州台灣三傑三代創業典範。遠見雜誌,246,88-92。
    高妮霠(2007)。Web 2.0 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訊連科技(2007)。訊連科技為亞洲知名個人影音媒體平台im.tv 量身打造獨步全球的線上影音自動編輯服務。上網日期:2008年2月23日,檢自:http://tw.cyberlink.com/twn/press_room/view_1305.html
    凌瑋育(2005)。分享或不分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類型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光華(1999)。資訊檢索技術之核心。大學圖書館,3 (1),17-28。
    黃妙如(2001)。網路使用者之媒體使用習慣與網路使用動機對網路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曹承礎(2007)。Web 2.0開拓新桃花源。數位時代,392,22-23。
    陳宜芳(2007)。WEB 2.0影音平台體驗特性對使用意圖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品均(2005)。Web 2.0應用服務策略行動之研究-以Yahoo!、Google、MSN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宣龍、蘇偉仁、洪鑫泓(2006)。Web 2.0趨勢下之經營模式與成功關鍵研究,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
    黃浩傑(2002)。線上社區資訊共享與交換行為之研究:以MP3 論壇網站為例。上網日期:2008 年1 月30 日,檢自: http://ccs.nccu.edu.tw/oldccs/con2002/conworks/2B-4.doc
    許崇雯(2005)。線上音樂付費會員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KKBOX及Kuro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馮文清(2006)。世新網路電台網友使用行為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向榮(2006)。台灣無線寬頻上網服務使用者「使用與滿足」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創市際(2007)。免費線上影音分享網站調查。上網日期:2008年1月21日,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self_viedo200711.html#top
    菲爾特、杜赫提尼(Fievet, C. & Turrettini, E.)(2006)。誰沒部落格!(Blog Story)(施瑞瑄譯)。台北市:商周。(原作民2004年出版)。
    電子商務時報(2006)。知識經濟下商業模式的演進。上網日期:2008年 2月12日,檢自: 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8544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維基線上百科(2007)。上網日期:2008年3月28日,檢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 5&varant=zh-hant
    劉博中(2006)。YouTube影音分享網站上著作權責任之研究--以美國法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財金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數位時代(2005)。影音分享網站全球火紅自己拍影音,上網賺錢去。上網日期:2008年1月15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mod=locality&func=view&id=989
    數位時代(2007)。MySpace定位!。上網日期:2008年2月3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FocusDay_115
    蔡佩融、陳敬杰、解天、許蔡清崇(2007)。影響台北地區大學生使用影音部落格之因素。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33-144。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 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蔡清嵐、周宣光(2003)。網際網路中廣播閱聽眾電台收播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9(2),90-105。
    蔡婉晴(2004)。網路電視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黎煥鐘(2006)。具有數位版權管理功能之點對點影音分享平台研究。私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鄭憲宗(2006)。數位內容之擷取、儲存及描述。網路數位遨遊技術與應用課程簡介。上網日期:2008年1月13日,檢自:http://wmail.csie.ncku.edu.tw/Material/Ch12.pdf
    賴英豪(2005)。網路電話使用行為初探—創新特質、使用動機與滿足程度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謝哲豪(2006)。線上影音分享--網路產業明日之星。數位時代,129,150-159。
    魏盈婷(2005)。網誌互動功能之使用行為、動機與滿足度研究。私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縣。
    盧諭緯(2007)。影音世代,影音成瘋。誠品好讀,74,42-45。
    蕃薯藤(2005)。蕃薯藤2005台灣網路使用調查。上網日期:2008年1月28日,檢自: 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5/p1.php
    簡志峰(2003)。點對點環境下使用者分享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羅美玲(民 87)。電子報讀者之動機分析。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鐘玉科(2003)。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參與校務行為-以中國海商專校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Cheng, X., Dale,C. ,&Liu, J.(2007).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Short Video Sharing: YouTube as a Case Study. Retrieved March 03, 2008, from:http://aps.arxiv.org/PS_cache/arxiv/pdf/0707/0707.3670v1.pdf
    Digital Media Association (2007). Online consumers are re-energizing the music industry. Retrieved January 30, 2008, from:http://www.digmedia.org/docs/DiMA%20Survey%20Release.pdf http://www.digmedia.org/docs/DiMA%20Online%20Music%20report.pdf
    eMarketer(2006).US Online Ad Spending: Peak or Plateau? Retrieved January 5, 2008, from: http://www.emarketer.com/Report.aspx?code=em_ad_spend_oct06 &tab=Toc&src=report_toc_reportsell
    Geoffrey, F.(2006). Implications of Web 2.0 for the Semantic Grid. Semantics, Knowledge and Grid, 2006. SKG '06.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uilin, Guangxi, China.
    Högg, R. ,Meckel, M., Stanoevska-Slabeva, K.,&Martignoni, R.(2006). Overview of business models for Web 2.0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of GeNeMe, p.23-37.
    Halvey, M. J.&Keane, M. T. (2007). Exploring social dynamics in online media sharing.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World Wide Web 2007,1273-1274.
    Jason, C. B. (2007) YouTube or YouLose? Can YouTube Survive a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awsuit. Retrieved March 15, 2008, from:http://law.bepress.com/expresso/eps/1950/
    Kaye, B.K.(1998). Uses and Gratifica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form Couch Potato to Web Potato. The New Jerse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1) , 21-40.
    Korgaonkar, P. K.&Wolin, L. D.(1999).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web usag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9(2), 53-68.
    Lane, R. E.(2008).YouTube Adds Insight Free Video Metrics Tool. Retrieved April 2, 2008, from:http://www.searchengineworld.com/google/3457228.htm
    Leung, L.,&Wei, R.(2000). More than just talk on the move:Uses and gratifica cellular phone.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7(2), 308-320.
    Millard, D.&Ross, M. (2006) .Web 2.0: Hypertext by Any Other Name?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Odense, Denmark.
    Nancy, M.D.(2000).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Newkirk,C. D.&Forker, T. A.(2007)Does YouTube's bright past mean a cloudy future? Retrieved March 2, 2008, from:http://www.accessmylibrary.com/coms2/summary_0286-29256337_ITM
    Rosengren, K. E. & Windahl, S. (1989). Media matter: TV us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orwood, NJ:Ablex.
    Sheizaf,R.(1986). The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a Computer-Driven Mass Medium. Computer and Social Science. 2(3),123-136.
    Stott, K. & Walker, A. (1995). Team, Teamwork & Teambuilding: The manager's complete guide to teams in organisation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6). Will All of Us Get Our 15 Minutes On a YouTube Video?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8, from:
    http://online.wsj.com/public/article/SB115689298168048904-5wWyrSwyn6RfVfz9NwLk774VUWc_20070829.html

    Webware(2007).What are the best 100 Web 2_0 sites and services?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8, from:http://www.webware.com/html/ww/2007.html
    Wikipedia encyclopedia(2006)Retrieved March 29, 2008, from: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