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曉萱
Lee hsiao -hsuan
論文名稱: 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
A Study on pedagogical expertise of Mandarin teachers
指導教授: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6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學科教學知識教學推理教學表徵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mandarin teachers, pedagogical expertis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al reasoning, instructional represen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96下載:2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訂名為「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試圖以四位華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內涵與應用在實際教學的相關情形。析言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下列三項:一、研討個案教師華語文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二、探究個案教師教學推理與行動的能力。三、瞭解影響個案教師形成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秉持質性研究的精神與原則,採取個案研究法,經由教室觀察、訪談、文件蒐集及分析等方式,長期進入真實自然的教學情境,深入瞭解華語文教學工作者的實際教學歷程,見證華語文教學繁雜豐富的面向:教師教什麼?如何教?理論與實務有何差距?具體而微的分析四位個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所應用的教學專業知能。
    本論文之撰述,總計共列六章。第一章為研究背景: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及其所要探討的問題。第二章為研究方法:闡述本研究的研究方式與實施步驟。第三章為文獻探討:嘗試結合教育學理論基礎與現代語言教學理念等相關文獻,探究我國華語文教師所應具備的教學專業知能,以作為植基整個研究的學理依據。
    第四章旨在探究華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的心得,以教學信念、教學知識、學習者的知識與課程知識為類別,研討四位個案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研究結果顯示,四位個案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中,各成份知識之間,包括教學信念、教學知識、關於學習者的知識與課程知識等,蘊涵複雜的互動關係。這些知識並非單獨存在,常常是二種以上的知識融匯整合,無法加以明確地劃分。研究發現,四位個案教師在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脈絡及其動態呈現方式之有所不同,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與教學經驗的累積則是可能造成其差異的關鍵因素所在。
    第五章則以教學推理與行動的能力以及教學專業知識的發展來源為主題,目的在將個案教師的教學推理與行動能力之內涵與應用(包括理解、轉化、教學、評量、省思及新的理解等),作系統化的歸納與分析。研究者歸納分析四位個案教師教學推理與行動的過程發現,教學成功並無固定模式可依循:雖然是以先後的順序展現,但它並非刻板的單一直線式順序,而是一循環式的歷程。此外,四位個案教師教學推理與行動的能力內涵及其實務表現,彼此仍有所別。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教學專業知能的建構歷程以及教學經驗可能皆是影響其不同的關鍵性潛在因素。在發展教學專業知能的來源方面,四位個案教師的華語文教學專業知能之來源可歸納整理成十二項:教學經驗、個人研讀進修、與同事討論、校內教學研討會、觀摩資深教師教學、個人學習經驗、國際專業學術研討會、個人思考所得、海外教學經驗、網路多媒體資訊、與學生「教學相長」以及研究所進修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四位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來源,主要是教學經驗的累積以及同事間密切紮實的專業互動。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旨在總結研究過程中的發現並尋繹本研究對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啟示。另外,論述本研究的限制,同時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未來華語文教師教學、提昇華語文教學品質以及後續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議。

    圖次 表次 論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一、國內華語文教學蓬勃中有隱憂 3 二、華語文教師亟需專業合格之培育與認證 5 三、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研究之必要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節 研究歷程與步驟 14 第三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25 第三章 文獻探討 29 第一節 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 29 一、教師知識的內涵 29 二、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 35 三、教學推理與行動的能力 43 四、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 47 第二節 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相關研究 51 一、國外外語教學教學理論主要研究內容: 52 二、外語教學「教學者」所需的教學專業知能分析 54 第三節 華語文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能相關資料探討 56 第四章 華語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 68 第一節 教學信念 68 一、華語文教學目標 68 二、對語言教學的看法 71 三、教學情境對華語教學的影響 74 四、專業華語教師所應具備的特質與知能 78 五、教學原則 88 第二節 教學知識 94 一、教學方法 94 二、口語練習方式 116 三、家庭作業形式 118 第三節 學習者的知識 124 一、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之方式 124 二、發現學生的錯誤或誤解之處理 128 三、對學生學習困難的理解與做法 132 四、學習策略之教導 134 五、師生互動關係的認知 138 第四節 課程知識 143 一、對目前華語文課程的理解與實施 143 二、應用視聽教學媒體的觀點與使用情形 145 三、對教材的看法與使用情形 148 第五章 華語文教師之教學推理與行動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155 第一節 教學推理與行動的能力 155 一、理解 155 二、轉化 156 三、教學 165 四、評量 183 五、省思 188 六、新的理解 199 第二節 影響教學專業知能的來源 20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14 第一節 結論 214 一、學科教學知識分析 214 二、教學推理與行動的能力分析 218 三、影響教學專業知能的來源 22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25 第三節 建議 227 參考文獻 238 附錄 245 圖次 圖 二﷓1:研究實施歷程 14 圖 二﷓2:自然探究的漏斗式設計流程 16 圖 三﷓1:教師知識模式 31 圖 三﷓2:教學推理的過程 43 圖 四﷓1:YALDEN 平衡原則(THE PRINCIPLE OF BALANCE)的觀念 109 圖 四﷓2:LITTLEWOOD(1981:86)的溝通式教學活動步驟設計 113 圖 五﷓1:E1教師教學推理能力動態發展過程 197 圖 五﷓2:E2教師教學推理能力動態發展過程 198 圖 五﷓3:E3教師教學推理能力動態發展過程 199 圖 五﷓4:E4教師教學推理能力動態發展過程 200 表次 表 一﷓1:台灣對外華語教學相關機構與教師人數 4 表 二﷓1:四位教師的個人簡介 19 表 三﷓1:研究者對「學科教學知識」之成份的界定範疇 37 表 三﷓2:對外漢語教師知識、能力結構表 56 表 四﷓1:四位個案教師華語文教學目標的觀點摘要整理 67 表 四﷓2:四位個案教師對語言教學觀點的摘要整理: 69 表 四﷓3:四位研究對象對班級學生人數對教學方面影響看法摘要整理表 75 表 四﷓4:四位教師對專業華語教師特質與知能觀點的摘要整理表 77 表 四﷓5:四位個案教師的教學原則 87 表 四﷓6:四位研究對象「教學信念」摘要整理表 91 表 四﷓7:四位個案教師家庭作業形式摘要整理表 117 表 四﷓8:四位教師的教學知識摘要整理比較表 120 表 四﷓9:四位個案教師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方式摘要比較表 122 表 四﷓10:四位教師認為初級華語學習者應該及時改正的錯誤及他們通常使用改正的方式摘要表 125 表 四﷓11:四位教師針對發音的建議與糾正策略摘要比較表 129 表 四﷓12:四位教師對初級華語程度學習者有關學習策略觀點摘要比較表 131 表 四﷓13:四位教師學習者知識的摘要整理比較表 139 表 四﷓14:四位研究對象視聽教學媒體使用情形的摘要整理表 143 表 四﷓15:四位研究對象的教學流程 147 表 四﷓16:四位教師的課程知識摘要整理表 150 表 五﷓1:四位個案教師「轉化」能力的摘要比較表 161 表 五﷓2:實際觀察並晤談四位教師常用教學表徵種類摘要整理表 162 表 五﷓3:四位個案教師的考試方式與考題來源 180 表 五﷓4:教師專業知能來源摘要表 2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A 專書(按照筆畫順序)
    王文科.1990. 《質地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主編. 1995.<有效的成人教學> 台北:師大書苑 .
    朱則剛. 1994. 《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呂必松. 1990. 《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綱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 1992. 華語教學講習>.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 1993.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中國: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主編. 1999.《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
    李詠吟. 1989 .《教學原理﹣最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進材. 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壽華. 1997.《外語教學概論》. 台灣:書林出版社
    金樹人編譯. 1989. 《教室裏的春天: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文忠譯.1997. 《課堂研究》 Thomas L.Good & Jere E.Brophy ( 原著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君平等譯.1997.《語言教學法》 Jack.C.Richards &Theodore.S.Rodger ( 原著 )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又熙. 1994. 《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 台灣:正中書局
    施良方.1997 《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朔. 1999.《語言是我們的星圖》 . 台北:大田
    胡頌華等編著.1995 .《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灣:師大書苑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中譯本)《教師角色》. Shirley F.Heck&C.Ray Williams(原著)<The Complex Roles of the Teache> 台灣:桂冠圖書公司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 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 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 1995.《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辯證》.台北:師大書苑
    陳秋蘭、廖美玲主編.2000《嶄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國小國中英語教學指引》台北:敦煌書局
    黃光雄主編. 1993.《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灣:東華書局.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灣: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著. 199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書店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玉霞. 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一位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的個案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曹逢甫. 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 台灣:文鶴出版社
    單文經. 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 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等合譯. 1999. 《教學原理》StephenL. Yelon (原著) 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祖忻 等編著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湯廷池. 1977.《英語教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楊寄州主編. 1999.《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教學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大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賢洲、陸有儀主編. 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歐用生. 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1.《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出版社
    饒見維. 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珣主編. 1997.《對外漢語教學通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戴維揚主編. 1999.《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關根正明.2000.《教師如何提昇自己》. 台北:貞德圖書公司
    顧瑜君譯.1999.《質性研究寫作》Wolcott,Harry F., 1929(原著)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B 碩士論文
    王韻齡.2000《華語文教學理念在教學組織中的傳遞與實踐﹣﹣一所私立華語中心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玉婷.1995《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敏.2000《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如瑜. 1999《由新手邁向專家之途 一 北京清華大學IUP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行動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雯. 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雪芳.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真. 1996《教學內容知識之人種誌研究﹣﹣以一位高三國文老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昭. 1996《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容.1994.《教師信念與教學實務:一位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學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文芳1998.《國中歷史教科書在教學歷程中使用情形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C 單篇文章 論文
    王千倖.1997 <落實資訊教育的首要工作>於《教師天地》91期,頁45-47.
    卞覺非.1999.<21世紀:時代對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於《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頁98-106
    石素錦.1999.<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語言發展>於《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頁69-148
    沈翠蓮 1997. <國中實習教師與有經驗教師教學計畫信念與實務之研究>《教育學刊》13期,頁241-261
    呂必松. 1992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 於《世界漢語教學》2期,
    頁21-23
    呂必松. 1997.<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十七)﹣第八章:對外漢語
    教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建設 > 於《世界漢語教學》.1期,頁113-124.
    李欣蓉.1993.<溝通式教學>,於《國中英語科輔導資料叢書1》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曉琪.1999.<加強語言學習理論研究,深化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於《語
    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頁86-97
    李鴻儀 1998.<影響成人外語學習的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運用 >於《華文世
    界》88期,頁50-61.
    陳月妙.2000 <溝通式教學法的教學設計>於《嶄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國小國中英語教學指引》頁273-287 台北:敦煌書局
    何德華. <文法在外語教學當中應扮演之角色>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
    何澍. 1994. <由教師認知歷程分析教育專業知識在實際教學的應用>國科會 研究報告。NEC 83﹣0301﹣H227﹣001
    林克辛 黎文琦.199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特點>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105-111.
    林伯英. <個別教學法與華語文教學>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
    信世昌. 1997.<華語文教學之「領域」思考>.於《華文世界》.84期頁17-24
    幸曼玲.1995.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於《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柯華葳. 1996<培育專業中文教師>《華文世界》79期 頁61-63
    施玉惠. 199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成立經過及未來展望>《華文世界》79期 頁48-52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資訊》1999年7卷2期 頁1-5
    施光亨.1999.<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於《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 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頁52-64
    洪詮修. 1996.<專科學校應用外語科英文教師對英語文教育觀點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8-H224-006.
    陸汝東.1996. < 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演變 >.於《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中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頁21-49.
    章兼中. 1999.<建立我國對外漢語教育的體系>於《語言教育問題研究論文集》 中國:華語教學出版社,頁40-51
    陳希奇.1997.<由華語文教學定位談師資培訓>於《華文世界》84期頁36-41
    陳純音.1999.<生動活潑的學習評量>於《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頁221-256
    黃炳煌. 1987.<從教學的概念分析談教學設計>,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學研究論集。台北:南宏圖書
    黃麗儀.1996<對我國推展華語教學的幾點建議>於《華文世界》76期頁12-13
    陸林繼君.<華語文教師在職訓練之「何為」、「為何」、及「如何」> 第四屆世界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報告組>
    曹逢甫.1998.<談在台灣成立華語師資培訓機構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發表於第三屆國內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未出版
    張郇慧.1996<從語言習得及語言學習看華語文師資之培訓>於《華文世界》76期 頁7-11
    張惠博.1994.<初任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輯於《中華民國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801-826
    葉德明.1989.<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教材簡介與展望>《華文世界》53期頁1-4
    葉德明.1996.< 華語對外教學之現在與未來 >於《國際文教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頁195-215.
    葉錫南.2000.<九年一貫課程英語科之多元化評量>於《英語教學》24卷3期
    頁5-28
    湯廷池. 1989.<如何作一位理想的英語教師 >《中等教育》4卷1期
    蔡克容 1998. <教師思考研究之探析> 於《台北師院學報》11期 頁151-175
    歐用生.1988.<俗民誌(ethnography)及其教學研究上的意義> 收於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鄭昭明.1988. <華文的教與學>於《華文世界》50期 頁57-60
    趙金銘 楊俊萱.1981.<關於短期漢語教學的幾個問題> 於《語言教學與研究》2期 頁11-25
    廖美玲.1999.<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方法的沿革>於《嶄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國小國中英語教學指引》頁 15-40 台北:敦煌書局
    趙智超.1986. <教學效果較好的外語教師應具備的主要條件>《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1》北京語言學院
    劉珣.1996. <關於漢語教師培訓的幾個問題>於《世界漢語教學》總36期,頁99-104.
    劉銘. 1987.<對外漢語教學法的實用面一 兼談漢語教師的地位問題>《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語言學院
    顧百里.1997.<教外籍人士華語文應注意的問題>於《華文世界》.86期,頁67-74.
    二、英文部份
    Abramson,G.W 1993.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Process. ED-TECH Review, Autumn/Winter 1993 . 27-30
    Benntt N. 1993. Knowledge Bases for learning to Teach. In N.Bennet &C.Carre (Eds.). Learning to Teach.pp.1-17. New York.
    Berliner,D.C.1987.Knowledge is power: A talk to teacher about a revolution in teaching profession.In D.C. Berliner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r (pp. 3-33 ).New York: Random House.
    Borich, G.D.1992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Brookfield, S.D. 1990. The Skillful Teach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ophy. 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4(1), 1-18.
    Brown, H.Douglas.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Brown H.Douglas.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Heinle&Heinle Publishers
    Clark, C.M., & Peterson, P.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C.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chran,K.F., DeRuiter, J.A., &King, R.A. 1991.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ta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ERIC: ED 340683)
    Chchran,K.F., DeRuiter, J.A.,&King, R.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4(4),263-272.
    Dewey,J.1902/1969. The 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xperience. In D. Vandenberg (Ed.),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problems of education(pp.185-188).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Elbaz, F.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 Nichols.
    Elbaz,F. 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The evolution of a discours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3(1),1-19.
    Erickson,S.C. 1984. The Essence of Good Teaching : Helping Students Learn and Remember What They Lear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enstermacher,G.D. 1994. 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L. Daring-Hammond(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pp.3-56). 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Good,T.L.,&Brophy,J.E. 1994. Looking in Classsrooms(6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rossman. P.L. 1989a.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24-31.
    Grossman,P.L.1990.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rossman,P.L.1992. Why models mattter: An alternate view on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each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2),171-179.
    Grossman,P.L,&Stodolsky, S.S. 1994. Considerations of content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In L.Daring-Hammond(Ed.),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pp.179-222).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Gudmundsdottir, S.1987. Pa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eachers’ ways of know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hshington, DC. (ERIC:ED 290701).
    Gudmundsottir,S.1990. Values i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44-52.
    Gudmundsottir,S.1991. Ways of seeing are ways of knowing :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an expert English teache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3(5),409-421.
    Gudmundsdottir,S,& Shulman, L.1987.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ocial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59-70.
    Hadley, A.O.1993.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Kagan,D.M.1992.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2),129-169.
    Knox, A.B. 1986. Helping Adult Lear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mpert, M.1984. Teaching about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6(1),1-18.
    Lampert,M,&Clark, C.M.1990. Expert knowiledge and expert thinking in teaching: A response to Floden and klinz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21-23.
    Larsen-Freeman, D.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vingston,C.,&Borko,H.1989. Expert-novic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A cognitive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0(4),36-42.
    Marks,R.1991. When should teachers lear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IL.(ERIC: ED 335338).
    Peterson ,P.L.,Marx,R.W.,&Clark,C.M.1978 Proactive teaching. In M.J.Dunk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483-486).Oxford:U.K.:Pergamon Press
    Richert,A.E.1990. Teaching teachers to reflect: A consideration of programme structur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2(6),509-527.
    Richards,Jack C.&Rodgers, Theodore S.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a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sman, M.H. &Bunning,R.L.1978.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the Adult Educatou: A Delphi Study. Adult Education, 28(3), No.3.
    Seaman,D.F., &Fellney,R.A.(1989).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dults. Toronto:Merrill.
    Shavelson,R.J.,& Stern,P.1981. Research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thoughtss,judgments,decisions,and behavio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1(4),455-498.
    Shulman, L. S.1986b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5(2),4-14.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Smith, B.O. 1987 Definitions of teaching. In M.J.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11-15). Oxford: Pergamon Press.
    Stern,H.H. 1987.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therland,J.1999 Types of Evalu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English.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Train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EFL Teachers, Taiwan.
    Tamir,P. 1991. Pre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7(3),263-268.
    Westerman, D.A. 1991.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4),292-305.
    Wilson,S.M..,Shulman,L.S.,& Richert,A.E. 1987. “150 different ways “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pp.104-124). London:Cassel.
    Woods,D.1996. Teacher con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Beliefs, decision-ma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lden, Janice.1987.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heng,J. 1992. An exploration of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beginning and experienced ESL teach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Queen’s University,Ontario, Canada. (ERIC:ED 3439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