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瓊如 Chen, Chiung-ju |
---|---|
論文名稱: |
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Visual-design creation research on Graphic-Symbol application of the creative folk song in Taiwan culture |
指導教授: |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3 |
中文關鍵詞: | 符號學 、視覺傳達設計 、台灣閩南創作歌謠 、文化符碼 |
英文關鍵詞: | semiology,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the Taiwan creative folk song, culture cod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臺灣著名閩南創作歌謠,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對於身處異鄉的台灣人而言,常為心情寄託之所在。而這些事隔超過一甲子的台灣歌謠,頻頻出現於政治場合及隱射成對故鄉思慕之情的代稱,其後有著撼動人心的文化意涵與發展背景,因此台灣閩南創作歌謠中所隱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成為本研究所欲解析的問題。
本研究以台灣閩南創作歌謠中的四季红、月夜曲、望春風、雨夜花、白牡丹五首歌曲為對象,運用羅蘭巴特(Ro1and Barthes)的符號學理論,元語言(meta-language)、外延意義(denotation)與內含義(connotation),分析閩南創作歌謠詞意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擷取出文化符號,歸納其符碼元素進而探討其所代表的象徵意義與當時掌控社會的意識型態。進而以索緒爾的符號「兩軸論」(系譜軸和毗鄰軸)的方法將圖象作聯想擴展與進階的形色分析與詮釋;歸結出一套由文學性符號轉換成視覺性符號的轉換架構,來進行文化符號擷取與轉換。擷取出來的文化符號共歸納四大類視覺圖象:自然氣候元素、人造器物元素、人類特徵元素、植物圖籐特徵元素,作為歌謠視覺化過程中,可運用的設計元素,進行設計創作。
對於歌謠復興中,五點人心需求與後現代設計圖象反映出的人心思維,其傳達意涵趨於一致,因而創作手法選擇以後現代設計表現手法中,手繪與舊有照片、影像疊紋合成手法,表現出當代歌謠文化再現中,風土懷舊的復古感,雜紋質地為背景更有時空抽換的動態感,傳達對美好家園再現的渴望,以符號學解析出的圖像特徵形式能具體與文化意涵結合,營造情境氛圍。如此一來,創作目便更能吸引後現代人,對傳統歌謠文化的認識,讓這跨越過半世紀的台灣歌謠文化不斷永續傳承。
關鍵字: 符號學、文化符號、視覺傳達設計、台灣閩南創作歌謠文化
Abstract
The Taiwan famous creative folk songs, such as “wantwenvun”, “wuyewa” express the moods of the Taiwanese who live in the foreign land. Having been spreaded over sixty years in Taiwan, these songs repeatedly appeared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embodied metaphors to the mood of missing home town and had cultural denotations and background of touching people's heart. Therefore analyzing the Taiwan creative folk song possessing the rich culture semiology becomes the important parts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theory of Roland Barthes semiology, meta-languag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to analyze the five folk songs: “sigehunge”,”wujegiue”, “wantwenvun”, “wuyewa” and byemudan .With this observation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picks the cultural sign and goes deep into conferment meanings in Taiwan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n uses the method of Ferdinand de Saussure ”two axes theory” (paradigmatic and symptomatic) to image pictures association and analyzes form and color and induces a transformative construction, which can transform the visual mark by literary mark thus mining semiology.
The semiology induces four vision images: natural weather element, artificial artifacts element, mankind's characteristic element, plant diagram cane characteristic element. The extracted cultural symbols can be used as design elements for art work of visualized folk songs.
For folk song renew, five demands of the people te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people’s thought of the postmodern design. Thus this study chooses postmodern expression means, handy-painting, image-overlapping fashion and takes old pictures as creative elements for ballad culture reappearance. The background of noisy texture implies the aspiration of reappearance of nice homeland.
The characteristics form of icon analyzed by semiotics can accommodate the culture and therefore generates the atmospheres, makes the Taiwan culture of creative folk song that lasted more than half of this century continue to spread.
Key words: Semiology,culture code,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the Taiwan creative folk song
一、中文書籍
Barthes, R.,李幼蒸譯,(2001)。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出版。
Barthes, R.,(2001) 。符號學原理、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出版。
Culler J.,方謙譯,(2002)。羅蘭. 巴特。台北:桂冠出版。
Erwin Panofsky,李元春譯,(2006)。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John Fiske,張錦華譯,(200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Mirzoeff, N.,陳芸芸譯,(2004)。虛擬:從虛擬的古代到像素地帶,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Peirce,C. S.,(1932)。Elements of Logic” 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Peirce II, Cambridge, Mass.
中央通訊社譯/著,(2004)。走過台灣一甲子,人民鄉土情懷,中央社。
王海齡、黃海鳴譯,(1998)。藝術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台北歷史影像系列,(1997)。女人台北,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發行。
吳鳳,(2002)。藝術符號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呂錘寬,(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李幼蒸,(1999)。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思屈,(2003)。廣告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阮忠義,(1987)。人與土地攝影集。台北:攝影家出版社。
阮容助,(2000)。台灣的河海攝影。台北:山水叢書。
林二、簡上仁,(1984)。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
林谷芳,(2005)。中國傳統八音的世界。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林品章,(2001)。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林品章,(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本土設計史研究。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施淑宜,(1996)。海國圖索-台灣自然地理開發。台北:立虹出版社。
施淑宜,(1996)。見證台灣總督府下。台北:立虹出版社。
高宣揚,(2000)。從符號批判、話語解構到擬像遊戲,後現代論。台北:五
南圖書。
張釗維,(199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一九七十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台北:時報文化。
曹方,(2002)。視覺傳達設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莊永明,(1996)。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 。
莊永明,(2001)。台灣世紀回味: 文化流轉。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莊永明、孫德銘,(1994)。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台灣的店 。
許常惠,(1982)。台灣福佬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圖書公司。
陳郁秀,(1996)。音樂台灣。台北:時報文化。
喬納森.卡勒,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出版。
曾慧佳,(1997)。由流行歌曲的歌詞演變來看台灣的社會變遷:1945-1995。台北:五南出版社。
楊裕富,(2000)。創意思境—視覺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 符號 溝通。台北:亞太出版社。
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楊麗祝,(2000)。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出版社。
臧汀生,(1990)。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臺灣商務。
鄭恒隆,(1989)。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出版社。
盧小雁、丁建輝,(2004)。廣告基礎設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勵忠義,(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謝艾潔,(1997)。鄧雨賢音樂與我。台北:北台灣文學。
簡上仁,(1991)。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台北:自立晚報 。
二、期刊與論文
王正華,(2001)。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76-89。
沈清松,(2000)。在批判、質疑與否定之後-後現代的正面價值與視野哲學與文化,哲學與文化,27卷8期。
杜文靖,(1995)。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文訊。
林谷芳,(1995)。流行歌曲的「變調」,文訊,119。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18-19。
林鴻佑,(1991)。布希亞的擬像社會理論,當代,65,31-47。
陳君玉,(1955)。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4卷2期22 ~30。
陳光興,(1991)。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社會學,當代,65,18-30。
蘇偉正,(1995)。國語流行歌曲的歷史掃描,文訊,20-27 。
王家慶,(2006)。從符號學詮釋批判臺灣的流行音樂文化,國立成功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建緯,(2005)。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未出版,台南。
李章欣,(2001)。後現代主義對當今平面設計的影響,基礎造形暨視覺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周君蘭,(2001)。虛擬的溝通藝術,一個網路語言文化的初探性研究,清華大學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新竹。
林怡珊,(2004)。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設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93學年度,高雄。
洪孟芬,(2001)。地方禮俗海報在平面設計上的運用與研究─以後現代主義表現方法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2001學年度,台北市。
郭秀娟,(2004)。視覺圖像記號之應用研究-以紅毛港圖像記號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班93學年度,台北市。
陳美容,(2002)。傳統圖像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之研究─以民俗文化活動海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89學年度,台北市。
黃明正,(1998)。台灣戰後唱片封套設計之研究-1945~1980年為研究範圍,雲林科技大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雲林縣。
楊清田,(2002)。台灣海報設計的後現代性研究─以TPDA三項海報作品展為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班,台北縣。
臧汀生,(1989)。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台北市。
三、網路資訊
張心蓓(2007)。台語音樂劇四月望雨。大紀元時報。民96年5月21日,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bt/7/5/21/n1716690.htm
中華民國總統府(無日期)。2006歲末總統府音樂會。民95年12月22日,取
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art/concert/thismusic/index.html
台灣歌謠資料庫(2001)。取自: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data/index.htm
台基會全球聯盟─台灣民謠(無日期)。2005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tccmau.org/48song/48song-homepage/48song-home06.html
鄉音古調(無日期),取自: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old01.htm
桃園縣歌謠影音數位化網站(無日期),取自:http://www.tyccc.gov.tw/tyccc1/tycccsong/B041_16.htm
陳郁秀(無日期)。歷史歌謠話台灣(節錄自音樂台灣)。取自:http://www.pksh.ylc.edu.tw/~music/taiwan/taiwan.htm
楊克隆(1998/6)。台灣流行曲歌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nn-khek-liong/sek-su/sek-su.htm
鍾明樺(2001),文化解讀-以羅蘭巴特與符號學為例。取自: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dhs/pr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