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婉清
Jaruwan Rungsaengrattanakan
論文名稱: 泰國兒童華語文之互動式教學法研究【泰國佛丕光中公學個案研究】
Thai Children i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A Case Study on Ratwittaya School
指導教授: 葉德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泰國華語文教學兒童教學教學設計互動式教學法
英文關鍵詞: Thail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hild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泰國學習華語人士日益增加,對於多年來的泰國兒童華語文教育之「教」與「學」這兩個方面,仍然普遍泛用傳統式教學的講述法授課。互動式教學具有雙向互動、相輔相成的過程,本研究中「互動」的目的是讓師生進行有意義的信息傳遞形成知識,並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此教學法對雙方皆產生有利之結果。
    本論文旨在介紹一個相關於兒童互動式教學法的一種教學研究。其教學內容以互動式教學法為主要教學課程設計。本研究對象為在泰國的一所私立學校「佛丕光中公學」的師生作為個案研究。針對該校兒童國小一年級,以採取教室參與觀察方式,觀看教師與學生之教學情形,加以訪談與錄音方式,實行教學研究為期4週。
    其目的為:(1)了解並分析在泰國任教的老師與兒童在華語文課堂上互動式教學法之現象,包括教師實際運用的基本形式,即教學法,師生在班級上之言談、遊戲以及教學合作,並提出應用互動式教學法需注意的幾個問題。(2)透過觀察結果與討論,進行分析課前調查現況與問題,再分析課後調查現況與討論,可作為日後實際進行互動式教學步驟之參考。(3)藉由觀摩,分析及討論,將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所提供之理論,設計並發展出一套互動式教學課程之基本教學實例。
    互動式課堂教學背景下的華語教學,將過去的背誦方式轉變為自主探研、合作學習。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加以討論,並對其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At present, Thai learners interested in Chinese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Regarding to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Chinese for Thai children in many years ago, the two modes of instruction are commonly struck in employ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based upon unilateral lecture, instead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oster instructor and learner in terms of inform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formation, and of application of acquired skill in realistic life. My research reveals that interactive mode in two-way instruction, in effect, renders a beneficial outcome.
    My thesis is to introduce an interactive mode of instruction for Thai-based children. The contents of instruction utilizes interactive mode as a corpus of pedagogy designed purposively for my research. The object of my case study is a group of teacher and student of a private school—“Ratwittaya School, Petchaburi” and focally explore one grade kid learners in elementary level. The study employs a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 classrooms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instructional circumstan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their kid learners, simultaneously uses interviewing and recording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of my research is 4 weeks.
    My research objective as follows:
    (1) to analyze and gain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a phenomena of teaching Chinese for Thai-based kid as foreign language via an interactive mode of instruction between Thai-based instructors and learners, including fundamental mode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namely, a teaching method, a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lass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learners, game playing in corporation with teaching process. With regards to this, to raise some noticeable problems on interactive mode of teaching.
    (2) to analyze pre-class investigational situations and its problems, and then to analyze post-class investigational situations. With a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result and discussion, it could be a further reference for instructional method in the mode of interaction in real situations.
    (3) via observati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meanwhile by applying theories in my review of literature, chapter two, my thesis aims to develop, and design a basic set of instructional curriculum in interactive mode.
    Teaching Chines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actively orientated class pedagogy will turn rote method into subject-toward and co-operational learning. My thesis proposes perspective views for it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s.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過程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兒童學習語言之相關研究 9 一、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學習理論比較 10 二、兒童與成人之習得比較 12 第二節 互動式教學之相關教學理論及方法研究 14 一、互動式教學之定義 14 二、師生互動模式 16 三、相關互動式教學之教學法 19 四、華語文教學互動與教學法比較 21 第三節 華語文教學之互動與合作觀點 30 一、互動語言談之觀點 30 二、互動與小組活動之觀點 33 第四節 互動式教學的提問策略 33 一、互動式學習的提問策略 34 二、教師提問類型 36 三、教師提問與學生提問 39 四、教師提問的效應 40 第五節 華語文教學之課堂合作 41 一、小組活動之定義 42 二、小組活動的任務形式和設計方式 45 三、小組活動的實驗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49 第二節 研究歷程的步驟 50 第三節 研究測量方法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課前調查現況與討論 57 一、泰國佛丕光中公學情形 57 二、觀察班級的選擇與簡介 61 第二節 課後調查現況與討論 66 一、教師方面 66 二、學生方面 86 第五章 互動式教學法之設計與實踐研究 93 第一節 發展設計階段 93 一、教學法的選擇 93 二、教學大綱的擬定 95 三、教師活動設計 96 四、教學規劃 96 第二節 實施階段 97 一、華語文教材編寫原則 97 二、設計單元計畫的注意事項 98 第三節 兒童華語文互動式教學設計範例 99 一、單元內容及教學目標 99 二、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 105 三、單元範例 111 第四節 兒童華語文互動式教學之評估 114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7 第二節 對未來研究發展方向及建議 120 參考書目 121 附錄一:在光中公學觀摩記錄 125 附錄二:光中公學教師訪談資料 144 附錄三:課堂觀察表 147 附錄四:學生訪談與評量語言能力資料 148 附錄五:學生試卷 149

    一、中文部分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激進會 主編 (民90)。系統化教學系統。台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中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編 (1997.6)。中文---第一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丁身展 (2003)。泰國華教師遍地開花,滿園春色!—略談泰國華文教育展現況。
    第5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特輯,頁10-11。馬來西亞董教總教育中心出版,
    頁10-11。
    王瑞烽 (2007)。小組活動的任務形式和設計方式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
    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71,頁82-88。
    文潔禮、鄧廣威、劉煒堅 (2000)。朗文課程理論與設計(修訂版)。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呂必松 (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萍、張英 (2006)。英語教學活動設計與應用 (小學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佚名(2005年10月06日)。泰國 2008年後所有中學必修中文。星島環球網。檢索日期,取自:http://www.singtaonet.com:82/global/asia/t20051006_4679.html
    佚名(2008年10月10日19:10:06)。外語教師課堂策略研:狀況與意義。778論文在線。檢索日期:2010年05月28日,取自:http://www.qiqi8.cn/article/149/150/2008/2008101065928.html
    束定芳、庄智象 (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語方法。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潤新、彭俊 (2005)。世界少兒漢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曉萱 (2000)。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之能之探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佟樂泉、張一清 (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金兌珍 (2004)。韓童在台雙語學習師生互動情況【台北韓僑小學個案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康寧、胡宗仁、劉雲杉、吳永軍、程曉樵、丁瑜 (2005)。課堂教學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吳雅文 (?)。國文教學與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活潑深化的國文教學活動—主題:http://www.ytit.edu.tw/project02/word%AA%FE%A5[%C0%C9%AE%D7%A4%E5%A6r%B8%EA%AE%C6/%A6h%A4%B8%B1%D0%BE%C7%AC%E3%B0Q%B7|%BD%D7%A4%E5%B6%B0/6%A7d%B6%AE%A4%E5%A1]%AC%A1%BC%E2%B2`%A4%C6%AA%BA%B0%EA%A4%E5%B1%D0%BE%C7%AC%A1%B0%CA%A1%D0%AEv%A5%CD%A6%B3%AE%C4%B7%BE%B3q%A4%AC%B0%CA%B1%B4%B0Q%A1^.doc
    周國光、王葆華 (2001)。兒童句式發展研究和語言習得理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立等 (2000)。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林秀惠 (2004)。教學法_Method_chart_LIN。台灣師範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講義(未出版)。
    苗飛兒工作室著;林惠雅主編 (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麗娟 (1994)。互動式教學環境與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頁3-13。
    孫琳 (2003)。外語課堂小組活動中學生語言選擇的行動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期,總第15期,頁41-44。
    陳昌來 (200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瑤 (2002)。課堂觀察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曹春喬 (2002)。台北美國學校高中部華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互動語言教學觀詮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黃錦章、劉炎 (200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世忠 (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玉成 (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雲風 (2006,11月)。課堂小組活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中國成人教育,頁8。
    郭春彦 (200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國際語言研究與發展中心編著 (2007)。體驗漢語小學學生用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曉潁 (2008)。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藝術:來自教學實踐的微技能探討。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崔永華、楊寄洲 (2006)。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崔永華 (2008)。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傅海燕 (2007)。漢語教與學必備:教什麼?怎麼教?上,什麼篇:語用與語法走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傅海燕 (2007)。漢語教與學必備:教什麼?怎麼教?下,怎麼篇:組織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曾薇慈 (2006)。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華語教學上之成效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溫曉虹 (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堂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 (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教學理論芻議。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劉珣 (2006)。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 (200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範榮玲 (2001)
    戴維揚 (2003)。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 <K-9>。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Andrea M. Guillaume 原著 / 楊寧譯 (2007)。新教師課堂教學入門。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蔡錫濤、楊美雪 (1996,12月)。情境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頁48-53
    龐繼賢、吳薇薇 (2000,11月)。英語課堂小組活動實證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2卷第7期,頁424-430。
    Courtney B. Cazden 原著 / 蔡敏玲、彭海燕譯 (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H. Douglas Brown原著 /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 (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Kathleen Graves 原著 / 陳丁琪、黃瀅娟譯 (2006)。語言課程設計與理論。台北市:湯姆生。
    Ken Goodman 原著 / 李連珠譯 (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市:信誼。
    Rebecca L. Oxford 原著 / 蘇旻洵譯 (2006)。語言學習策略手冊。台北市:湯姆生。
    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 原著 / 李奉儒等譯 (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二、英文部分
    Allwright, Richard L. and Bailey, Kathleen M. (1991or1999).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ck, Cynthia A. (1986). 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TESOL Quarterly 20:47-59.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Flanders, N.A. (1970).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Krashen, Stephen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Leavitt, H. J. (1958). Some effects of certain communication paterns on group performance, in Maccoby, E.E., et al (eds.), Reading in 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pp. 546-563.
    Long, Michael H. (1983). 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 A review of research. TESOL Quarterly 17:359-82.
    Richards, Jack C. & Rodgers, Theodore S.(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236-246.
    Yin, R. K. (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ed.). Newbury Park, CA: Sage.

    三、泰文部分
    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 สถาบันเอเชียศึกษา. ศูนย์จีนศึกษา. การเรียนการสอนภาษาจีน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ระดับประถม-มัธยมศึกษา 2551泰國華語文教學研究。曼谷:朱拉隆功大學。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