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冠君
論文名稱: 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作
指導教授: 李焜培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水彩電腦圖成合成多元
英文關鍵詞: PostModerrn,Watercolor,, The Syntheses of Computer drawing,, Multiplic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
    藝術社會學家認為「藝術是社會現象的反映」,後現代從現代的「進步主義」
    歷史思維跳脫,展現「由出世到入世」的社會文化關懷,藝術「原創性」被「挪
    用」的手法質疑-傳統與既有圖像被重新使用。「拼湊」成了加工方法。回歸具
    象的形式,隱藏著當代生活的「寓言」。而多元主義與多元文化思潮當道,加上
    科技媒體發達衝擊,造成後現代藝術在主題、題材、形式、技法等,呈現複合的
    領域及折衷、多樣的面貌。「多元」成為後現代藝術的必然。
    本論文主題為「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
    作」。以水彩、電腦跨領域結合的創作模式-運用數位資料與技術來「挪用」古
    今多元的「擬像」,協助水彩草圖構成及表現科技衝擊藝術與生活的現象。並以
    純粹水彩的表現及藉作品的「寓言性」來表現個人內在想法。讚美人類文明的成
    就及尊重社會多元文化,此外並省思新科技的利弊得失。文中試圖釐清後現代藝
    術的思維,並以個人此階段水彩創作印證之,以下並就論文架構摘要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及主題名詞釋義。第二章釐清現代
    與後現代特質與範圍,以文獻比較從歷史情境、藝術觀念、繪畫形式、內容等轉
    變說明後現代多元的必然,並整理媒體與藝術互動現象,作為創作模式跨領域合
    作的先例研究;第三章檢視水彩從傳統到創新-以形式、技法、美學等印證多元
    化現象及返回傳統、返回文化的趨勢,並抽樣藝術家作品佐證之。第四章詳述個
    人主題、形式、手法、內容等創作理念,及水彩、電腦結合創作歷程,並紀錄歸
    納、省思自我藝術表現應兼備形式與內涵兩點。而以創作作品說明印證理論,傳
    達個人社會文化心理層關懷。第五章回顧與前瞻,省思在創作自由中,更應秉真
    誠的態度,「觀念」與「表現」並重,尋求個人未來水彩藝術創作的突破。

    2
    Sociologists of arts think that arts can reflect social phenomena.Postmoderns
    have jumped over the history thought of modern progressivism,and through their
    creations display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oncerns which are “from privacy to social
    life”.In postmodern,the originality of art has been questioned by “appropriation”
    which traditional and existent images are used anew. “Pastiches” are artifactitious
    methods of artworks.The returns of concrete forms are hidden “allegories” of con-
    temporaneous life.Because the thougths of plur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are in
    power,and the advancements of technological media bring impacts, which of them
    causes the postmodern arts to show compound domains, the eclectic and multiple
    faces in subjects,materials,forms and techniques. “Multiplicity” is necessity in post-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The Constructions of Multiple Civilizations-The Cre-
    ation in Watercolor is According to the Syntheses of the Computer Drawings and
    the Postmodern Thoughts”.This creative mode combined different domains with the
    computer and watercolor-I used the digital datas and skills to “appropriate” multiple
    “simulations” of the past and now, to help the designs of the watercolor paintings,and
    to express the phenomena that technologies have brougth many smashes in arts and
    lives.My inward ideas have been expressed by the“allegories”of the works in pure
    watercolor.I praise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s and respect for multi-
    cultures of the society,in addition to think the good and the bad of new technology. In
    my writings,I also tried to clear the thoughts of postmodern arts which were confirm-
    ed in my artworks of watercolor.Finally, I will be seeking new styles of my watercolor
    arts in the future,and to express the concern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art.

    3 第一章緒論.............................................................................. 5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名詞界定.................................................................................................7 第二章後現代藝術理論探討.................................................. 9 第一節後現代與現代的名詞說明......................................................................9 一、「後」學的源起......................................................................................9 二、現代與後現代的相對性........................................................................9 三、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藝術的範疇......................................................10 第二節後現代藝術源起的社會背景................................................................12 一、返回保守的社會情境..........................................................................12 二、多元文化主義思潮..............................................................................13 三、資訊媒體與大眾文化的背景..............................................................14 第三節後現代多元性探討................................................................................16 一、歷史思維的轉變..................................................................................16 二、作品詮釋者..........................................................................................16 三、後現代繪畫表現特質..........................................................................17 四、科技媒體與後現代藝術的互動..........................................................29 第三章水彩多元性的文獻探討............................................ 33 第一節水彩媒材的多元演變............................................................................33 一、狹義水彩定義:..................................................................................33 二、西方水彩媒材的發展演變..................................................................34 三、後現代的媒材技法之純粹與複合多元..............................................35 第二節寫實、抽象、具象、想像形式的複合多元.......................................40 第三節題材分類及命題的開放多元................................................................42 第五節水彩多元發展印證美學多元走向........................................................46 第四章創作理念及創作歷程................................................ 49 第一節主題理念說明........................................................................................49 一、對人類多元文明成就的尊重讚美......................................................49 二、以古寓今,抒發生命感懷尊重社會多元文化..................................49 三、透過創作模式,省思科技媒體進步為社會所帶來的轉變..............50 4 第二節表現形式理念與手法............................................................................52 一、後現代構成方式..................................................................................52 二、水彩技法運用......................................................................................55 第三節創作方式思維及歷程............................................................................57 一、創作方式思維......................................................................................57 二、創作歷程..............................................................................................59 第四節作品說明................................................................................................72 一、形式的構成..........................................................................................72 二、作品分析..............................................................................................72 第五章結語............................................................................ 94 第一節創作回顧...............................................................................................94 第二節未來創作方向的期許............................................................................95 參考文獻.................................................................................. 97

    97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
    何政廣主編(1999)。《詩意的造型大師克利》。台北市:藝術家。
    何政廣編著(1996)。《抽象派繪畫先驅-康丁斯基》。台北市:藝術家。
    呂清夫(1996)。《後現代造型思考》,版2,山藝術叢書。高雄市:傑出。
    李佳倩譯(1999)。黑塞爾•哈里遜(Hazel Harrison)著。《水彩技法百科》。台北
    市:笛藤出版圖書。
    李焜培(1980)。《二十世紀水彩畫》。台北市:科教圖書。
    李焜培(1982)。《水彩畫法1•2•3》。台北市:雄獅圖書。
    林淑琴譯(1996)。Jeanne Siegel 著。《藝閺錄:六、七○年代藝術對話》,初版,
    頁7。台北市:遠流。
    洪東標(2002)。<水彩畫的空間要素>,摘自王哲雄等著(2002)《藝術教育講
    座選輯》,頁208-225。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胡永芬總編輯(2001)。《藝術大師世紀畫廊第4 冊-文藝復興的巨人達文西》。
    台北市:格林國際圖書。
    徐洵蔚,鄭湛譯(1996)。Paul Taylor 編。《後普普藝術》(藝術館:33)。台北市:
    遠流。
    高千惠(2001)。《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
    高千惠(2001)。《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
    許玉玲譯(2003)。《水彩》。台北市:積木文化。
    連德誠譯(1995),Rosalind Krauss(1985)著。《前衛的原創性》(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台北市:遠流。
    陳英偉(2000)。《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市:文史哲。
    陳英德,張彌彌合譯(2002)。Jean-Luc Chalumeau 著。《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
    98
    台北市:藝術家。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Post Post-Modern Art)。台北市:藝術家。
    傅嘉琿譯(1992)。Eddie Wolfram 著。《拼貼藝術的歷史》(藝術館:9)。台北市:
    遠流。
    單兆榮編著(2002)。《世界文化》。台北縣:龍騰文化。
    單兆榮編著(2002)。《世界文化教師手冊》。台北縣:龍騰文化。
    曾長生(1997)。《拉丁美洲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曾肅良(2002)。《當代藝術廣角鏡:曾肅良藝術評論集》。台北:三藝。
    黃郁生,陸蓉之(1994)。《查克‧克羅斯》。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
    黃訓慶譯(1996)。Richard Appignanesi 著。《後現代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
    緒文化事業。
    黃晨淳編著(2002)。《埃及神話故事》。台中市:好讀。
    黃進龍(2002)。《水彩畫》,頁247。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麗絹譯(1996)。羅伯特•艾德金(Robert Atkins)著。《藝術開講》。台北市:
    藝術家。
    楊恩生(1990)。《水彩技法》。台北市:藝風堂。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事業。
    劉文煒編著,台灣省立美術館主編(1993)。《水彩畫》。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教
    育廳。
    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依綺譯(2002)。辛西亞•弗瑞蘭Cynthia Freeland 著。《別鬧了,這是藝術嗎?
    (But is it art?)》。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劉其偉編譯(1974),《水彩畫法》。台北市:雄獅圖書。
    潘東波編著(2002)。《20 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縣汐止市:相對論。
    99
    滕立平譯(1991)。蘇西‧蓋伯利克(Suzi Gablik)著。《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台北市:遠流。
    滕守堯(1999)。《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市:生智。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06)。《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Documenta of Max Liu》。
    台北市:藝術家。
    貓頭鷹編譯小組譯(2002)。羅夫˙梅耶著。《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市:
    貓頭鷹。
    賴瑛瑛執行編輯,黃光男發行(1987.04.04-06.14)。《美國南加州現代美術展》。
    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明錩(1996)。《水彩畫法的奧秘》。台北市:雄獅圖書。
    謝東山(1995)<戰後台灣藝評凝視的轉變>。李既鳴總編輯,《一九四五∼一
    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頁241∼266。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
    謝東山主編(2002)。《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市:藝術家。
    謝東山主譯,John L.Ward(1989)著。《American Realist Painting,1945-1980》。
    UMI。上課講義。
    鍾明德(1989)。《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台北市:書林。
    簡成熙。<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文
    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85-86。
    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市:台灣學生。
    羅慧明,熊宜中總編輯(1999)。《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亞太水彩畫展》。台北市:
    國立藝術教育館。
    100
    期刊:
    吳介禎譯(2003.05)。Marko Daniel 撰文。<當代美學的科技與空虛>。《藝術家
    Artist》,336 期,頁232-235。台北市:藝術家。
    李焜培(1999)。<二十世紀,邁向二十一世紀水彩風貌與挑戰>。《美育》雙月
    刊,108 期,頁1-8。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仁傑(1999)。<水彩畫與水墨畫創作的界定與兩者融合創作之可行性>。《美
    育》雙月刊,108 期,頁8-26。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楊恩生發行(1993.08.25-1996.02.25)。《水彩雜誌》季刊,第一期∼第十期。台
    北市:捷生顧問有限公司。
    綠綺譯(1984.12)。Peter Schjedahl 著。<面對沙勒的畫作>。《雄獅美術》,166
    期,頁86。
    鄭淳恭(2002.12)。<與數位藝術和解-論影像複製與美術之相生共和>《造型
    藝術學刊》,頁335-347。台北縣板橋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造型研究所。
    論文:
    王水蓮(2002.06)。《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
    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美術教學碩士論文。
    林麗輝(2003.06)。《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
    論文。
    簡忠威(1998.05)。《具象繪畫創作理念與實踐》(自然與文明-世紀末交響詩系
    列水彩畫創作),頁4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站:
    陳秋瑾,<視覺藝術表現媒材的遞嬗:媒體課程的興起>。
    http://www.nioerar.edu.tw/new/1/891025-1.html,2004.04.10 點入瀏覽。
    陳錦芳。http://www.paris.org.tw/chen-jin-fang/t-chen-works-m2.htm。2004.04.20 點
    入瀏覽。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