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素珍 Su-Jen Hsieh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 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ste reduction intentions and related factors for one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葉國樑
Yeh, Gwo-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垃圾減量行為意圖 、國小學童 、自我效能 、理性行動論 |
英文關鍵詞: |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waste reduction,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Self-efficacy,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5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市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探討-以某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各相關變項之關係,主要運用Ajzen和Fishbein (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來驗證國小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母群體為台北市立東門國小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高年級全體學童,採分層集束抽樣,並以班級為抽樣單位,取得有效樣本共318份。研究工具包括開放式引導問卷及結構式問卷。
分析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絕大多數的國小學童有從事垃圾減量的意圖。
二、八成以上的國小學童對垃圾減量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父母、師長、同學及環保團體支持其從事垃圾減量,而他們也願意依從其意見;至於沒時間和太累時,則是學童最不想從事垃圾減量的障礙因素,顯示學童會因時間控管不善而影響其從事垃圾減量的意願。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四、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垃圾減量意圖的整體解釋力為31%,其中態度影響力最大,自我效能次之,主觀規範最小。
五、外在變項中的垃圾減量知識、年級、自己回收頻率能直接影響垃圾減量意圖。
六、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更能適切預測垃圾減量意圖。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ste reduction intentions and related factors for one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pupil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waste reduc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The main test models wer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by Ajzen and Fishbein (1980) and Self-efficacy by Bandura (1977). The sample was selec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pupils of one prim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during the first academic semester in 2009. The total number of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as 318.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two questionnaire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Most of the elementary pupils showed the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waste reduction.
2. More than eighty percent of the pupil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on waste reduction. They thought their parents, teachers, pee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s supported them to engage in waste reduction. Also they were willing to comply with their suggestions. ’’No time’’ and ’’Too tired’’ were the two most hindering factors that prevented pupils from engaging in waste reduction. It showed that pupils were not good at time management for waste reduction.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ttitudes and the product of behavioral beliefs weighted by evaluations of outcomes. And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ubjective norms and the product of normative beliefs weighted by motivation to comply.
4. Elementary pupils’ intentions to engage in waste reduction could be remarkably predicted by three factors: their attitude on waste reduction, their subjective norms and self-efficacy,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31% toward waste reduction intentions. Attitude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followed by self-efficacy and then subjective norms.
5. There were three external variables including: knowledge of waste reduction, grade and self recycling frequency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intentions of waste reduction.
6.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Self-efficacy could successfully predic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waste reduction.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山本耕平著,寄本勝美主編(2003)。資源回收知多少。台北市:國際少年村。
中國時報(2008,3月12日)。垃圾變黃金,廢紙廢鐵漲翻天。中國時報:地方新聞中心。
王柏崴(2007)。綠色消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塗發(2004)。永續能源與產業發展。蒐入生態環保,施正鋒主編。台北:國家發展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1998)。台北市按垃圾量計徵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收費方式試辦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2007)。廢棄物處理篇。2008/08/20取自http://www.epb.Taipei.gov.tw
全球廢棄物管理市場評估報告書(2007)。Key Note Management Market Assessment 2007。看守台灣,9(4),P5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 http://163.13.140.253/agenda21/TA21agenda.pdf。
行政院環保署(2007)。九十六年環境白皮書。
行政院環保署(2008a)。九十七年環境白皮書。
行政院環保署(2008b)。九十七年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行政院環保署(2009a)。源頭減量。2009/01/10 http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busin=323&path=7597&guid=10676312-10e9-4ccd-80b9-17dd88302428&lang=zh-tw
行政院環保署(2009b)。性別統計分析-環保參與概況。2009/05/10 http://www.epa.gov.tw/ch/SitePath.aspx?busin=4177&path=8331&list=8331。
何姬錚(2008)。大學生校園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文崇 (2003)。垃圾減量政策及效益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永展、伏嘉捷、王塗發、劉志堅、鄭益明、王俊秀等著(2000 )。台灣現況 before 2000,台北:看守台灣。
李永展(2001)。資源再生體系及資源再生區之芻議。看守台灣,3(2),頁7。
李佳容(2000)。運用網際網路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綠色消費行為之介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陸(2001)。我國與世界主要國家資源回收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界木 (1991)。還我自然。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園婷(2008)。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載鳴(2008)審閱。(G.Tyler Miller.JR)著。環境科學。台北:華泰文化。
沈世宏(2008)。健康、永續、顧台灣。環保署長新就任新聞搞。
吳玉如(2007)。國中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車參賢(1995)。臺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嬌(2007)。國中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自我效能、環境行動經驗與環境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晉澄、謝和霖(2005)。廚餘與豬隻及國人健康。看守台灣,7(4),頁53。
於幼華(2003)。國際環境問題簡介。環境與人。台北:遠流。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增訂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林倖妃(2007,7月31日)。資源回收年產值近兩百億。中國時報。
林倖妃(2008,3月12日)。廚餘漲六倍,跨縣市搶ㄆㄨㄣ不稀奇。中國時報,A2。
洪正中(2001)。「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原來不是夢-台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的醒思。看守台灣,3(2),P4。
看守台灣協會(2008)。焚化的危害 ~ 事實的真相。http://www.taiwanwatch.org.tw/issue/waste/zw0211.htm
施信民(2004)。資源回收與廢棄物處理。蒐入施正鋒主編之生態環保。台北:國家發展文教基金會。
柯宇芳譯(2004)。無所不在的塑膠袋。看守台灣, 6(4),P25。
柯惠珍(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承渝、周亦培、王渝、何眴 合譯(1992)。世界垃圾場。台北:人間出版社。
唐文祥(2006)。政府機關資源回收系統分析。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孝蘭(2000)。資源回收價值澄清教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1993):台灣地區高職學生環境、知識、態度、行為意向及需求調查。公共衛生期刊(19),50-59頁。
張志宏(2006)。台灣南部大學生嚼檳榔行為之社會認知因素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祖恩(1998)。公害治理科技。蒐入於幼華主編: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554-583頁)。台北:遠流。
張祖恩(2004)。垃圾處理及資源再利用:成大環境通識教育課程。
張雅慧(2001)。國中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麥倫譯(2000)崎山裕子著。垃圾減量輕鬆做。臺北市:海鴿文化。
郭敏華 (2007)。台灣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的成效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仁、黃揮原(2003)。廢棄物回收政策-台灣經驗,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4),318-326頁。
陳明雄 (2004)。我國資源回收制度之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沼舟 (2000)。台北市中山區興亞里與下埤里家戶對垃圾減量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南宏(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資源回收模式及資源回收成效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中(2007)。地球零垃圾。高雄:新自然主義。
陳建志(2002)。垃圾政策應翻轉。看守台灣, 4(4),P280。
陳韋名(2005)。一般固體廢棄物管理政策施行成效評估 -以台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為例。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未出版。
陳景宏(2004)。國小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與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錦慧(2001)。環境價值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教學效果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靜宜(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裕民(2000)。廢棄物處理(第二版)。台北縣:文京圖書,428-433、563頁。
黃正義、張添晉、陳孝行(2004)。資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管理。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黃冠樹(2002)。探索廢棄物焚化處理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之環境典範面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凱羚(2008)。國中生環境知識、環境價值觀、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3)。國際環境問題簡介。環境與人。台北:遠流。
新自然主義(2006)。廚餘變黃金。台北:新自然主義、高雄市政府。
植原彰著,邵明宗譯(1999)。環境教育-就從老師開始吧。台北市:稻田出版社,180頁。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葉國樑(1996a)。鹿谷地區國中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9),81-96頁。
葉國樑(1996b)。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之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6),1-19頁。
葉國樑(1997)。城鄉地區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葉國樑(1998)。國中生環境保護認知與資源回收信念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葉國樑、車參賢(1996)。台北市國中生對於資源回收認知、態度、行為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9,62-73。
葉國樑、楊冠政、汪靜明(1998)。輔導國民中小學配合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36,63-73。
葉國樑、柯惠珍(1999)。台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環境保護認知與資源回收信念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49-74。
葉國樑、趙宏邦、唐貺怡(2000)。台北市社區居民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53-72。
葉國樑、唐孝蘭(2001)。探討價值澄清法在資源回收教學上之應用。衛生教育學報,16,103-132。
葉國樑、唐孝蘭(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之資源回收價值澄清教學效果探討。學校衛生,48,97-115。
葉國樑、李園婷、曾治乾(2008)。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8,23-46。
廖文盛( 2007)。社區型態及資源回收環境、設備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回收行為的影響。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所。
廖婉茹(2004)。環保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歐陽嶠暉、周儒(2003)。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環境與人。台北:遠流。
趙宏邦(1999)。台北市社區民眾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琳輝(2006)。民眾對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成審訂(1993)。國民環保手冊-地球的權力。台北市:月旦出版。(原著為H. Patricia Hynes,1990版)。
蔣立中(2000)。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制度與成效之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2(2),頁2。
蔡佳伶(1994)。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碧月 (2005)。日本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回收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益明(2004a)。二十一世紀新思維-零廢棄。看守台灣,6(4),P5。
鄭益明(2004b)。我國垃圾處理追隨日本的迷思。看守台灣,6(1),P1。
盧世昌(1998)。淺談垃圾費隨量徵收。環境教育季刊(36):53-57。
盧金足(2008)。五星級回收站,乾淨沒異味。中國時報,A2。2008/03/12。
謝和霖(2002)。為何我們要承受錯誤的政策。看守台灣,4(4),P273。
羅月鳳譯(1992)。資源回收指南。台北市:台灣地球日。
二、英文部份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Bandura, A. (1977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77b) .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0) .Gau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judgment and ac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4, 263-268.
Bandura, A. (1986) .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New Jersey:Prentice-Hall, 390-453.
BBC News. (2008) . 零廢棄的世界.“ Living in a world without waste ” July 11, 2008. 看守台灣, 10(3), P30.
Berger, I.E. (1997) . The demographics of recycl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9(4) , 515-533.
Corral-Verdugo, V. (1996). A Structural Model of Reuse and Recycling in Mexico.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5), 665-696.
Crampton, N. J. (1999) . Preventing waste at the source. Florida:Lewis.
Derksen, L. & Gartrell, J. (1993) . The social context of recyc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 434-442.
De Vries, H., Dijkstra, M., & Kuhlman, P. (1988) . Self-efficacy: the third factor besides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as a predictor of behavioral intention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3 (3) , 273-282.
De Young, R., Duncan, A., Frank, J., Gill, N., Rothman, S., Shenot, J., Shotkin, A., & Zweizig, M. (1993). Promoting source reduction behavior: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5 (1) , 70-85.
Ebreo, A. & Vining, J. (1994) . Conservation-wise consumers: Recycling and household shopping as ecologic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23 (2) , 109-131.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reudenberg, N. & Steinsapir, C. (1992) . Not in Our Back Yard:The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Riley,E.D., & Angela, G.M. (Eds.).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The U.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1970-1990. New York:Hunter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Gardner, G. T. & Stern, P. C. (1996) .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uman behavior, Boston:Allyn & Bacon.
Haberman, S. (1990) . Evaluation of an AIDS Education Iterven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U.M.I 1341814.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7) .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8 (2) , 1-8.
Kasen, S., Vaughan, R. D., & Walter, H. J. (1992) . Self-efficacy for AIDS preventive behaviors among Tenth Grade students.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9 (2) , 187-202.
Morgan, D.W. & Krejcie, R.W. (1970) . Der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Richard Anthony. (2004) . 零廢棄的理論. 看守台灣,6 (4) , P10.
Simmons, D. & Widmar, R. (1989) . Participation in household solid waste reduction activities: The need for public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19, 323-330.
Strecher, V.J., DeVellis, B.M., Becker, M.H., &Rosenstock, I.M. (1986)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achiev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3 (1) ,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