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亞倫
Wu, Ya-Lun
論文名稱: 觀石.映心—吳亞倫水墨創作論述
The Mind's Refl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of Rocks–A Discussion on Wu Ya Lun's Series of Modern Ink Paintings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口試委員: 李宗仁
Li, Zong-Ren
孫翼華
Sun, Yi-Hua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口試日期: 2024/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觀石‧映心水墨創作多媒材組構造境
英文關鍵詞: The Mind's Refl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of Rocks, ink painting, multimedia, composition, scene cre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1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觀石.映心—水墨創作論述,筆者在工作中長期在桃園的觀新藻礁和草漯沙丘中移動,因藻礁的啟發,進而觀察更多的礁石海岸河灘,由觀石的肌理形成和靜坐中與石的靜默對談,轉化成對宇宙無垠的幻想和自我心中的觀照。
    岩石為大地發育的基質,從生活中了解臺灣岩石形貌,針對岩石肌理及地形地貌中進行探討,透過筆墨與西方媒材結合,期盼能藉用多媒材不同的特性,在創作中有更多更具新意的繪畫表現,並由學理資料探討心象,以石為符號創作,組構及造境為創作模式,透過造境更能接近筆者所求的情境;為使山水畫更具開放的表達空間,也讓創作能更臻「物我合一」之境;是故,也佐以禪學、哲學、西方心理學作為探討。
    本研究強調實境觀察,透過實地寫生或記錄,進而轉化成觀照自我,透過自我內心創作感情,轉化成創作符號;在論文中,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創作論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觀石‧映心的內容闡釋,第三章研究觀石如觀心的藝術思維,第四章闡述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五章探討創作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透過觀察過程培養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內省,期望在藝術上有更深的體會,形成個人的繪畫風格,窺探藝術之堂奧。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scourse of ink painting series titled "The Mind's Refl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of Rocks." The author, who has spent an extended period working in the coastal area in Taoyuan,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algal reefs and sand dun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xture of stones and silent dialogues with them during contemplation transform into fantasies of the boundless universe and introspection within the self.
    Rocks serve as the matrix for the Earth's development, and the study delves into the morphology of Taiwanese rocks and the topography.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brush and ink techniques with Western media, the aim is to incorporate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media for innovative artistic expressions. Drawing on theoretical data,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use of stones as symbols, employing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 as the creative mode. This provides a more open expressive space for landscape painting, allowing the author to find harmony of self and things through discussions on Zen philosophy, general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real-life observation, translating on-site sketches or documentation into self-reflection. Through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ese are transformed into artistic symbols. The thesis comprises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the second chapter elucidating the content of "The Mind's Refl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of Rocks.,"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ing the artistic thinking of observing stones akin to observing the mind, the fourth chapter detailing creativ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the creative work, and the sixth chapter presenting the conclusion. The process of observation is intended to cultivate keen observations and profound introspection, aiming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the artistic real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 painting style, unveiling the mysteries of art.

    謝 辭 i 摘 要 iii Abstract v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觀石‧映心的內容闡釋 9 第一節 石的變與不變 9 第二節 順應自然的觀石法則 10 第三節 畫石的自我修為 17 第三章 觀石如觀心的藝術思維 23 第一節 鏡像投射的呈現 23 第二節 物以類聚的視覺心理、同化、轉化與象徵 25 第三節 單點透視、多點透視和違反視覺經驗的透視 27 第四節 潛意識的探索 30 第五節 以「石」入畫的藝術家 32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 41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思維 42 第二節 創作模式與技法 43 第三節 創作流程與步驟 46 第五章 創作分析與說明 51 第一節 《天風岩情》系列作品分析 52 第二節 《心靈映像》系列作品分析 74 第三節 《心繫鄉韻》系列作品分析 80 第四節 《寧靜風華》系列作品分析 90 第五節 《幻境奇景》系列作品分析 100 第六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創獲心得 115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17 參考文獻 119

    一、 專書
    1. 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譯,《原形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2011
    2. Carl Gustav Jung著,龔卓軍譯,《人與其象徵》,板橋:立緒文化,2000年。
    3. 丁家桐 (2002)《石濤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市:三民書局,1974 年。
    5. 王樹海編著,通賞中國名畫[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年。
    6. 王耀庭著《中國繪畫賞鑑》,三餘堂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
    7. 朱光潛編,《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
    8. 朱良志,《石濤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9. 朱萬章,《中國名畫家全集-陳師曾》,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 江九思,《鄭板橋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11.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2020年。
    12.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5 年。
    13.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9年。
    14. 肖顯靜,《生態哲學讀本》金城出版社,2014年。
    15. 周靈芝:《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臺灣:南方家園出版社,2012年。
    16.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風雲時代出版社, 2011 年。
    17.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18.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下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19. 宣穎:《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市:宏業書局,1977 年。
    20. 郎紹君,《現代中國畫論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
    21. 郎紹君,《論現代中國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
    22. 馬兆俐,《羅爾斯頓生態哲學思想探究》,東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23. 馬帥著,中國名畫全知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
    24. 高木森,《自說自畫-彩墨詩韻之承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5年。
    25. 高木森,《東西藝術比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2年。
    26. 張育英編,《禪與藝術》,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7. 張節末,《禪宗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8. 曹孟勤,《生態哲學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9年。
    29. 清‧石濤著,俞劍華注譯,《石濤畫語錄》,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30.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增訂三版一刷,2013年。
    31. 雅各.拉岡著、褚孝全譯,《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32. 黃光男,藝術評述文集《藝術行動》,藝術家出版社,2013年。
    33. 黃貞燕編,《中國美術備忘錄》。臺北市︰石頭出版社,2007年。
    34.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35. 楊忠斌,〈評析自然美學的爭論及其在美育上的意涵〉,臺灣《當代教育研究 季刊 第二十三卷 》,第二期,2015年。
    36. 鈴木大拙、劉大悲譯,《禪與生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
    37. 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上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38.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出版社,1991年。
    39. 劉思量、林素琴編輯,《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1992年。
    40. 劉國松,〈過去、現代、傳統〉,《中國現代畫的路》,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41. 樂愛國:《道教生態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42. 潘運告主編,《中國書畫論叢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年。
    43. 鄧屬予,〈東北角的往日雲煙〉。《地球科學園地》,第20期,臺北,2001年。
    44.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45. 謝明錩,《水彩創作--觀念技法與實作解析》,臺北:雄獅出版社,2011年。
    二、 期刊、論文
    1. 石朝穎:〈道法自然的生態哲學觀〉,《文化大學宗教文學研究社》,2013年。
    2. 宋明順:〈自然、社會、文化的連環性——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心理〉,《教育》,第四期,1989年10月,頁7。
    3. 林益仁:〈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新使者雜誌,愛及曠野》,第156期,臺北,2016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