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麗伶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況之檢討 |
指導教授: | 單文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九年一貫課程 、課程標準 、課程暫行 、課程綱要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9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檢討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情形。研究者以相關文獻的探討為基礎,理解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實施之現況與問題之後;其次,就民國三十七年以至民國八十九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頒布之間,各次修訂之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為依據,詳為分析其課程目標及相關內容之變與不變,俾便掌握其演進的趨向與發展的重點。同時,研究者於九十四年三月至九十四年十月之間,透過研究者任教的二所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十位訪談、二位觀察及臺北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問卷資料之分析,獲得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與特色有基本認知,大致能掌
握其精神,唯認知程度與落實情形有落差。
貳、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自編教材之發展狀況未臻理想,對於目前教
科書自然科教師中度滿意,生活科技教師對教科書的內容多半不
滿意。
叄、本位課程教材方面,城鄉學校有相當差距,都會型學校未臻理
想。
肆、目前分科合科教學情形,呈現戰國時代,但傾向分科教學,各校
完全依照學校特性需求以及教師專業自主之考量。
伍、教師不管採取何種教學策略,大都能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教法較以往多元,其中資訊融入教學,能引發學生興趣,教學成
效頗佳。
陸、教師對教學評量的看法更廣角,而作法則更靈活而多元,重視多
元評量與檔案評量。
柒、教師認為九年一貫課程存在之問題,除課程統整精神與能力指標
未能落實外,也有能力的培養削弱學生基本素養之疑慮。
捌、教師認為教學評量實施的問題是:文字描述的評量立意美卻執行
難,而多元評量號召有餘實踐不足,非紙筆測驗未獲家長支持與
認同。
依據上述之結論,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的建議如下:
壹、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建議
一、積極將自己的角色轉化為課程發展者
二、有計畫的建立自己的教學檔案
三、培養自我更新與團隊合作之慣性
貳、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規劃教師學習社群建立研討機制
二、整合各項資源活化制式組織
三、審慎課程計畫之擬定並加檢核
參、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建立教師輔導系統,積極輔導教師專業發展
二、善用專長教師建置完整的資訊融入教材庫
三、修訂能力指標發展教材綱領
四、加碼投資國編本以突破課程統整的困擾
五、發展基本學力測驗作為國中小教育階段的體檢器
最後,研究者並從研究方法、對象及內容三方面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
結構性變革。臺北:時報文化。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7)。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
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安邦(2005)。專業能力更上層樓 – 達成教學品質提升。載於家
長聯報,29版,44- 49。臺北市家長協會。
吳明清(2001)。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平議。載於教育向前跑(續)--
-教育改革 的思維與實踐(頁253 - 263)。臺北:師大書苑。
吳財順、張素貞(2004)。國民中小學課程鬆綁的美麗與哀愁 ---
析論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
實施檢討與展望(頁18-39)。臺北:師大。
吳清山(1999a)。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
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1),14-21。
吳清山(1999b)。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
談卷宗評量。開放社會中的教學。台北:國立師範學院。
呂百理(200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
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玉梅(2004)。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李宜臻(2002)。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
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周珮儀(2003)。教科書的意識形態批判途徑。載於歐用生、陳伯璋
(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高雄市:復文。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易丕修(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明地(2003)。透過課程實施轉型學校文化:校長領導的核心任
務。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高雄:
復文。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
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臺北:教育部。
邱馨儀(2002)。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
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
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臺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高博詮(2000)。以學校為基礎的教育改革。載於高強華(主編),
前瞻廿一世紀新教育(頁33-51)。臺北:南宏。
高新建(2004)。落實的課程願景或美麗的課程幻影 :發展以學習
者為中心的高品質國民中小學課程,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
要實施檢討與展望(頁,41-104)。臺北:師大。
康瀚文(2002)。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永達、黃壁祈(2004)。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
師之角色與定位。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
望。臺北:師大。
張志豪(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與職責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張春興、林清山著(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祝芬(1995)。如何選用教科書。臺北:漢文。
張祝芬(2004)。完全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經驗-一個教育現場
的省思。第十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臺北:師大。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教育部(1948)。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62)。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
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網。2003年9月15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
領域。臺北:教育部。
莊秀鳳(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
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試辦課程實施: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分析。
教育研究月刊。
莊梅枝(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
發展協會。
許朝信(2004)。多元評量之使用與誤用之分析。第十屆課程與教學
論壇。臺北:師大。
陳文琪(2003)。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
途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陳巧玲(2002)。國民中學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態度。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與內涵。教育研究與
資訊,7(4),1-13。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與內涵。教育研究
與資訊,7(1)。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研
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上)10-18。台北:中華民國教材
研究發展學會。
陳伯璋(2003)。課程統整的實施與省思。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
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高雄:復文。
陳伯璋、盧美貴(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課程研
究,27,55-62。
單文經(1980)。蓋聶與皮亞傑學習理論對課程發展之啟示。國教月
刊,27卷4期,60-64。
單文經(1980)。蓋聶與皮亞傑學習理論對課程發展之啟示。國教月
刊,27卷5期, 40-44。
單文經(1980)。蓋聶與皮亞傑學習理論對課程發展之啟示。國教月
刊,27卷6期, 46-52。
單文經(1996)。課程統整的理念與作法,載於黃光雄(主編),課
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
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5-33。
單文經(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臺北:學富。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臺北:學富。
單文經(2002)。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2)。革新的課程領導。臺北:學富。
單文經(2003)。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及研習的效
應。教育研究集刊,11(3),23-46。
單文經(2003a)。國民中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認知與態度
以及研習的效應。教育研究資訊,11(4),23-46。
單文經(2003b)。建構以「學習為本」的小校小班。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高雄:復文。
單文經等(譯)(2003c)。S. L.Yelon著。教學原理(Powerful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
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等譯、單文經總
校閱(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臺北:學富。Henderson and
Hawthorne(2000)原著。
單文經、楊深坑、黃政傑、陳伯璋(2004)。課程與教學新論。臺
北:心理。
曾郁庭(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游玉梅(2002)。「變革管理」成功的關鍵要素。載於洪蘭等合著,
贏在多上一堂課(頁89-102)。臺北:中正紀念堂。
游家政(2000)。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
102期,34-41。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家政(2002)。國民中學的課程領導。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季刊,
5(2)1-20。
黃光雄(1992)。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2000)。課程統整。臺北:學富。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政傑(1992)。課程改革。臺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6a)。合作學習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
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b)。教科書的誤用與正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
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載於高新建(主
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上)。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張嘉育(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
103,6-12。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
社。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嘉莉(2005)。「專業」蘊義之理論分析。載於今日教育,68:
32-43,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系學會。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心理。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中華民
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邁向課程新紀元。
楊龍立(2003)。西方課程概念初探。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
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高雄:復文。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
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榮明杰(2005)。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
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甄曉蘭(2002)。中小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 -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
育。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8)。教科書事件平議,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
課程改革,臺北:五南書局。
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道仁(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
7。
賴志峰(2004)。課程連結理論之探究:課程標準、教學與評量之關
係。載於教育研究集刊,51(1),63-90。
貳、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 McGraw-Hill.
Apple, M.W.(1996) Cultural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 Y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uner, J.S.(1961)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Harvard.U.P.
Cronbach, L. J.(1975) Beyond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 116-
127.
David,B.& Leon H.(1989) Mathematics -Report of The Project
2061 Phase I Mathematics Panel. I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126-129.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Haigh, J.(1999) Taking Chance:Winning with prob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n, R.L. & Gronlund, N.E.(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l.
Scannell,D.P., & Tracy,D.B.(1975).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in the classroom. Boston: Houghton Mifflim.
Squire, J. R.(1988). Studies of textbooks: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In P. W. Jackson(Ed):
Contributing to educational chang127-69. CA.:McCu-
Tchan,
Thompson, S.V.(1992):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how they
learned to draw, write, and read. Ann Arbor, Mich. :
UMI,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