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祥建
論文名稱: 華語喜劇電影的歷時性研究-以周星馳電影為例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周星馳無厘頭後現代主義喜劇
英文關鍵詞: Wulitou(non-logic) movies, Stephen Chow, Comedy, Postmoder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華語喜劇電影在短短數十年的發展歷程裡,從傳統的以誇張動作以及詼諧的語言操弄,演變為具有後現代本質的文本敘事。「後現代喜劇」即是以後現代意識特徵和美學導向的喜劇藝術類型,追求以反傳統、反理性為主的戲劇詮釋。而在幽默的詮釋上也產生的根本上的變異,從創作主體的「策略性解讀」,到客體呈現的「荒謬樣態」,再到閱聽眾的「超文本解讀」,形成了迥異於傳統喜劇制笑方式的新的制笑機制。

    隨著社會進入了後現代主義時代,文本內容的多元化及其閱聽人解讀的平面化,其中的差異得到充分的認可與尊重,也漸漸地影響了閱聽人詮釋與解構戲劇的角度。另一方面,後現代喜劇電影也採國際化敘事策略,特定地區的語言不再是溝通的主要模式,透過音樂音響動作以及其他視覺元素,都被作為賦予意義的手段進行跨文化交流,也意味著有可能成為主流電影向全球市場發行,利用好萊塢的資源與全球銷售網路來提升製作內容的質與量,2004年的作品《功夫》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周星馳電影創造出了不少新文法,形成新世代青少年朗朗上口的新語法,也掀起模仿劇中語言風格的潮流。影片中總散發著特有的詼諧、喜感、諷刺,令觀眾莞爾一笑或捧腹不已。本篇論文研究周星馳作品中所呈現的幽默感及喜劇特色,並從相關理論來探討喜劇電影的發展歷程及演進。

    Wulitou(non-logic) Movies, which casted with Stephen Chow, the lead of the famous Hong Kong comedian director and actor. His movies are the typical comedy plays in Postmodernist style. This paper collects relative information of Stephen`s news , including film reviews, magazines, papers, periodicals and newspapers, to support my studies. Stephen`s works according to the comedy issues involved, and analyze them thoroughly with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This paper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or in Stephen’s film , and Wulitou Movies’ comedy characteristics , is significant to producing and reseaching the present comedy. Stephen’s movies are also created many new grammars and become the new fashion with imitating.

    Based o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 This article try to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with traditional aestheticism , and also illustrates th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Dialogue is no longer always the primary mode of communication. Music, sound, movement, and other visual elements are being explore as ways to make meaning onstage. It may become the special fashionable culture between teenagers.

    中文摘要及關鍵字…………………………………………………………Ⅰ 英文摘要及關鍵字…………………………………………………………Π 目錄…………………………………………………………………………Ⅲ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架構與流程••••••••••••••••••••••••••••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喜劇類型電影的定義、分類與特性••••••••••••••••••••••••21 第二節 語言、文本與文化••••••••••••••••••••••••••••••••••••28 第三節 歷年作品分析與探討•••••••••••••••••••••••••••••••••••32 第三章 喜劇類型的歷時性描述與對話 第一節 喜劇的演進與風格 ••••••••••••••••••••••••••••••••••••34 第二節 華語喜劇電影的發展•••••••••••••••••••••••••••••••38 第三節 後現代喜劇電影的特徵 ••••••••••••••••••••••••••••42 第四章 後現代電影的解讀: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擬仿與拚貼•••••••••••••••••••••••••••••••••••••46 第二節 遊戲與狂歡•••••••••••••••••••••••••••••••••••••52 第三節 二元對立的消解••••••••••••••••••••••••••••••••••57 第五章 研究成果 第一節 研究結論••••••••••••••••••••••••••••••••••••••••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79 第三節 研究建議••••••••••••••••••••••••••••••••••••••••80 附錄1 周星馳作品年表•••••••••••••••••••••••••••••••••••••••••••••••••••••82 參考文獻 •••••••••••••••••••••••••••••••••••••••••••••••86

    一、中文文獻
    丁偉(2000)。從周星馳看後現代文化。現代出版社。
    方光珞(1975)。什麼是喜劇?什麼是悲劇?。中外文學,4:1,頁148-161。
    毛尖(2004)。他在瘋語中讓愛情回歸。亞洲週刊,頁54。
    王瑞智、李宇暉、謝雷(2000)。周星馳不完全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
    王瑋著(1995)。意義與空白:當代香港電影觀察。台北:萬象。
    王瑋著(2002)。香港電影壹觀點。台北:揚智。
    王嶽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年版,頁44。
    王岳川(1998)。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頁12。
    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田曉菲譯、Angela Mcrobbie著(2001)。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朱宗琪(1999)。喜劇研究與喜劇表演。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江曉雯(2004)。當代世界電影文化(1990-200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吳昊(1980)。功夫喜劇-傳統、結構、人物。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頁39-41、175-183。
    李亞梅譯,Thomas Schatz著(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台北:遠流。
    李美華等譯,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顯立等譯,Bruce F. Kawin著(1996)。解讀電影。台北:遠流電影館,61。
    李怡志、唐鎮宇(2003)。周星馳電影:堪稱KUSO文化濫觴。2003.08.30 中時晚報。
    周星星的粉絲(2005)。就愛周星馳。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周掌宇、余欣怡(2004)。快樂之神周星馳。台北市:牧村圖書。
    林文淇譯,Graeme Turner著(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電影館,68。
    邱啟明譯,Bernard F. Dick著(1996)。電影概論。台北:五南。
    佴榮本(1988)。笑與喜劇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邵瑜蓮(2007)。 香港喜劇:五十載風雨香江路(上)。電影,2007,6。
    邵瑜蓮(2007)。香港喜劇:五十載風雨香江路(下)。電影,2007,7。
    范文芳(1991)。喜劇風格在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中的處境。新竹師院學報, 5,頁1-30。
    高天安譯、顏元叔主譯,Moelwyn Merchant原著(1981)。論喜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
    師永剛、劉瓊雄(2006)。周星馳映畫。北京:作家。
    唐佳琳(2002)。建構中的破壞:20 世紀80 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研究。鏡像與文化——港臺電影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頁261。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
    張仁里(1994)。演員的幽默感與表演。戲劇,3。
    張君玫譯,John Story著(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市:巨流。
    張景智譯,Culler, J著(1993)。索緒爾。台北:桂冠。
    張雅萍譯,Joanne Hollows,Mark Jancovich原著(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市:遠流。
    陳啟成(1999)。悲劇性與喜劇性的美感尋求。國民教育39,5,頁51。
    陳光興(1991)。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18-29。
    陳韻如(1996)。李歐塔的謬誤理論。傳播研究簡訊5:13-15。
    陳中梅譯,Aristoteles著(2001)。詩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
    陳永國譯,Johnson, R著 (2000)。究竟什麼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50。
    陳建宏(1993)。齊唱一曲快樂頌:全方位滲透周星馳。影響電影,39:138-155。
    陳孝英(1987)。喜劇電影理論在當代世界。新疆人民出版社,頁38。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
    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電影辭典。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梁良(1998)。論兩岸三地電影。台北市:茂林。
    曾永義(2003)。先秦至唐代「戲劇」與 「戲曲小戲」劇目考述。台大文史哲學報,59,頁220
    曾偉禎譯,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著(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四版)。台北:麥格羅希爾公司。
    曾偉禎等譯,Timothy Corrigan著(1996)。信手拈來寫影評。台北:遠流電影館。
    曾如瑩(2008)。小強精神出頭天。商業周刊,2008年10月8日。
    黃志明(1992)。喜劇奇觀.奇觀喜劇。影響,26。
    程青松(2001)。國外後現代電影。南京:江蘇美術。
    焦雄屏譯,Louis Giannetti著(1996)。認識電影。台北:遠流電影館。
    葉月瑜.卓伯棠.吳昊(1999)。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隗芾著(1998)。中國喜劇史。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熊睦群(2004)。戲劇幽默美學。台北市:普天。
    廖炳惠(1992)。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當代,87:94-107。
    劉立行(2005)。影視理論與批評。台北市:五南。
    劉立行(2002)。悲劇與喜劇。空大學訊,300:116。
    劉成漢(1992)。電影賦比興集(下冊)。台北市:遠流。
    劉慧雯(2001)。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研究的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70。
    劉森堯譯,Christian Metz著(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台北:遠流電影館。
    蔡秀女等譯,Cahier du Cinema著(1996)。電光幻影一百年。台北:遠流電影館。
    蔡洪聲、宋家玲、劉桂清(2000)。香港電影80年。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
    版社。
    鄭明娳(1997)。西遊記的喜劇風格:談丑角。文藝月刊 ,221:24-30。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盤劍(1994)。中國當代喜劇電影。電影藝術,2。
    燕歌(1972a)。淺談悲喜劇。今日中國,14。頁169-176。
    燕歌(1972b)。現代喜劇。今日中國,18。頁144-150。
    謝曉陽(2004)。無厘頭借力打力改變中國。亞洲週刊,24:48-50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
    鐘大豐(1994)。喜劇做為類型。電影創作,5。
    蘇美麗(2005)。從後現代主義論質化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
    譚亞明(2000)。周星馳現象研究。香港電影80年。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25。
    竇欣平(2004)。周星馳外傳。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饒曙光(2005)。中國喜劇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二、外文文獻
    Barker, C (2000).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Barthes, Roland(1977). Image,Music, Text. Trans. Stephen Heath. New York: Noonday.
    Carrol, R.L. & Donald M. Davis (1993). Electronics Media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N.Y.: McGraw-Hill.
    Davis, Murray S. (1993). What’s so funny? The comic concep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rrida, J. (1973).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Evanston, IL: 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Draper, R. P.(2000). Romantic Sentiment. Analyzing Shakespeare’s Comedies.London: Macmillan,. 55-70.
    Frye, Northrop.(1971).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P. Huyssen(1984):Mapping the postmodern .New German Critique 33
    Kristeva, Julia. (1986). Word, Dialogue and Novel.in Kristev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35-61.
    Lyotard, J.-F.(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Ornstein, Robert(1994).Shakespeare’s Comedies: From Roman Farce to Romantic Mystery. London: Associated UP.
    Peter Brooker(1998).Modernism /Postmodernism. UK:Longman Group.
    Phialas, Peter G(1966).Shakespeare’s Romantic Come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Form and Meaning. Chapel Hill:U of North Carolina P.
    Potter, J. (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 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 Sage.
    Saussure, Ferdinand de(1916)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Paris:payot.
    Toker, C. W. (2002). What out to be: The comic frame and public moral argument.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6(1), 53-83.
    Thomas Hobbes (1640). Elements of Law. London : Printed by Tho. Roycroft for John
    Martin, 1652

    三、碩士論文
    李佳紜(1997)。成龍、周潤發及周星馳的銀幕英雄形象分析。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祺(2005)。好萊塢無厘頭喜劇電影的後現代性。汕頭大學碩士論文。
    洪慧如(2002)。中文冷笑話之語言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榮華(1990)。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啟超(1992)中國戲曲「喜劇傳統」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伊婷(2006)。元代喜劇理論探微。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趙琴(2005)。英文平面廣告中仿似現象的意義建構—認知視野下的新探索。西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鄭惠文(2006)。安迪.沃荷的後現代意識形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
    賴曉君(2006)。從「阿星」到「Stephen Chow」—全球化下的喜劇之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闕靜君(2006)。權力意義的翻轉與重構:周星馳電影的無厘頭語言解構策略。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大川(2006)。周星馳電影文本之語言/權力觀。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藩國(2002)。從文化觀點出發:以多元角度看後現代電影。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