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婉菱 |
---|---|
論文名稱: |
鄉土劇不鄉土?-《天下父母心》邊拍邊播的產製策略和網路迷群文化 |
指導教授: | 胡綺珍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鄉土劇 、《天下父母心》 、批踢踢 、邊拍邊播 、網路迷群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9 下載:5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鄉土劇」乃是一種以台語為主要發音的戲劇類型;首播時段在晚間八點,播出時間從原本的一小時延伸至兩小時,播出集數通常超過百集,普遍來說高達二、三百集;而戲劇的內容通常以家庭成員發生的故事為主軸,融合了婆媳衝突、夫妻外遇…等家庭倫理的戲碼,近年來商業鬥爭或是新聞時事也成為鄉土劇常見的故事題材。
「鄉土劇」的收視觀眾雖以中高年齡層為大宗,但許多年輕人也相當熱衷於收看鄉土劇,喜愛程度與討論情形甚至超越四、五十歲的收視群眾。鄉土劇邊拍邊播的產製模式,讓觀眾試圖左右劇情走向,網路平台成為鄉土劇年輕觀眾發表對編劇的意見、改編台詞和情節,甚至預測結局的討論空間;也因為鄉土劇角色愛恨分明、劇情高潮迭起、台詞大膽直接,網友發表的言論往往針針見血、迅速直接,宛如受到鄉土劇影響而「鄉土劇化」。而在批踢踢、官方部落格和臉書的網路社群當中,又以批踢踢三立板的討論情形最為熱烈,高人次的瀏覽紀錄甚至被三立電視台當作宣傳工具。
本研究選定三立台灣台的八點檔《天下父母心》為研究對象。發現其對於男、女主角的感情多所著墨,吸引許多網路迷群熱烈聲援,甚至企圖操控收視率來影響演員的戲份,其引發的討論熱潮甚至塑造鄉土劇演員「偶像化」的現象,扮演鄉土劇「偶像劇化」的重要轉捩點。而觀看鄉土劇的網路迷群已無法用主動/被動、生產/消費這樣單純的二分法來加以劃分歸類,在網路空間中,更多時候他們的角色和狀態是模糊的。這些鄉民看似一群無償勞動者,但部份鄉土劇迷群認為他們在網路空間掌握發言權,哪怕這些意見對於戲劇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對迷群來說,在批踢踢三立板瀏覽文章或發言本身就是一件愉悅的事。
三立官方網站(2010)。上網日期:2011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
iset.com.tw/portal/about.php
《天下父母心》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
beta.iset.com.tw/event/sms/parentslove/a/
民視(2009)。上網日期:2011年2月20 日,取自http://www.
ftv.com.tw/
宋志民(2009.12.27)。〈韓瑜墜崖身上沒傷 網友轟被騙〉,《中時電子
報》。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9日,取自http://news.
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
cnt/0,5020,100102+112009122700010,00.htm
李勤岸(2003)。《語言政策kap語言政治》。台南市:真平企業。
批踢踢實業坊(2010)。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
Ptt.cc/index.html
宏將媒體週報(Media Drive Bulletin)。
林文婷(2010)。〈批踢踢,踢中文化生產的小腿骨─學術生產中的Ptt現
象〉,《文化研究月報》,109。
林奇伯(2000)。〈電視八點檔流行風─愛恨交織鄉土劇〉,《台灣光華雜
誌》,2000年1月號,頁86-93。
林惠珊(2003)。《民視「日正當中」行銷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10.01.04)。〈韓瑜假髮太假 網友喊換〉,《中時電子報》。上
網日期:2010年1月4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
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
110511+112010010400008,00.html
林淑娟(2011.12.29)。〈韓瑜情義挺《牽手》修好三立〉,《中時電子
報》。上網日期:2012年1月2日,取自http://showbiz.
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
cnt/0,5020,110511+112011122900033,00.html
吳素柔(2002.07.22)。〈台灣霹靂火狂燒 娛樂過頭後有許多省思間〉,
《大紀元》。上網日期:2011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
epochtimes.com/b5/3/7/22/n346608.htm
周君蘭(2001)。《電視收視與價值觀認同之關連性分析--以「飛龍在天」為
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國偉(1996)。〈張榮華靠鄉土綜藝賺大錢—三立想賣股份蓋電視大樓〉,
《財訊》,168: 302-305。
岳明熹(2011)。《反迷閱聽人的論述攻防:批踢踢吐槽板之「反韓」論述分
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綺珍( 2009)。〈中國字幕組與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新聞學研
究》,期101,頁177-214。
柯尹喬(2010)。《台灣偶像劇品牌建構要素之初探性研究 ─以三立偶像劇為
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柯裕棻(2006)。柯裕棻(主編),《批判的連結》,頁135-175。台北:唐
山。
徐玉青(2006)。《台灣電視連續劇評估準則之研究—從編劇及製作人角度分
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徐啟智(2002)。《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
立電視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佩君(2011.03.02)。〈5檔連續劇 台連續劇星走紅〉,《中央社》。上網
日期:2011年3月3日,取自http://www.cna.com.tw/ShowNews/
Detail.aspx?pNewsID=201103030107&pType0=aMOV&pTypeSel=0
陳世昌、唐秋霜(2005)。〈第六章 母語與多元文化〉,《台灣的多元文
化》。台北:五南圖書。
張玉佩(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
研究》,82期,頁41-85。
張濪勻(2011.04.02)。〈韓瑜嫌《家和》戲髒又變態 編劇砲轟:寫的人才
想靠腰〉,《今日新聞網》。上網日期:2011年4月3日,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1/04/02/340-2701796.htm
黃秀玲(2003)。《全球化趨勢下台灣本土文化電視節目的產製、接收與文
本》。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程紹淳(2010)。《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以民視的
「鄉土劇」《意難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嘉義,
中正大學。
曾柏升(2003)。《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經營之垂直整合效益研究:以東森與三
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樂(2011.03.02)。〈「娘家的故事3」繼續婆媳大戰 馬雅舒人氣看漲〉,
《北京新浪網》。上網日期:2011年3月3日,取自http://news.
sina.com.tw/article/20110302/4231450.html
華視台史館(2011)。上網日期:2011年3月1 日,取自http://www.cts.
com.tw/ctsmuseum/c1.htm
彭芸,鍾起惠,陳一香(1999)。《由節目評鑑看電視節目品質標準的建
立》,頁60-61。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畫。
黃秀玲(2003)。《全球化趨勢下台灣本土文化電視節目的產製、接收與文
本》。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雷庚玲(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所顯示的親子互動模式》。台北: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葉婉如(2009.12.17)。〈《父母心》半小時內10巴掌 狗血狂灑被譏《巴掌
心》〉,《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0年6月22日,取自http:
//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67167/Is sueID/20091217
葉婉如(2010.8.22)。蘋果日報。
葉鳳英(2010.09.25)。三立電視台編劇,個人訪談。
葉欣怡、林俊甫、王雅瑩譯(2004)。《肥皂劇》。臺北:弘智文化。(原書
Dorothy Hobson [2003]. Soap Opera.)
楊乃女(2009)。〈互卸、BBS 與「鄉土劇」的流行:以《天下第一味》為
例〉,《高雄師大學報》,26: 27-47。
楊勁祐(2005)。《虛擬社群人際互動之探討-以民視的「網友聊電視」為
例》。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楊起鳳(2009.10.28)。聯合報。
維基百科(2011.1.23)。阿扁與阿珍。上網日期:2011年2月20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89%81%E8%88%
87%E9%98%BF%E7%8F%8D
維基百科(2009.4.20)。民視電視劇。上網日期:2011年2月20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6%B0%91%E8%A6%
96%E9%9B%BB%E8%A6%96%E5%8A%87
管中祥(2003.06.20)。〈我也是觀眾〉,《媒體小鋪電子報》,72。上網日
期:2010年6月3日,取自http://enews.url.com.tw/enews/20126
趙珊(2009.11.19)。〈《娘家的故事》官網啟動 慶安徽台搜狐合作週
年〉,《搜狐娛樂》。上網日期:2010年5月20日,取自
http://yule.sohu.com/20091119/ n268336180.shtml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琰(1998)。《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
員會。
劉宜(2009.10.30)。中國時報。
劉培玉(2008)。《消費者對戲劇節目中商品置入接受度之研究-以民視娘家
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毓雯(2005.08.29)。〈他靠本土劇讓民視每年賺兩億〉,《商業週刊》,
927期。上網日期:2010年 12 月 10 日,取自http://www.
businessweekly.com.tw/webfineprint.php?id=20917
賴彥如(2005)。《解讀、觀展/表演與文化資本:探討「台灣龍捲風」網路社
群的差異》。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國立政治大學廣播
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光萍、吳怡萱譯(200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互動與網際網路》。台
北:韋柏文化。(原書Thurlow, C.,Lengel, L. and Tomic, A.
[2004].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g Internet. London: Sage.)
魏玓(2003.06.20)。〈燒不完的霹歷火〉,《媒體小鋪電子報》,72。上網
日期:2010年6月3日,取自http://enews.url.com.tw/enews/
20126
顏甫珉(2010.05.12)。〈「月之戀人」首播 日本也愛林志玲 收視飆高〉,
《聯合報》,A5。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蘋果日報(2011.4.25)。《少女溺水昏迷 瀕死15天突甦醒 張眼第一句話
「要看夜市人生」》。上網日期:2011年11月19日,取自http://
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
33342243/IssueID/20110425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
討》。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Andrejevic, Mark(2006). Watching television without
pity:The productivity of online fans.New Media &
Television, 9(1), 24-46.
Ang, Ien (1996). Feminist desire and female pleasure in Janice Radway’s Reading the Romance .Living Room Wars:
Rethinking Media Audience for a Postmodern
World, 98-108.
Brown, Mary Ellen(1994).Soap opera and women's talk: the
pleasure of resistance.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Fiske, John (1992).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fandom.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30-49.
Hine, Christine (2000). Internet as culture and cultural
artifact. Virtual Ethnography, 14-66.
Hills, Matt (2002).Fan Cul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enkins, Henry (2006a).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Henry (2006b). Spoiling survivor: the anatomy of a
knowledge community.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25-58.
Jian, Miao-ju and Liu, Chang-de (2009). Democratic
entertainment, commodity and unpaid labor of reality
TV: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hina’s Supergirl .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0(4), 548-567.
Ko, Yu-Fen (1999).N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primetime televis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Lazzarato, Maurizio (2006). Immaterial labor. In P. Virno &
M. Hardt (Eds.),Radical thought in Italy: A potential
politics ,133-147.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ancy K. Baym (2000).Tune in, log on: Soaps, fandom, and
online community. London: Sage.
Senft, Teresa, M. (2008). I am a network: from ‘friends’
to friends. Camgirls: Celebr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Age of Social Networks, 97-114.
Yang, Fang-Chih Irene (2008). The generation of “Korean
Drama” in Taiwan. China Information: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Special Issue on Gender
and Sexuality) Vo. XXII No. 2, 27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