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惠凱
Hui-Kai Yeh
論文名稱: 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
指導教授: 潘朝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頁
中文關鍵詞: 公廳祖塔文化景觀景觀形態空間配置社會網絡儀式行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3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廳、祖塔為新屋鄉大溪漘地區之顯著存有物,是祭拜祖先的主要場所。當居民決定在一地定居,會匯集全族之力設立公廳,故公廳多具有居住的功能,被視為「陽宅」,與同為祖先崇拜空間,用來存放祖先骨罈的「陰宅」祖塔相對應,可並列討論。本研究以地理學角度出發,針對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及祖塔等文化景觀進行探討,藉由對其器物、社會、精神三層面的剖析,瞭解此一文化景觀之整體面貌,同時突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的空間觀與當地的人地關係。
    首先針對公廳、祖塔的器物層面進行探討,可知公廳為舊時老屋在現代化衝擊下,自然演變而成的宗族家廟;祖塔則是族人出錢出力興建而成,為宗族振興的具體指標。景觀形態方面,公廳、祖塔的主要景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擇址原則也十分類似。在空間配置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在居住上對公廳的接受度很高,不排斥與之為鄰;對祖塔亦不排斥與之為鄰,但距離稍遠,且有心理上的忌諱,民宅在座向與視野上均盡量迴避祖塔。
    藉由對公廳、祖塔社會層面的探討,可以發現公廳、祖塔在社會網絡、對外的社會互動等部分,均有良好且密集的社會運作。公廳、祖塔亦是維繫族人社會關係的重要存有物,其強化了原本因工業化而逐漸衰微的宗族組織的運作,是族人慎終追遠、集體團結的具體表現。在儀式行為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視公廳中的阿公婆牌為家神,因此祭神所需的牲禮、金紙,在公廳祭祖時均可看到。祖塔的性質與一般風水墓地無異,拜塔多使用銀紙,除了拜塔該日外,其他時間鮮少有人會至祖塔上香,實與其「陰」的空間性質有關。
    最後分別由公廳、祖塔的器物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出發,延伸論述出其精神層面的景觀內涵:居民在創建和使用公廳、祖塔時,充分表現出傳統神聖空間的位序與要素。族人無論相距多遠,均會回到此存在空間感受個人及宗族的「內在存有性」,共同體現對祖先的崇敬與世系香火的延續。公廳、祖塔的性質與地位對聚落的空間配置產生影響,決定聚落中的空間配置情形。在社會網絡方面,可以看出派下子孫分布範圍相當廣大,公廳、祖塔是子孫生命最後的終點站。儀式行為方面,在每年週而復始、循環不已的神聖時間中,祖先與子孫獲得剎那間的交會,足以讓子孫感受到祖靈的真實存在,族人集體至公廳、祖塔祭拜祖先的習俗會世代延續下去。
    結論歸納出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人地關係與區域特色。在整體景觀內涵方面,公廳、祖塔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顯著可見的文化景觀;是運作鼎盛的社會產物;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在人地關係方面,公廳為「陽」的家神駐所,祖塔為「陰」的祖靈所在,其性質的差異對聚落空間配置與社會活動的影響甚大。後代子孫惟有視此處為宗族的祖居地、發祥地或根據地,才會在聚落中興建公廳、祖塔,故公廳、祖塔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宗族視此處為該族發祥地、根據地的具體指標。公廳、祖塔成為超越地域與時間的宗族精神象徵物。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探討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選擇與概況 …………………………………..10 第二章 器物層面之景觀內涵 ……………………………………...15 第一節 公廳、祖塔的創建過程與景觀形態 ………………………15 第二節 公廳、祖塔的擇址原則 ……………………………………45 第三節 公廳、祖塔的空間配置 ……………………………………52 第四節 小結 ………………………………………………………...58 第三章 社會層面之景觀內涵 ………………………………….....59 第一節 公廳、祖塔的社會網絡 ……………………………………59 第二節 公廳、祖塔的儀式行為 ……………………………………78 第三節 小結 ………………………………………………………...95 第四章 精神層面之景觀內涵 ……………………………………...97 第一節 器物層所象徵的空間觀與價值信仰 ……………………….97 第二節 社會層所蘊含的空間觀與價值信仰 ……………………...103 第三節 小結 …………………………………………………….....107 第五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公廳、祖塔所蘊含的整體景觀內涵 ……………………….109 第二節 公廳、祖塔所象徵的新屋鄉大溪漘地區人地關係 ……….111 第三節 小結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報紙
    中國時報
    2003 04.06 18版/桃竹苗新聞,〈大宗族掃墓 人山人海〉。
    聯合報
    1997 04.06 3版/焦點,〈千人掃墓新埔枋寮劉家家族大事〉。
    2002 04.06 5版/話題,〈新屋葉家祭祖 公祠擁進4000 人〉。
    2003 04.06 A6版/綜合,〈家族大掃墓 葉五美後代五大房子孫 五 千餘人齊聚祖塔 新埔枋寮劉家、芎林下山鄭家也出現千人掃墓〉。
    (二)史料
    余文儀
    1962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臺灣銀行。
    林朝棨 纂修
    1999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台北:捷幼出版社。
    吳宗焯修、溫仲和纂
    1968 《嘉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桃園縣政府 編
    1971 《桃園縣志》,卷三政事志民政篇,桃園縣政府。
    盛清沂
    1980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 第31卷第4期,頁154-176。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臺灣銀行。
    新竹縣采訪冊
    1962 《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台北: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府輿圖纂要
    1996 《臺灣府輿圖纂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三)論文及書目
    孔永松、李小平
    1995 《客家宗族社會》,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不著撰者
    1999 〈陰陽風水講義〉下編卷三,新竹:竹林出版社。
    司徒尚紀
    1993 《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編印
    2002 《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池永歆
    1996 《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2000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李重耀
    1993 〈臺灣傳統建築過程禮祭風俗簡介--開工、上樑、落成儀式之簡述〉,《空間雜誌》第48期,頁87-91。
    李亦園
    1983 〈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6卷第1期,頁62-73。
    李秀娥
    1999 《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蘆洲:博揚出版社。
    2003 《臺灣傳統生命禮儀》,臺中:晨星發行。
    阮昌銳
    1991 《歲時與神誕》,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呂理政
    1989 〈禁忌與神聖:臺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臺灣風物》第39卷第4期,頁107-125。
    何曉昕
    1995 《風水探源》,台北:博遠出版。
    范姜祖譜編纂委員會
    1996 《范姜姓祖譜》,桃園新屋:范姜姓宗親會。
    吳永章
    2000 《客家傳統文化概說》,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林晉德
    1998 《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
    林會承
    1989 〈從儀式行為看臺灣傳統建築的意義及空間觀念〉,《臺灣風物》第39卷第2期,頁141-166。
    1990 《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洪敏麟 編著
    1980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頁203-242。
    2001 《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 : 新竹縣文化局。
    姜仁通主編
    2001 《姜姓族譜》,桃園新屋:財團法人姜世良公祭祀公業基金會。
    韋煙灶
    1993 〈臺灣漢人傳統聚落結構及祭祀形態所內蘊的文化地理意義〉,《竹塹文獻雜誌》第25期,頁98-119。
    韋煙灶、張智欽
    2002 〈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第9期:人文及社會專輯,頁17-33。
    徐明福、張甡壽
    1990 〈新埔地方傳統匠師計劃民宅的程序與方法之研究〉,《建築學報》第1 期,頁01-32。
    莊英章
    1974 〈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36期,頁113-137。
    1985 〈臺灣宗族組織的形成及其特性〉,《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頁93-117,台北:桂冠圖書。
    1994 《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英章、陳其南
    1982 〈現階段中國社會結構研究的檢討:臺灣研究的一些啟示〉,《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頁281-31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運棟
    1978 《客家人》,台北:聯亞出版社。
    1986 〈客家人的掃墓〉,《三台雜誌》第5期,頁95-97。
    陳照銘
    1998 〈正廳與祠堂-祭祀公業的祭場〉,《土地事務月刊》第323期,頁6-7。
    2002 《臺灣祭祀公業十三篇》,台北:協成土地事務研究室。
    陳銘福
    1994 《祭祀公業實務》,台北:書泉出版社。
    陳祥水
    1978 〈中國社會結構與祖先崇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頁32-39。
    許書怡、莊英章
    1995 〈新竹客家地區的龍神崇拜〉,《臺灣風物》第45卷第1期,頁152-172。
    常建華
    1998 《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炳鈞
    1998 《台灣北部客家祠堂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黃永達
    2002 〈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台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未出版。http://140.115.11.117/hakka/
    黃釗
    1970 《石窟一徵》,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張祖基等
    1986 《客家舊禮俗》,台北:眾文圖書。
    渡邊欣雄
    1999 《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
    彭政德
    1984 〈燃起一柱虔誠的香-客家宗教信仰巡禮〉,《客家民俗文化》,頁8-16,台北:中國民俗學會。
    楊淑玲
    1994 《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素娥譯、Eliade著
    2001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
    費孝通
    1991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
    趙崇欽
    1998 《空間位序在澎湖社會之運用》,馬公:澎湖縣文化中心,
    蔡穗
    1996 〈墓園風水的理想結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4期,頁75-104。
    潘朝陽
    1987 〈地理學方法論中的非實證論傳統〉,《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3期,頁167-192。
    1989 〈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頁181-198。
    1991 〈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 19期,頁71-90。
    1994 《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 地理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2001a 〈土地崇拜的空間示意與景觀詮釋-以苗栗地區的土地公祠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之《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一六00迄今》學術研討會,台北。
    2001b 《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潘英
    1992 《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台北:自立晚報。
    鄭志明
    1998 《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
    賴志彰 計劃主持
    1996 《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上)》,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劉秀美
    2001 《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003 〈六堆客家祠堂空間位序與信仰觀〉,《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271-28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劉沛林
    1995 《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書店。
    鍾幼蘭
    1996 〈臺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臺中縣神岡鄉大社村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頁109-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戴炎輝
    1945 〈臺灣的家族制度與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頁181-265,台北:清水書店。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
    謝樹新主編
    1973 《中原禮俗實用範例專輯》,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羅萬生主編
    2003 《羅拾和》,桃園新屋:桃園縣新屋羅拾和宗親會。
    關華山
    1980 《臺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9期,頁175-215。
    二、日文參考文獻
    石田浩
    1985 《台灣漢人村落的社會經濟構造》,大阪:關西大學出版社。
    鈴木清一郎
    1934 《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增田福太郎
    1939 《臺灣的宗教》,東京:株式會社養賢堂。
    三、西文參考文獻
    Arthur P. Wolf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pp.131-182,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Howard J.
    1991 〈Hakka Mausoleums in North Taiwan〉,《Ethnology》Vol.30 Issue 1, pp.85-99.
    Mike Crang
    1998 《Cultural Geograph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Maurice Freedman
    1967 〈Ancestor Worship : Two Facets of the Chinese Case〉,《Social Organization:essays presented to Raymond Firth》pp.85-103,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Suenari , Michio(末成道男)
    1985 〈Two Types of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Hakka Village in Taiwa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No. 59, pp. 29-46.
    Ying-chang Chuang
    1988 〈Settlement Patterns of the Hakka Migration to Taiwan:The Case of the T’ou-fen Ch’en Family〉,《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No.66, pp.169-193.
    1990 〈A Comparison of Hokkien and Hakka Ancestor Worship〉,《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o.69, pp.133-16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