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秋燕
Hung,Chiu-Yen
論文名稱: 角色楷模學習團體對認知障礙者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
The role model learning group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cept for people with cognitive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 林幸台
Lin, Hsin-T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1
中文關鍵詞: 認知障礙者自我概念角色楷模學習團體
英文關鍵詞: cognitive disabilities, self-concept, learning group of role mode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1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6名類屬認知障礙之輕度智能障礙者為研究對象,嘗試提供八名成功智能障礙者的生命故事,導入十次角色楷模學習團體實驗課程進行研究。期透過運作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成人版)前後測、團體課程檢核表及作業單等相關資料,據以了解該團體課程對於研究參與者自我概念的影響,進而了解課程內容對提升其自我概念的效益。

    經由研究結果知悉,六名類屬認知障礙之輕度智能障礙者於參與團體課程學習後,透過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成人版)前後測結果與團體成員學習歷程內容分析發現:
    一、角色楷模學習團體課程內容,對於類屬認知障礙之輕度智能障礙者的自我概念確具提升促進作用,且以心理自我、自我認同與自我滿意三向度自我概念提升最多。
    二、團體成員對於各主題課程內容多持以肯定與滿意,惟對於興趣探討、自我概念與戲劇體驗三主題課程略有修正建議。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可豐富部份團體主題課程內容、必要時可適時酌增團體次數、及課程週期可進行調整安排等建議。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six the mild intelligent disabilities can be affected on their self concept as well as evaluate how much their self concept can be advanced by learning group of role model. Life stories of eight successful cases of people with intelligent disabilities were introduced and ten lessons of learning group of role model were conducted. TSCS:2, group learning evaluation checklist, and relevant worksheets have been applied.

    Through the study, we found:
    1. Lessons of learning group of role model do help advance the self concept of the mild intelligent disabilities, especially a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 IDN,and SAT.
    2. Members of the group show affirmative and satisfaction toward the lesson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uggest some corrections to three other subject-interest study, self-concept, and drama experie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 researchers would suggest enrich the content of lessons, increase meetings of group lessons, and adjust cycles of less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予待答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角色楷模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 學習團體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9 第一節 團體成員個別學習歷程分析 79 第二節 主題課程團體學習內容分析 179 第三節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成人版)前後測結果分析 2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3 第一節 綜合結論 213 第二節 結論 219 第三節 建議 22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 22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224 西文部份 228 表次 表3-1-1 實驗課程運作綜融學理分析 52 表3-1-2 角色楷模學習團體課程八角色楷模生命故事簡介 54 表3-1-3 十次團體課程規劃內容 54 表3-2-1 團體課程研究參與者之相關背景資料簡述 59 表3-3-1 研究者之研究專業相關簡歷 60 表3-3-2 團體課程表格設計與擬用時機 69 表3-4-1 輕度智能障礙者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預試結果 73 表3-5-1 學習歷程內容分析資料源編碼彙整表 77 表4-1-1 個別成員學習歷程分析擬用資料引處彙整表 80 表4-1-2 大慈之自我概念分析內容 87 表4-1-3 大慈參與團體學習對其自我概念向度之促進作用分析 95 表4-1-4 大慈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 96 表4-1-5 大喜之自我概念分析內容 105 表4-1-6 大喜參與團體學習對其自我概念向度之促進作用分析 111 表4-1-7 大喜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表 112 表4-1-8 大仁之自我概念分析內容 120 表4-1-9 大仁參與團體學習對其自我概念向度之促進作用分析127 表4-1-10 大仁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表 128 表4-1-11 大勇之自我概念分析內容 135 表4-1-12 大勇參與團體學習對其自我概念向度之促進作用分析142 表4-1-13 大勇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表 144 表4-1-14 大智之自我概念分析內容 151 表4-1-15 大智參與團體學習對其自我概念向度之促進作用分析159 表4-1-16 大智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表 160 表4-1-17 大行之自我概念分析內容 168 表4-1-18 大行參與團體學習對其自我概念向度之促進作用分析175 表4-1-19 大行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結果表 176 表4-2-1 團體成員對於八角色楷模生命故事有感深刻之內容 180 表4-2-2 團體成員擬建立向楷模學習之正向行為彙整表 183 表4-2-3 透過楷模故事學習專注及發展個人興趣的重要 187 表4-2-4 四位角色楷模自我概念分析演練資料彙整表 189 表4-2-5 六團體成員自我概念分析練習資料表 192 表4-2-6 團體成員共同討論所得之八名角色楷模成功特質 203 表4-2-7 團體成員生命故事受楷模影響之內容彙整表 204 表5-1-1 個別成員之自我概念前後測結果之差異分析 214 表5-1-2 團體成員對於主題課程學習之相關回應 215 表5-1-3 團體成員對於團體課程之相關回應 217 表5-1-4 總體成員自我概念前後測總平均數結果差異分析 218 圖次 圖3-1-1 角色楷模學習團體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構念圖 48 圖3-1-2 研究架構分析圖 49 圖3-1-3 研究流程圖 49 圖3-1-4 研究方法分析圖 50

    中文文獻

    于曉平(2006)。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未出版博士,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6。
    李明濱(譯)(1991)。自我的掙扎(原作者:Karen Horney)。臺北市:志文。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增訂四版)。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君瑋(2010)。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自我概念、障礙覺察與相關因素 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第二版),(145-188)。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余紫瑛 (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4)。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 (Tennessee Self-Concept cale;TSCS:2)。台北:測驗出版社。
    林幸台(2007)。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臺北市:心理。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臺北市:心理。
    林宏熾(2000)。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市:五南。
    周曉虹(譯) (1995)。社會學習理論(原作者:Albert Bandura) 。
    臺北市:桂冠。
    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春申(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孫石(譯) (2000)。自我的追尋(原作者:Erich Fromm )。臺北市:志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莊耀嘉(編譯)(1997)。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杏美(2009)。閱讀教學策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知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249-268頁。
    陳逸群譯(2000)。艾理斯:理情治療學派創始人(Joseph Yankura & Windy Dryden著)。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出版。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陳國濱(2005)。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休閒效益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靜江、李崇信、邱滿艷(2003)。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施欣玫(2006)。後天性視障者視覺損傷事件經驗知覺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
    修慧蘭、鄭玄藏等人譯(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COREY)。台北市:雙葉書廊。
    郭靜晃、李淑娟、曾端真、陳淑琦、王淑芬、張惠芬、謬敏志、黃志成、彭淑華、呂素美、簡維政、徐錦峰(1994)。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彭慧玲、蔣美華、林月順譯(2009)。成人生涯發展:概念、議題及實務。臺北市:心理。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楊麗英(1991)。社會技巧與認知行為取向訓練團體對高社會焦慮大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采薇(2010)。轉銜計畫的另一種選擇-個人中心計畫。特殊教育季刊,114,29-35。
    鍾思嘉、修慧蘭、林青青、張志彰(1993)。認知行為策略在犯罪少年團體輔導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6,313-347。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
    趙曉美(2010)。自我概念之發展與改變策略。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31-53。

    西文文獻

    Alfermann, D., & Stoll, O. (2000).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elf-concept and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1(1), 47-65.

    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ray.N.W.(1979).Strateby production in the retared. In N.R.Ellis(Ed).Handbook of mental deficiency: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2nd ed.pp.699-737)Hillside.HJ:Lawrence Eelbaum.

    Beane, J. A.(1984).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the curriculu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urns, R. B.(1979). The self concept. New York: Longman.

    Castagno, K. S. (1991). A study of effect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self-concept of middle school EMR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CT.

    Ellis,A.(1994).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revised.
    Secaucus,NJ:Birch Lane.

    Ellis,A.,& Tafrate,R.C.(1997).How to control your anger-before it controls you.Secaucus,NJ:Birch Lane.

    Ellis,A.,& Dryden,W.(1997).The practice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v.ed.).New York:Springer

    Ellis,A.(1998).How to control your anxiety before it controls you. Secaucus,NJ:Carol Publishing Group.

    Fitts, W. H.(1972). The self-concept and performance. Tennessee: The Dede Walace Center.

    Marshall, H. H.(1989).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cept. Young
    Children,44(5),44-51.

    Mitchell, L.K. & Krumbolt, J.D. (1996) Krumboltz's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Choice and Counseling in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ition).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rumboltz, J. D. (1979).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A. M. Mitchel, G. B. Jones, & J. L. Krumboltz (Ed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Career-Decision Malting (pp.19-49).Cranston, RI: Carroll Press.

    Krumboltz, J. D.(1992). Challenging troublesome career beliefs. Ann Arbor, MI: ERIC Digest.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ERIC Document Reprodocution Service No.ED347481)

    Rosenberg, M.(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pitz .H.H.(1966).The role of input organization in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of mental retardates. In n .R.Eills(Ed).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mental retardarion(Vol.2.pp.29-56).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tangvik,G.(1979). Self-concept and school segregation.
    Goteborg,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 ACTA, Sweden.

    Strichart,A.A.,& Gottlieb ,J (1982).Characteristics of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In T.L.Miller & E.E.Davis(Eds).The mildly handicapped student (pp.37-65).New York:Grune & Stratt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