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亦寧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特殊優良幼兒教師之生命歷程研究 The Life Course of Outstand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Taipei. |
指導教授: | 廖鳳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特殊優良教師 、幼兒教育 、幼兒園教師 、生命歷程理論 、特質 |
英文關鍵詞: | Outstanding teacher, Preschool education, Kindergarten teacher, Life course theory, trai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02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生命歷程理論探究三位獲得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獎(幼兒教育組)之研究對象的特質,以訪談法、觀察法及文件蒐集等方法收集資料,以生命歷程四要素為資料分析的架構。
本研究發現獲獎教師在生命歷程的四要素,個人因素、人際連結、歷史與學校組織文化及時機點,具有相當的共同性,且與其獲獎息息相關。研究對象在個人要素方面有「親和圓融、主動積極、先鋒精神及目標導向」特質;於人際連結要素方面有「掌握各種機會與活動,積極請益學習,建立友善人脈」特質;於歷史與學校組織文化要素方面有「順應歷史潮流,建立願景目標,形成組織文化」特質;於時機點要素方面有「勇於掌握機會,善用儲備之能力建立佳績」特質。本研究另發現台北市優良教師遴選制度強化學校組織文化、教師的人際連結,以及教師書面資料架構整理的能力,有利於研究對象之獲獎。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幼教人員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The study adopted life course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traits of three outstand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Taipei. The researcher used in-depth interview survey,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methods to gather data. The study was base on the strategy of four elements of life 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out the mutuality of award-winning teachers in four elements of life course analysis such as human agency, linked lives, location in time and place and timing. The award-winning teachers have “affinity and harmony, proactive, pioneer spirit and goal-oriented” traits in human agency element. Besides, the award-winning teachers “always grasp opportunities and activities, actively to ask for learning and establish amicably personal connections”. As for location in time and place element, the award-winning teachers have traits to “accommodate history trend, to build up vision and goals and to develop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timing element, the award-winning teachers “have courage to grasp chances and ability to make good use of reserve to establish succes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accreditation system of outstanding teacher intensified school cultu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manage data ability. The accreditation system benefited the award-winning teachers to get outstanding teacher awar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tudy made suggestion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s.
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與賴程斌譯,Runyan W. M.(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遠流。
方一齋 ( 2000 )。師鐸獎人物專訪-花蓮國中鄧瑞山教師。生活科技教育,33(10),32-33。
王文科與林家宇 ( 1995 )。資深優良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歷程、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15。
王家通與吳裕益 ( 1985 )。我國國民中學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研究。教育學刊,6,96-139。
朱道俊 ( 1957 )。人格心理學。臺北:商務。
吳金標(2005)。國小卓越校長領導作為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獲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者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淑敏 ( 2009 )。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75-103。
李文正 ( 2004 )。一位幼兒園園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17-246。
李孟儒(2011)。少年未生學未就業的經驗意涵:生命歷程理論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柏毅(2008)。探究一位教學傑出教師的生命特質-以外甥與研究生角色進行研究。中原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惠 ( 2005 )。尋找一個位置:幼兒園女性園長的領導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萍芬與蔡亞純 ( 2003 )。企業的領導與激勵對員工的影響。遠東學報,20(4),859-868。
周麗端與唐先梅(2003)。家庭主婦的處境-生命歷程觀點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03-016。
林志昇 ( 2003 )。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承謀 ( 1984 )。中國民國優秀女子籃球運動員人格特質之研究。台大體育,5,50-55。
林美玲 ( 1995 )。優良教師的特質。臺灣教育,533,18-22。
林淑梨、王若蘭與黃慧真譯,Phares, E. T. 著(1991 )。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邱淑宜(2002)。臺北市施行「開放教育」之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大安區新生、龍安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光遠與鄭慧玲譯,Lawrence, A. P. 著( 1995 )。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
柯秋桂(2001)。如何落實豐富多元的開放教育?應用心理研究,11,230-235。
高淑清 ( 2008 )。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徐淑慧 ( 2009 )。國民小學轉型特色學校過程中校長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常雅珍與吳家樺 ( 2009 )。一位資深幼教老師的生涯發展歷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17-144。
張惠如(2008)。一刀未剪的童年:一位女性園長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壽山 ( 1986 )。論優良教師應具備的素養。中國語文,61(3),4-9。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 ( 1981 )。重編國語辭典。臺北:商務。
教育部電子報(2008)。教育部近年重大閱讀政策。312期。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206
陳兆慶 ( 2001 )。一位幼教男老師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儀 ( 2002 )。傑出科學家及藝術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專業生涯歷程之研究。臺北:心理。
陳昭儀 ( 2008 )。傑出音樂家生涯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113-132。
陳美莉 ( 1986 )。我國優秀籃球運動員人格特質之探討。台大體育,9,98-114。
曾慶玲 ( 2007 )。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 ( 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溫子欣 ( 2009 )。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鳳瑞譯(2002)。與幼教大師對談(原作者:Katz, L. G.)。臺北:信誼基金。
廖鳳瑞(2001)。開放教育的迷思:回應余安邦。應用心理學研究,11,212-216。
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專屬網站(2012)。http://excellent.nkhs.tp.edu.tw
齊若蘭譯 ( 2002 )。從A到A+(原作者:Collins, J.)。臺北:遠流。
潘慧玲主編 ( 2000 )。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 : 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培生教育。
羅漁 ( 2005 )。傑出教育家若望.鮑斯高。歷史月刊,208,67-70。
蘇愛秋(1999)。開放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以政大實幼為例。教育研究,71,33-45。
西文部分
Ayers, W. (1989). 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s :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 NY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reswell, J. W. (200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CF : Thousand Oaks.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 approaches. CF : Thousand Oaks.
Elder, G. H. (1994). Time, Human Agency, and Social Change: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7(1), 4-15.
Giele, J. Z., & Elder, G. H. (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F : Thousand Oaks.
Hunt, S. (2005). The life course :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 NY : Hampshire.
Regan, H. B., & Brook, G. H. (1995). Out of women’s experience : creating relational leadership. California:Corwin Press.
Wright, M., & Custer, R. (1998). Why they enjoy teaching : the mo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echnology teachers. Technology Education, 9(2), 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