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佳蒨 Tsai,Chia-chien |
---|---|
論文名稱: |
晚明「沒骨山水」研究 A Study of "Mo-Ku" Landscapes in the Late Ming |
指導教授: |
林麗江
Lin, Li-Ch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董其昌 、藍瑛 、中西交流 、中日交流 、沒骨山水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9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末的畫壇,出現了一批色彩濃豔、令人一時無以聯想起其直接的風格來源的作品。此批作品起先是由董其昌在題跋中定名為「沒骨山水」。其畫派源流是由張僧繇、楊昇與郭忠恕傳承下來,直到晚明才又被進一步發展。除了董其昌之外,與他有交遊、或聽聞過此種畫風的畫家,也對「沒骨山水」具有興趣。像是趙左、沈士充、項聖謨或是職業畫家藍瑛一門,也都畫有仿張僧繇或仿楊昇的畫作。不過在追溯晚明「沒骨山水」的畫風時,卻未能找出其切確的風格來源。此時,明末突然復興、甚至可能是突然出現的「沒骨山水」與中國的傳統以及外來文化之間的關係到底為何,是相當值得關注的問題。當「沒骨山水」這樣的概念在明末被提出後,畫家與後人因不解其起源而再倒回去尋找中國古代的風格,試圖為這個突然出現的畫風找尋到與中國傳統之聯繫時,會發現在遠古的傳統中彷彿也可以見到類似的作法。然而,如果我們只關注其風格與中國傳統之共同性,卻忽略其異質性,以及兩者當中其實有著時間的斷層性時,就會很理所當然的將「沒骨山水」視為是在中國具有悠久傳統之畫風。在這些晚明「沒骨山水」中,其風格比較能看出西洋畫派的影響,像是趙左、張宏與項聖謨。不過本文還要提出晚明的「沒骨山水」畫風還受到日本大和繪的影響。在董其昌、藍瑛與工坊偽作中,皆可見日本大和繪的雪景與繽紛的彩葉對「沒骨山水」的影響。晚明的視覺文化有許多的來源。在西洋的部分已經有研究者指出西洋畫法對中國的影響,但卻忘記中國除了可見西洋繪畫,還有許多外來友邦的朝貢或私自交易換取文物。而明代對日本的好奇心與眾多的文物收藏,更可以影響到中國畫風。至此,日本的繪畫風格可成為中國藝術的外來資源之一,作為探討晚明繪畫風格之時,也需要考慮倭畫的影響,如此才可真正理解晚明的畫風。
參考書目
一、古籍
1.(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台北:商務,1983)
2.(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臺灣商務,1966)
3.(唐)許嵩,《建康實錄》(台北:台灣商務,1976)
4.(宋)《宣和畫譜》,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台北:文史哲,1974)
5.(宋)米芾,《畫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3冊(台北:商務,1983)
6.(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1983)
7.(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六,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台北:文史哲,1974)
8.(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冊1(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9.(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台北:商務,1983)
10.(元)王冕,《竹齋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3冊(台北:商務,1983)
11.(元)倪瓚,《清閟閣全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12.(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台北市:臺灣商務,1970)。
13.(元)湯垕,《畫鑑》(台北:藝文出版社,1967)。
14.(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07冊(台北:商務,1983)
15.(元)顧瑛,《草堂雅集》(台北:臺灣商務,1973)
16.(明)文震亨,《長物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7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17.(明)王恭,《白雲樵唱集》卷四,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18.(明)王紱,《王舍人詩集》,收於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19.(明)王偁,《虛舟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8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20.(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5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21.(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市:中華出版,1982)
22.(明)郎瑛,《七脩類稾》,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123(上海:上海古籍,1995)
23.(明)凌雲翰,《柘軒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
24.(明)唐文鳳,《梧岡集》(台北:臺灣商務,1978)
25.(明)高濂,《遵生八箋》,收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26.(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7冊(台北:商務,1983)
27.(明)張羽,《靜菴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0冊(台北:商務,1983)
28.(明)陳霆,《兩山墨談》(台北:新興,1976)
29.(明)陸深,《春風堂隨筆》,《儼山外集》,卷五,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8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30.(明)董其昌,《容臺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
31.(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7冊(台北:商務,1983)
32.(明)詹景鳯,《東圖玄覽》,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孫岳頒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十二,冊81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33.(明)謝肇淛,《五雜俎》(東京都:明德,1993)
34.(清)《明畫錄》,收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三)》(台北:文史哲,1974)
35.(清)王毓賢撰,《繪事備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26冊(台北:商務,1983)
36.(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台北:臺灣商務,1979)
37.(清)姜紹書,《無聲詩史》卷四,收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三)》(台北:文史哲,1974)
38.(清)胡文學編,《甬上耆舊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4冊(台北:商務,1983)
39.(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21冊(台北:商務,1983)
40.(清)張庚,《國朝畫徵錄》卷上,收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三)》(台北:文史哲,1974)
41.(清)陸心源編,《穰梨館過眼錄》卷24(台北市:學海,1975)
42.(清)龐元濟,《虛齋名畫錄》第二冊(台北:漢華,1971)
二、中、日文
1.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8)
2.大庭修著,戚印平、王勇、王寶平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市: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
3.小川裕充,〈牧谿筆瀟湘八景圖卷の原狀について〉,《美術史論叢》,卷13頁111-123。
4.小林忠、村重寧編集,《瀟洒な装飾美:江戶初期の花鳥》(東京都:学習硏究社,1981)
5.小松茂美編集,《吉備大臣入唐絵卷》(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7)
6.小松茂美編集,《源氏物語絵卷 寝覚物語絵》(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7)
7.孔六慶,〈「黃徐體異」探微〉,《故宮文物月刊》20:3(2002),頁24-35。
8.戶田禎佑、海老根聰郎、千野香織編著,《水墨畫と中世绘卷:南北朝、室町の繪畫Ⅰ》(東京都:講談社,1992)
9.文化庁監修,《囯宝‧重要文化財大全》(東京都:每日新聞社,1997-2000)
10.方聞,〈董其昌和藝術的復興〉,收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8),頁429-445。
11.王文宜,〈董其昌「癸亥寶華山莊紀與六景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12.王方宇,〈從張大千看張僧繇〉,《藝壇》99(1976),頁4-12。
13.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329-79)。
14.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杭州:浙江人民美朮出版社,2000)
15.王秀雄,《日本美術史》(臺北市:歷史博物館,1998)
16.王勇、上原昭一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大系-歷史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7.王勇、上原昭一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大系-藝術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8.王靜靈,〈〈秋瓜圖〉與錢選的職業畫〉,《故宮文物月刊》23:3(2005),頁4-15。
19.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20.王鏞,《中外美術交流史》(長沙市:湖南教育,1998)
21.王耀庭,〈明清之際西洋畫的輸入及影響〉,《藝術家》4(1978),頁8-18。
22.出光美術館編集,《やまと絵》(東京都:出光美術館發行,1986)
23.古原宏伸、傅申編,《董其昌の書畫》(東京都:二玄社,1981)
24.石守謙,〈盛其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故宮學術季刊》3:2(1985),頁19-44。
25.石守謙,〈董其昌〈晚孌草堂圖〉及其革新畫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5:2(1994),頁307-332。
26.任道斌,《董其昌系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7.向達,〈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之影響〉,《東方雜誌》27:1(1930),頁19-38。
28.朱惠良,《趙左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29.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30.何惠鑒、何曉嘉,〈董其昌對歷史與藝術的超越〉,收於朵雲編輯部主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頁298-299。
31.何傳馨,〈博古、擬古與變化-十六至十八世紀仿古風氣下的繪畫〉,收於李玉珉,《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290-297。
32.余佩瑾,〈從《獨樂園圖》看文徵明與仇英風格的異同〉,《故宮學術季刋》8:4(1991),頁85-118。
33.余輝,《藍瑛》(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34.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尊仲、李伸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35.吳大昕,〈江浙地方仕紳與禦倭政策 以張經總督勦倭時期(1554-1556)為例〉,《暨南史學》3(2000),頁92-119。
36.吳大昕,〈猝聞倭至—明朝對江南倭寇的知識(1552-1554)〉,《明代研究》7(2004),頁29-62。
37.吳同,金櫻譯,《波士頓博物館藏中國古書畫精品圖錄—唐至元代》(東京:大塚巧藝攝,1999)
38.吳詩初,《張僧繇》(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83)
39.李玉珉,《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40.李欽賢,《日本美術史話》(台北市:雄獅圖書,1993)
41.李霖燦,〈宋人關山行旅圖與明皇幸蜀圖〉,《中國名畫研究》,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頁11-14。
42.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故宮季刊》3:4(1979),頁18-19。
43.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故宮季刊》4:1(1979),頁57-59。
44.辛元歐,〈十七世紀的中國帆船貿易及赴日唐船源流考〉《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九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2005),頁191-258。
45.邢福泉,《日本藝術史》(台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9)
46.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中国の洋風画:明末から清代の絵画・版画・挿絵本》(東京: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1995)
47.京都國立博物館,《桃山繪畫》(京都:思文閣,1999)
48.京都國立博物館編,《雪舟Sesshu: Master of ink and brush: 50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東京都:每日新聞社,2002)
49.東京國立博物館,《室町時代の屏風绘》(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9)
50.東京國立博物館,《室町時代の美術》(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89)
51.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52.林伯亭,〈黃徐二體〉,《書畫家》8:3(1981),頁11-13。
53.林聖智,〈北魏寧懋石室的圖像與功能〉,《美術史研究集刊》18(2005),頁1-74。
54.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師大歷史學報》8(1980),頁91-105。
55.武田恆夫、平井聖編,《近世武將の美術:姬路城と二條城》(東京都:學習硏究社,1980)
56.武田恒夫,《狩野派屏障畫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
57.邱馨賢,〈惲派沒骨花鳥研究〉(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2002)
58.金炫廷,〈明人的鑑賞生活-江南文人的鑑賞活動與鑑賞自娛〉(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3)
59.長廣敏雄,《六朝時代美術の研究》(東京:美術出版社,1969)
60.姜映荷,〈錢選山水畫之董源風格復古問題〉,《史物論壇》3(2006),頁67-103。
61.柳涵,〈鄧線畫像磚墓的時代和研究〉,《考古》1959:5,頁254-261+263。
62.秋山光和,〈唐代敦煌壁畫にあらわれた山水表現〉,《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5卷(東京:平凡社,1982),頁195-204。
63.島田修二郎,〈逸品畫風について〉,收於《中國繪畫史研究-島田修二郎著作集二》(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頁3-44。
64.海老根聰郎,〈牧谿瀟湘八景圖卷斷簡圖說〉,收於《水墨美術大系第三卷》(東京:講談社,1978),頁159。
65.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66.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社,1994。)(英文版於1982年出版)
67.高居翰著、顏娟英譯,〈錢選和趙孟頫〉,《故宮季刊》12:4(1978),頁63-82。
68.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69.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青綠山水畫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70.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書畫集》(臺北: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1984)
71.張夫也,《日本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2.張光賓,〈無用師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藝術家》6(1975),頁61-72。
73.張光賓,〈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外的問題〉,《故宮季刊》9:4(1975),頁57-67。
74.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71-96。
75.張連、古原宏伸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彙編》(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76.張增信,〈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 1567-1664〉,《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0),頁313-344。
77.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年10月一版)
78.張臨生,〈清初畫家惲壽平〉,《故宮季刊》10:2(1975),頁45-86。
79.張鵬,〈鄧縣彩色畫像甎墓淺析〉,《美術硏究》2(1993),頁48-53。
80.莊申,〈唐盧鴻草堂十志圖卷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1960),頁615-672,附圖版6幅。
81.莊申,〈第二編 對於中國雪景繪畫的幾種考察〉,收於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台北市:正中,1983),頁49-50。
82.許郭璜,〈仇英水仙蝋梅畫法試析及有關問題〉,《故宮文物月刋》7:11(1990),頁92-101。
83.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1) 仇英的生平與師友〉,《故宮文物月刋》7:1(1989),頁56-67。
84.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2) 仇英與收藏家的交往〉,《故宮文物月刋》7:2(1989),頁80-89。
85.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3) 仇英作品賞析〉,《故宮文物月刋》7:3(1989),頁66-75。
86.許郭璜,〈仇英和他的繪畫藝術(4) 仇英的複本畫及其畫藝品評〉,《故宮文物月刋》7:4(1989),頁110-117。
87.許郭璜,〈翠嶂青溪白雲紅樹〉,《故宮文物月刋》5:6(1987),頁106-113。
88.陳大章,〈河南鄧縣發現北朝七色彩繪畫像磚墓〉,《文物參考資料》6,頁569-570。
89.陳滯冬,〈黃筌與宋代寫實主義花鳥畫〉,《故宮文物月刊》21:8(2003),頁62-77。
90.陳慧霞,〈清宮舊藏日本蒔繪的若干問題-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為中心〉,《故宮學術季刊》20:4(2003),頁191-223。
91.陳慧霞文字撰述,《清宮蒔繪:院藏日本漆器特展》(臺北市:故宮,2002)
92.陸堅、王勇主編,《中國典籍在日本的流傳與影嚮》(杭州市:杭州大學,1990)
93.傅申,〈略談日本對國畫家的影響〉,《中國、現代、美術-兼論日韓現代美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頁31-55。
94.單國霖,〈董其昌《燕吳八景冊》及其早期畫風探〉,收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各地新華書店經銷,1998),頁569-580。
95.單國强,〈仇英及其《人物故事》册〉,《故宮博物院院刋》3(1982),頁49-51。
96.紫紅社編,《源氏物語》(京都市:京都書院,1983)
97.黃士珊,〈從永樂宮壁畫談元代晉南職業畫坊的壁畫製作〉(台大藝術史研究所,1995)
98.黃明蘭,《洛陽北魏世俗石刻線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99.黃時鑒主編,蘇立文著,莫小也譯,〈明清時期中國人對西方藝術的反應〉,《東西交流論譚》(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頁313-334。
100.楊仁愷,《中國古代書畫真偽圖典》(瀋陽市:遼寧畫報出版社出版:全國新華書店發行,1997)
101.楊臣彬,〈談明代書畫偽作〉,《文物》8(1990),頁72-87+96。
102.楊惠東,《藍瑛》(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3.楊新,〈商品經濟、世風與書畫作偽〉,《文物》10(1989),頁87-94。
104.鈴木敬,〈牧谿資料〉,《國華》1188(1994),頁34-37。
105.鈴本敬,〈瀟湘八景圖與牧溪、玉澗〉,《古美術》2(1963),頁41-45。
106.廖堯震,〈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107.趙聲良主編,《敦煌石窟全集》18卷-山水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108.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9.劉宇珍,《項聖謨招隱山水的復古意圖》(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110.劉序楓,〈明末清初的中日貿易與日本華僑社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3(1999),頁438。
111.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4)-仇英〉,《故宮文物月刊》2000: 212,頁98-131。
112.德川美術館編集,《燦く漆蒔繪:初音調度の源流を求めて》(名古屋市:德川美術館,1993)
113.鄭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
114.鄭培凱,〈明末清初的繪畫與中國思想文化—評高居翰的《氣勢撼人》〉,《九州學刊》1(1986),75-98。
115.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研究-以明史日本傳所見的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116.鄭樑生,《明史日本傳正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117.鄭樑生編,《明代倭寇史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118.黎蘭,〈牧谿的繪畫研究〉,《臺北師專學報》14(1987),頁215-252。
119.蕭燕翼,〈仇英和他的摹作《中興瑞應圖》〉,《故宮博物院院刋》2(1982),頁45-48。
120.蕭燕翼,〈明仇英棐幾齋淸舞圖卷辨僞〉,《收藏家》1(1998),頁22-25。
121.賴毓芝,〈伏流潛借:1870年代上海的日本網絡與任伯年作品中的日本養份〉,《美術史研究集刊》14(2003),頁159-242。
122.錢杭、承載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23.顏娟瑛,《藍瑛與仿古繪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124.辻惟雄等編著,《日本美術全集-雪舟とやまと絵屏風:南北朝、室町の絵画Ⅱ》(東京都:講談社,1993)
三、西文
1.Bush, Susan. “Clearing after Snow in the Min Mountains and Chin Landscape Painting,” Oriental Art, vol. 11, no. 3 (1965), pp.163-172.
2.Chen, Hui-Hung. Encounters in peoples, religions, and sciences: Jesuit visual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Brown University, 2004.
3.Claudia Brown, “Some Aspects of Late Yüan Patronage In Suchou”; From edited by Chu-tsing Li ; co-editors, James Cahill, Wai-kam Ho ; contributors, Claudia Brown ... Artists and patrons :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s. Lawrence, Kan. : Kress Foundation Dep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Kansas,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1989
4.Clunas, Craig.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 of Chicago Pr, 2006.
5.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 of Hawaii Pr, 2004.
6.Juliano, Annette L., Teng-Hsien: An Important Six Dynasties Tomb (Switzerland: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1980)
7.Laing, Ellen Johnston.“ Suzhou Pian and other Dubious Paintings in the Received Oevre of Qiu Ying”. Artibus Asiae v. 59, no.3/49(2000), pp.265-295.
8.Laing,Ellen Johnston,〈Five Early Paintings by Ch'iu Ying〉,《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1997),頁223-248。
9.Lin, Li-chiang.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Ph.D. 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10.Michael Sullivan,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73.
11.Miyeko Murase. Masterpieces of Japanese Screen Painting(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0.)
12.Richard Barnhart, “Some Possible Japanese Ele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Ming Landscape Paining, “presented at AAS (1999), unpublished.
13.Richard Barnhart, ”Dong Qichang and Western Learning-A Hypothesis”, Archives of Asian Art,no.50(1997),pp.7-16.
14.Sullivan, Michae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15.Wang, Eugene Y., “Coffins and Confucianism – The Northern Wei Sarcophagus in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Orientations June, 1999, pp.56-64.
16.Wen Fong,"Ao-tu-hua at Tun-huang",(敦煌藝術中之凹凸畫),《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藝術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頁73-94。
17.Wen Fong,”Archaism As a Primitive Style”,in Christian F. Murck ed.,Artists And Tradi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pp.89-109.
18.Wen Fong,”Rivers and Mountains after Snow (Chiang-shan hsueh-chi)”, Archives of Asian Art no.30(1976),pp.6-33.
19.Wen Fong. Beyond Representation: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8th-4th Centu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