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翁玲 |
---|---|
論文名稱: |
民生主義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研究(1979-2006)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共242頁 |
中文關鍵詞: | 民生主義 、改革開放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世紀末,中山先生為拯中國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創立民生主義;20世紀末,中國大陸為求富國強兵,實施現代化而推動改革開放。民生主義與改革開放,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
本篇論文係以14、15世紀之中古歐洲為背景,並以當時之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所誕生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學說興盛的社會現象,引發歐洲社會在18、19世紀一連串的社會問題為開場白,引申出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由來與緣起。殆至1978年12月,中國大陸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步調。在欲「擺脫馬列主義與毛澤東的政經路線」的假設基礎下,根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此種意識型態的指引,透過「文獻分析法」來論述中國大陸自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制度、財產制度、土地制度、交通建設與均富精神之應用」的發展與現況。其內涵不乏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主張或具體辦法。在經濟制度上,主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私有財產制憲法化,確立了公私有並存的財產體制。在國家乃土地所有權者、人民係土地使用者的基礎上,使得土地制度,更能深入市場機制。同時,採用模仿、購買等廉價的方式來實現技術進步,促成交通網絡的四通八達。再者,為了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亦力促人本社會價值觀的建立。
凡此種種,均顯示出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已非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獨善其身,而是加諸了民生主義理論的新血與結晶,由「異化」而邁向「理論趨同」。期許兩岸領導人也應摒除成見,發揮大仁大智的襟懷,順應民生主義的時代潮流,以最自然的方式進行制度上的統合,以民生主義作為全體中國人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而開放的實現民生主義,共築台海和平的橋樑,共創兩岸雙贏的未來。
In the last years of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save the Chinese from suffering, and deliver the country from toppling, Dr. Sun Yat-sen created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In the last years of 20th century, in order to make country rich, built military power and enforce modernization, mainland China promoted Reform Policy.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and Reform Policy are both the magnificent period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is medieval Europe in 14th and 15th century, discussing Liberalism, Individualism and Capitalism which are caused from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and how they gave rise serial social problems in Europe in 18th and 19th century. This would be the origin that why Dr. Sun Yat-sen created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Mainland China established Reform Policy in 1978. In the supposed basic of getting rid of Marxism, Leninism and the ro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Mao Ze-dong and according the directive ideolo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economic system, property system, agrarian system and traffic’s conductions after enforcing Reform Policy in mainland China. The contents were harmony with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In economic system, it stood on socialist market reform, and established an property system which coexisting public and privacy property. Besides, it made agrarian system respond to market mechanism; meanwhile, it enforced the progress of techniques and made the network of traffic to be convenience. Furthermore, it established a social value of human right.
All of those were show us the Reform Policy of mainland China was not only capitalism or socialism, but added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Expecting the leaders of cross strait would comply with the current of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and integrating the systems naturally. Enforcing the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overall, and creating a wonderful future for cross- strait.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1.Jacques Adda著,何竟、周曉幸譯(2000),《經濟全球化》,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
2.Lester C. Taurow(1996)著、李華夏譯(1998),《資本主義的未來》(The Future of Capitalism),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人民出版社(198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編訂。
4.人民出版社(199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編訂。
5.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1994),《中山先生思想與中國未來研討會實錄》,台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出版。
6.于宗先(2000),《大陸經濟台灣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2002)著,張新琦譯(2003),《力用中國》(Chugoku Shift),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8.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2002)著,許曉平譯(2002),《中國,出租中》(The China Impact),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9.中央大陸工作會(1998),《三民主義的精義與實踐》,台北:中央大陸工作會編印。
10.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蔣總統言論選集:政治與經濟》,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編訂。
11.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1994),《當前幾項重大經濟體制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
12.中共中央黨校(1991),《中外近代歷史上的改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3.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中共面對林林總總的挑戰與擔憂>,《中共研究》第38卷第2期,頁11-12。
14.中江要介、矢吹晉、平田昌弘等著(Yosuke Nakae 、Susumu Yabuki、 Masahiro Hirata)(1995),林瑞玉譯(1998),《中國的危機與商機》(CHUGOKU NO RISK TO BUSINESS CHANCE),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1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73),《國父全集》第1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訂。
16.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73),《國父全集》第2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訂。
17.尹啟銘(2004),《台灣經濟轉捩時刻》,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毛毛(1983),《我的父親鄧小平》,台北:地球出版社。
19.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0.王本壯(2001),<中國大陸土地市場發展之探討>,《人與地》第207期,頁48-53。
21.王兆軍(1997),《兩岸啟示錄》,台北:世界書局。
22.王延中(2003),《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之社會保障》,台北:達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3.王泰銓(1995),《大陸經濟體制改革與投資爭議問題》,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4.王誠、楊開煌(1998),《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25.王達昌(2000),<中共實施社會保障概況>,《中共研究》第34卷第6期,頁58-65。
26.王爾敏(1996),<孫中山思想學說的實用價值>,《近代中國》第118期,頁8-12。
27.北京大學(2001),《中國現代化報告200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白萬祥(1986),<論中共的「經濟改革」>,《中共當前面臨的問題及其動向》,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編印,中國大陸雜誌社出版。
29.石亞軍(1992),《中國體制改革的哲學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0.任克敏(1997),《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經濟關係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1.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1998),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The Third Way-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台北:聯經出版社。
32.朱言明(1993),《中共改革開放與民生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朱言明(1995),<對大陸所作民生主義與實業計劃研究之述評>,《興大共同學科學報》第4期,頁311-327。
34.朱言明(1996),<大陸經濟改革所建構的三大理論與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經濟制度的特色相符>,《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頁25-33。
35.朱言明(1997),<中國大陸—鐵路公路建設現況與未來發展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1期,頁65-73。
36.朱嘉明(1992),<蘇聯的完結及對中國大陸的深遠影響>,《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台灣經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
37.江文欽(1990),《民生主義均富理論與政策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38.何雍慶(1994),<中國大陸國營企業改革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2卷第2期,頁1-12。
39.余炎光(2001),<略論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增訂篇)>,《樹仁學報》第2期,頁72-89。
40.吳玉山(2003),<探入中國大陸經改策略之研究:一個比較的途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3期,頁1-24。
41.吳瑟致(2005),<從中山思想探討兩岸經貿整合之發展契機>,《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5卷,頁84-98。
42.呂宗麟(1995),<論民生主義中的社會正義內涵—從分配正義與交換正義層面思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6卷第3期,頁108-113。
43.呂宗麟(1995),<論民生主義中的社會正義內涵—從分配正義與交換正義層面思考>,《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3期,頁31。
44.李玉彬(1974),《民生主義經濟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5.李光平(1994),<國父民生主義特質之理論與實踐>,《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3集,頁51。
46.李吉(1994),<民生主義經濟制度現代化之途徑>,《台中商專學報》第26卷,頁1-40。
47.李和(2004),<中國大陸的改革路徑與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頁1-19。
48.李森永(2002),<中國大陸財政承包體制變遷之研究1980-1993>,《東亞季刊》第33卷第2期,頁69-85。
49.沈子邦(1993),《鄧小平改革路線研究》,中壢:宏泰出版社。
50.辛業江(1995),<建立適應特區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社會保障制度>,《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改革國際研討會文集》,北京:民族與建設出版社。
51.邢賁思等編(1992),《中國改革全集,鄧小平改革思想卷》,大連:大連出版社。
52.周世輔、周陽山(1990),《中山思想新詮—總論與民族主義》,台北:三民書局。
53.周世輔、周陽山(2002),《國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
54.周簡文(1982),《實業計劃之研究》,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
55.季崇威(1985),《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上冊)》,北京: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經濟科學培訓中心。
56.明寧(2004),<對中共鐵路提速及其未來發展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8卷第11期,頁48-61。
57.林文軒(1993),《大陸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58.林文程(2001),<二○一○年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之影響>,《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5期,頁55-66。
59.林家鴻(1994),<民生主義的時代意義與經濟特質>,《革命思想雜誌》第77卷第2期,頁1-9。
60.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61.林顯宗、陳明男(1985),《社會視利與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2.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2003),《中國大陸綜覽92年版》,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編。
63.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國父全集》第1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編訂。
64.邱宏輝(2005),<2004年中共經濟>,《中共研究月刊》第39卷第2期,頁37-57。
65.金康、張義權主編,秦海榮撰(1993),《大陸的土地管理體制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6.侯山林(1994),<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實績及其前景>,《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7卷第11期,頁81-85。
67.柳金財(2005),<社會發展與問題>,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68.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伍潔芳(Sheryl WuDunn)合著(1995),陳妙香譯(1996),《驚蟄.中國》(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 rising power),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69.胡書東(2002),《林毅夫看中國經濟》,台北:帝國全傳播出版社。
70.胡鞍鋼(2002),<關於當前我國社會穩定的狀況與對策>,胡鞍鋼主編,《影響決策的國情報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71.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民(2003),《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72.唐彥博(2004),<從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檢視中國經濟發展政策走向>,《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頁114-140。
73.孫祁祥(2005),《保險、社會保障與經濟改革:孫祁祥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4.宮崎寅藏著,陳鵬仁譯(1977),《宮崎滔天論孫中山黃興》,台北:正中書局。
75.徐振雄(1997),<從民生主義論中共改革開放後在所有制結構之變化趨向>,《華岡研究學報》第2卷,頁3-9。
76.栗國成(1995),《三民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國立編譯館。
77.馬祥祐(2005),<鄧小平的經濟改革>,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78.高智瑜、李燕奇(1990),《鄧小平與當代中國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9.國父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1965),《國父全集》第1冊,台北:國父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編訂。
80.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90),《國父思想》,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訂。
81.張五常(1989),《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2.張亞中、李英明(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3.張淑卿(2005),<變革中的大陸社會保障制度>,《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6期,頁71-80。
84.連玉明、武建忠主編(2005),《中國國策報告2005》,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85.郭哲(1997),<民生主義應在兩岸展現光輝>,《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第82卷,頁9-11。
86.郭桂英(2000),<兩岸土地制度與法律關係之比較研究>,《人與地》第201期,頁22-29。
87.陳伯志(2003),<中國大陸金融業發展趨勢與加入WTO之因應措施>,《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3期,頁31-59。
88.陳宗發(1995),<民生主義之均富理論與實踐研究>,《建國學報》第14卷,頁211-236。
89.陳宜安(2001),<從民生主義淺論中國大陸國企改革>,《警專學報》第3卷第1期,頁211-228。
90.陸興龍(2003),<孫中山實業計劃及其實業思想的再認識>,《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1卷,頁120-133。
91.喬.史塔威爾(Joe Studwell)著(2002),齊思賢譯(2002),《中國熱》(The China Dream),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2.彭大成(2002),《危機與希望:中國絕不崩潰》,香港:寰宇出版社。
93.曾永清(2002),<當前大陸財政收支現況與困境之探討>,《財稅研究》第34卷第2期,頁117-131。
94.曾育裕(2000),<從孫中山先生地權思想評析海峽兩岸之土地制度>,《國立國父紀念館刊》第6卷,頁36-55。
95.游豐吉(2001),<2000年的中共交通>,《中共研究》第35卷第3期,頁40-59。
96.游豐吉(2001),<對大陸交通發展三階段戰略目標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5卷第8期,頁55-69。
97.游豐吉(2002),<「入世」後對大陸交通行業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6卷第5期,頁47-58。
98.渡邊利夫(Toshio Watanabe)、白砂堤津耶(Tetsuya Shirasago)等著(1993),簡水聰譯(1994),《圖說中國經濟—世界中的中國》,台北:實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9.程曉農(1992),<經濟改革的得失與教訓>,《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台灣經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
100.程曉農(2002),<經濟改革與經濟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01.黃宗良、林勛健主編(2005),《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2.楊宏雨(1998),<論實業計劃的工業化戰略>,《中國研究(日本)》第38卷,頁27-34。
103.楊奕華(1993),《民生主義社會思想之法律基礎—從民生主義社會思想論法律基礎》,台北:正中書局。
104.楊奕華(1997),<民生主義社會思想與法理學之研究—民生法學之提出及其時代意義>,《東吳法律學報》,第10卷第1期,頁3。
105.楊緒春(2002),《中國過渡經濟下的財政制度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06.萬瑞君(2002),《台灣人擋不住的改變:贏在WTO影響你之前》,台北:世茂出版社。
107.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08.董輔礽主編(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09.董輔礽主編(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10.詹火生、楊瑩、張菁芬合著(1993),《中國大陸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11.廖斗星(1969),《民生主義之研究與實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
112.趙洵(1997),<變遷中的大陸農村社會主義土地制度>,《中共研究》第31卷第2期,頁58-64。
113.劉美珣主編(2004),《中國與俄羅斯兩種改革道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14.劉楓、曹均偉(1987),《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15.潘皓(1991),《中國社會福利思想與制度》,台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16.蔡吉源(1998),<中國大陸階段性財政政策的比較研究>,《臺研兩岸前瞻探索》第10卷,頁1-43。
117.蔡茂寅(1999),<財政制度>,《月旦法學》第52期,頁132-138。
118.談益民(1965),《民生主義的社會安全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119.鄭竹園(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出版社。
120.鄧小平(1985),<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21.鄧辛未(1985),《三十五年來中共經濟的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2.蕭行易(1998),<民生主義經濟理論基礎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學報》第18卷,頁1-13。
123.賴明政、孫明德(2004),<中國大陸財政改革之總體經濟背景>,《財稅研究》第36卷第5期,頁113-126。
124.錢淑芬(1995),<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對資本主義困境的探討>,《復興崗學報》,第55期,頁25-26。
125.謝幼田(1992)<三民主義將指導中國新生>,《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台灣經濟》,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
126.鞠德風(1994),<試論「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內涵與困境>,《復興崗論文集》,頁179-192。
127.魏萼(1980),《民生主義財經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128.魏萼(1981),《民生主義經濟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29.蘇桑梓(1994),<國父「民生主義之土地制度」概論>,《住都雙月刊》第112期,頁48-54。
130.蘇紹智(1992),<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的社會發展階段問題>、<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馬克思主義新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貳、英文書目
1. Cho, S. (1994),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12 no. 2.
2. Jae Ho Chung (2000), Central Control and Local Discretion i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Justin Yifu Lin and Guofu Tan (1999), “P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 and Solft-Budger Constraint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2.
4. Lees, Francis A. (1997), China Superpower: Requisites for High Growt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5. Liew,Leong(1997),The Chinese Economy in Transition:From Plan to Market,Cheltenham,UK.Brookfield, US: Edward Elgar,
6. Myer, G.M. (1988), Leading Iss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Nolan, Peter (1995), China’s Rise, Russia’s Fall: Politics, Economics and Planning in the Transition Stalini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8. Ottosen, Garry K. and Douglas N. Thompson (1996), Reducing Unemployment: a Case for Government Deregulation,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 Praeger Publishers.
9. Overholt, William H. (1993), The Rise of China :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ring a New Superpower, New York.London: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0. Rawski, Thomas G. (2001),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Nol. 12, No.4, December, pp. 298-302.
11. Rodrik, D. (1999), The New Global Economy and Eeveloping Counries: Making Openess Work, Washington D.C.: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12. Shapiro, D. and Tambashe (2001), “Gender, Poverty, Family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Kinshasa, Congo”,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 pp. 359-375.
參、網站
1.胡鞍鋼(2005),<胡鞍鋼解讀十一五規劃與中國未來發展方向>,
《人民畫報》,http://www.XINHUANET.com(2005/11/25)。
2.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200510/20051000673772.html。
3.http://www.cpirc.org.cn/。
4.http://www3.xinhuanet.com/。
5.OK旅行網,<http://www.oklx.com/>。
6.中國高速公路網,<http://www.china-highway.com/>。
7.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http://www.china-mor.gov.cn/>。
8.聯合新聞網大陸新聞中心,
<http://tw.news.yahoo.com/051216/15/2nc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