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子誠
Ciou, Zih-Cheng
論文名稱: 社區永續發展的新機會?—從社區工作觀點探討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動
Is It a New Opportun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from a Community Work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 沈慶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社區永續社區工作社區生態旅遊
英文關鍵詞: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Based Ecotourism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9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社區發展已由最初的硬體工程建設,轉向邁入軟硬兼施的社區營造工作。可隨著經濟開發所伴隨而來的環境惡化議題,國際間已將「永續發展」列為重要討論項目,社區生態旅遊在被大力推廣之下,也成為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但究竟社區推動生態旅遊的成果如何?又對當地帶來了何種影響與改變?是否又有助於社區的永續發展?卻仍較少人進行論述。

    本研究主要利用深度訪談,透過5位曾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推動的工作者,瞭解推動社區生態旅遊後對在地社區產生之影響。並進一步從工作者身上瞭解其推動動機、歷程、困境與解決策略等,期許能為日後的工作者帶來參考。

    而根據本研究發現,目前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社區,在經濟面上的確可為社區帶來額外收入,並使居民共享經濟利益。但卻仍無法成為穩定獲利的社區產業。在社會面上則可達到增加居民認同與凝聚,提升居民參與並且傳承社區在地文化。而在環境面上,雖可改善社區環境與風景,提升居民對環境意識,但推動過程中也可能會打擾生態。

    因此可以看出,雖然社區已逐漸將在地經濟、社會及環境等議題共同納入考量,但由於社區自身在經濟上尚無法達到永續,且尚未能夠影響社區多數人共同參與,在模式上也難達到最初政策之預期,故離社區永續的最終目標,仍有一段道路。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has transformed from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into the work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at encompasses both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features development. Nevertheless, as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emerges along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an important discussion topic globally;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therefore, is being promoting with great effort, which also becomes a significant strategy in regards of commun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what kind of results that communities actually achieve by promoting ecotourism? What sorts of impacts and changes has it brought to the local area? Is it helpfu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in question?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few has tried to answer in the past.

    In this research,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on 5 individuals that have participated in promoting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so as to get to know the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after promoting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Furthermore, initial motives, process during the work,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and their solution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interview, in hope to serve as the references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ies of this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side, currently communities that are promoting ecotourism can indeed bring extra income that can be enjoyed together by community’s residents; however, ecotourism still fails to become an industry in the community that induces stable profit. On the social side, promoting ecotourism can reach the targets of enhancing residents' identity and cohesion, as well as increasing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passing down local cultures in the community. On the environmental side, although the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in the community can be improved and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an also be raised,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cotourism may also cause disturbance to the nature ecosystems.

    With these, in regards of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one can see that communities have gradually taken local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consideration. Nevertheless, communities still cannot be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by themselve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residents have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it is difficult for their operation patterns to meet the initial expectation within the policy statement. For the final target of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therefore,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永續 5 第二節 台灣的生態旅遊發展 10 第三節 社區參與及社區工作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3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2 第一節 社區生態旅遊推動動機與期待 52 第二節 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動 61 第三節 社區生態旅遊對社區所產生的影響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4 第二節 研究討論 9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04 第五節 研究反思 105 參考文獻 106 一、 中文文獻 106 二、 西文文獻 112 附件一 台北、新北市申請農村再生計畫社區整理 113 附件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 116 附件三 協會成員訪談大綱 117 附件四 社區居民訪談大綱 119 附件五 公部門訪談大綱 121

    一、 中文文獻
    王明元(2011)。社區發展協會推動觀光發展的案例研究。2013年海峽兩岸旅遊觀光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的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石明政(2011)。社會網絡關係對於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b244dd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2018年04月20,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contentFile/auser/d/2002eco/news/white.doc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社區發展工作綱要。2018年2月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077
    朱淳懿(2010)。保護區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以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23p5gq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7年12月04日)。農村再生政策方針。2018年10月19日,取自:https://www.swcb.gov.tw/
    吳弘揚(2013)。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 ─以羅東鎮北成社區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xxd3pa
    吳宗瓊(2007)。鄉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探討。鄉村旅遊研究,1(1),29-57。
    吳明儒、劉宏鈺(2011)。社區經濟與社區發展關係之初探:以臺灣三個鄉村社區經驗為例。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2010 年12 月20 日,取自:http://ntour.ntou.edu.tw:8080/ir/handle/987654321/38781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16(1),21-55。
    李永展(2006)。永續鄉村營造之初探。載於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252-268頁)。台北:文笙。
    李易駿(2012)。朝向專業化的社區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8,93-105。
    李菁菁、劉惠元、張蘭畹(2001)。社區環境之經營及永續發展。第三屆台灣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高雄。
    李瑞儀(2010)。社區自主發展生態旅遊的經驗模式:宜蘭港邊社區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u6mhr
    林佳璇(2012)。探討參與生態旅遊的遊客之行為決策結構:發展計畫行為理論之延伸模式-以墾丁社頂生態旅遊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55dp5e
    林明禛(2013),從當代社區的變異初探社區工作者的角色。台灣社區工作與社會研究學刊,3(1),101-126。
    林晏州、鄭佳昆、林寶秀(2008)。臺灣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策略。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林浩立、陳朝圳、林鴻忠(2013)。從社區的觀點分析生態旅遊影響因子-以宜蘭縣崙埤社區為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刊,9,41-58。
    林珮萱(2017年06月27日)。42條路線重新遊寶島。遠見雜誌網。2018年04月24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8365
    林勝義(201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
    林萬億(201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躍龍(2008)。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生態旅遊的困境與解決之道-以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崙埤部落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6u28km
    邱鈺惠(2012)。屏東阿禮部落參與社區生態旅遊與其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t5vhyk
    洪郁捷(2015)。桃米社區生態旅遊發展過程與困境(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5jknxf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張坤明(2015)。社區參與綠色生態旅遊之素養調查以七股區及安南區濱海社區為研究案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689hv4
    張建萍(2008)。生態旅遊:高等學校旅遊管理專業課程教材。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曹晉誠(2017)。生態旅遊服務經營模式之探索性研究– 以竹南塭內社區在地生態旅遊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qfrmc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依靈(2017)。「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58,328-338。
    陳其南(1995)。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第11 版。
    陳其南、陳瑞樺(1998)。社區總體營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欣雅(2011)。以管理觀點探討台灣社區發展成為生態旅遊地的關鍵因素(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84df68
    陳美惠(2016)。屏東台 24 線與台 26 線社區生態旅遊推動與展望。「臺灣推動生態旅遊十五周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林務局二樓國際會議廳。
    陳美惠、李來錫、王相華、蘇倍以(2008)。以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社區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的共識凝聚為例。中華林學季刊,41(2),221-236。
    陳家豪(2010)。社區工作的挑戰與困境:以一個望成社區行動研究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qx3h6h
    陳福期(2016)。台南市北區大港社區發展模式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dsj4mb
    曾旭正(2012)。營造永續社區的兩條路。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5,48-51。
    游申芳(2012年07月17日)。相輔相成-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2018年05月04日,取自:https://bit.ly/2w9uEAd
    黃昭通、羅紹麟(2013)。社區參與森林生態旅遊操作模式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5(1),59-70。
    黃躍雯(2011),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與推動:從國家角色暨行動予以檢視,國家公園學報,21(1),1-22。
    農村再生歷程整合平台(2019a)。忠寮社區農村再生計劃-核定版。2019年08月01,取自:https://ep.swcb.gov.tw/
    農村再生歷程整合平台(2019b)。臺北市士林區溪山社區農村再生計畫核定本。2019年08月01,取自:https://ep.swcb.gov.tw/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07,133-145。
    廖婉儒(2011)。社區本位生態旅遊之發展歷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3gqhvn
    劉建男(2010)。社區生態旅遊知識演化之研究-以墾丁社頂部落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9wtjm2
    潘佳琦(2013)。國家公園範圍內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探討-陽明山竹子湖社區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y222ha
    潘淑滿(2003)。認識質性研究。載於: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13-30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宏進(2005)。社區研究的重要性、涵義、性質與社區類型。載於:社區原理(修訂三版) (1-24頁)。台北:三民。
    蔡書玄(2007)。社區參與生態旅遊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魚路古道結合八煙社區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t39923
    鄭如雅、李易駿(2011)。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之經驗與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1-42。
    蕭文高(2007)。臺灣社區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博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y29837
    賴兩陽(2011)。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
    賴鵬智(2010)。台灣生態旅遊發展現況與展望。看見福爾摩沙~休閒新浪潮研討會,金車教育基金會。
    薛怡珍(2010)。以社區為基礎的永續生態旅遊發展。林業研究專訊,17(5),42-45。
    顏綺蓮、陳美惠(2016)。鄉村生態旅遊永續發展關鍵評估指標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8(4),271-281。

    二、 西文文獻
    Chaskin, R.J., Brown, P., Venkatesh, S., and Vidal, A., (2001). 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Hamstead, M. P. & Quinn, M. S. (2005).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Local Environment, 10(2), 141-158.
    Hawley, A. H. (1950). Human ecology: 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 New York: Ronald Press.
    Hillery, G. A.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Honey, M. (2008)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o Owns Paradise? 2nd ed. Chicago: Island Press.
    Kiss, A. (2004). 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 good us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und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9(5), 232-237.
    Kutay, K. (1989). The New Ethic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worm: The Environmental Journal, 1(4), 30–36.
    Thomas, John C. (199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