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怡寶 Lin, Yi-Pao |
---|---|
論文名稱: |
高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探討 |
指導教授: | 謝豐瑞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數學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 、學習情境 、學習背景 、努力程度 、喜歡程度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56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7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探討高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將針對所列出的學習情境,觀察學生會採取哪些學習方式,再看看不同數學學習背景的學生在方式上有何異同。
學習方式量表的設計,是先經過開放性問卷與焦點團體討論,挑選出十個數學學習情境以及細部共92個項目而成,採用Likert四點量表,對台北、新北、桃園共七所學校,25個班共885個高一學生進行施測。
研究結果發現,高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主要有:
1. 遇到數學問題時,多採取先自行解決,其次為請教同學;
2.在課堂上多採取認真聽課,並將重要的部份抄寫下來;
3. 班級討論時,會先自己思考;分組討論時,就會和同學一起討論;
4.在學習公式的想法上認為要好好背;
5.考試前會傾向好好將觀念與公式弄清楚;
6.課堂外會選擇安靜或是有朋友陪伴的環境學習數學。
在不同學習背景下,平時努力學習數學的學生所採取的學習方式有下列特徵:
1.遇到問題較其他人傾向自行解決,也比較願意去請教老師;
2.課堂上較其他人傾向先算過再聽課、抄重要的筆記;
3.在小範圍的討論下,較其他人傾向先想過後再討論;
4.較傾向多作題目來熟悉公式,並且會想理解公式由來;
5.考前較傾向藉由教導別人來確認觀念,也比較重視基本題;
6.課堂外會比其他人容易定下心來,隨時隨地都可以算數學。
相反的,平時不努力學習數學的學生所採取的學習方式有下列特徵:
1. 遇到問題較其他人容易因內容難易而選擇放棄;
2.課堂上會盡量聽課,不至於不會抄筆記;
3.討論時雖然比較被動,但也不至於不參與;
4.公式學習上傾向盡量背或常考才背,卻也不至於對由來不好奇;
5.在考前較其他人傾向藉由看重點來複習,比較不會自己動手算;
6.課堂外會傾向安靜且有朋友陪伴的環境。
而喜歡數學的學生所採取的學習方式有下列特徵:
1. 遇到問題較其他人傾向自行解決、請教老師;
2.課堂上除了會先算過後再聽課外,也比較容易因數學好的人聽不懂而更加想聽;
3.討論時比其他人願意積極參與,甚至會帶領討論;
4.較其他人更想了解公式的由來;
5.在考前除了注重觀念與公式的理解外,也較願意教導別人,
算題目的傾向也比較願意面對自己不熟的部份;
6.在課堂外學習時,除了安靜外,也比較容易定下心來,隨時隨地都可以算數學。
相反的,不喜歡數學的學生所採取的學習方式有下列特徵:
1. 遇到問題較其他人容易選擇放棄;
2.課堂上較其他人容易因抄筆記的關係而影響聽課;
3.討論時比其他人容易因討論內容難易而選擇是否參與;
4.公式學習上較被動且消極,認為常考才背、不想了解;
5.在考前比其他人傾向只背公式或只算簡單的題目,或只藉由看重點作為複習;
6.課堂外會先選擇有朋友可問的環境,但比其他人容易放棄數學。
一、中文
孔企平(2001)。論學習方式的轉變。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頁19-23。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第37卷第5期,頁47-53。
周興國(2006)。反思“轉變學習方式”說。課程˙教材˙教法,第7期。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第6期,頁41-94。
郭重吉 (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22期,頁2-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黃黎明,高凌飚 (2002)。學習方式研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龐維國(2010)。論學習方式。課程˙教材˙教法,第五期
二、外文
Cohen, J. (1988).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
Hillsdale, NJ: Erlbaum.
Dunn, R.,Dunn, K.(1978).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Reston, VA:Reston
Diseth, A., Martinsen O. (2003). Approaches to Learning, Cognitive Style, and Motive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23, No. 2, pp. 195–207
Hunt, D.E.(1979). Learning style and student needs: 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ual level. In NASSP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Keefe, J. W. (1979). Learning styles: An overview. In NASSP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Malcom, P. J., Lutz, W. C., Gerken, M. A., & Hooltke, G. M. (1981). Learning style identification scale handbook. California: Publishers Test Service, McGraw-Hill, Inc
R.J. Sternberg, (1997), Thinking Sty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Schmeck, R. R. (Ed.) (1988).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New York: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