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良志 Ko, Liang-Chih |
---|---|
論文名稱: |
今不同弊―「後書寫」藝術創作研究 Time's Shifting Without Era Disease:Art Creation Research of “Post-Calligraphy” |
指導教授: |
程代勒
Cheng, Tai-Le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後書寫 、當代藝術 、現地裱貼 、跨領域 |
英文關鍵詞: | Post-Calligraphy, contemporary, Site-Mounting, cross disciplin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25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今不同弊」,取自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其在談論:生活習尚一有變動,性質風貌總會有些不同,跟著發展,推陳出新,原是事物的常理,可貴在能學古而不違背時代,有現代感卻沒有時代病。正說明了現今這個時代,如何將所面對的多樣文化注入創作中,並呈現之,是當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論文以「後書寫」為標題,探討當代藝術與書法間的關係,甚至包含新媒體的運用,藉筆者的創作經驗,在日後運用與了解上能更加延伸,並成熟地發揮在個人創作中,期待未來有更多元廣泛的舞台,呈現各種環境經驗的當代書藝。
論述分六個章節說明,第一章以書寫面相出發,分別說明創作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論述以書法而言,東方議題已有諸多學理依據,但當西方藝術的後現代與觀念系統建構至今,筆者特意將書法中的「書寫」概念強調,以檢視並分析當代創作。第三章架構自我的文脈分析,將作品「結果」減弱,強調創作「過程」所能產生的藝術現象,探討「過程與作品」、「展後與文件」、「錄像與訊息」、「科技與視覺」等議題。第四章探討自我創作的四套系統,透過陳述、分析、詮釋等說明。第五章作品主要闡述「現地裱貼」與跨領域方式逐一呈現與說明。第六章多處引用Sherry Turkle的《虛擬化身》,期許自我與書法能面對更多元思考,而觸角的多樣化值得令人期待。
“Time's Shifting Styles Without Era Disease” comes from “Shu Pu” by Sun Guoting in Tang Dynasty. It talks about tha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ste of the times,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would change. That is the common sense. It is valuable to learn the ancients without violating the times, and there is modernity without era disease. This shows that artists must think how to inject the diverse cultures faced into the creation nowadays.
This paper is titled "Post-Calligraphy", which inten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art and calligraphy; it even includes the use of new media. Based on my creative experience this research can be applied and understood in the future,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maturity of my personal creation.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a wider range of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reation.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 the purpose, the range and the way of creation. Chapter two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wants to emphasize the concept of “writing” in calligraphy to examine and analyze contemporary creations. Chapter three “The context of analysis” examines the “writing process” which can be produced of the phenomena. Explore "Processes and Works," "Exhibitions and Documents," "Video and Writing," "Technology and Vision." Chapter four “Creative practice” writes the contents, the form and the method of the author’s works. Chapter five “The statement of the works” delivers the statement of the work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using parts of “Life on The Screen” by Sherry Turkle, explains the author’s self-expectations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alligraphy.
叢書
〔清〕梁巘。《評書帖》。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1928。卷一。
〔清〕馮班。《鈍吟書要》。收錄於《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第十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專書
丁爾蘇(2011)。《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
王仁鈞(2003)。《書譜導讀》。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王冬齡主編(2015)。《中國書法的疆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王令中(2017)。《藝術社會心理學-藝術的社會分析與心理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
王墨林(1990)。《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香出版。
皮力(2016)。《從行動到觀念》。台北:典藏。
石晉華(2012)。《石晉華作品集》。台北:經典藝術。
吳岳川(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
吳昭瑩總編、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主編(2017)。《做時間》。台北:北市美術館。
呂清夫(1996)。《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玉玲(2018)。《2018高雄獎》。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李思賢(2010)。《當代書藝理論體系–台灣現代書法跨領域評析》。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李舫(2017)。《魔鬼的契約:現代主義的病態藝術及心理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
邱振中(2005)。《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姚瑞中(2005)。《台灣行為藝術檔案》。台北:遠流。
洛齊編著(2001)。《書法主義文本》。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高千惠(2013)。《風火林泉 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高氏兄弟(2002)。《中國前衛藝術狀況》。南京:江蘇人民。
高字民(2008)。《從影像到擬像–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字民(2008)。《從影像到擬像–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2014)。《畢加索與當代藝術》。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渝、沈珉(2003)。《中國當代藝術傾向叢書—書法主義》。長沙:湖南美術。
張渝、沈珉(2003)。《書法主義》。長沙:湖南美術。
陳垣(1985)。《敦煌劫餘錄》。台北:新文豐。
陳醉(2011)。《裸體藝術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傅京生(2005)。《中國現代書象》。巴黎:巴黎太平洋。
賈媛媛(2015)。《完滿的經驗與生活的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燦銘(2010)。《中國現代書法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賴駿杰(2017)。《基進的書寫形式Radical Forms Of Writing》。台北:鳳甲美術館。
霍少霞(2010)。《中國行為藝術—身體與場域》。台北:藝術家。
譯書
Ales Erjavec(2003)。《圖像時代》。胡菊蘭、張雲鵬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Herschel B. Chipp(2004)。《現代藝術理論II》。余珊珊譯。台北:遠流。
Jurgen Schilling(1993)。《行動藝術》。吳瑪悧譯。台北:遠流。
Marita Sturken, Lisa Cartwright(2013)。《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吳莉君譯。台北:臉譜。
Sean Hall(2015)。《這就是符號學!》。呂奕欣譯。台北:積木文化。
Sherry Turkle(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譚天、吳佳真譯。台北:遠流。
Suzi Gablik(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The Reenchantment of Art)》。王雅各譯。台北:遠流出版。
Thomas E. Wartenberg(2003)。《論藝術的本質》第十三章。台北:五觀藝術。
海上雅臣(2013)。《井上有一 書法是萬人的藝術》。楊晶、李建華譯。香港:三聯書店。
論文集
Charles Newman。〈後現代主義寫作模式〉。米佳燕譯。收錄於王岳川、尚水編(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
Vilém Flusser。〈書寫的未來〉。白輕譯。《新美術---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15第二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林進忠。〈與古為新的書藝傳承探索〉。收錄於林進忠主編(2006)。《當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台灣藝大。
郎邵君。〈書法的後現代性〉。洛齊編(2001)。《書法與當代藝術:世紀末的最後碰撞》。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黃緯中。〈論當代書法的表演意識〉。收錄於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編印(2006),《「當代書藝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蕙風堂。
楊應時。〈書法作為資源: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方向〉。收錄於王冬齡主編(2015)。《中國書法的疆界──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濮列平。〈書寫---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新思路〉。收錄於王冬齡主編(2015)。《中國書法的疆界──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期刊論文
李瑞騰。〈一頁澄亮的波光──我看當代詩人為陳澄波題畫〉。《台灣文學館通訊》2014第42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姜得勝。〈解析解構主義〉。《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998第22期。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網路資源
〈漢字的魔力—3000年中國書法展〉展覽官方網站:http://rietberg.ch/en-gb/exhibitions/past-exhibitions/calligraphy.aspx(26 May. 2018)
〈藝術很有事〉第十二集之一:謝德慶的作時間訪談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WV_KcSF4FA(22 May. 2018)
「徐冰:回顧展」網站,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495&ddlLang=zh-tw(28 Feb. 2019)
「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官方網站,http://www.hosfoundation.com/(13 Apr. 2018)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參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reurl.cc/67aO5 (3 Mar, 2019)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53852(24 Apr, 201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2ar7K3&o=e0&sec=sec1&index=1(18 May. 2018)。
MoMA官方網站,https://www.moma.org/calendar/exhibitions/964?locale=zh(22 May. 2018)
上海龍美術館〈15Rooms〉展覽網站簡介:http://www.thelongmuseum.org/exhibition-detail-1345.html(26 May. 2018)
中央美院官方網站介紹徐冰,http://i.cafa.edu.cn/sub_artist/fac/r/?ai=110966(28 Feb. 2019)
可容,〈VR/AR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展望〉,《科技新報》http://technews.tw/2016/05/11/vr-ar-past-npw-future/#more-147751 (22 Mar. 2019)
台北市立美術館官方網站,「2018台北雙年展策命題與策展理念」,https://www.tfam.museum/News/News_page.aspx?id=1123&ddlLang=zh-tw(18 May. 2018)。
西米創意設計官方網站:http://www.cmi-e.com/new.html。
空場Polymer藝術聚落官方網站,http://polymer.tw/(13 Apr. 2018)
邱志傑官方網站創作自述:http://www.qiuzhijie.com/biolographjieshao.htm(26 May. 2018)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簡介網頁,http://interart.nknu.edu.tw/?page_id=4(18 May. 2018)。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官方網站,http://www.taiwaninvenice.org/(22 May. 2018)
雲門舞集官方網站,https://www.cloudgate.org.tw/front/staticPage/pages/cursive(12 Apr. 2018)
潘戈撰稿,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40418/tc18xiedeqing/zh-hant/(18 Apr. 2014)
圖片引用
邱志傑官方網站,http://www.qiuzhijie.com/worksleibie/Photography/24jieqi.htm(26 May. 2018)。
白南準藝術中心網站,http://njp.ggcf.kr/(19 Mar. 2019)。
張洹個人網站,http://www.zhanghuan.com/(19 Mar. 2019)。
書法空間網站,http://www.9610.com/dangdai/10/zhangqiang/1.htm(22 Ma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