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亭方
Wang, Ting-fang
論文名稱: 求實與失真—宋人的海陵王撰述
Between Truth and Fake: Hai-ling Wang in Sung Dynasty Records
指導教授: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口試委員: 方震華
Fang, Cheng-hua
李宗翰
Lee, Tsong-han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口試日期: 2022/06/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海陵王宋金訊息傳遞紀錄采石之戰
英文關鍵詞: Hai-ling Wang, Sung-Jin,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records, Battle of Caishi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0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宋朝文獻中與海陵王相關的撰述為中心,探究宋人取得金朝訊息與紀錄、調整的過程。海陵王為金朝第四位皇帝,因在位晚年率兵攻宋,是以宋人對其事蹟紀錄頗豐。撰述之間略可見宋人搜集、處理的過程。本文從訊息流傳與紀錄變遷切入,觀察宋朝局勢對宋人取得、理解與處理海陵王訊息提供的支持以及挑戰。
    首先可以留意到,在訊息管道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宋金局勢變化以及宋朝對金態度的轉變,對海陵王訊息流傳帶來極大影響。海陵王在位初年宋朝內部主和的趨勢,致使宋境內少見海陵王訊息流傳;在位後期宋朝政治局勢的轉變以及戰事爆發,則使海陵王訊息大量湧入宋朝境內。戰後對於戰事的討論,以及史家對於中興史事的梳理,使海陵王訊息在其死後仍受宋人關注。稍後,隨著宋朝內部由主和轉向主戰,金朝相關事件遂成為宋人關注重點。海陵王敗盟後遭金兵叛變弒殺的史事,則成為宋人用以佐證天意的例子。
    再者,透過對於宋人文獻中海陵王遭弒紀錄的梳理,可進一步看到宋朝局勢對紀錄調整的影響。海陵王遭弒一事因與戰事密切相關,最初撰寫者為宋朝將帥、幕僚,紀錄主旨亦環繞戰事。是以,有利於宋軍將帥的論述遂出現於宋人紀錄中,此後對於戰功的議論更加強此說的流傳。雖然同時期亦出現少數與金朝相近的敘述,但在既有論述已遍行於世的情況下,稍後史家的調整仍受限於此。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ritten accounts of the Southern Sung dynasty on Hai-ling Wang, examining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Sung obtained, recorded, and revised the narrative of the Jurchen Jin dynasty. Hai-ling Wang was the fourth emperor of the Jin, and due to the wars he waged against the Sung in the later years of his reign became the subject of many Sung accounts. The writings reveal clues as to the ways the Sung acquired and revised intelligence on the Jin. Analyzing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recor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sms and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Sung in gathering, interpre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on Hai-ling Wang.
    The first observation is that given the same channels of transmission, changes in the Sung’s position and its attitude towards the Jin greatly impacted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Hai-ling Wang. In the early years of his reign, a tendency among the Sung dynasty for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resulted in minimal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on Hai-ling Wang; conversely, during the latter years of his reig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and the outbreak of war resulted in a much greater influx of information in this regard. Post-war discourse and deliberations among historians of the Dynastic Revival of the Southern Song sustained public interest in the Hai-ling Wang beyond his death. Later, as the Sung shifted from peaceful resolution towards war, Jin-related news became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The historical incident of mutiny against Hai-ling Wang’s betrayal of agreements, resulting in his execution, became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of divine providence.
    Moreover, through posthumous reflections on the betrayal of Hai-ling Wang in Sung literature, one sees the effect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Sung on the revision of records. Since the death of Hai-ling Wang weighed heavily on the war situation, initial accounts written by generals and aides also revolved around topics of war. Henceforth, written narratives tuned to the interests of Sung generals emerged within the ranks, perpetuated through debates of war merits. Although a minority of historical accounts along Jin perspectives can be foun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redominant narrative in universal circulation meant that each successive historical revision has also been bound by this precedent.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回顧 4 (一) 海陵王 4 (二) 宋代金朝訊息流傳 9 三、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訊息管道與紀錄文獻 17 第一節  宋、金局勢與訊息 18 (一) 紹興和議前 19 (二) 紹興和議後:和平狀態 23 (三) 紹興和議後:戰爭狀態 28 第二節  海陵王與宋人紀錄 32 小結 46 第三章 訊息的流傳 49 第一節  海陵生前:即時訊息的搜集 50 (一) 海陵王在位前期 50 (二) 海陵王在位後期 56 第二節  海陵死後:當代史事的流傳 67 (一) 南宋中期:隆興至紹熙 68 (二) 南宋晚期:慶元至宋亡 73 小結 78 第四章 紀錄的變遷 81 第一節  《金史》的撰述 82 第二節  「宋軍震攝說」的形成與爭議 85 第三節  史家的調整 96 小結 109 結論 111 參考書目 115

    一、 文獻史料
    梁・沈約撰,《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宋・不著撰人,《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不著撰人,《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上海:中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
    宋・不著撰人,《新編宣和遺事》,宋末建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310.4 08592。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元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402.53 10699。
    宋・王十朋,《梅溪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之道,《相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3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明清,《揮麈錄》,點校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0。
    宋・佚名撰,汪聖鐸點校,《宋史全文》,北京:中華書局,2016。
    宋・呂中撰,張其凡、白曉霞整理,《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 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宋・李心傳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4。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李埴撰,燕永成點校,《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辛棄疾撰,辛更儒箋注,《辛棄疾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宋・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47-114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岳珂撰,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員興宗,《九華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真德秀,《西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7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郁撰,趙維國編,《藏一話腴》,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7編第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熊克,《中興小紀》,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局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宋・熊克,《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宋・趙甡之撰,許起山點校,《中興遺史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趙與時撰,姜漢椿整理,《賓退錄》,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6編第1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宋・劉時舉撰,王瑞來點校,《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4。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薛季宣,《浪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蹇駒,《采石瓜洲記》,收入清・李調元編,《函海》,清乾隆四十九年羅江李氏續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登錄號:2014514261。
    宋・蹇駒撰,趙維國整理,《采石瓜洲斃亮記》,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6編第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宋・魏了翁,《鶴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72- 117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金・不著撰人,《大金吊伐錄》,據守山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
    金・元好問著,姚奠中主編,李正民增訂,《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金・張師顏錄,《南遷錄》,據學海類編本排印,收入《叢書集成初編・金志,及其他兩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元・脫脫等撰,《金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元・脫脫等撰,《宋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蘇天爵撰,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元・劉祁撰,崔文印點校,《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訂,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1988。
    明・楊士奇、黄淮等奉勅編,《歷代名臣奏議》,明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16。
    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
    陳述輯校,《全遼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
    鄧廣銘輯校,《辛稼軒詩文抄存》,收入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二、 近人專書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
    寺地遵撰,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會,1967。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輝,《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來可泓,《李心傳事蹟著作編年》,成都:巴蜀書社,1990。
    周峰,《完顏亮評傳》,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邱靖嘉,《《金史》纂修考》,北京:中華書局,2017。
    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1996。
    陳昭揚,《金初漢族士人的政治參與》,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
    陶晉生,《女真史論》,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
    陶晉生,《宋代外交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
    陶晉生,《金海陵帝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63。
    黃寬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趙效宣,《宋代驛站制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燕永成,《南宋史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薛瑞兆編著,《金代藝文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14。
    Hilde de Weerdt, Information, Territory, and Networks: The Crisis and Maintenance of Empire in Song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6). 是書2021年翻譯成中文,參見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撰,劉云軍譯,《宋帝國的危機與維繫:信息、領土與人際網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

    三、 近人論文
    孔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著述時間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開封,1996.1,頁53-56。
    方震華,〈夷狄無百年之運——運數論與夷夏觀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60,臺北,2017.12,頁159-191。
    方震華,〈將從中御的困境——軍情傳遞與北宋神宗的軍事指揮〉,《臺大歷史學報》,65,臺北,2020.6,頁1-32。
    方震華,〈復仇大義與南宋後期對外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2,臺北,2017.6,頁309-345。
    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的避諱、稱謂和排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5,蕪湖,2005.9,頁559-561、頁566。
    王瑞來,〈小官僚大投射:羅大經仕履考析——宋元變革論實證研究舉隅之三〉,收入王瑞來,《近世中國:從唐宋變革到宋元變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頁260-276。
    王德毅,〈李心傳年譜〉,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9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頁513-573。
    王德毅,〈李心傳著述考〉,《大陸雜誌》,27:3,臺北,1963.8,頁13-18。
    加藤繁,〈宋代和金國的貿易〉,收入加藤繁著,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卷2,頁202-230。
    加藤繁,〈宋金貿易中的茶、錢和絹〉,收入加藤繁著,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卷2,頁231-246。
    全漢昇,〈宋金間的走私貿易〉,收入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72,頁211-233。
    余蔚,〈完顏亮遷都燕京與金朝的北境危機——金代遷都所涉之政治地理問題〉,《文史哲》,2013:5,濟南,2013.9,頁124-139、頁167-168。
    余輝,〈南宋宫廷繪畫中的「諜畫」之謎〉,《故宮博物院院刊》,113,北京,2004.5,頁23-30。
    李琛,〈宋朝間諜問題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李銳,〈南宋間諜問題探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李曉菊,〈論金完顏亮遷都燕京〉,《東北師大學報》,1984:6,長春,1984.12,頁52-56
    辛更儒,〈《美芹十論》的確切作年再考〉,收入辛更儒,《辛棄疾研究叢稿》,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頁64-79。
    周永川,〈試析金世宗對政權合法性的塑造〉,《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3:4,保定,2017.8,頁37-40。
    周立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與《中興小紀》之關系〉,《文獻》,2010:3,北京,2010.7,頁104-112。
    周峰,〈略說完顏亮伐宋之前的東海之亂〉,《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2:1,哈爾濱,2002.1,頁11-14。
    周峰,〈論金海陵王完顏亮時期的人民起義〉,《哈爾濱學院學報》,23:9,哈爾濱,2002.9,頁102-108。
    林天蔚,〈從南宋機速房的建立——論宋代君權與相權的升降〉,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輯》第21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頁97-116。
    姜惠發,〈完顏亮簡論〉,《東疆學刊》,1986:2,吉林,1986,頁98-104。
    段瑩,〈南宋榷場與書畫回流〉,《故宮博物院院刊》,185,北京,2016.5,頁99-111、頁162。
    范學輝,〈「將從中御」始於宋太祖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1,蕪湖,2006.1,頁20-23。
    孫建權,〈關于張棣《金虜圖經》的幾個問題〉,《文獻》,2013:2,北京,2013.3,頁132-136。
    徐松巍、史小云、聶紅云,〈對完顏亮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兼及歷史人物評價問題〉,《北方文物》,1992:2,哈爾濱,1992.7,頁59-64。
    馬馳原,〈完顏亮「無道主」形象的形成與流傳〉,《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2,遼寧,2016.2,頁97-101。
    崔文印,〈略談金海陵王完顏亮的評價問題〉,《遼金史論集》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頁357-370。
    張克,〈完顏亮論〉,《學習與探索》,1988:3,黑龍江,1988,頁134-139。
    張克,〈關於完顏亮的歷史評價——與姜惠發同志商榷〉,《東疆學刊》,1987:3,吉林,1987.10,頁26-35。
    張其凡、白曉霞,〈南宋史籍《中興大事紀講義》的發現及其價值〉,收入宋・呂中撰,張其凡、白曉霞整理,《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 類編皇朝中興大事記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頁885-897。
    張博泉,〈論完顏亮改革及其失敗原因〉,收入吉林省歷史學會尹曲、王原華等主編,《歷史人物論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頁178-192。
    曹家齊,〈宋代文書傳遞制度述論〉,收入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348-353。
    曹家齊,〈宋代急腳遞考〉,《中國史研究》,2001:1,北京,2001.2,頁 87-91。
    曹家齊,〈威權、速度與軍政績效——宋代金字牌遞新探〉,《漢學研究》,27:2,臺北,2009.8,頁67-100。
    曹家齊,〈關於南宋斥堠鋪、擺鋪的幾個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杭州,2002.10,頁20-27。
    許其山、張其凡,〈趙甡之與《中興遺史》〉,《宋史研究論叢》,2017:2,保定,2017.4,頁282-291。
    郭瑞音,〈南宋時期秦檜評價的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
    陳昭揚,〈宋人紀錄中的金太祖諸子——以「集體描述」為中心的觀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2,臺北,2019.12,頁1-48。
    陳峰,〈南宋的機速房與邊防〉,收入陳峰,《宋代軍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頁330-341。
    陳樂素,〈三朝北盟會編考(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臺北,1936.01,頁281-341。
    陳學霖,〈宋代書禁與邊防之關係〉,收入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頁175-209。
    陳學霖,〈金宋茶葉貿易考略〉,收入陳學霖,《金宋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頁73-95。
    陳學霖,〈樓鑰使金所見之華北城鎮——《北行日錄》史料舉隅〉,收入陳學霖,《金宋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頁199-240。
    陶晉生,〈金代初期女真的漢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7,臺北,1968.6,頁31-68
    傅朗雲,〈評苗耀《神麓記》的史料價值〉,《北方文物》,1987:4,哈爾濱,1987.12,頁76-78。
    景愛,〈金上京的政治風雲〉,《黑龍江民族叢刊》,1988:3,黑龍江,1988.9,頁42-48。
    曾震宇,〈金人對金海陵王歷史評價的爭論〉,《九州學林》,7:1,香港,2009.春季,頁236-269。
    曾震宇,〈金朝東宮制度探析:以金海陵王朝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香港:2009.1,頁363-384。
    曾震宇,〈海陵王與金朝政治〉,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7。
    黃純艷,〈北宋東亞多國體系下的外交博弈——以外交談判为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7:1,北京,2017.3,頁29-42、頁179。
    黃純艷,〈宋朝搜集境外信息的途徑〉,《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2,北京,2011.3,頁141-149。
    黃寬重,〈秦檜與文字獄〉,《大陸雜誌》,86:6,臺北,1993.6,頁13-22。
    黃寬重,〈從和戰到南北人——南宋時代的政治難題〉,收入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 3-26。
    黃寬重,〈晚宋軍情蒐集與傳遞-以《可齋雜藁》所見宋、蒙廣西戰役為例〉,《漢學研究》,27:2,臺北,2009.6,頁133-166。
    黃寬重,〈略論南宋時代的歸正人〉,收入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185-232。
    黃寬重、鄧小南,〈「宋代的訊息傳遞與政令運行」專輯導言〉,《漢學研究》,27:2,臺北,2009.6,頁1-4。
    楊永康、楊潔,〈「無道主」與「小堯舜」——論金實錄對海陵庶人、金世宗形象的塑造〉,《史學史研究》,2017:2,北京,2017.6,頁1-7、頁50。
    董四禮,〈金世宗參與海陵王弒君奪權史事考〉,《北方文物》,2009:3,哈爾濱,2009.8,頁76-78。
    董克昌,〈怎樣評價完顏亮的功過——兼與劉肅勇同志商榷〉,《北方文物》,1989:4,哈爾濱,1989.12,頁62-68。
    賈志揚(John W. Chaffee),〈作為批評者的歷史學家:李心傳與南宋治國之道的困境〉,收入韓明士(Robert P, Hymes)、謝康倫(Conrad Schirokauer)編,劉云軍譯,《為世界排序:宋代的國家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頁347-376。
    廖寅,〈傳法之外——宋朝與周邊民族戰爭中的佛寺僧侶〉,《中國文化研究》,2014:4,北京,2014.11,頁32-41。
    蒙文通,〈從采石瓜洲斃亮記認識到宋代野史中的新聞報導〉,《四川大學學報》,1955:2,成都,1955.6,頁159-165。
    趙永春,〈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研究〉,《史學史研究》,1996:3,北京,1996.8,頁47-54。
    趙永春,〈宋金交聘制度述論〉,收入中國遼金史學會編,《遼金史論集》第4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頁248-260。
    趙永春,〈宋金聘使對文化交流的貢獻〉,《北方文物》,43,黑龍江,1995.8,頁110-116。
    趙永春,〈金代完顏亮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1992:3,北京,1992,頁19-26。
    劉永翔,〈《清波雜志》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6,上海,1995.12,頁145、頁146-151。
    劉浦江,〈文化的邊界——兩宋與遼金之間的書禁與書籍流通〉,收入張希清、田浩、黃寬重、于建設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138-163。
    劉浦江,〈再論《大金國志》的真偽—兼評《大金國志校證》〉,收入劉浦江,《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373-401
    劉浦江,〈宋代使臣語錄考〉,收入張希清、田浩、黃寬重、于建設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253-296。
    劉浦江,〈辛稼軒〈美芹十論〉作年編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0:2,長春,1990.5,頁10-16。
    劉浦江,〈窮盡・旁通・預流:遼金史研究的困厄與出路〉,收入劉浦江,《宋遼金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7,頁1-9。
    劉浦江,〈關於金朝開國史的真實性質疑〉,收入劉浦江,《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1-22。
    劉肅勇,〈金完顏亮從上京遷都中都〉,《黑龍江文物叢刊》,1984:3,哈爾濱,1984.9,頁40-42。
    劉肅勇,〈談完顏亮殺人和用人二事——與董克昌先生商榷〉,《北方文物》,1989:4,哈爾濱,1989.12,頁57-62、頁95。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道命錄》復原與李心傳的道學觀〉,收入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6,頁344-4448。
    蔡義江、蔡國黃,〈辛棄疾《美芹十論》作年考辨〉,《浙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杭州,1979.6,頁39-46。
    鄧廣銘,〈《大金國志》與《金人南遷錄》的真偽問題兩論――與崔文印君商榷〉,收入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389-398。
    鄧廣銘,〈辛稼軒的歸附南宋和《美芹十論》的奏進——紀念辛稼軒誕辰850週年〉,《浙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2,杭州,1991.6,頁1-7。
    蕭民,〈也論完顏亮——兼與〈完顏亮論〉作者商榷〉,《北方文物》,1989:4,遼寧,1989.12,頁47-56。
    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傅揚譯,〈重塑中國政治史〉,《漢學研究通訊》,34:2,臺北,2015.5,頁1-9。
    顧宏義,〈「層累地造成」的宋金采石之戰史發覆〉,收入辛薇主編,《南宋史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頁521-55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