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芳茹
Chen, fang-ju
論文名稱: 臺灣社教體系中的家庭教育發展歷程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social educational system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周麗端
Chou, Li-Tu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0
中文關鍵詞: 家庭教育生命歷程理論軌跡轉捩點
英文關鍵詞: Family Education, Life Course Theory, Trajectory, Turning Poi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1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社教體系中的家庭教育發展歷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社教體系中,家庭教育發展的歷程,並以生命歷程理論為研究之分析架構。研究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採用歷史研究法之文件、數量紀錄及口述歷史三種,進行資料之蒐集。口述史接受訪談人士,包括曾擔任或現職為家庭教育中心工作人員、社教單位主管及學界人士,共有十一位。
    臺灣社教體系中家庭教育發展的軌跡依轉捩點,區分為三大階段,分別為「親職教育」推展階段(1986年至1998年)、「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1999年至2003年)、「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推展階段(2003年之後)。以生命歷程理論分析這三大階段的家庭教育發展,重要發現如下:
    一、 家庭教育措施的連續性
    家庭教育措施的延續,可分為推展體系建置的延續性及推展內涵的延續性。
    (一)家庭教育推展體系建置的延續性
    1.行政體系的建置:從1986年試辦親職教育諮詢中心,持續至2003年之後,依法陸續設立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為二級單位。
    2.推廣諮詢活動:從1986年以來的被動方式,至1999年學習型家庭階段則化為主動。
    3.專業人員及志工培訓:三個階段皆持續辦理。
    4.推展機構:由親職教育階段的初期,從委重學校發展為結合社會教育體系、學校體系、民間組織及媒體的完整宣導網。
    5.課程教材研發:從親職教育推展階段的缺乏,到學習型家庭教育階段開始大量研發,持續至今。
    6.立法:家庭教育法於親職教育階段開始草擬,於學習型家庭階段立法通過,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階段持續公布相關子法
    7.評鑑:親職教育推展階段以來實施的家庭教育單獨訪視評鑑,於立法通過後納入教育統籌評鑑,並積極表揚家庭教育人員及團體。
    (二)家庭教育推展內涵的延續性:1986年以來著重「親職教育」的推展長達20年,其次以「婚姻教育」為次要推動重點,其他內涵亦持續推展,並受到社會現象影響,如外籍配偶現象、人口老化等現象,辦理相關家庭教育工作。
    二、 影響家庭教育的歷史及地理因素
    (一) 歷史背景的影響:受到青少年犯罪、教育改革、國際家庭年與外籍配偶人口的增加影響家庭教育推動措施之制定及推展。
    (二) 地理因素:受到地形結構、人口結構及產業結構影響,推動工作需調整服務網絡、課程活動方式以及內容深度。
    三、 家庭教育發展工作的推手:包括立法委員關注政策與經費、大學教授應用學術專長,民間人士運用民間組織力量、中央及地方行政部門主管提供資源、各縣市中心專職人員及志工投入家庭教育推展,皆是家庭教育發展的重要推手。
    (一)推手的選擇:選擇推動親職教育、成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選擇將「家庭需求」作為推展工作之依據、推展家庭教育走向「法治化」、推動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專業化」認證、選擇參考「生命歷程」觀點擬定未來工作及選擇推展「新移民」之文化教育,皆是推手的選擇行動。
    (二)推手的妥協:推動工作妥協於經費不足,妥協於中央要求的特定推動方式,以及透過協商達到家庭教育中心設立二級單位的法治化過程,皆可視為是推手的妥協。
    四、 家庭教育推展的時機:青少年犯罪帶來推展親職教育的時機、終身學習教育及學習型組織的風潮帶來推展學習型家庭的時機、政府、民間組織、學界的合作,帶來「家庭教育法通過」的時機。
    五、 家庭教育的生活連結:分為人及機構兩部分的連結,人的部分,單位主管對推動工作具有極大影響力,單位主管愈支持則愈易推動家庭教育。中央與地方推動家庭教育的工作系統之連結方式著重會議及會報方式進行。
    本研究最後針對家庭教育發展的全程觀點、社會背景及地理區位觀點、家庭教育推動專業人力觀點、掌握推動時機的觀點及全國推動工作系統的連結提出建議。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Educational System in Taiwan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is discussed and the life course theory is used as the analysis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The main methods adopted for collecting the materials for this study are the referring to the documents of historical study methods, the quantity records and the oral history. The oral history is collected by interviews with 11 persons in total, including the persons that were or are the employee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centers, the officers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ademics.
    According to the turning points, the trajec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education in Taiw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stages, i.e., the promotion stage of “the parent education” (1986-1998), the promotion stage of “the learning family” (1999-2003), and the promotion stage of “the law-based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fter 2003). The three major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are analyzed with the life course theory and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indings are discovered:

    I. The Continuity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Measur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measures can be divided as the continu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moting system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contents to be promoted.
    (1) The continu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motion system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arent education consulting centers have been established experimentally since 1986 and they were continued till 2003. After 2003, the family education centers were established successively in each county and each city as the secondary entities according to the law.
    2. The promotion and consulting activities: The passive way of promotion was adopted in family education before 1986. It turned to the active way at the learning family stage in 1999.
    3.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and volunteers: It is performed continuously for all the three stages.
    4. The promotion organization: It starts from the parent education stage in the beginning phase to the complete promotion network which is developed by the school and combines 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media.
    5.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t starts from the lack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romotion stage of the parent education to a large amount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learning family education stage and continues so far.
    6. Legislation: The Family Education Law began to be drawn up at the parent education stage and was legislated at the learning family stage. The relevant sub laws have been announced continuously at the law-based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7. The evaluation: The 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that was made from the parent education promotion stage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general evalu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fter being legislated and was used to praise the personnel and groups for the family education actively.
    (2) The Continuity of the Promotion Contents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it has focused on the promotion of “parent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1986. The “marriage education” was the secondary topic for the promotion as well. Other contents were also promoted continuously and the relevant family education work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view to the soci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foreign spouse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etc.

    II.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the Family Education
    (1) The Influence b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measures were influenced by teenager’s crime, the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foreign spouses.
    (2) The Geographical Factor: The adjustment of the service network, the activities of the courses, and the depth of the contents were continuously promoted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II. The Pushing Ha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important pushing ha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include the legislators for their policies and funds, the professors in the university for their academic expertise, the non-governmental personnel for their strength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e officers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ir providing of resources, the full-time and volunteers in the center of each county and each city for their promo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etc.
    (1) The Choice of the Pushing Hands: The pushing hands chose the actions such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ental education consulting centers, the promotion of the “Legisl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the planning of future works according to the “Life Course” viewpoint,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for “New Immigrants”.
    (2) The Compromise of the Pushing Hands: The compromises of the promotion works were the shortage of funds, the limitatio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the way of promo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that was required for the legislation proces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condary entitie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centers.

    IV. The Tim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tim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was brought up by teenager’s crime. The tim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learning family was brought up by the trends of whole-life learning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timing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law” was brought up by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ademics.

    V. The links between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life: The links were categorizes as the human par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part. For the human part, the officers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promotion works; the more support from the officers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the easier the promo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can be performed. The links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the local promotion systems for the family education focused mainly on the meetings and joint reports.

    In the summary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entire view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viewpoint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al positions, the viewpoint of the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the viewpoint for the grasp of the timing of the promotion and the links among the promotion systems in the entire country.

    Keywor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界定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家庭教育發展歷程之研究8 第二節 生命歷程理論及相關研究應用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30 第二節 研究概念架構45 第四章 家庭教育發展的軌跡簡介與萌芽階段48 第一節 家庭教育發展軌跡的轉捩點及重要措施48 第二節 家庭教育發展的萌芽階段54 第五章 親職教育推展階段(1986年至1998年)65 第一節 社會背景65 第二節 親職教育推展階段的重要措施78 第三節 親職教育推展階段的成果89 第四節 影響親職教育推展階段的生命歷程因素111 第五節 親職教育推展階段之困境及檢討123 第六章 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1999年至2003年)126 第一節 社會背景126 第二節 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的重要措施140 第三節 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的成果148 第四節 影響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的生命歷程因素161 第五節 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之困境及檢討173 第七章 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推展階段(2003年之後)175 第一節 社會背景175 第二節 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推展階段的重要措施192 第三節 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推展階段的成果201 第四節 影響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推展階段的生命歷程因素218 第五節 家庭教育法治化及專業化推展階段之困境與檢討228 第八章結論與建議232 第一節 結論232 第二節 建議250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研究限制25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265 英文文獻274 附錄 附錄一 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下學校應辦之家庭教育事項278 附錄二 家庭教育相關培訓課程280 附錄三 親職教育推展階段家庭教育推展主題及活動之相關成果282 附錄四 「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五年計畫實施方案暨修正案」子計畫內容286 附錄五 家庭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表287 附錄六 各級學校提供重大違規及特殊行為學生家長之家庭教育課程內容289 附錄七 推行家庭教育辦法291 附錄八 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修訂版294 附錄九 家庭教育法297 附件十 我國家庭教育發展生命史時間曆301 圖表目次 表次 表3-1-1 前瞻性及回溯性資料使用優缺表34 表3-1-2 訪談綱要A42 表4-2-1 1945年「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之辦理方式及內涵56 表4-2-2 1968年修正後之「推行家庭教育辦法」辦理方式與內涵61 表5-1-1 1986至1998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66 表5-1-2 臺灣1986至1998之結婚、離婚狀況67 表5-1-3 十五歲以上人口婚姻分配比率68 表5-1-4 臺灣地區少年犯占全部人犯總數百分比70 表5-1-5 臺灣地區歷年少年犯年齡分布趨勢70 表5-2-1 親職教育推展階段重要措施及推動依據或主旨78 表5-2-2 「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五年計畫實施方案暨修正計畫」工作推動重點82 表5-2-3 「社會教育工作綱要」中的「家庭教育工作」項目與內涵85 表5-3-1 建立社區網絡及體系之相關成果93 表6-1-1 1999至2003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127 表6-1-2 臺灣1999至2003之結婚、離婚狀況127 表6-1-3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推展學習型家庭方案」之內容133 表6-1-4 「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家庭教育的相關決議事項134 表6-1-5 「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對家庭教育提出之具體措施135. 表6-1-6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中推展家庭教育之執行內容及說明138 表6-2-1 臺師大、暨大、嘉大三所大學規劃學習型家庭推動分工表145 表6-2-2 「推展家庭教育」行動方案1999至2003年經費預算數147 表6-3-1 2000年及2001年「學習型家庭」專案計畫案件統計158 表6-3-2 2000年至2001年家庭教育諮詢輔導服務人次159 表6-4-1 1999年至2003年「推展家庭教育」行動方案執行經費概況163 表6-4-2 2000至2003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合計之教育總經費預算編列結構163 表7-1-1 2004至2006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176 表7-1-2 臺灣2004至2005之結婚、離婚狀況177 表7-1-3 我國總結婚數及外籍與大陸配偶結婚數比例表179 表7-1-4 臺閩地區總離婚數及外籍與大陸配偶離婚數比例表180 表7-2-1 家庭教育法相關子法及配套措施193 表7-3-1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辦理家庭教育專案、預防推廣活動場次、人次及諮詢個案206 表7-3-2 2005年家庭教育內涵及主題相關推動案數215 圖次 圖2-2-1 生命歷程典範的四個要素22 圖3-1-1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30 圖3-1-2 研究流程38 圖3-2-1 生命歷程家庭教育發展概念圖47 圖4-1-1 臺灣家庭教育重要措施之發展軌跡53 圖4-2-1 1968年(57學年度)各級學校數量統計表62 圖5-1-1 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總數趨勢70 圖5-1-2 臺灣地區歷年少年犯年齡分佈趨勢71 圖5-3-1 親職教育推廣階段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組織系統91 圖5-3-2 家庭教育服務中心C.I.S.識別標幟92 圖5-3-3 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組織架構100 圖6-2-1 臺師大、暨大、嘉大三所大學推動學習家庭教育分工流程148 圖6-3-1 學習型家庭推展階段家庭教育中心組織現況圖152 圖6-3-2 2000年學習型家庭專案參與對象153 圖6-3-3 2000年學習型家庭推廣單位類型154 圖7-3-1 家庭教育推展體系204 圖7-3-2 家庭教育聯合網網頁205 圖7-3-3 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網頁20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1956)。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台北市: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
    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1985)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台北市:中華民國現行法規大全編纂委員會。
    內政部戶政司(2007)。戶籍人口統計月報。2007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0.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07)。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內政統計通報,2,1-2。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卯靜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洪志成、侯幸雨、徐清美、許誌庭、陳沛嵐、曾玉村、黃柏叡、蔡邦居、蔡清田、鄭文芳及謝卓君(譯)(2004)。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麗文。
    田芳華(1998)。自傳記憶與事件—生命史調查之應用與前瞻。調查研究,6,5-38。
    立法院公報處(2001)。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0(31),259-295。
    立法院公報處(2003a)。法律案專輯第333輯—家庭教育法案。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3b)。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4),1-8。
    立法院公報處(2003c)。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5),491-525。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2003)。法律案專輯--家庭教育法案。台北市:立法院公報處。
    朱柔若(譯)(1996)。W. L.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
    行政院(1986)。台七十五研展0600。
    行政院主計處(2004)。近十年家庭組織型態概況。國情統計通報,1月20日。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統計年鑑。http://www.moi.gov.tw/stat
    行政院主計處(2005a)。92年單親家庭概況。國情統計通報,4月4 日。
    行政院主計處(2005b)。中華民國統計月報。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 dgbas03/bs7/Bulletin/xls/P9.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7a)。歷年結婚年齡中位數與平均數。取自6月20日http://www.moi.gov.tw/home/home.asp
    行政院主計處(2007b)。歷年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及總生育率。2007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8.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7c)。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取自6月20日。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7d)現住人口婚姻狀況。2007年6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3.xls。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之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九十年度由院列管執行績優計畫輯要。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資料編譯處(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台北:行院新聞局。
    何壽川(1994)。終身教育的基本理念。教改會第二次研討會實錄。台北市。
    余政憲(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
    吳明珏(2003)。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組織沿革及其未來展望芻議。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273-190)。
    吳明珏(2003)。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組織沿革及其未來展望芻議。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273-190)。
    周文欽(1999)。八八五諮詢輔導專線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周麗端(1999)。家庭理論與應用。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合著)婚姻與家人關係(頁25-57)。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2003)。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載於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5-42)。台北市。
    周麗端(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現況。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合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27-43)。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2004,10月)。從生命歷程及家庭堡觀點談家庭教育之推展。載教育部主辦之「九十三年度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工作會報」會議手冊(頁6-12),新竹市。
    周麗端(2005)。工作與家庭。載於林如萍、周麗端、徐達光、柯澍馨(合著)家庭資源與管理(頁144-184)。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周麗端(2006)。臺灣家庭教育的發展與願景。載於致遠管理學院主辦之「第一屆兒童與家庭國際研討會」:生能系統觀下的兒童與家庭會議論文集(頁237-260)。
    周麗端、唐先梅、曾敏傑、曾慶玲與陳芳茹(2004)。家庭生活教育跨文化研究—美國的家庭生活教育(Ι)。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003-046-FI)。
    周麗端、曾慶玲與陳芳茹(2006)。家庭研究新思維—生命歷程理論。載於致遠管理學院主辦之「第一屆兒童與家庭國際研討會:生態系統觀下的兒童與家庭」論文光碟,高雄市。
    周麗端與唐先梅(2002)。美國相關機構推動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之經驗。論文發表於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研討會。實踐大學及國立臺灣大學家庭生活教育中心主辦。
    林如萍(2003)。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家政教育學報,5,121-154。
    林如萍(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意涵。載於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3-25)。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良淦(2003)。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影響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2000)。分裂政府的挑戰與回應。國策專刊,14,6-9。
    林淑玲(2000)。家庭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4)。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勝義(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萬億(2002)。台灣的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台大社工學刊,6,35-88。
    施世駿(2002)。生命歷程研究對社會政策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101-157。
    柯正峰(1999)。我國邁向學習社會政策制定之研究—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柯正峰(2001)。我國推動學習型家庭教育政策之探討,臺灣教育,610,20-28。
    唐厚婷(2007)。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之發展與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家庭教育法(2003)。
    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2004)。
    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遴聘及培訓辦法(2004)。
    徐雙喜(1982)。臺灣地區青少年犯罪趨勢與防制對策,刑事科學,13,76-88。
    馬春華(譯)(2005)。C. A.Darling著。大蕭條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南京:譯林出版。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83-115)。台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2002a)。豐盛與甘甜—學習型家庭專刊。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2002b)。豐盛與甘甜—學習型家庭理念與推行方案。台北: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4)。「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五年實施計畫草案。教育部委託案。
    張友雲(譯)(2000)。Thomas, W. I. & Znaniecki, F. 著。身處歐美的波蘭農民(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南京:譯林出版社。
    張芳全(2006)。一九九四年以降之臺灣教育改革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221-240。
    張英陣與鄭麗珍(1999)。家庭教育行政體系規劃研究。台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委託案研究報告。
    推行家庭教育辦法(1968)。
    教育社會教育司(1997)。台灣區家庭教育中心簡介。台北:台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教育部(1975)。檢送「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解決青少年問題注意事項」。教育部公報,4,26-28。
    教育部(1982)。檢送「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核定本)」、「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實施計畫表」暨「執行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工作報告表」。教育部公報,96,11-17。
    教育部(1983)。為加強各級學校辦理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請切實執行「各級學校辦理社會教育辦法」、「推行家庭教育辦法」。教育部公報,98,18-21。
    教育部(1983)。檢送「教育部舉辦72年度推行家庭教育親職教育電視劇本創作獎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100,9-10。
    教育部(1990)。國民小學試辦社區家庭教育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191,5-6。
    教育部(1991a)。加強推行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計劃。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1b)。研商「加強山地/偏遠(離島)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推展家庭教育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196,5-7。
    教育部(1994a)。臺灣地區各縣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諮詢顧問遴聘要點。教育部公報,239,9-11。
    教育部(1994b)。社會教育工作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c)。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a)。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會」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c)。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88年起五年內運用三十億元執行「推展家庭教育,建立祥和社會」計畫。教育部公報,296,49。
    教育部(2000a)。推展學習型家庭方案。教育部公報,305,12-13。
    教育部(2000b)。檢送教育補助辦理家庭親子共讀活動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315,11-12。
    教育部(2001)。教育部補助各機關及民間團體辦理家庭教育老人教育及婦女教育活動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316,12-13。
    教育部(2002)。九十一年度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訪視輔導報告(總報告)。台北: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
    教育部(2003)。教育部補助辦理家庭教育老人教育及婦女教育活動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339,5-9。
    教育部(2004a)。訂定「各級學校提供家庭教育諮商或輔導辦法」。行政院公報,10(31),17-19。
    教育部(2004b)。訂定「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遴聘及培訓辦法」。行政院公報,10(33),31-34。
    教育部(2004c)。訂定「教育部家庭教育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教育部公報,357,8-9。
    教育部(2004d)。2005-2008施政主軸:創意臺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e)。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五年實施計畫草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04f)。九十三度直轄市及各縣市家庭教育工作評鑑報告書。台北市: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
    教育部(2006)。「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課程--科目及學分數採認對照表。2006年6月18日。http://www.moefes.moe.gov.tw/
    教育部(2007)。「家庭教育法」公布後之執行成果,未出版文件。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07)。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台北市:教育部社教司,未出版。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85)。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1976)。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統計處(2006)。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4學年度。2006年6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擬定辦法推行家庭教育(1973,4月1日)。中央日報,4版。
    教部公佈辦法推行家庭教育(1968,10月5日)。中央日報,4版。
    終身學習法(2002)。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書局。
    陳正元與黃慧芬(1999)。家庭教育中心推展學校社區家庭教育之分析。台北市: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柔與于德琳(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10,95-148。
    陳益興(1992)。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雪玉(2004)。建構家庭教育推展體系,營造健康祥和社會。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多元化的家庭教育(頁1-17)。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寬政與賴澤涵(1979)。我國家庭制度的變遷:家庭型式的歷史與人口探討。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曾敏(1994)。國際家庭年的回顧與瞻。社區發展季刊,68,62-63。
    曾憲政與戴淑芬(2003)。二十一世紀家庭教育的新課題及推動策略。國家政策季刊,2(3),103-124。
    雲林縣家庭教育中心(2007)。雲林縣家庭教育中心辦理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活動工作業務報告。
    黃月純(2001)。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5,219-248。
    黃玉明(1960,7月5日)。輔導家庭教育方案(上)。中央日報,4版。
    黃迺毓(1991)。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迺毓、周玉敏、勞賢賢與糠明珊(2007)。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制度之現況與展望。載於元智大學主辦之「2007年教育產業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339-362),台北市。
    黃富順(2003)。家庭教育新紀元—家庭教育法的研訂、內容及特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1-24)。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源(1987)。臺灣地區青少年犯罪概況。諮商與輔導,23,12-16。
    黃意舒(1992)。我國社會變遷中家庭教育的探討。臺北市立師院學報,23,381-396。
    楊國賜(1993)。社會教育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8)。臺灣地區家庭教育推展之回顧與前瞻。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教育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監察院(2004)。我國推動終身教育之成效與檢討。台北市: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5a)。家庭教育服務中心專任人員工作說明書。台北市: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5b)。臺灣地區家庭教育服務中心C. I. S.手冊。台東市:台東縣家庭教育服務中心。
    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8)。鄉鎮社區推廣家庭教育:第一階段實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9)。鄉鎮社區推廣家庭教育:第二階段實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臺灣省教育廳(1984a)。全家一吃餐塑造健康家庭等事項。臺灣省議會公報,51(19),2227-2228。
    臺灣省教育廳(1984b)。多辦青少年親職教育座談會,加強與家庭教育連繫案。臺灣省議會公報,51(19),460。
    臺灣省教育廳(1996)。檢送「教育部補助地方家庭教育經費作業要點」,臺灣省政府公報,34(秋),13-15。
    臺灣家庭地區家庭教育中心(1997)。臺灣家庭地區家庭教育中心簡介。台北:臺灣家庭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趙守博(1984)。臺灣省推行媽媽教室之現況及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28,(4),24-25。
    齊力(1990)。臺灣地區近二十年來家戶核心化趨勢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0,41-83。
    齊若蘭(譯)(1996)。Peter M. Senge 著。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上)-思考、演練與超越(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市:天下文化。
    劉奕權(2006)。我國家庭教育的政策與實踐。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主辦之「家庭新圖像的前瞻與挑戰」研討會論文集(頁12-32),台北市。
    劉書芳(1990)。我國家庭教育的現況分析及其改進途徑。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崇趁(2000)。探尋教育改革的發展脈絡。學生輔導,69,6-19。
    賴保禎(1988)。青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委託研究。
    薛承奉(1998)。臺灣的人口與家庭變遷及其衍生之問題。載於輔仁大學主辦之「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26)。
    薛承泰(1998)。台灣的人口與家庭變遷及其衍生之問題。載於輔仁大學主辦之「兩岸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其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9-26),台北市。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1-22。
    薛曉華(1996)。臺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前衛。
    謝高橋(1994)。社會變遷與家庭資源。社區發展季刊,68,31-34。
    謝高橋(1995)。臺灣社會變遷的回顧檢討與展望。臺灣經濟,226,113-130。
    謝銀沙(2005)。臺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化之回顧與評析。家政教育學報,7,80-98。

    英文文獻
    Acrus, M. E., schvaneveldt, J. D. & Moss, J. J. (Eds). (1993).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CA: Sage.
    Arcus, M. E. (1995). Advances in family lif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Family Relations, 44(4), 336-344.
    Avey, C. E. & Lee, M. R. (1964). Family life education: Its philosophy and purpose. The Family Life Coordinator, 13(2), 27-37.
    Bengtson, V. L. & Allen, K. R. (1993). The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applies to families over time.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PP.469-499) . New York: Plenum.
    Bradburn, E. M., Moen, P. & Dempster-McClain, D. (1995). Women’s return to school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Social forces, 73(4), 1517-1551.
    Call, V. R. A. & Teachman, J. D. (1996). Life-Course timing and sequencing of marriage and military service and their effects on marital stabi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8(1), 219-226.
    Cook, T. D. & LaFleur. N. K. (1975). A guide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Darling, C. A. (1987).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 Marvin, B. S., & Suzanne, K. s. (Eds.),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Ch3, 51-75.
    Darling. C. A. (2002).Development of the certified family educator program (CFLE): Past and present. 發表於婚姻與家庭教育策略國際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主辦。臺北:天母。
    Elder, G. H., Jr. & Johnson, M. K., & Crosnoe, R. (2003).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 In J. T. Mortimer, & M. J. Shanahan (Eds.),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 (pp.3-19). NY: Plenum Publishers.
    Elder, G. H., Jr. (1994). Time, human agency, and social change: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7, 4-15.
    Giele, J. Z. & Elder, G. H. Jr. (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 Inc.
    Goodson(1991). History, Context and Qualitative Method. In Goodson I. & Walker R. 9eds., Biography, Identity & Schooling: Episod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114-136.
    Jewson, R. H. (1980).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Decade of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1, 283-294.
    Kidd, J. R. (1972). The Multitude of the Wise: The Welfare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Adult Education. Convergence, 5, 10-15.
    Lasswell, H. D. & Kaplan, A. (1954).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genu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aub, J. H. (2004). The life course of crimi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Criminology, 42,1-26.
    Moen, P. (1991). Transitions in mid-life: Women’s work and family roles in the 1970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53, 135-150.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orao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leko, T. B. & David, S. (1996). Family background and early life course transitions in Kinshas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1029-1037.
    Pearlin, L. I & McKean, S. M. (1996). Stress and the life course: A paradigmatic alliance. Gerontologist, 36, 239-247.
    Popenoe. D. (1993). American family decline, 1960-1990: Review and appraisa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527-555.
    Powell, L. H. & Cassidy, D. (2001). Family lif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Price, S. & Elliott, B. (1993). Vision 2010: Families & health care. Minneapolis, MN: NCFR.
    Rowley-Lewis, M., Brasher, E. R., Moss, J. J. Duncan, F. S. & Stiles, J. R. (1993).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for family life. In, M. E. Acrus, J. D. Schvaneveldt & J. J. Moss (Eds).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Volume1) (26-50). CA: Sage.
    Rowley-Lewis,M., Brasher, R. E., Moss, J. J., Duncan, S. F. & Stiles, R. J. (1993).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for family life. In M. E. Acrus, J. D. Schvaneveldt, & J. J. Moss, (Eds),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pp26-50). CA: Sage.
    Roy, K., & MacDermid, S. M. (2003). Families in society. In M. Walcheski & D. Bredehoft(Eds.),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p. 59-67). Minneapolis, MN: NCFR.
    Scott, J., & Alwin, D. (1998). Retrospective versus prospective measurement of life histories in longitudinal research. In J. Z. Giele, & G. H. Elder,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PP. 98-127).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Thomas, J. & Arcus. M. (1992). Family life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Family Relations, 41,3-8.
    United Nations (2006). Famil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Retrieved March 26, 2006, from http://www.un.org/esa/ socdev/family/TenthAnv/10th_anvrsry.htm.
    White, L. K. & Booth, A. (1991). Divorce over the life course: the role of marital happines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 5-2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