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致遠 |
---|---|
論文名稱: |
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陳登武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影視史學 、香蕉天堂 、流亡經驗 、自我認同 、白色恐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的輔助功能,選擇以電影《香蕉天堂》作為分析與實踐的文本,從而探討影片中的相關重要議題。
《香蕉天堂》是導演王童台灣人三部曲中的一部,相當具有代表性。電影具體而微地呈現戰後台灣歷史發展的一個側面,其中包括外省人的流亡經驗、自我認同議題以及白色恐怖。本文借用「影視史學」的分析方法,深入解析透過影片所看到的以上三個面向的歷史意義,以引導中學教師將本影片運用到教學實務工作上。
本論文透過檢視現行各版國中歷史教科書,發現關於外省人的書寫非常貧乏,即便是白色恐怖的書寫也明顯不足。因此將影視教材《香蕉天堂》融入國一下「戰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單元,應可達到適當補充教科書不足的目的。
就實務面而言,在實際操作完教學實驗後,可以發現學生的反應非常積極,學生不僅能夠活用教科書書寫內容跟影片結合,亦對這一部分課程產生高度興趣。由此可知,影視輔助教學在國中階段具有一定效益,歷史老師若能善用影視教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亦可加強學生思維能力。
﹝一﹞專書
(法)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電影與歷史》,台北市:麥田,1998。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市:遠流,1992。
Louis D.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市 : 遠流,1989。
Melvin.De Flear&Ball-Rokeah著、杜力平譯,《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1993。
Richard M. Barsam著、王亞維譯,《紀錄與眞實 : 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市 : 遠流,1996。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市:前衛,1993。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市:銀華出版社,1961。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市 : 亞太,1997。
李天鐸,《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李泳泉,《台灣電影閱覽》,台北市:玉山社,1998。
李敖,《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桃園縣:成陽,2011。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市:玉山社,1998。
彼得‧柏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市:麥田,2000。
姜思章等,《流離記意─無法寄達的家書》,台北市:印刻出版,2006。
柯喬治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市:前衛,2003。
修珊(Shoshana Felman),《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裡分析》,台北市:麥田,1997。
徐樂眉,《百年台灣電影史》,新北市:揚智文化,2012。
班納迪克‧安德森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 : 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市:唐山,1991。
高格孚,《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8。
張霄亭、朱則剛,《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1998。
陳飛寶,《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市:亞太圖書,1999。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市:三民,2008。
陳儒修,《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市:萬象,1993。
陳儒修,《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電影文化研究》,台北市:萬象,1994。
喬治‧柯爾著、吳昱輝譯《面對危機的台灣》,台北市:前衛,2007。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市 : 遠流出版,1991。
焦雄屏,《台灣新電影》,台北市:時報文化,1990。
焦雄屏,《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市:城邦文化,2002。
閔宇經等,《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理解公民社會》,台北市:巨流,2009。
黃仁,《國片電影史話─跨世紀華語電影創意的先行者》,台北市:台灣商務,2010。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市:商務,1992。
黃建業主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上冊》,台北市:文建會,2005。
黃政傑,《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1997。
黃洛斐、譚端編撰,《烽火‧離亂‧老士官》,台北市:甯文創,2011。
壽大衛,《資訊網路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2001。
甄曉蘭,《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元照,2001。
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市:天下遠見,2009。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市:揚智,1997。
蔡篤堅,《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市:唐山,2001。
盧非易,《1949-1994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市:遠流,1998。
賴澤涵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市:天下,2009。
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著、江政寬譯,《馬丹‧蓋赫返鄉記》,台北市:聯經,2000。
藍祖蔚,《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0。
藍博洲,《五○年代的白色恐怖:台北地區調查與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1998。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
﹝二﹞學術論文
王文景,〈影視與虛擬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第11期 ,2007.6月。
王瑋,〈電影能訴說歷史嗎?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台灣經驗作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Ⅱ:離散不清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收入氏著《尋求假想線的銀幕—當代台灣電影觀察》,台北:萬象圖書,1995。
吳志鏗,〈網站輔助學生歷史學習的理念與實際─以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為〉,《歷史教育》,第13期,2008年12月,頁1-21。
吳其諺,〈山丘無言人有情─評《無言的山丘》〉,收入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外/後》,台北市:唐山,1994,〈輯三:紀錄片〉,頁197-199。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2.23。
吳紫陽,〈影視史學的思考〉,《史學史研究》,總 104期,2001年第4期。
李幼新,〈世界之窗─男導演眼中的同性[皇金稻田]與女導演電影中的男性〉,《世界電影》,287,1992.11,頁59-61。
周樑楷,〈台灣影視文化中的歷史意識,1945-1979:以《源》為主要分析對象〉,《1997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8月。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6月。
林文淇,〈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中外文學》,23:1,1994.06,頁139-156。
林初梅,〈「日本」記憶的流轉--《梅花》、《稻草人》、《多桑》與《海角七號》反映的時代軌跡〉,《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卷8,2010.06,頁15-22。
胡慶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的思考〉,《新西部(下半月)》,06期,2007。
海登‧懷特著,周樑楷譯,〈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年8月,頁10-17。
張廣智,〈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08期,2000。
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學習與探索》, 總第107期,1996年第6期。
張廣智,〈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學習與探索》,01期,2002。
張廣智,〈歷史教育與現代影視〉,《歷史教學問題》,02期,2003。
梅林〈天馬茶房縮影臺灣文化--天馬茶房唱出臺灣民謠悲情〉,《卓越雜誌》,卷188,2000.04,頁170-172。
梁新華,〈被壓縮、替換、倒置的歷史記憶〉,收入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台北:唐山,1991,頁162~172。
莊華堂,〈Gaya魔咒下的男性復仇--《賽德克巴萊》評析〉,《鹽分地帶文學》,卷36,2011.10,頁63-72。
許全義,〈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簡介台中一中影視史學專題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9期,頁21-48。
陳正茂〈試論青年黨來臺分裂始末的一頁滄桑史〉,《光武通識學報》,1,1994.03,頁105-157。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6月,頁641-676。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
陳儀芬,〈時間的影像與影響:關於《紅柿子》的回憶〉,《中外文學》, 31:11,2003.04,頁58-71。
陳儒彥,〈死亡和歡愉都居住在這裡--從《殺夫》和《皇金稻田》談電影中的肉身呈現〉,《聯合文學》,11:4,1995.02,頁124-128。
陳儒修〈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中外文學》,25:5,1996.10,頁47-59。
郭譽先,〈《被出賣的臺灣》:葛超智[George H. Kerr]其書其人與臺灣民族主義〉,《思想》,8,2008.01,頁263-294。
楊幼新〈語文、政治、男同性戀、女性自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驚喜〉,收入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外/後》,台北:唐山,1994,〈輯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頁166~167。
楊學民,〈符號學視野中的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也談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的異同〉,《學習與探索》,05期,2003。
詹宗祐,〈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以中國史為例〉,《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6月。
廖金鳳,〈「你家的事情」的「紅柿子」一個「作者論」的反證〉,《影響電影雜誌》,73,1996.05,頁122-124。
廖金鳳,〈侯孝賢與王童的「台灣三部曲」:電影、敘事與歷史再現〉,《1997台北金馬影展國片專題影展節目特刊》
廖朝陽,〈反身與分離:王童的《紅柿子》〉,《中外文學》,31:11,2003.04,頁15-41。
齊隆壬,〈臺灣電影的日本殖民記憶 :《無言的山丘》與《戲夢人生》〉,《中外文學》,23:6,1994.11,頁114-123。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18期,頁107-134。
蔡佳瑾,〈來自回憶的救贖:《紅柿子》中的政治嘲諷、族群關係與原鄉情結〉,《中外文學》,31:11,2003.04,頁72-94。
蔡篤堅,〈兩極徘徊中的台灣人影像與身份認同—來自新電影的反省與質疑〉,《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總320),頁16~42。
鄭秉泓,〈寫在激情過後─《賽德克巴萊》〉,《鹽分地帶文學》,卷36,2011.10,頁52-62。李志銘,〈用清澈的目光,不帶偏見地去看待歷史--電影《賽德克巴萊》雜感〉,《鹽分地帶文學》,卷36,2011.10,頁73-77。
﹝三﹞學位論文
王章娟,〈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鈺婷,〈臺北市國小推動數位學習之現況〉,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吳嘉娪,〈國小六年級影視歷史思維能力測驗之編製與表現概況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雅芳,〈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洪琦婷 ,〈社區大學教師教學初體驗—從電影關懷多元文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唐維敏,〈右翼文藝戰鬥復生、電影政經監控起飛、敘事文本美學再現:六十年代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徐玉蓮,〈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家佳,〈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論文,2009。
莊偉聖,〈臨終者追求生命意義與價值之生命教育啟示─以三部電影文本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許天安,〈「洋鬼子與洋大人」─戰後台灣政宣電影中的美國形象〉,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正田,〈圖像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日治時期台灣史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琬喬,〈尋找客家影像:台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應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葉寶玉,〈網路教學資源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之利用-以88學年度新課程之臺灣史教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蔡蕙頻,〈外省族群的主體追尋:以台灣電影為探討中心(1982-2000)〉,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國立成功大學台灣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羅鴻雁,〈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四﹞網路資源
周樑楷的史譜與史圃http://lkchou.blogspot.com/
歷史文化學習網http://culture.edu.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http://digitalarchives.tw/index.jsp
歷史教室http://www.twcenter.org.tw/a01/main_a01.htm
歷史學科中心http://history.csghs.tp.edu.tw/xoops2/
台灣知識庫http://www.tkb.com.tw/web/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http://www.th.gov.tw/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4.php
思摩特網站:http://sctnet.edu.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http://www.teldap.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