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軒宇
Chou, Hsuan-Yu
論文名稱: 北宋州郡知州構成研究
A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Prefects
指導教授: 李宗翰
Lee, Tsong-Han
口試委員: 李宗翰
Lee, Tsong-Han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李如鈞
Lee, Ju-Chun
口試日期: 2023/07/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北宋知州籍貫出身文官武官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42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1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三個角度(籍貫、出身、文武)探討北宋(960-1127)州郡知州的構成,分析三大問題:第一,不同時期的州郡知州籍貫南方者、籍貫北方者數量的變化。第二,不同時期的州郡知州出身類別(科舉進士、科舉諸科、恩蔭、其他)數量的變化。第三,不同時期的州郡知州文官、武官數量的變化。
    在州郡知州籍貫之變化方面,在全國州郡,圖表符合學界對北宋北方人、南方人任官比例消長的觀察。在諸路州郡,永興軍路、秦鳳路北方人武官的數量超越南方人。在州郡知州出身類別之變化方面,關於科舉出身知州,在全國州郡,圖表與學界認為科舉出身官員多擔任中高層官職(知州)的論點相似;在永興軍路州郡,永興軍路與內地諸路相比有更多武官知州,科舉出身文官知州便相對較少。關於恩蔭出身知州,在全國州郡,恩蔭出身官員大部分終生擔任州縣基層官職,圖表中恩蔭出身知州占比較低是合理的;在永興軍路州郡,永興軍路是宋夏衝突的前線,朝廷任命許多武官知州,武官知州利用恩蔭使子孫獲得官職。關於其他出身知州,在全國州郡,其他出身知州在北宋初年佔比高,其他出身大多是軍員轉補,北宋中後期科舉學校的重要性增加。在州郡知州文官與武官之變化方面,在全國州郡,CBDB並沒有完整收錄《宋代郡守通考》的知州資料。關於北方邊疆武官知州,永興軍路州郡武官知州被任免的原因主要是軍事需求。關於西南地區武官知州,西南地區武官知州被任免的理由是為了應對當地少數民族。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 二、 研究回顧 6 三、 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州郡知州籍貫之變化 20 第一節 全國州郡知州籍貫之變化 20 第二節 諸路州郡知州籍貫之變化 24 第三章 州郡知州出身類別之變化 31 第一節 科舉出身的州郡知州 31 第二節 恩蔭出身的州郡知州 52 第三節 其他出身的州郡知州 57 第四章 州郡知州文官與武官之變化 62 第一節 全國州郡文官與武官知州 62 第二節 北方邊疆的武官知州 65 第三節 西南地區的武官知州 73 第五章 結論 82 徵引書目 85 參考書目 88

    徵引書目
    一、文獻史料
    元.脱脱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陸游撰,孔凡禮點校,《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二、近人專書
    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李之亮,《北宋京師及東西路大郡守臣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川陝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代郡守通考人名索引》,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兩江郡守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兩浙路郡守年表》,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兩淮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兩湖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兩廣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河北河東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之亮,《宋福建路郡守年表》,成都:巴蜀書社,2001。
    李昌憲,《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崔瑞德(Twitchett Denis)、史樂民(Paul Jakov Smith)編,宋燕鵬等譯,《劍橋中國宋代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張希清,《宋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陳峰,《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趙冬梅,《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龔延明,《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龔延明、祖彗編撰,傅璇琮主編,《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三、近人論文
    王曾瑜,〈宋朝的文武區分和文臣統兵〉,《中州學刊》,2,鄭州,1984,頁107-111+120。
    李之亮,〈關於宋代郡守的幾個問題〉,收入王水照主編,《新宋學》,第2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11-22。
    柳立言,〈北宋評價武人標準再認識──重文輕武之另一面〉,《歷史研究》,2,北京,2018,頁35-58+190。
    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史學月刊》,6,開封,1998,頁44-48。
    張希清,〈論宋代恩蔭之濫〉,收入鄧廣銘、漆俠主編,《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頁213-231。
    鄭文豪,〈宋代的武臣知州(軍)的選任與管理〉,《學術研究》,5,廣州,2015,頁120-128+160。
    四、網路資源
    Harvard University, Academia Sinica, and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April 24, 2018),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bdb.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方震華,《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王正,《監察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王昌偉著,劉晨譯,《中國歷史上的關中士人:907-1911》,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5。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何冠環,《北宋武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3。
    李孔懷,《中國古代政治與行政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官性根,《宋代成都府政硏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
    林代昭主編,《中國監察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唐燮軍、孫旭紅,《兩宋四明樓氏的盛衰沉浮及其家族文化:基於《樓鑰集》的考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宮崎市定著,宋宇航譯,《科舉》,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
    袁征,《宋代教育──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性轉折》,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張邦煒,《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史‧兩宋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張邦煒,《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張其凡,《宋初政治初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張家駒,《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收入氏著,《張家駒史學文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收入氏著,《張家駒史學文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張祥雲,《北宋西京河南府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張維玲,《從天書時代到古文運動:北宋前期的政治過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陳東原,《中國科舉時代之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陳振,《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陳莉萍、陳小亮,《宋元時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陳義彥,《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臺北:知書房出版,1996。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1987。
    賈玉英,《宋代監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賈玉英,《唐宋時期地方政治制度變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漆俠,《漆俠全集‧第二卷王安石變法》,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典章制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軍政制度史研究(一)──三班官制之演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鄭壽彭,《宋代開封府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韓明士、謝康倫編,劉雲軍譯,《為世界排序:宋代的國家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22。
    魏峰,《宋代遷徙官僚家族硏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六冊:宋、遼、金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
    顧宏義,《敎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敎育》,武漢:湖北敎育,2003。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二、外文專書
    中嶋敏,《宋史選舉志譯註》,東京:東洋文庫,1992。
    寺田剛,《宋代教育史概說》,東京:博文社,1965。
    周藤吉之,《宋代官僚制と大土地所有》,東京:日本評論社,1950。
    荒木敏一,《宋代科舉制度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9。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社,1985。
    Bossler, Beverly J.,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8.
    Chaffee, John W and Twitchett, Den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5 Part Two: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Clark, Hugh R., Portrait of a Community: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Structures of Kinship in the Mulan River Valley (Fujian) from the Late Tang through the S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Davis, Richard L.,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 960-1279: 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6.
    Gerritsen, Anne, 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7.
    Hymes, Robert P.,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cDermott, Joseph Peter., The Making of a New Rural Order in South China Volume 1: Village, Land, and Lineage in Huizhoo 900-16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三、中文論文
    方寶璋,〈宋代通判在財經上的監督〉,《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沈陽,1995,頁80-83。
    牛思仁,〈北宋太學制與科舉制關系論──著眼于太學內部的考察〉,《中國考試》,3,北京,2021,頁74-82。
    王世農,〈宋代通判論略〉,《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濟南,1990,頁33-38。
    王博,〈文治秩序與士人主體──論北宋士大夫政治主體性之形成〉,《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徐州,2018,頁85-91。
    王瑞,〈北宋地方官員任期制度研究──以知州、知府為重點〉,《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1:1,赤峰,2010,頁20-24。
    王翠,〈北宋前期中央官僚的地域構成──以兩府兩制三司臺諫長官為中心〉,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
    田景春、周興濤,〈宋代武舉武學研究述評〉,《楚雄師範學院學報》,10,楚雄,2014,頁82-86。
    伍伯常,〈北宋初年的文武界線──以出身文官家庭及文士背景的武將為例〉,收入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編,《宋學研究集刊》,第一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伍伯常,〈北宋初年的北方文士與豪俠──以柳開的事功與作風形象為中心〉,《清華學報》,36:2,新竹,2006,頁295-344。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上冊,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
    朱重聖,〈宋代太學之取士及其組織〉,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十八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頁211-260。
    朱重聖,〈宋代太學發展的五個重要階段〉,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八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頁445-486。
    朱開宇,〈家族與科舉:宋元明休寧程氏的發展,1100-1644〉,《臺大文史哲學報》,58,台北,2003,頁95-140。
    朱銘堅,〈北宋中後期國子學的發展及其政治意義〉,《臺大歷史學報》,54,台北,2014,頁1-45。
    江曉敏,〈宋代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任用、管理與監察〉,《南開學報》,1,天津,1994,頁31-37。
    何玉紅,〈武將知州與「以文馭武」──以南宋吳氏武將知興州為中心〉,《中國史研究》,4,北京,2011,頁101-119。
    何佑森,〈兩宋學風的地理分布〉,收入何佑森著,《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頁183-210。
    何忠禮,〈科舉制度與宋代文化〉,《歷史研究》,5,北京,1990,頁119-135。
    何忠禮,〈貧富無定勢:宋代科舉制度下的社會流動〉,《學術月刊》,1,上海,2012,頁136-143。
    何忠禮,〈論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識〉,《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3,北京,2020,頁20-37+5+9。
    何晉勳,〈宋代鄱陽湖周邊士族的居、葬地與婚姻網絡〉,《臺大歷史學報》,24,臺北,1999,頁287-328。
    宋晞,〈宋代太學的取才與養士〉,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論叢》,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62。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與家族結構的改變〉,收入氏著,《卷里營營:歷史、教育與文化演講集》,臺北:允晨文化,2012。
    李弘祺,〈宋代科舉中的解額制度及其社會意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3,香港,1982,頁287-318。
    李弘祺,〈宋代科舉解額制度的政治及社會意義〉,《教育與考試》,2,福州,2017,頁32-44。
    李弘祺,〈宋代教育與科舉的幾個問題〉,收入李弘祺著,《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頁35-72。
    李康,〈略論宋代通判職能及其演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4:4,鄭州,2015,頁68-72。
    李裕民,〈通判不始於宋〉,《晉陽學刊》,6,太原,1997,頁46。
    汪聖鐸,〈宋代通判理州財事考辨〉,《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重慶,1991,頁30-32+29。
    周愚文,〈宋代科舉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失衡問題因應對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8:3,台北,2012,頁105-138。
    屈超立,〈宋朝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領導科學論壇》,12,武漢,2014,頁61-62。
    林瑞翰,〈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續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7,台北,1980,頁217-229。
    近藤一成,〈王安石的科舉改革〉,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36-166。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新亞學報》,6:1,香港,1964,頁205-207+209+211-281+左4-左6。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新亞學報》,6:2,香港,1964,頁163+165-243+左3-左4。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上)〉,《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5,臺南,1978,頁135-243。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下)-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6,臺南,1979,頁87-186。
    金圓,〈宋代監察制度特點〉,收入鄧廣銘、酈家駒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俞宗憲,〈宋代職官品階制度研究〉,《文史》,5,北京,1983,頁101-133。
    姚培鋒、齊陳駿,〈宋代選舉用人制度述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蘭州,2009,頁98-103。
    柯睿格(Kracke Jr., E. A.)著,劉紉尼譯,〈中國考試制度裡的區域、家族與個人〉,收入斯威茲等撰,劉紉尼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
    胡昭曦,〈宋代「世顯以儒」的成都範氏家族〉,收入鄒重華、粟品孝主編,《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頁111-147。
    胡耀飛,〈五代的「通判」與「判」──從福州出土《趙偓墓誌》談起〉,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二十五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頁288-305。
    苗書梅,〈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論〉,《中州學刊》,5,鄭州,1991,頁119-124。
    苗書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職能〉,《河北學刊》,2,石家莊,1990,頁83-89。
    孫軍凱、楊蕤,〈試論北宋前期政治中的地域因素──以南人首相王欽若為例〉,《寧夏社會科學》,2,銀川,2019,頁152-159。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新亞學報》,4:1,香港,1959,頁211-304+左7-左8。
    徐益棠,〈中國南北之人口升降〉,《中國文化研究彙刊》,7,成都,1947,頁27-58。
    祖慧、楊竹旺,〈《宋代登科總錄》與宋代狀元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杭州,2017,頁35-41。
    張心怡、杜林淵,〈北宋蔭補制度下的家族仕途選擇與轉變〉,《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延安,2019,頁102-108+113。
    張邦煒、朱瑞熙,〈論宋代國子學向太學的轉變〉,收入鄧廣銘、酈家駒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一九八二年年會編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頁219-240。
    張其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析──北宋政治架構探微〉,《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廣州,2001,頁114-123。
    張遠歡,〈宋代桂林知州(府)選任諸問題研究〉,《廣西地方志》,2,南寧,2022,頁18-25。
    曹家齊,〈北宋熙寧改革選舉制度之再認識〉,《學術研究》,9,廣州,2019,頁108-113+178。
    閆建飛,〈唐後期五代宋初知州制的實施過程〉,《文史》,1,北京,2019,頁139-162。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歷史研究》,4,北京,2005,頁100-117+191。
    楊樹藩,〈宋代貢舉制度〉,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頁239-274。
    賈芳芳,〈論宋代地方監察制度之效能低下〉,收入姜錫東主編,《宋史研究論叢》,第15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頁93-113。
    漆俠,〈宋朝的「差遣」和「通判」的職責和性質怎樣區別〉,收入氏著,《漆俠全集》,第12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趙冬梅,〈北宋行政機構的分權制衡〉,《唯實(現代管理)》,12,南京,2014,頁62-63。
    趙冬梅,〈北宋前期邊防統兵體制研究〉,《文史》,3,北京,2004,頁25-48。
    趙鐵寒,〈宋代的太學〉,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8,頁317-356。
    趙鐵寒,〈宋代的學校教育〉,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頁209-238。
    劉子健,〈宋代考場弊端──兼論士風問題〉,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劉子健,〈略論宋代武官群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諸葛憶兵,〈論北宋初期科舉制度之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3,北京,2021,頁136-144。
    諸葛憶兵,〈論宋代哲宗朝科舉制度之演變〉,《江蘇社會科學》,5,南京,2021,頁221-231+244。
    鄧小南,〈北宋蘇州的士人家族交遊圈:以朱長文之交遊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氏著,《朗潤學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372-413。
    鄧小南,〈近臣與外官:試析北宋初期的樞密院及其長官人選〉,收入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頁9-34。
    鄧小南,〈龔明之與宋代蘇州的龔氏家族:兼談南宋昆山士人家族的交遊與沉浮〉,收入氏著,《朗潤學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14-447。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上海,1948,頁433-593。
    鄧廣銘,〈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收入鄧廣銘著,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鄧廣銘全集》編輯組編,《鄧廣銘全集》,第7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頁287-305。
    穆朝慶,〈論宋代的「恩科」制度──兼評宋代的養士政策〉,《中州學刊》,5,鄭州,1991,頁113-118+128。
    薛璞喆、李慧,〈唐代「通判之官」釋義〉,《榆林學院學報》,24:1,榆林,2014,頁56-59。
    聶崇岐,〈宋代府州軍監之分析〉,《燕京學報》,29,北京,1941,頁1-56。
    聶崇岐,〈論宋太祖收兵權〉,《燕京學報》,34,北京,1948,頁85-106。
    羅炳良、范云,〈宋代通判制度述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石家莊,1993,頁91-97。
    嚴耕望,〈通判不始於宋說〉,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9。
    龔延明,〈論宋代皇帝與科舉〉,《浙江學刊》,3,杭州,2013,頁42-55。
    四、外文論文
    小林義廣,〈宋代の二つの名族──真定韓氏と相韓韓氏──〉,收入井上徹、遠藤隆俊編,《宋──明宗族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頁157-178。
    小林義廣,〈宋代福建莆田の方氏一族について〉,收入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
    衣川強,〈宋代の名族──河南呂氏の場合〉,收入氏著,《宋代官僚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近藤一成,〈宋初の国子監・大学について〉,收入氏著,《宋代中國科擧社會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9。
    近藤一成,〈蔡京の科挙・学校政策〉,收入氏著,《宋代中國科擧社會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9。
    青山定雄,〈五代宋における福建の新興官僚について──特に系譜を中心として〉,《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24,東京,1961。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四川官僚の系譜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收入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史論叢編纂委員會編,《東洋史論叢:和田博士古稀記念》,東京:講談社,1961。
    青山定雄,〈宋代における華南官僚の系譜について──特に揚子江下流域を中心として〉,《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72,東京,1974,頁51-76。
    草野靖,〈宋の通判と財政〉,《東洋史學》,23,福岡,1961,頁41-57。
    梅原郁,《宋代の恩蔭制度》,《東方學報》,52,京都,1980,頁501-536。
    熊本崇,〈『歸田録』通判逸話攷〉,《集刊東洋學》,92,仙台,2004,頁98-122。
    Chen, Song, “Governing a Multicentered Empire: Prefects and Their Networks in the 1040s and 1210s,” in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aul Jakov Smith eds., State power in China, 900-1325,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 pp. 101-152.
    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1982), pp. 365-442.
    Kracke Jr., E. A.,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0:2(1947), pp. 103-123.
    Walton, Linda,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c. 1050-125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18:1(1984), pp. 35-77.
    Xu, Man, “Ancestors, Spouses, and Descendan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pitaph Writing in Song Luzhou,”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46(2016), pp. 119-168.
    Xu, Man, “China’s Local Elites in Transition: Seventh- to Twelfth-Century Epitaphs Excavated in Luzhou,” Asia Major, 30:1(2017), pp. 59-107.
    五、學位論文
    何晉勳,〈宋代地方士大夫家族勢力的構成──以鄱陽湖地區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吳鎮國,〈北宋府州行政制度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李艷芬,〈宋代前期「共治天下」概念的形成與內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周曉丹,〈宋代地方監察制度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林冠成,〈唐北宋科舉取士議論研究:制度原理的側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夏亞飛,〈宋代科舉考官制度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張智瑋,〈北宋通判制度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梁賢章,〈宋代邕宜融欽廉五州控管西南地區的軍事與經貿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彭慧雯,〈北宋幕職州縣官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方碩,〈致君澤民──宋代政治論述中的文臣典範〉,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楊鎮魁,〈北宋初期朝政之研究(960-99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21。
    聞軒軒,〈南北之爭與北宋政治〉,開封:河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9。
    潘佳雯,〈宋代地方監察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蔣文軒,〈宋代州制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簡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Chen, Song, “Managing the Territories from Afar: The Imperial State and Elites in Sichuan, 755-1279,”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20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