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惠敏
Hsieh Hui-Min
論文名稱: 天童真人—謝惠敏的諧擬彩墨創作
Naive child in the future-Chinese brush with color creation in parody way by Hsieh Hui-Min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諧擬嬰戲彩墨創作未來世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今最新的各種高科技手段讓大眾傳播媒體如電子、電視、印刷品所提供的訊息帶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媒體模擬現實並轉化為「仿真」,然而實際上仿真的對象已經與真實沒有關係,現代的生活完全淹沒在大量的擬像之中,使得我們對擬像的接受度異常的高。
      於是,當觀看以未來世界為題材的電影、動畫或小說時,對於虛實真假的界線不會刻意劃分也無從釐清,筆者便利用此現代社會現象,透過彩墨創作將個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擔憂呈現在未來世界的擬像裡,在跳脫現實與常理的虛擬文本中反映現實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抗拒的浩劫,而這樣的結果肇始於現代人心腐化與道德淪喪,所以在作品中擬造了小布娃兒,又因社會人性敗劣的衝擊所致,反倒以小布娃兒的天真諧擬填補現實生活失落的本真,一廂情願的把對童年的美好記憶和天真純稚的性情灌注在小布娃兒身上,將感觸與喟嘆退縮至個人想像空間中,再造嬰戲的意義與形式,營造歡騰的玩樂景像,與未來世界環境的不堪對比,除了製造視覺效果上的衝突感更在觀者的心理感受層面不斷產生質疑和討論,激發更深層的對話和理解。
      作品雖然是表現對社會的不滿,但並非以批判、指控的表達方式,而是透過諧擬的輕鬆態度來回應脫序的真實世界,且將深層的關懷融入,以詼諧有趣的圖像內容讓觀者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逐漸發現畫面中佈置的衝突與歧異,進而思考作品所欲傳達的信息,表現無厘頭顛覆的態度發揮無聲控訴的力量。

    謝誌 ii 摘要 iii 目次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二章 擬像創作理論 第一節 擬像的理論運用 5 第二節 超度現實的世界 18 第三節 諧擬的當代演繹 22 第三章 嬰戲題材繪畫探討 第一節 嬰戲圖的發展 27 第二節 嬰戲題材的表現內容 36 第三節 嬰戲圖的再造 42 第四章 天童真人諧擬創作理念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9 第二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52 第三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55 第五章 作品分析 58 作品一 59 作品二 62 作品三 65 作品四 68 作品五 71 作品六 74 作品七 77 第六章 結論 80 參考書目 82

    一、電子資料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二、專書
    (一)中文
    (戰國)莊周,《莊子.內篇.大宗師》,張耿光譯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1996。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宋)《宣和畫譜》,卷五,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宋)《宣和畫譜》,卷六,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瀋陽:遼寧出版社,2001。
    (宋)鄧椿,《畫繼》,卷六,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宋)蘇東坡,《東坡全集》,卷十六,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卷二,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二,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2006。
    王岳川、尚水主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王嘉驥等編著,《新藝見:視覺藝術篇》:台北市:音樂時代文化,2007。
    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組,《動漫美學雙年展導覽手冊》,台北:當代藝術館,2009。
    朱天文,《最好的時光 : 電影本事、分場劇本以及所有關於電影的:1982-2006》,臺北縣:INK印刻出版,2008。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2001。
    呂勝中,《再見傳統.4》,北京,三聯書店,2004。
    季桂保,《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台北:生智, 2002。
    姚瑞中,《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市:遠流,2003。
    倪再沁,〈戰後台灣美術斷代之初探〉,《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1995。
    徐婉禎,《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虛擬.實擬》,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祝友明主編,《世界名畫欣賞全集第六冊》,台北:華嚴,1999。
    高千惠,《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市:藝術家,2003。
    張晴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遊戲.互動》,台北市:文建會,2003。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03。
    陳學明,《班傑明》(Walter Benjamin),台北市:生智,1998。
    陳鴻祥,《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市:遠流,1995。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市:文津,1996。
    鄭名川、吳言,《秋庭嬰戲》,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羅秀芝,《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文化.殖民》,台北市:文建會,2003。

    (二)譯本
    Deleuze, Gill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Martin Rees,《時終》,丘宏義譯,台北:大塊文化,2005。
    Steven Connor,《後現代文化論》,唐維敏譯,台北:五南,1999。
    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等譯,台北:巨流,1994。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象徵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台北市:時報,1998。
    泰勒(Taylor, Paul),《後普普藝術》,徐洵蔚、鄭湛譯,台北:遠流,1996。
    馬克.史洛卡(Mark Slouka),《虛擬入侵:網際空間與科技對現實之衝擊》,張義東譯,台北市:遠流,1998。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1985。
    梅奎爾(J.G.Merquior),《傅柯》,陳瑞麟譯,台北市:桂冠書店,1998。
    漢斯.利希特(Hans Richter),《達達-藝術和反藝術:達達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貢獻》吳瑪悧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8。
    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孟祥森譯,台北市:桂冠,1994。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機、傅志強、周發祥 譯,台北:商鼎,1991。

    三、期刊
    培元,〈多采多姿的嬰戲圖〉,《雄師美術》,第86期,1978。
    陳光興,〈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第65期,1991。
    張綉玲,〈嬰戲圖的發展與盛行〉,《歷史月刊》,第121期,1998。
    童文娥,〈吉祥圖案中的嬰戲圖〉,《故宮文物月刊》,第157期,1996。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一〉,《故宮文物月刊》,第205期,2000。

    四、學位論文
    吳柏嘉著,《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
    游雯迪,《「挪用」當代藝術創作方法-從「古調新彈」至「移花接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鄧慶華,《談“挪用”對當代藝術中一個重要創作方法的分析》,天津美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五、網路資料
    王嘉驥(2002),〈美麗新世界:策展專文〉,2010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40。
    王嘉驥,〈造境─科技年代的影像詩學:策展專文〉,2010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6/41/en。
    「再造」查自教育部國語辭典,2010年4月25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初探布希亞的時間模型〉,2010年2月22日,取自:http://asgard.pixnet.net/blog/post/2524010。
    洪蘭,〈舞蹈可預防自殺〉,2010年4月20日,取自:http://lifestyle.msn.com.tw/ViewA1853.aspx。
    「派樂地」策展緣由,2010年4月3日,取自: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1_about.asp?ID=103。
    華建強,〈High 仙洲2創作自述〉,2010年4月10日,取自: http://old.arttime.com.tw/exhibition/new/huacc/huacc_5.htm。
    黃朝湖,〈台灣彩墨的歷史走向與國際面向〉,2010年4月23日,取自:http://www.art-show.com.tw/hch-kingdom/20/200201.doc。
    黃賓虹,《虹廬畫談》,轉引自:盧嘉琪,〈歷史與空間.童心未泯-宋代的嬰戲圖〉,2010年4月18日,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5/30/WH0905300001.htm。
    「惡搞文化」查自維基百科,2010年4月5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8%B2%E4%BB%BF。
    談玉儀,〈《2046》恍惚交錯的記憶擬像〉,2010年4月2日,取自:
    http://blog.udn.com/Dalloway68/954067。
    盧嘉琪,〈歷史與空間.童心未泯-宋代的嬰戲圖〉,2010年4月18日,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5/30/WH0905300001.htm。
    「戲仿」查自維基百科,2010年4月3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8%B2%E4%BB%BF。
    《Andy Warhol》,2010年3月18日,取自:
    http://www.mediasphere.com.tw/andy-warhol/ch/about.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