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宗潔
論文名稱: 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
指導教授: 許俊雅
Hsu, Chun-Ya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6
中文關鍵詞: 家族家族書寫認同郝譽翔駱以軍鍾文音張大春陳玉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7下載:4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本論文是以「認同」為中心概念,做為探討當代台灣文學中家族書寫作品的切入點,並以自我、家族、國族等三個層次來詮釋與理解文本內所呈現的認同面向。文本的選擇上則以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鍾文音《昨日重現》、張大春《聆聽父親》與陳玉慧《海神家族》五部作品為主。在篇章架構上共分為六章,各章所討論之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四個小節交代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名詞釋義、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架構,並略述歷來之研究成果與台灣文學中家族書寫的發展脈絡。
    第二章討論家族書寫作品中關於「自我」的認同,家族書寫必始於自身,而「自我認同」則是個體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思索與答案。但「我是誰?」其實是個複雜而難解的問題,許多的認同符號往往僅能代表與說明自我認同的一小部分,因此筆者在此章將分別從姓名、身體、早期記憶幾個方向,探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逐步建立了關於姓名、身體與性別的認同,並由早期記憶的書寫,找到個體建立自我概念的線索。
    第三章討論有關「家族」的認同,分為父系認同、母系認同、生活空間與認同等三節加以論述。其中以父系身世為主要關懷與書寫對象的作品包括:《逆旅》、《月球姓氏》與《聆聽父親》;書寫母系身世為主的則為《昨日重現》與《海神家族》,取材角度的不同,已一定程度地透露出書寫者的認同傾向。除此之外,家屋可說是自我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個人的喜好、興趣與價值觀,因此家庭的生活空間對認同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第四章論述關於「國族」的認同,分為歷史、族群與政治、文化認同幾個方向思考。雖然屬於特定族群身分的記憶與認同,並不盡然是家族書寫的主要關懷所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這塊島嶼,既容納了各種族群的歷史記憶,個人家族史的追溯,就一定程度地反映出這個島嶼複雜的身世故事。透過家族書寫中國族認同的探討,或能以不同於歷史、政治等領域的思維方式,窺見歷史、記憶與認同的幽微之處。
    第五章為綜合討論,先以省籍與出生地之認同,觀察作者之所以選擇父系或母系身世書寫,與其認同之間有何關係;並針對在「父系」或「母系」身世書寫這種二元的分類法下,文本中可能較被忽略之處加以補遺;最後則探討作品之形式藝術,分析作者們如何透過形式各異的手法,呈現了家族書寫的多樣性。
    第六章則為結論,除歸納本文之研究成果外,並探討台灣家族書寫與研究之展望。
    另外附錄的部份,收錄了筆者於2004至2005年間,訪問郝譽翔、駱以軍、陳玉慧、鍾文音等四位作家之訪談紀錄,從訪談的內容,當可更深入地了解幾位作家創作之理念,亦可供文本分析或相關研究之參考。

    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4 一、家族書寫 …………………………………………4 (一)幾個相近的範疇 ………………………………5 1 自傳文學 ……………………………………5 2 私小說 ………………………………………6 3 大河小說、家族史小 …………………………7 4 成長小說 ……………………………………8 5 尋根文學 ………………………………………9 (二)家族書寫與各領域之交集 ……………………10 (三)家族書寫:一個解釋性的界義 ………………12 二、認同 ………………………………………………13 第三節 研究範疇 ……………………………………………16 一、文學裡的家族:略論家族書寫之發展脈絡 ……16 (一)從傳統到現代 …………………………………16 (二)解嚴以來台灣文學中家族書寫之發展脈絡 …18 二、歷來研究成果 …………………………………21 三、文本的選擇 …………………………………2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5 一、研究方法 ………………………………………25 二、篇章架構 ………………………………………28 第二章 家族書寫中的「自我」認同 …………………………31 第一節 姓名與身分認同 ……………………………………31 一、姓名與認同 ……………………………………31 二、姓氏—建立歸屬的符號? ……………………33 三、名字—指向「宿命」的寓言? ………………37 第二節 性別、身體與認同 …………………………………41 一、性、性別與身分 ………………………………41 二、女性:性別角色的學習與困惑 …………………42 三、男性:性、身體與認同 ………………………48 第三節 早期記憶與自我認同 ………………………………54 一、早期記憶的意義與重要性 ………………………54 二、孤單的童年記憶:陳玉慧—不要留下我一個人 56 三、畏怯的童年記憶:鍾文音—不安的夜市之旅 …59 四、焦慮的童年記憶:駱以軍—他們在說些什麼? 63 小 結 …………………………………………………………68 第三章 家族書寫中的「家族」認同 …………………………71 第一節 父系認同的家族書寫 …………………………………71 一、(尋)父之旅:《逆旅》 ………………………71 二、逃亡者的後裔:《月球姓氏》 …………………75 三、父親的病:《聆聽父親》 ………………………80 第二節 母系認同的家族書寫 ………………………………86 一、重現昨日的母女愛怨:《昨日重現》 …………86 二、開啟塵封的家庭秘密:《海神家族》 …………93 第三節 家屋、生活空間與認同 ……………………………100 一、家屋、生活空間與認同 ………………………100 二、生活空間所映照的自我—「我是誰?」 ……101 三、個人化空間中流露的價值觀—「我的家人是什麼 樣的人?」 …………………………………………104 四、當家與外界發生對話—「家的位置與意義?」109 小 結 …………………………………………………………114 第四章 家族書寫中的「國族」認同 …………………………117 第一節 家族書寫中的歷史、記憶與認同 ……………………117 一、「外省父親」的見證:一九四九年的逃亡 ……118 二、噤聲的年代: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124 三、見證的書寫與書寫的見證 ………………………129 第二節 家族書寫中的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 ………………133 一、族群、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 ……………………133 (一)族群與族群想像 ………………………………133 (二)族群認同與國族認同 …………………………135 二、家族書寫中的族群認同 …………………………138 三、家族書寫中的國族認同 …………………………145 (一)敘述對象的認同 ………………………………145 (二)敘述者的認同 …………………………………149 (三)作者自身的認同 ………………………………153 第三節 家族書寫中的文化認同 ………………………………157 一、飲食、鄉愁與認同 ………………………………157 二、語言與認同 ………………………………………163 三、宗教與認同 ………………………………………169 小 結 …………………………………………………………176 第五章 綜合討論:如何書寫?怎樣認同? ………………179 第一節 「家」在何處?—省籍與出生地的認同 ……………179 一、省籍的認同與困境 ………………………………180 二、出生地的回歸與追尋 ……………………………185 第二節 「待續/敘」的身世系譜與認同 …………………191 一、父系認同書寫中的母親形象與母子/女關係 …191 (一)「不在場」的母親:《逆旅》 ………………191 (二)「失去口述能力」的母親:《月球姓氏》……195 (三)「待續」的母系身世:《聆聽父親》 ………198 二、母系認同書寫中的父親形象與父女關係 ……201 (一)父親過世時,我還太年輕:《昨日重現》 …201 (二)「有時我覺得我已把父親殺死了」:《海神家 族》 …………………………………………………203 第三節 書寫家族的幾種形式與藝術 …………………………209 一、《逆旅》中的魔幻書寫: ………………………209 二、《月球姓氏》中的家庭劇場: …………………212 三、《昨日重現》中的影像重現: …………………216 四、《聆聽父親》中的說書技藝: …………………219 五、《海神家族》中的儀式書寫: …………………223 六、真實與想像的辯證 ………………………………226 小 結 …………………………………………………………232 第六章 結論:成果與展望 ……………………………………235 第一節 本論文之研究成果 ……………………………………235 第二節 當代台灣家族書寫與研究之展望 ……………………240 一、當代台灣文學中家族書寫之展望 ………………240 二、後續之研究方向 …………………………………243 (一)以作家為中心的研究 …………………………243 (二)以家族書寫與認同為中心的研究 ……………244 參考文獻 …………………………………………………………247 【附錄】 …………………………………………………………267 附錄一 郝譽翔訪談紀錄 ………………………………………267 附錄二 駱以軍訪談紀錄 ………………………………………287 附錄三 陳玉慧訪談紀錄 ………………………………………305 附錄四 鍾文音訪談紀錄 ………………………………………321 附錄五 作家小傳:張大春 ……………………………………345

    參考文獻
    壹、參考書目
    一、文學創作
    (一)中文作品
    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6月初版,2003年11月3版6印。
    王小波《黃金時代》。台北:風雲時代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6年10月初版。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月初版。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4年11月初版。
    立緒文化編《我的父親母親》。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朱西甯《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老舍《四世同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3月初版。
    利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出版公司,1996年7月初版。
    利格拉樂.阿《紅嘴巴的Vu Vu》。台中:晨星出版公司,1997年4月初版。
    李喬《台灣客家文學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
    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4月初版。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4月初版。
    林語堂《京華煙雲》。台北:遠景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初戀安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孫大川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4月初版。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康來新、林淑媛編《臺灣宗教文選》。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3年9月初版。
    莫言《紅高粱家族》。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3月初版。
    陳大為《句號後面》。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12月初版。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5月初版。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出版,1990年7月初版。
    ———《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獵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你是否愛過》。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巴伐利亞的藍光》。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徵婚啟事》。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陳浩《一二三,到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5月初版。
    陳燁《泥河》。台北:自立時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3月初版。
    ——《烈愛真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4月初版。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5月初版,1990年2月二版。
    ———《公寓導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6月原始初版,1992年7月初版,2002年6月二版。
    ———《歡喜賊》。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城邦暴力團》(壹)(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城邦暴力團》(參)(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8月初版。
    ———《聆聽父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7月初版。
    ———《春燈公子》。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
    張恨水《金粉世家》。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張輝誠《離別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4月初版。
    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台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6月初版。
    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8月初版。
    楊佳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楊澤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2月初版。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4年3月初版。
    賴和、吳濁流等著《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4年4月初版。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元尊文化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1年11月初版。
    ———《遠方》。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6月初版。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鄭明娳、林燿德《有情四卷——親情》。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11月初版,2000年5月再版。
    ———《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台北:新新聞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昨日重現》。台北:大田出版公司,2001年2月初版。
    ———《永遠的橄欖樹》。台北:大田出版公司,2002年5月初版。
    ———《奢華的時光》。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2年5月初版。
    ———《情人的城市》。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3年8月初版。
    ———《美麗的苦痛》。台北:大田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中途情書》。台北:大田出版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蕭菊貞《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9月初版。
    鐘麗慧編《我的母親》。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我的父親》。台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
    蘇偉貞編《臺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
    (二)翻譯作品
    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著,彭玲嫻譯《同名之人》。台北:天培文化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奈波爾(V. S. Naipaul)著,孟祥森譯《世間之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12月初版。
    譚恩美(Amy Tan)著,施清真譯《接骨師的女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3月初版。
    二、理論與批評
    (一)中文專著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公司,2003年12月初版。
    王美文《閱讀台北天后宮》。台北:台北市天后宮管理委員會,2005年6月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 公司發行,2001年10月初版。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0年2月初版。
    行政院文建會編《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5月初版。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台北:秀威資訊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2003年4月二版。
    何乃英《日本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
    邵玉銘、張寶琴、弦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10月初版。
    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風和日暖》。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3年11月初版。
    陳芳明《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4月初版。
    ———《孤夜獨書》。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5年9月初版。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秋裡拾葉錄》。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1月初版。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5月初版。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4 年9月初版。
    ———《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9月初版。
    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4月初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劉文斌《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書局,2005年4月初版。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9年2月初版。
    謝思煒《中華文學通覽:燎之方揚——明代卷》。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羅久蓉等《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11月初版。
    (二)翻譯作品
    21世紀研究會編,張佩茹譯《人名的世界地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4月初版。
    艾弗瑞.阿德勒(Alfred Adler)著,蔡美玲譯《了解人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6月初版。
    ———,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6月初版,1992年7月再版。
    ———,黃光國譯《自卑與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8月初版,1989年3月再版。
    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著,嚴韻譯《與死者協商:瑪格莉特.愛特伍談寫作》。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4年3月初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12月修訂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家庭傳媒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10月初版。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Michele L. Crossley 著,朱儀羚、吳芝儀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
    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7年8月初版。
    南希.弗萊迪(Nancy Friday)著,楊寧寧譯《我母親/我自己》。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4月初版。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4年1月初版。
    伊雯.殷伯—布雷克(Even Imber-Black)著,侯維之譯《秘密,說還是不說》。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7月初版。
    伊雯.殷伯—布雷克(Evan Imber-Black)、簡寧.羅伯茲(Janine Roberts)著,林淑貞譯《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 Isaacs)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蘿普(Rebecca Rupp)著,洪蘭譯《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2月初版。
    芭貝.瓦德茲基(Barbel Wardetzki)著,林敏雅譯《女性自戀:女人的認同渴求與自我價值感》。台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4月初版。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9月初版。
    (三)英文部分
    Barthes, Roland: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n: Barthes, Roland: Image Music Text. Essays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77,p.142-148.
    Kristeva, Julia. Black Sun: Depression and Melancholy. Trans. Leon S. Roudize. New York: Columbia UP, 1989.
    Hall, Stuart and D. Hobson ,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London: Hutchinson, 1980.
    貳、期刊論文
    一、單篇論文與報章資料
    (一)中文作品
    巴金〈關於《家》〉,收錄於氏著《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1月3版6印,頁381-394。
    王甫昌〈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收錄於高格孚《風和日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年1月初版,頁7-11。
    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見傳人——論王安憶〉,收錄於王安憶《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6年10月初版,頁7-25。
    ———〈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收錄於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1年11月初版,頁7-30。
    ———〈也是新台灣人素描——評張大春《尋人啟事》〉,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1年10月初版,頁44-46。
    ———〈父親的病〉,《聯合報.B5版》,2003年8月3日。
    文化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之「文化批判論壇」〈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省籍問題中的災難與希望〉。《文化研究月報》電子報第4期,2001年6月15日。
    立緒文化編輯部〈家族書寫,大時代的小歷史——百年來一個大民族的多元生命 面貌〉,收錄於立緒文化編《我的父親母親》。台北:立緒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頁3-6。
    朱天文〈弱點的張大春〉,《聯合報.讀書人版》,2003年8月24日。
    朱雙一〈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文學》第128期,1995年6月出版,頁132-137。
    江宜樺〈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收錄於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頁189-191。
    江斐琪〈陳玉慧樂做無家的人〉,《中國時報.37版》,2002年5月20日。
    余德慧〈生活的歡愉.生命的慶典〉,收錄於伊雯.殷伯—布雷克(Evan Imber-Black)、簡寧.羅伯茲(Janine Roberts)著,林淑貞譯《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頁2-5。
    李美枝、李怡青〈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族群認同與群聚關係》,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出版,桂冠圖書公司發行,2003年12月初版,頁3-38。
    李美麗紀錄〈記憶與再現——臺灣當代小說中的譜系探索〉,《中央日報.18版》,2001年2月16日。
    李奭學〈尤里西斯的傷疤——評郝譽翔著《逆旅》〉,收錄於氏著《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頁105-107。
    ———〈千年一嘆——評朱西甯著《華太平家傳》〉,收錄於氏著《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初版,頁161-164。
    李慶西〈尋根:八十年代的反文化回歸〉,收錄於邵玉銘、張寶琴、弦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頁324-340。
    呂正惠〈海峽兩岸小說之比較——一個主觀印象的觀察〉,收錄於氏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頁197-206。
    巫維珍訪問〈徵婚需要一點幽默感—陳玉慧答客問〉,收錄於陳玉慧《徵婚啟事》。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頁6-17。
    利格拉樂.阿〈尋找牠的名字——蝴蝶與自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年2月出版,頁117-127。
    阮若缺〈福樓拜,自傳體作者?〉,《中外文學》第33卷第12期,2005年2月,頁45-57。
    周志建〈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第200期,2002年8月出版,頁18-22。
    吳錫德〈話說自傳小說〉,《世界文學第3期: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5月初版,頁5-6。
    吳潛誠〈喂,你是哪一國人?——解構國族.文化認同〉,《民眾日報.第4版》,1995年8月28日。
    林水福〈我看「私杜麗珍」〉,《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1年10月8日。
    林秀玲〈亦父、亦師、亦友:張大春的《聆聽父親》〉,《文訊》2003年10月號,頁31-32。
    林淑媛〈蓮華步步生〉,收錄於康來新、林淑媛編《臺灣宗教文選》。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頁11-14。
    林素英〈流放者之歌:試論母職理論與《客途秋恨》中之母女關係〉,《中外文學》第28卷第5期,1999年10月出版,頁45-59。
    柯品文〈屬於那些重生的家族記憶〉,《文訊》第188期,2001年6月,頁35。
    范銘如〈土地氣味的家族史〉,《聯合報.30版》,2001年2月19日。後收錄於氏著《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10月初版,頁20-23。
    ———〈靈光閃爍的迷魅〉,《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3年7月27日。
    胡衍南〈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第7期,1993年,頁117-135。
    ———〈「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收錄於《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編,2004年10月,頁135-163。
    胡紹嘉〈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收錄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25期: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台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出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發行,2005年3月出版,頁29-54。
    高譜鎮〈被「撕裂」的國家:台灣認同問題的理論反思〉,《教育社會學通訊》第53期,2004年5月,頁9-28。
    郝譽翔〈一九九一年的夏天〉,《聯合文學》第219期,2003年1月出版,頁20-22。
    ———〈沒有出口的文字迷宮〉,《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5年11月13日。
    徐淑卿〈聆聽張大春,帶著笑聲的家族故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3年8月3日。
    莊宜文〈郝譽翔:在無菌的真空世界〉,《文訊》1997年3月號,頁29-32。
    許銘義〈得獎感言〉,收錄於楊澤主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2月初版,頁71。
    許俊雅〈小說中的「二二八」〉,收錄於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3年9月初版),頁4-41。
    許薇宜採訪〈挖掘,正以一種姿態行進著〉,《野葡萄文學誌》第14期,2004年10月,頁44-49。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292期,1996年9月,頁103-130。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收錄於氏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4月初版,頁151-172。
    ———〈從父祖之國到媽祖之土——初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收錄於氏著《孤夜獨書》。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5年9月初版,頁92-97
    ———〈以擦亮每一顆文字刷新歷史——《九十三年散文選》序〉,收錄於氏著《孤夜獨書》。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5年9月初版,頁98-106。
    陳姿羽〈寫作的砝碼:2003最佳書獎得獎作家直擊〉,《聯合報.讀書人版》,2003年12月14日。
    陳淑純〈霍夫曼另類自我表達——典範的「貓」格與分裂的「人」格〉,《世界文學第3期: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5月初版,頁87-106。
    陳家倫〈台灣宗教行動圖像的初步建構〉,收錄於《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2001年3月23日-24日。
    陳國偉〈世界秩序的汰換與重置——駱以軍小說中的華麗知識系譜〉,《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1年11月初版,頁1-24。
    陳嬿文撰文〈伊能靜vs.鍾文音:百變精靈/不斷向昨日告別的女人〉,《聯合文學》第220期,2003年2月出版,頁46-56。
    曾端真〈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2000年9月出版,頁34-38。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年8月,頁41-53。
    黃文儀〈我的旅行——鍾文音〉,《幼獅文藝》第612期,2004年12月出版,頁96-101。
    ———〈三個陳玉慧〉,《誠品好讀》第51期,2005年2月出版,頁73。
    黃宗慧〈男體:書寫的難題?〉,《文化研究月報》電子報第10期,2001年12月15日。
    ———〈入土誰安?:論《尤利西斯》〈陰間〉一章中的屍體、葬儀與哀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年5月出版,頁327-354。
    黃宗潔〈我們是那樣被設定了身世:論駱以軍《月球姓氏》與郝譽翔《逆旅》中的姓名、身世與認同〉,收錄於《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11月初版,頁173-196。(本文以徐宗潔之名發表)
    ———〈林文月飲食散文中的人.情.味——從〈蘿蔔糕〉一文談起〉,《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出版,頁58-63。
    ———〈試論當代台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出版,頁205-220。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1月初版,頁205-239。
    ———〈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1月初版,頁339-362。
    ———〈家庭劇場:流離與破碎——評駱以軍《月球姓氏》〉,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3年1月初版,頁450-452。
    ———〈身世、背景,與斯文——《華太平家傳與中國現代性》〉,收錄於行政院文建會編《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5月初版,頁95-124。
    ———〈悠悠說給兒孫聽〉,《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3年8月10日。
    黃翠娥〈日本自傳文學中的「我」——以近現代文學為中心〉,《世界文學第3期: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5月初版,頁48-70。
    葉啟政〈一塊被撕裂的土地——台灣人失落的國族認同迷思〉,收錄於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4月初版,頁315-343。
    張大春〈一切都是創作——新聞.小說.新聞小說〉,收錄於氏著《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5月初版,頁9-14。
    ———〈坦白從寬〉,《中國時報.39版》,1994年1月11日。
    ———〈倘若生活是縮減,便與它對峙——王小波《時代三部曲》的一個蠡測〉,收錄於王小波《黃金時代》。台北:風雲時代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頁1-10。
    ———〈錯過〉,收錄於氏著《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頁9-26。
    張守慧〈德國猶太文學中的「自傳」傳統——以麥蒙「一生的故事」為例〉,《世界文學第3期: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2年5月初版,頁71-86。
    張茂桂〈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頁37-71。
    ———〈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分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講義彙編: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1996年2月號,頁1-22。
    張素貞〈傷悼流年、流亡、流浪——郝譽翔的《逆旅》〉,收錄於氏著《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頁222-224。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第299期,2001年,頁29-37。
    張殿〈為家族囚禁史,鍾文音赴獄私體驗〉,《聯合報.讀書人版》,2005年6月20日。
    張誦聖〈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收錄於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37-53。
    ———〈從《家變》的形式設計談起〉,收錄於氏著《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頁159-167。
    溫彤瑋〈張大春vs.作家預備軍〉,《野葡萄文學誌》第3期,2003年11月出版,頁52-59。
    趙如璽採訪撰文〈悲涼又美麗的宿命——鍾文音的「魔幻」雲林〉,《行遍天下》第137期,2003年2月,頁72-73。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年6月號,頁109-125。
    ———〈臺灣成長小說選.序論〉,收錄於楊佳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1月初版,頁7-25。
    楊照〈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臺灣的「大河小說」〉,收錄於張寶琴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頁176-191。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的悲劇傾向〉,收錄於氏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頁198-211。
    楊錦郁整理〈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革新第60期(總號99),1994年1月,頁85-90。
    廖咸浩〈講評稿〉,收錄於胡衍南〈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第7期,1993年,頁133-135。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出版,頁81-88。
    ———〈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台灣世紀末的父/權〉,《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年8月出版,頁72-75。
    廖炳惠〈游離族群與文化認同——試論黃哲倫的《航行記》〉,收錄於氏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4 年9月初版,頁169-191。
    ———〈來自懵懂的記憶角落〉,《中央日報.21版》,2001年1月3日。
    蔡振豐〈昨日重現〉,《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3月18日。
    蔡源煌〈何謂詮釋?〉,收錄於氏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229-236。
    ———〈「作者之死」新詮〉,收錄於氏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頁249-256。
    滕淑芬採訪整理〈大頭春的告白——張大春專訪〉,《光華》第18卷第1期,1993年1月出版。
    駱以軍〈從《紅字團》到《西夏旅館》〉,《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8期,2005年12月出版,頁32-47。
    劉裘蒂〈沒有一具屍體的現代啟示錄——一段與真理摩擦的歷史〉,收錄於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1997年8月初版,頁5-13。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0年夏,頁97-130。
    劉慕沙〈看電聯車的日子〉,收錄於朱西甯《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頁881-886。
    蔡依珊採訪〈郝譽翔:游移兩座乳房的無性靈魂〉,《野葡萄文學誌》2004年9月號,頁44-49。
    蔡淑玲〈莒哈絲時空異質的影像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年2月,頁128-151。
    賴廷恆〈張大春徹底離家〉,《中國時報.D8版》,2003年8月1日。
    賴香吟〈童女之戰〉,收錄於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4月初版,頁7-13。
    駱以軍〈大師的逃亡——訪張大春談他的新作〉,《中華日報.16版》,1999年3月4日。
    ———〈小說技法之大軍團式操演〉,《聯合報.48版》,2000年2月14日。
    ———〈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寫作緣起〉,《文訊》2001年2月號,頁100-102。
    ———〈數字正在滴滴倒數〉,收錄於蕭菊貞《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9月初版,頁16-19。
    謝金蓉〈張大春:作家本來就是獨裁的〉,《新新聞》560A期,1997年11月30日,頁74-79。
    顏擇雅〈台灣女性的家族史觀〉,《民生報.A10版》,2005年1月23日。
    鍾文音〈無根的家族樹〉,《中國時報.42版》,2000年12月7日。
    ———〈荒蕪裡的光:紅橋下的布袋戲、書院莊園與媽祖婆〉,《聯合文學》第234期,2004年4月初版,頁144-146。
    ———〈一個台北客的出走計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年5月5日。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第12卷第7期,頁10-18。
    龔鵬程〈說父親〉,收錄於張輝誠《離別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4月出版,頁12-15。
    (二)翻譯作品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探索家庭的秘密〉,收錄於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頁5-11。
    明夏(Michael Cornelius)文,陳玉慧譯〈丈夫以前是妻子——評論家丈夫明夏專訪小說家妻子陳玉慧〉,收錄於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頁321-335。
    (三)英文作品
    Althusser, Louis.”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Notes towards an Investigatio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en Bre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1971.
    Eagleton, Terry. Criticism and Ideology. London: Verso, 1978.
    Taylor, Charles.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Multiculturalism :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Ed. Amy Gutm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四)網路資料
    施正鋒〈台灣人的國家認同〉,http://www.wufi.org.tw/shih/f0008.htm,2005。
    徐德明〈金粉世家與家族小說〉,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41008/101521.shtml,2005。
    陳建忠〈荒謬的時代戲劇——談駱以軍的《月球姓氏》與族群文學書寫〉,http://www.supermbox.com.tw/4book/Comment/CommentContentIndex.hi?SSN=1025,2005。
    蔡康永採訪〈媽祖保護的台灣女兒:《海神家族》陳玉慧〉,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51.htm,2005。
    劉易〈以報人的冷峻眼光看世界:張恨水長孫談《金粉世家》〉,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9/56/class001900005/hwz232563.htm,
    2005。
    二、學位論文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臺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台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3。
    朱玉芳《論陳若曦小說中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台北:台師大國文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3。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陳文美《認同與疏離之間——少年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曾珍《九十年代女作家小說兩性關係情節暨教學研究》。高雄:高師大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黃孟慧《台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為考察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3。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謝嘉琪《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