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惠君 |
---|---|
論文名稱: |
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洪泉湖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 、國中生 、學習適應 、升學意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1 下載:10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瞭解在不同自變項(個人、家庭、學校三方面)對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升學意願影響之程度。最後再加以分析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性。
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訪問調查」兩種方法,「問卷調查」研究法係以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一、二、三年級為對象,採取叢集取樣方式,共抽10所學校,每個學校抽樣一、二、三年級各一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升學意願情形,並將所得資料以描述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獨立性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分析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對學習適應、升學意願的影響如何。並在獲得初步資料後,再以訪問調查法進入研究場域進行訪談,以求得更深入的瞭解。
依據問卷調查與訪談資料得到以下之結論:(一)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之學習適應以學習方法的得分最低(二)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適應情形會因性別、年級、族別、學業成績、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學校類型、學校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在升學意願方面,有97%的學生以升學為導向,43.46%選擇高中,其次為高職、五專、軍校。(四)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的升學意願會因性別、年級、族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學校類型、學校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五)影響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升學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及家人的期望,其次為學校成績與學習能力,以及想要就讀學校的學費,而學校輔導室的建議是影響最小的。(六)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之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達顯著相關。
關鍵字: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升學意願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in Hualien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daptability to study and their will to go on studying",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individual﹑family and school have influence on them. At last,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will be analyzed.
The approaches of this research ar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responses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ualien,who are in the seventh﹑eighth and ninth grades. Ten schools are sampled by sampling, and then one class of each grade is sampled from these ten. The students of the sampled classes are inquired about their adaptability to study and their will to go on studying. All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se will be analyzed to find out how students' individual backgrounds influence their adaptability and will by frequency,mean,standard deviation,t-test,one-way ANOVA,and Person correlation.After acqiring the primary information,students in the research area will be interviewed through the interview approach to att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re as the following:
1.The lowest grade in the adaptability to study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ualien falls on the study ways.
2.The adaptability to study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ualien varies a lot with the sex﹑grade﹑which aborigine﹑family constitution﹑family status﹑school style﹑and school classification.
3.As for the will to go on studying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ualien,97% of th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go on studying,43.46% of whom will choose senior high school,and
the following are vacational high school,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school.
4.The will to go on studying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ualien varies a lot with the sex﹑grade﹑which aborigine﹑family constitution﹑family status﹑school style﹑and school classification.
5.The main factor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 will is the expectation of their parents and family,and the following are their grades and ability to study as well as the tuition of the
office have the least influence.
6.The adaptability to study and the will to go on studying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ualien correlate closely to each other.
壹、中文部分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信智(1993)。高雄市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天佑(1999)。原漢族群之間地位取得之比較。中大社會文化學報,9,35-66。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呂琪(1981)。國民中學男生能力分班教學情境下各階段班級學生自我觀念及對學校態度之比較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7,83-88。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朱慧清(2000)。從原住民學童的學校成就談家庭文化的衝擊。原住民教育季刊,19,41-49。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3、4),8-20。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後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京娜、李淑如、呂麗珍、朱淑珠(1993)。臺灣區職校學生升學意願調查之研究。商業職業教育,52,42-50。
何英奇(1998)。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補救教學。載於學習輔導,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編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31-188。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政大學報,48,87-115。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周文欽(1982)。國中學生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升學志願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學位論文。
吳新華 (1990)。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 (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吳天泰(1995)。平地與山胞國中學生家庭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載於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一),教育廣播電台印行,414-467。
吳昌期(2001)。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怡薇(1998)。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淑芳(2001)。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淑芳、裘友善(2002)。從任課教師觀點來檢視國民中小學原住民學生就學狀況。新竹師院學報,16,69-88。
孫志麟(1994)。高職畢業生就業與升學狀況之分析。教育研究雙月刊,35,34-45。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莊啟文(2001)。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四個排灣族家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瑞豐(1991)。工職畢業生直接升學意願調查分析。工職雙月刊,12(2),23-31。
陳伯璋、劉錫麒、吳家瑩、陳世輝、林國平、浦忠成、譚光鼎、白亦方、劉美慧(1996)。國民小學原住民課程與教材規劃研究八十四學年度研究報告: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及其理論基礎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瑞和(1995)。屏東縣排灣族國中應屆畢業生接受技職教育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玉明(1990)。山地族群國中生之自我觀念、教育及職業抱負與其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克業(1974)。國中學生教育與職業抱負工職畢業生直接升學意願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麗娟(1983)。影響學生職業成熟的父母因素之預測研究。輔導學報,6,195-224。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學習心事誰人知?--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5-14。
陳貞蓉(1993)。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子安(1993)。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就業與升學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世平(198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建成(1999)。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研究:現況探討及發展策略的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張如慧(2002)。民族與性別之潛在課程-以原住民女學生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葉川榮(2002)。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86-254。
黃能崇(1981)。役畢未升學未就業高職畢業青年就業意願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宣衛(1987)。阿美族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僅那鹿角部落的例子。載於中國人權協會主編,台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大家出版社,167-216。
黃茂夫、溫寶珠(1996)。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學術研究,3,21-48。
黃森泉(1999)。原住民教育內涵之理論基礎。原住民教育季刊,13,45-60。
黃冠盈(200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富源(2000)。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以論。行政院青輔會: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二一。
黃湘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國賜(1992)。教育建設與區域均衡。台灣教育,503,46-52。
楊美蓉(2001)。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慧冠(2002)。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之影響─以台東縣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慧萍(1995)。個人、家庭、學校因素對國中學生升學結果之影響分析:以南區五縣市有原住民學生之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俊豪(1984)。國中生升學選校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修祥、黃淑貞、陳麗文(2000)。台北市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升學意向與態度之探討。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0,1-13。
鄭熙彥(1981)。國民中學學生升學問題與輔導。輔導學報,4,25-79。
鄭英耀(1984)。偏遠地區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3(3),111-125。
賴保禎、簡育仁(1981)。心理衛生。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瞿海源(1983)。山地教育政策評估。載於李亦園等著,山地政策評估報告書,台灣省民政廳。
盧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婉麗 (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譚光鼎(1995):臺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 ,102-114。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
譚光鼎(1998)。阿美族的教育及其問題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8,1-27。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適應及流失問題之縱貫式研究。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Margaret E.Gredler(1991).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吳幸宜(譯)。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Robert E.Slavin(1986).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王明傑、陳玉玲(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貳、英文部分
Ausubel,D.P(1964).How reversible are cognitive and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cultural deprivation?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the culturally
deprived .Urban Education,1,16-39.
Chilman(1966). C., Growing up poor, Washington, D.C. :Welfare Administration Publication, No. 13.
Fordham,S.(1988).Acelessness as a factor in black students, school success:pragamatic strategy or pyrrhic victor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8(1),54-84.
Garrett, M.W. (1995).Between two worlds: Cultural discontinuity in the dropout of Native American youth. School Counselor, 42(3), 186-195.
Gibson,M.A.(1997).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the variability: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of minority students.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28(3), 318-329.
Kimble, G. A. (1967). 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 Appleton.
Ledlow, S.(1992). Is cultural discontinuity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for dropping out? 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31(3), 21-36.
Ogbu, J.U. (1992).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21(8), 5-14.
Ogbu, J.U. (1993).Differences in 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6(3), 483-506
Ogbu,J.U.(1978).Minority Education and Cast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ichard, G.St. (1995).Drop-out rates among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Students: Beyond Cultural Discontinuity. ERIC Digest.
Wilson, S.(1989).Cultural conflic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ree India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ing from Opasquia Iniwuk.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