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英斌 Lin Ying-Pin |
---|---|
論文名稱: |
蒲添生孫中山立像研究 A Study on Sun Yat-Sen’s Standing Memorial Statue by Paul Tien-Shen |
指導教授: |
呂清夫
Lu, Ching-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4 |
中文關鍵詞: | 蒲添生 、偉人塑像 、廣義的公共藝術 |
英文關鍵詞: | Pu Tian Shen, the Great Man Statue, the generalized public ar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9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討論:雕塑家蒲添生1949年豎立於台北市中山堂廣場的孫中山立像,此像為台灣偉人塑像中極具重要性的代表,許多文獻將之視為台灣公共藝術的肇端;並認同其為政治銅像中相關作品之摹仿「典範」(canonical)、「國父立像」最重要的參考基準。
研究欲釐清此像在政治以外的價值,再進一步探討此作其中「藝術性」的呈現,並提出其為「經典」作品,論證此作的特殊性及存在價值。
首先,研究先設定「有形的雕塑品」、「無形的外在條件」二種面向,來理解此作。再進一步以質性研究來探討此「戶外雕塑」的古典寫實表現;以量化研究分析「公眾認知」的今昔不同,藉此來觀察作品於今天、未來可能的價值。筆者還將蒲氏孫像的相關藝術性問題,分別為「形」、「符號」及「藝術性」等三個層次進行探討。
由於內政部於1992年將台北市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但經過確認,古蹟認定範圍僅止於建築物本身,並未包括廣場上的銅像。因此本研究希望:經針對蒲添生孫中山立像的研究調查之後,整理出蒲添生孫中山立像藝術性的價值,建議相關單位重視此藝術作品的尊重與保存。
This case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Sun Yet-Sen Standing Statue set up by Sculptor, Pu Tian-Shen, in front of the Zhongshan square of Taipei in 1949. This statu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mong all of the great statues in Taiwan. Fr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t was seen as a primer for Taiwanese Public Art.
It is also recognized to be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standard for other relevant political statu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statue beyond it’s political meaning, to explore it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and also to illustrate it as a classical work.
Firstl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statue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visible sculpture” and “the invisible external conditi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done to explore the classical practical performance of this outdoor sculpture. Furthermore,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in public perception in both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It explores the value of the statue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er divides the related artistic questions about Pu Tian –Shen’s Statue into three levels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as follows: “the shape”, “ the symbol” and “ the artistry”.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listed the Taipei Zhongshan Hall as the national second-level historical site in 1992. However, only the building itself was recognized as an historical site and not the bronze statue in the squa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stimate the artistic value of Pu Tian Shen’s Sun Yat-Sen statue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the authority to raise the awareness and importance of the statue in modern Taiwanese society and to consider methods for its preserv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參考文獻
一、 學位論文
吳嘉陵
1998,《二十世紀台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猷欽
1999,《製作孫逸仙、蔣介石 : 臺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中央大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昌
2000,《公共藝術管理及其美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美術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卿
2001,《剪黏司傅何金龍研究-在台期間之事蹟及作品》,國立台灣藝術
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蒲宜君
2005,《蒲添生雕塑運動系列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王翰
2006,《生命政治神話-戰後台灣義人塑像》,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
二、 專書
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
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巨流出版社。
August Rodin
1981,《羅丹藝術論》,Ed. Paul Gsell筆記,傅雷譯,雄獅圖書出版社。
Benjamin Crabtree&William L. Miller
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韋伯文化公司。
Catherine Grout
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姚孟吟譯,遠流出版社。
Danny L.Jorgensen
199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弘智出版社。
Ellie Ragland-Sullivan
1987,《Jacques Lacan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Univ of Illinois Pr。
Erwin Pannofsky
1997,《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遠流出版社。
Ernst Cassirer
1997,《人論》,甘陽譯,桂冠出版社。
Fredric Jameson
1989,《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合志文化社。
Harriet F. Senie, Sally Webster
1922,《美國公共藝術評論》,慕心等譯,遠流出版社。
Herbert Read
2006,《藝術的意義》,梁錦鋆譯,遠流出版社。
1980,《現代藝術哲學》,孫旗譯,東大圖書公司。
1974,《現代雕塑史》,李長俊譯,大陸書店。
John Pick
1995,《藝術與公共政策》江靜玲編譯,桂冠圖書公司。
Jürgen Habermas
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王曉、劉北城、宋偉杰譯,聯經出版社。
Johann Jaochim Winckelmann
1999,《古典美之祕—西洋美術史學的開端:希臘美術模仿論箋註》,潘皤譯,思想生活屋出版。
Malcolm Miles
2000,《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簡逸珊譯,創興出版社。
Peter Burke
1997,《製作路易十四》,許綬南譯,麥田出版社。
Roland Barthes
1992,《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商鼎文化出版社。
Suzannel Lae
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梁錦鋆譯,遠流出版社。
Umberto Eco
1990,《符號學理論》,盧德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Vico G
2006,《新科學》,朱光潛譯,安徽教育出版社。
William Tucker
1986,《The Language of Sculpture》,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又吉盛清
1997,《台灣今昔之旅》,魏廷朝譯,前衛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篡委員會編
1965,《國父畫傳》,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王文科
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師大書院。
王朝文
1992,《雕塑雕塑》,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菊生
2000,《造型藝術原理》,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本間正義
1987,《朝倉文夫の藝術》,日本:財團法人台東區藝術‧歷史協會發行。
呂清夫
2006,《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全集 台北地區(上)、(下)》,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1,《藝術史的軌跡(上)、(下)》,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7,《藝術家群像》,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7,《藝術批評與藝術生態(上)、(下)》,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6,《後現代的造型思考》,炎黃藝術公司。
李筱峰、劉峰松
1998,《台灣歷史閱覽》,自由時報出版社。
李清志
2001,《台北Lost&Fo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田園城市出版
社。
李宗芹
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心靈工坊。
何政廣等
2000,《台灣美術一百年圖錄》,藝術家出版社。
吳瑪俐
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 遠流出版社。
邱皓政
2006,《量化研究法-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 雙葉書廊。
洪致美
2004,《媒材篇-雕塑與公共藝術》, 藝術家出版社。
黃承令
2005,《感人的紀念性公共藝術》, 藝術家出版社。
黃才郎
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行政院文建會。
1998.8,《台灣地區戶外藝術普查現況》,藝術家出版社。
侯宜人
1994,《自然.空間.雕塑:現代雕塑透視》,亞太出版社。
陸蓉之
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行政院文建會。
陳柔縉
2005,《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社。
莊永明
1991,《臺北老街》,時報出版社。
孫振華
1990,《生命.神祇.時空-雕塑文化論》,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郭繼生
1995,《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出版社。
畢恆達
2001,《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
顏娟英
1998,《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雄獅圖書公司。
謝里法
1992,《日據時候台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
謝東山
2006,《藝術批評學》,藝術家出版社。
戴明德、李伯男
2006,《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全集 嘉義地區》,國立台灣美術館。
應廣勤
1994,《台灣近代雕塑發展》,高雄市立美術館印行。
武內貞義
1929,《台灣》,台灣刊行會。
緒方武歲
1943,《台灣大年表》,台灣文化出版社。
蕭瓊瑞
1999,《世紀黎明——國立成功大學1998年雕塑展》,山藝術基金會。
三、 國內期刊、研討會、專題研究報告
丘永福
2004.11.15《台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國立台灣
藝術教育館。
黃承令
2002.5,<紀念性與公共性-以美國韓戰紀念碑為例>,《美育》。
郭文昌
2001.11.10-11《公共藝術與共同需求》,「尋找市民美學—2001公共
藝術論談在台北」研討會,刊登日期:2003-02-17。
四、畫冊及專文
中村傳三郎等
1983,《生誕100年記念 朝倉文夫展圖錄》,大分縣立藝術館。
王哲雄等
1995,《蒲添生蒲浩明父子雕塑集》,嘉義市文化中心。
陳奇祿等
1991,《蒲添生雕塑八十回顧展》,台灣省立美術館。
陳康順等
1993,《蒲添生雕塑展》,嘉義市文化中心。
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
2007,《藝真氣壯_蒲添生雕塑作品集》,正因文化。
蒲浩明
2008,《自在的轉化_蒲浩明雕塑個展專集》,景薰樓藝文空間。
王慶台
1996,<台灣雕塑歷史的過往>,《台灣美術》,第八卷第三期。
王月華
1995,〈台灣雕塑界的拓荒老將蒲添生>,《藝術貴族雜誌》,第80期。
王白淵
1954.3.5,〈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第三卷第四期。
戶高常吉
昭和十五年(1941),<台北市表町二丁目八番地>,台北市役所。
呂清夫
1999.2,<世界雕塑之旅>,《花藝家》。
1998.7,<曲高和眾的公共藝術>,《臺灣建築報導雜誌》。
何明績
1986,〈朗杜斯基與國父塑像〉,《雄獅美術》第189期。
何春寰
2003.12,<是誰在挑戰「公共藝術」的定義與認知>,《社教雙月刊》。
吳介祥
2003.9,<臺灣公共藝術的移除問題>,《藝術家》。
吳嘉陵
1999.11,<二十世紀臺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史聯雜誌》。
2000.6,<戰後臺北市公共藝術初探>,《造園季刊》。
2001.10 ,<臺灣公共藝術的興起-從二次戰後到七0年代>,《現代美術》。
阿吾
1986,〈紀念價值之外一兼介蒲添生與陳一帆的國父塑像〉,《雄獅美術》第
189期。
高千惠
1993.12,〈隱喻與轉喻-喬琪亞.奧姬芙V.S露意絲.鮑爾喬絲〉,《雄獅美術》
第274期。
衫本良
大正十五年(1926),<銅像立人>, 日本學會台灣支部。
伊能嘉矩
昭和十五年(1941)<台北市政二十年史>,《台灣藝術》,創刊號。
黃猷欽
2001,〈台灣偉人塑像的服飾意涵—從故宮兩座青銅像說起〉,《故宮文物月刊》。
2006.3.23,〈拆解偉人塑像〉,《中國時報》。
黃才郎
1998.8,〈台灣地區戶外藝術普查現況〉,《藝術家》。
謝金蓉
1992,〈尊尊銅像都有來歷,種種風格各有所好一英雄崇拜式的台灣雕像文
化〉,《新新聞週刊》第273期。
謝里法
1982.10,〈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一世平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
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第140期。
張煦華
1996,〈從孫中山到李登輝—領導人的性格、形象與傳播〉,《國立國父紀念
館館訊》。
劉碧蓉
2004,<在台灣的孫中山塑像>,《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
1995,<國父銅像的故事>,《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第4期。
鄭水萍
<高雄五前年藝術文獻索引與田野調查初探>,《高雄美術名鑑》,未刊稿。
1993,<台灣雕塑的破與立(上)、(中)>,《雄獅美術》第273、274
期。
鄭惠美
1993,〈攀越生命的高峰--追求人體的真與美的雕塑家蒲添生>,《現代美術》,第50 期。
蒲浩明
1993.10,<花,綻開了>,《歷史博物館館刊》。
2000.4.12,<紀念像的公共性>,《現代美術》 。
1996.4,<蒲添生_雕塑如花、人體>,《拾穗雜誌》。
2008.5.10,<藝術家之研究_蒲添生(1912-1996)>,《台灣藝術家參展法國沙龍史料研究專輯》。
夏鑄九
2001.3,<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模式及心法>,《美育》。
劉瑞如
2001.3,<當藝術走向公眾-談公共藝術「公共性」之落實>,《美育》。
賴純純
2005.5,<我們共同的情感、記憶與夢想-公共藝術感言>,《美育》。
五、 國內網站
台北市政府入口網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共藝術>,
http://www.cabot.taipei.gov.tw/chineseframe.htm 。
行政院文建會
<文建會全球文化藝術網>,
http://www.cca.gov.tw/art-net/ 。
呂清夫
<也管他人瓦上霜>,
http://210.70.95.210/city/。
黃猷欽
<retiredsam的地盤>,
http://www.wretch.cc/mypage/retiredsam
楊英風美術館
<楊英風數位美術館>,
http://yuyuyang.e-lib.nctu.edu.tw/。
劉育東
<蒲添生3D虛擬雕塑博物館>,
http://www.arch.nctu.edu.tw/dMuseum/main.html。
橫路啟子
<日據時期的藝術觀>,《台灣文化研究網站/台灣文化研究議題/現代化過程》,http://www//srcs.nctu.tw/taiwanlit/issuel/1-c-2.html。
六、報章
呂清夫
1998.12.24,〈一個城市的共同記憶〉,《中央日報》。
1999.1.30,〈歷史記憶的美麗與哀愁〉,《中央日報》。
1999.3.24,〈從口碑到紀念碑〉,《中央日報》。
1999.12.29,〈珍惜文化資產別淪為失憶之島〉,《自立早報》。
黃猷欽
2006.3.23,〈拆解偉人塑像〉,《中國時報》。
趙孝風
1954.11.7.【5】,<鄭成功銅像的煩惱>,《中央日報》。
1954.11.7.【5】,<鄭像標準論戰>,《中央日報》。
1954,<鄭像揭幕典禮側記>,《中央日報》。
張力耕
1949.9.28.【5】,<請樹立國父銅像>,《中央日報》。
1949.9.29.【5】,<請樹立國父銅像>,《中央日報》。
1949.9.30.【5】,<樹立國父銅像劉世潤首先響應>,《中央日報》。
1949.10.1.【5】,<國父銅像籌鑄始末>,《中央日報》。
1949.10.2.【5】,<國父暨總裁銅像雕塑者青年藝術家>,《中央日報》。
張榮海
1949.10.【5】,<國父銅像揭幕陳兼主席親自主持塑像捐館愈二千六百
元>,《中央日報》。
1971.【5】,〈花蓮各界敬塑國父銅像今日隆重落成揭幕〉。
良爾
1964.3.14.【7】,<蒲添生與塑像>,《中央日報》。
陳以益
1949.10.10.【5】,<國父銅像之由來>,《中央日報》。
1949.10.10.【5】,<為國父銅像事到張力耕先生書>,《中央日報》。
郭有守
1964.3.12.【5】,<訪法國名雕刻家郎度斯基遺孀談中山陵國父雕像>,
《中山日報》。
記者
1945.12.14,<黨部商議民國成立紀念辦法籌建國父及主席銅像>,《民
報》。
1946.10.3,<慶祝主席壽辰會將呈銅像-主席身像近將完成建於公署前圓
環中>,《民報》。
1946.12.25,<主席銅像今天啟幕>《大明報》。
1947.6.17,<省會各界集會紀念國父蒙難廿五週年李主席報告是略及感想
國父銅像元旦揭幕>。
1947.8.10,<蔣主席華誕省餐會呈獻塑像>。
1949.2.19,<蒲添生雕塑國父銅像將在台北公園奠基定三月十二日揭幕
>,《公論報》。
1949.9.30.【5】,<為樹立國父銅像\游市長發動捐款讀者劉世潤君首
捐千元銅像改建中山堂前《中央日報》。
1949.10.1.【5】<蒲添生所雕之裸像在東京展展出>《中央日報》。
1949.10.【5】,<國父銅像揭幕陳兼主席親自主持塑像捐館愈二千六
百元>,《中央日報》。
1949.10.6.【5】,<國破家亡金何用\舞女現鐲樹銅像共收捐款二九八一
元>,《中央日報》。
1949.10.7.【5】,<樹立國父銅像各方捐集三千五百元>,《中央日報》。
1949.10.9.【5】,<國父銅像明揭幕\伊女士捐獻洋房…>,《中央日報》。
1949.10.9.【9】,<國父銅像明日揭幕>,《中央日報》。
1949.10.10.【5】,<國父銅像已樹立臺上今晨八時半揭幕>,《中央日報》。
1949.10.11,<龐先生旅臺記(四格漫畫)>,《中央日報》。
1949.10.11,<國父銅像揭幕陳長官親自主持並致詞勉實現遺教努力反共
>,《新生報》。
1949.10.11.【5】,<紀念締造民國元勳,國父銅像揭幕-陳誠主席親自主持典禮李效羣李煒羣揭幕獻花>,《中央日報》。
1949.10.11,<雙十節雜綴,國父銅像揭幕>,《公論報》。
1949.10.11.【2】,<國父銅像昨揭幕…>,《中央日報》。
1949.10.12.【5】,<樹立國父銅像陳主席捐一千元>,《中央日報》。
1949.10.16.【9】,<國父銅像國慶揭幕國父銅像於國慶日揭幕,傅斯年
代表來賓致辭>,《中央日報》。
1949.10.16.【5】,<國父銅像揭幕典禮>,《中央日報》。
1949.11.13.【4】,<國父銅像前\劉世潤祭拜…>,《中央日報》。
1949.11.19【5】,<國父銅像昨揭幕陳主席親自臨場主持典禮傅斯年演說讚佩民眾貢獻>,《中央日報》。
1950.2.6,【4】,<君莫笑我愛國狂\救濟遺族應解囊>,《中央日報》。
1950.3.8,<雕塑家蒲添生吳主席>。
1950.9.29.【4】,<鄭彥葉向總理銅像獻花>,《中央日報》。
1951.5.25.【5】,<蒲添生藝術報國塑建偉人銅像供萬眾瞻仰>,《中
央日報》。
1951.11.5,<國父銅像國校每校一座>,《國語日報》。
1951.11.5【3】,<全市國校設立國父銅像>,《中央日報》。
1952.10.2.【4】,<宜蘭風光宜蘭三角公園內之國父銅像>,《中央日報》。
1953.11.5.【3】,<台北市國校\塑國父銅像第一批十四校完成>,《中央日報》。
1954.10.7.【5】,<台南市中區\鑄成延平郡王銅像\定光復節揭幕>,《中央日報》。
1955.5.7.【5】,<鄭像標準朝服有鬚內政部已核定>,《中央日報》。
1964.11.6.【3】,<紀念國父九九誕辰省府大廈前面塑立國父銅像>,《中央日報》。
1964.11.12.【3】,<省府大廈前國父銅像\今晨揭幕>,《中央日報》。
1964.11.13.【3】,<省府國父銅像揭幕>,《中央日報》。
1965.8.10.【7】,<國父在法銅像現已翻鑄完成>,《中央日報》。
1965.9.15.【3】,<國父坐姿銅像昨恭迎至台北暫置故宮博物院供瞻仰
>,《中央日報》。
1966.2.16.【3】,<國父遺像及總統肖像\必須依照規定辦法懸掛>,《中央日報》。
1975.8.6.【1】,<塑建蔣公銅像內政部公佈應注意事項塑建標準有詳細
規定>,《中央日報》。
七、美術辭典
《The Encyclopedia Of Visual Art》,1988譯《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台灣大英百科公司。
《The Illustrated Library Of Art》,1989譯《世界藝術百科全書》,佳慶藝術圖書館。
《西洋美術辭典》,1991,雄獅藝術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