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明旺
Chen Ming-Wang
論文名稱: 立法院議事轉播之研究
An Analysis on the Broadcasting of Meeting Session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議事轉播立法院網際網路
英文關鍵詞: Televising Parliament, Legislative Yuan, Interne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立法院為中華民國最高民意機關,身負法案、預算,以及國家重要政策的審查等工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立法委員及立法院,本應受到社會大眾共同的尊敬,其作為本應具高度的莊嚴性。但從各項民意調查卻發現,民眾對立法委員的信任度卻很低。立法委員所審查的法案或是議案,也頻遭質疑涉及不當的利益輸送,讓立法委員連法案審查都很不到民眾的信賴。
      正因為立法委員及立法院得不到人民的信賴,而立委任期又受到《憲法》保障,除了因犯罪需受司法制裁外,在任期中即任表現得再差,除非是定期改選,讓選民以選票來汰換不適任的立委外,是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在任期中對不適任的國會議員作任何處罰。而第七屆立法院改選,執政的國民黨又在國會中大獲全勝,佔有立法院四分之三的席次,引來民間團體、在野立委擔心更無力制衡國民黨執政力量。
      在民意壓力下,立法院在2008 年2 月20 日實施第一階段議事轉播,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議事實況,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方式,針對議事轉播形成過程及現狀進行分析,並探討轉播未來改進方向。
      研究發現,立法院雖已開始對外轉播議事,但受限於經費、人員編制問題,只經由網際網路來傳送會議內容,沒有電視頻的傳播,其影響力仍不如媒體所製播的電視新聞。且執政黨立委以國會形象為由,阻擋立法院部分重要議程的轉播,更是讓轉播不完整。未來,若能協調取得專屬電視頻道轉播議事,增加議事內容的曝光,對國會形象的提昇,始有所助益,也能重建立法院及立法委員在人民心目中的可信度。

    Legislative Yuan,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examining budget, bill and crucial domestic policies, represents citizens’ opinions in Taiwan. Therefore, legislator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the public. However, according to various polls, public’s trust toward the legislators is really low. Moreover, even the bills which are examined by the legislators can’t get the trust from the public.
      Constitution protects legislators. Even if citizens don’t trust the legislators or the legislators’ performance is really bad in their position; except being sentenced because of crime behavior, citizens can’t do anything until re-election. Therefore, public called for a televising parliamen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public opinions, Legislative Yuan started televising parliament on Feb. 20th, 2008. Through the Internet, Legislative Yuan broadcasts its live parliament processes to the public.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process and situation of televising parliament by in-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s a general view of televising parliament now and possible method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Although Legislative Yuan has started televising parliament, its influence is not as huge as news stories on TV channels. The reason might be the limitation of broadcasting on the Internet, instead of on TV channels. Moreover, the ruling party blocked certain crucial parliament televising that makes the whole program
    incomplete. In the future, if the televising parliament can be broadcasted on TV channels, it will not only assist the public understand Legislative Yuan more, but also promote the image of parliament.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目錄 4 表目錄 7 圖目錄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8 第二節 主要民主國家國會議事轉播現況 1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7 一、 研究目的 17 二、 研究問題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介入理論 22 第二節 媒介再現 25 第三節 國會研究分析 28 一、 國會研究 28 二、 議事轉播研究分析 30 三、 立法院與新聞傳播 34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6 一、 深度訪談法 36 二、 參與觀察法 37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40 一、 研究範圍 40 二、 研究對象 40 三、 研究架構 42 第三節 研究過程 43 一、 實施 43 二、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三、 研究流程 4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立法院議事轉播與媒體新聞 46 一、 立法院議事轉播現況 46 二、 立法院媒體新聞實況 52 三、 議事轉播與媒體介入 58 第二節 立法院議事轉播與立法委員問政實況 63 一、 立法院議事轉播的功能與限制 63 二、 立法院議事轉播對立法委員問政的影響 65 第三節 立法院議事轉播未來可能發展 67 一、 立法院議事轉播的優點與缺點 67 二、 立法院議事轉播未來可能改進方向 7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3 一、立法院議事轉播內容選擇 73 二、立法院媒體採訪規則之研議 74 三、立法院議事轉播方式之研議 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6 一、人的限制 76 二、制度的限制 77 第三節 建議 78 一、 對立法院議事轉播內容的建議 78 二、 對立法院議事轉播方式的建議 79 三、 對立法院議事轉播宣傳的建議 .81 四、 對立法院議事轉播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82 參考文獻 83 表目錄 表2-1:主要民主國家議事轉播現況 16 表3-1:本研究訪談對象一覽表 41 圖目錄 圖3-1:研究架構圖 42 圖3-2:研究流程圖 45

    中文文獻
    〈一黨獨大的立法院更需全民監督〉。【社論】。(2008 年5 月3 日)。《自由時報》,第2版。
    〈立院議事轉播三台沒問題〉。《中國時報》。(1990 年12 月21 日)。第22版。
    〈學者評論立法院議事轉播之功能〉。《聯合報》。(1990 年11 且9 日)。第2版。
    Babbie, E.(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譯者:陳文俊)。台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4)。
    Flick, U.(2007)。《質性研究導論》(譯者: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台北:五南書局。(原著出版年:1995)
    Jorgensen, D.L.(1999)。《參與觀察法》(譯者:王昭正,朱瑞淵)。台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Luhmann, M.(2006)。《大眾媒體的實在》(譯者:胡育祥、陳逸淳)。台北: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McNair, B.(1997)。《政治播播學》(譯者:林文益)。台北:風雲論壇。(原著出版年1995)。
    內政部(2009 年11 月24 日)。〈2009 年貪腐印象指數我國進步至37 名〉。http://www.moi.gov.tw/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1&sn=3515。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08 年2 月21 日)。〈國會不透明,老百姓無法在家監督〉。http://www.ccw.org.tw/?p=94。
    王泰俐(2009)。〈八卦電視新聞的閱聽眾接受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第8 卷第2 期,頁3-36。
    台灣透明組織(2009)。〈法務部97年臺灣地區廉政指標民意調查第一次調查報告書〉。http://www.acp.moj.gov.tw/public/Attachment/8121512285186.pdf。
    立法院(1991)。〈立法院第1屆88會期第3次會議議事錄〉,頁8。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2000)。〈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67期院會記錄〉,頁62。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2001)。〈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53期院會記錄〉,頁73。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2008)。〈各國議事轉播制度考察報告〉。立法院,未出版。
    立法院(2008)。〈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54期朝野協商記錄〉,頁379-388。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公報第99卷32期委員會記錄〉,頁397。台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2010)。立法院資訊處業務簡介。
    http://www.ly.gov.tw/ly/01_introduce/0104_section/section_ver02/Units_02.jsp?ItemNO=01040600&Unit=32。
    立法院組織法(2009 修正)。
    朱真楷(2010 年4 月27 日)。〈陸生法初審效力攻防藍綠又衝突〉。《中國時報》,第A4版。
    江宜樺(2001)。〈民主政治的理性與非理性 (III)〉。《行政院國家科會委員會研究報告》,未出版。
    李仲維(2005 年11 月2 日)。〈陳水扁:任內不關電視台 政治力不應介入〉,《中央日報》,第2版。
    李宗衡(2004 年12 月2 日)。〈鴻海稱損害利益對記者3 千萬假扣押〉。《蘋果日報》,第A04版。
    李明宗(2008 年10 月1 日)。〈王金平:開放議事轉播方向不變〉。《中央通訊社》。http://nplnews.ly.gov.tw/index.jsp。
    李祖舜(2008 年7 月30 日)。〈明年初設電視頻道立院議事實況9 月網路直播〉。《聯合報》,第4版。
    李震山(2007)。〈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3 期,頁50-61。
    周育仁(2008)。〈立法院議事透明化再現曙光〉。《國政評論》。
    http://www.npf.org.tw/post/1/4570。
    周宛蓉(2009)。《台灣國會選制改革對政黨競爭形態的影響向地方型或全國化的選舉競爭》,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建邦(2009)。《現階段立法院黨團協商之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元輝(2006)。〈論「新聞自由」:理念與實踐的平行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94-2412-H-004-011,未出版。
    林水吉(2004)。〈修憲後我國國會功能及其未來走向〉。《通識研究集刊》,第5 期,頁83-100。
    林水波(2008)。〈馴服立法巨靈〉。《政策研究學報》,第8 期,頁1-12。
    政府資訊公開法(200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女性本土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鍾蔚文、邱承君、簡妙如(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世界〉,《新聞學研究》,第58 期,頁59-83。
    張勤(1991)。電視新聞。台北:三民書局。
    郭雅琳(2006)。〈我國電視台數位化人力資源分析之研究:以民視電視公司為例〉,《2006 中華決策科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刊》。中華決策科學學會。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体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德真(2006)。《媒體與政治的糾結:2000 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媒體角色之分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思穎(200811 月12 日)。〈扁為惡的幫兇? 邱毅生氣了: 絕對要讓「三立」關台!〉。見http://www.nownews.com/2008/11/21/11490-2368757.htm。
    曾偉明(1990)。《美國國會開放電視轉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瑞(2002)。〈國會的效能升級:談兩波立法院之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7 期,頁42-56。
    黃秀瑞(2008)。〈國會監督、立委表現與選舉課責〉。《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 期,頁161-69。
    黃維助(2005 年12 月19 日)。〈預算屆期未用 立院遷建沒了〉。《自由時報》,第A6 版。
    黃瀚儀(2006)。《台灣國會監督的發展:代議民主再思考》。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美德(1996)。《英國國會電視轉播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湘君、李明賢、王光慈、李順德、林新輝(2010 年1 月6 日)。〈美牛六部位禁進口立院修法三讀帶骨牛肉可進口〉。《聯合報》,第1 版。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政府資訊公開法與資訊隱私權保障〉,《傳播研究集刊》第3 集。
    劉文仕(2008)。《國會月刊》,第36 卷,第1期,頁67。

    劉惠卿(2009)。《電視播報選舉新聞之政黨偏差研究--從視覺呈現和報導語言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鳳珍(1997)。<國會研究評析>。《東吳政治學報》第7期,頁191-20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魏嘉怡(2008 年3 月23 日)。〈顧忠華:防國民黨走回專制馬責無旁貸〉。《自由時報》,第8版。
    顧忠華(2008)。〈國會監督與公民社會〉。《臺灣民主季刊》,第5 卷第1 期,頁181-189。

    英文文獻
    Baklin. J. M. (1999). How mass media simulate political transparency. Journal for Cultural Research,3,4,393-413.Yale University.
    Barnett S., & Gaber I. (1992). Committees on camera: MPs and lobby views on the effects of televising Commons select committees. Parliamentary Affairs, 45(3), 409-419.
    Beasley, B. (1998). Journalists' attitudes toward narrative writing.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0, 78-89.
    Bird, E. (2000). Audience demands in a murderous market: Tabloidization in U.S. Televisionnews. in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 over Media Standards, 213-228,C.Sparks & Tulloch(Eds.),N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Bogdan, R. C., & Biklen, S. K.(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ucy, & Erik P., & D'Angelo, & Paul. (2004). Democratic Realism, Neoconservativism, and the Normative Underpinning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haffee, S. H., & Hochheimer, J. L. (1985). The beginning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rigins of the "limited effects" model. In E. M.
    Rogers, & F. Balle (Eds.), The Media Revolution in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 267-296. Norwood, NJ: Ablex.
    Chong, S. Y., & Han, T. J., & Lim, L. Q., & Tan, X. L. (2006). Media Interusion or Development Journalism?Framing The 2006 Singapore General Elec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ook.E.T.,(1986). House Members as Newsmakers: The Effects of Televising Congres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11, 203-226.
    Epstein, E. J. (1975). Between Fact and Fiction: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ranklin. B. (1989). Televising Legisla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irsch. P. M. (1977). Occup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 models in mass media research: Toward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In P. M. Hirsch, et al. (Ed.),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13-42. Beverly Hills: Sage.
    Liner. W. (1987).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The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Paradox.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7:7,342.
    Larson. S. G. (1988). The President and Congress in the Media.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99, 64-74 .
    Lina, A. (2002). Television News and Political Partisanship in Latin America,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5(3), 571-588.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affner. B. F. (2006). Local News Coverage and the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the U.S. Hous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31,491-511.
    Patterson, S. C., & Gerhard L. (1979). Comparing Legislatur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orter. J. (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 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 Sage.
    Prior. M. (2006). The Incumbent in the Living Room: The Rise of Television and the Incumbency Advantage in U.S. House Election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 68:657-673. Cambridge University.
    Putnam. R. D. (1995).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4,664-683.
    Rogers, E. 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Simon & Schuster:New York.
    Ryle. M. (1991). Televising The 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ary Affair.44:185-207.
    Sigal, L. V.(1973). Reporters and Officials─The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of Newsmaking. Lexington, Mass: Heath.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Ward, I. (1993), Media Intrus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Established Parties in Australia and Canada.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6, 3,477-506. Canadi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immer, R.D., & Joseph .R.D. (2006)Mass Media R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edworth.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