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思蘋
Chen, Si-Ping
論文名稱: 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The Use of Mind Mapping in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Composition Education
指導教授: 謝佳玲
Hsieh, Chia-Ling
朱我芯
Chu, Wo-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心智圖對外華語教學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mind mapp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心智圖融入對外華語寫作教學是否對學習者之寫作興趣及寫作能力有所提升。本研究主要採取行動研究法,以9位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於15週正式語言課程中,進行5次與正式課程結合之心智圖融入寫作之實驗教學。實驗進行期間所運用之研究工具以質化資料為主,輔以量化工具客觀印證研究結果。歷程中所使用的量化工具為「寫作興趣量表」與「作文評定量表」;質化部分的資料則包括教學省思札記、學生作品分析、訪談紀錄等。以上資料經由彙整、分析後,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寫作興趣量表」所得之總分有顯著提升,證實寫作前藉由心智圖構思、選材,確實能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與焦慮感,提升其寫作興趣。
    二、學生參與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後,於「作文評定量表」所得之總分及「標點及文字」、「詞彙及語法」、「內容思想」、「組織結構」等四個向度之分數皆有顯著提升。
    三、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教師與學生可將每次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提出討論,經由反思,於下一次的課程中修正教學方案。
    四、通過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而逐步修正的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之策略(流程),有助於掌握參與本研究學生的寫作過程及需求,以提供適切的協助。
    五、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但心智繪圖的品質與寫作能力並不是絕對相關的,有些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畫心智圖也能 寫出不錯的文章。
    最後,筆者者綜合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using Chinese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mind mapping can increase a learner’s interest in writing and writing ability. The primary method of this study was action research. Nine Chinese learners subjects were involved in a 15-week formal language course, during which mind mapping writing experim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class, were conducted five times. The main research tool used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was qualitative data; secondari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objectively proved with quantitative tools. The quantitative tools us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were a Writing Interest Questionnaire and Composition Assessment Form. Qualitative data included teaching journals, analysis of student work, and interview records. After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compil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 After participating in Chinese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mind mapping,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ir Writing Interest Questionnaires. It proved that mind mapping before writing could reduce fear and anxiety, and increase a student’s interest in writing.
    (b) After participating in Chinese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mind mapping,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ir Composition Assessment Forms, in these four dimensions: punctuation and character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content/concept,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 Through the cyclical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able to discuss and any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Chinese Composition with Mind Mapping classes. After reflecting on these problems, the curriculum for the next class could be adjusted and improved.
    (d) The cyclical method of progressive correction used in Chinese writing instruction with mind mapping is a useful strategy (process) for understanding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needs of the study participan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most appropriate assistance to them.
    (e) The use of mind mapping in Chinese writing instruction brought upon positive learning results amongst students. But the quality of the mind mapping and writing skill are not absolutely related. Some highly-skilled students can compose fairly well without drawing mind maps.
    Final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pose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which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一、心智圖法 6 二、寫作能力 8 三、寫作興趣 9 四、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 9 第四節 本文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心智圖法的理論基礎 11 一、心智圖與大腦功能結構的關係 11 二、訊息處理與記憶 14 三、思考的類別 16 四、小結 17 第二節 心智圖法的意涵與規則 18 一、心智圖法的意涵 18 二、心智圖法的繪製規則 19 三、心智圖法運用於寫作應注意之規則 20 四、心智圖法與概念構圖之異同 22 五、小結 25 第三節 心智圖法結合寫作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寫作歷程理論 33 一、Hayes與Flower(1981)的寫作歷程模式 34 二、對Hayes與Flower(1981)寫作歷程模式的批判 36 三、Hayes(1996)修正後的寫作歷程模式 38 四、小結 43 第五節 第一語言寫作與第二語言寫作 44 一、第一語言寫作與二語寫作之異同 44 二、小結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49 一、實務反省的行動研究 49 二、批判解放的行動研究 50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2 一、準備階段 53 二、研究進行階段 55 三、分析與評鑑階段 58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研究參與者 58 一、研究場域 58 二、研究參與者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一、量化部分 62 二、質化部分 63 第四章 研究歷程及結果分析 65 第一節 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對寫作興趣之影響 65 第二節 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對寫作能力之影響 68 一、作文評定量表之評分方式 68 二、寫作能力表現前測與後測之差異 68 第三節 心智圖融入寫作教學課程之實施過程與學生作品分析 70 第四節 本研究半結構性訪談結果分析 120 一、對心智圖的喜好及所持態度 120 二、需要加強練習及易產生挫折感的部分 120 三、心智繪圖成就感提升寫作興趣 121 四、個別輔導的重要 121 第五節 問題發現與教學建議 121 一、問題與發現 122 二、教學建議 123 第五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29 第二節 心智圖法與寫作之間的正向關聯 132 一、釐清創作思路,適當選材布局 132 二、擴展文章廣度,深化文章內容 132 三、整合新舊知識,提升學習成效 133 四、降低寫作焦慮,克服寫作恐懼 13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34 一、研究限制 134 二、後續展望 134 參考文獻 137 附錄一:心智圖教學簡報 143 附錄二:研究同意書 147 附錄三:寫作興趣量表 (一) 148 附錄四:寫作興趣量表 (二) 150 附錄五:作文評定量表 152 附錄六:學生第一至第五次的心智圖作品(以S2及S6為例) 154 附錄七:訪談大綱與訪談內容 15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萬清(1991)。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
    王文宇、文秋芳(2002)。母語思維與二語寫作 ─ 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5(4),64-68。
    王瑀(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縣。
    王春苹(2007)。心智繪圖在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王開府(2008)。心智圖與概念模組在語文閱讀與寫作思考教學之運用,國文學報,43,263-296。
    王翌蘋(2009)。自我調整策略發展寫作教學與概念圖寫作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寫作自我調整、寫作表現與寫作動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王怡蘋(2011)。心智圖融入國中三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台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1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俊菊,楊凱(2014)主編。二語寫作過程研究。山東:山東大學。
    方鄒珍(2007)。創作性戲劇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寫作能力、寫作興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朱侃如(譯)(1997)。Diane K. Osbon著。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
    余民寧(2003)。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Jean Mc Niff & Pamela Lomax &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 ── 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
    吳雅嵐(2010)。心智繪圖融入寫作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寫作能力與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吳慧瑛(2012)。心智繪圖在國小學生寫作表現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李漢偉(1996)。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復文。
    李素卿(譯)(1999)。Thomas L. Good & Jere Brophy著。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欣蓉譯(2005)。 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 De Vitis & Marcia Modlo著。 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台北:遠流。
    李曉琪主編(2006)。對外漢語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宜蓁(2012)。讀報結合心智圖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寫作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雄市。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文津。
    何琦瑜、吳毓珍(2007)。教出寫作力。台北:天下雜誌。
    呂婉榕(2011)。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語文創造力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呂美香(2011)。運用心智繪圖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與寫作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林秀娥(2006)。心智繪圖在國小五年級記敘文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岳修平(譯)(2006)。E. D. Gagné, W. Yekovich, & F.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 ── 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周妙貞(譯)(2015)。Hashiasako著。最可愛的描摹畫畫練習帖。台北:邦聯。
    洪蘭(譯)(1995)。Henry Gleitman著。心理學。台北:遠流。
    洪蘭(譯)(2004)。Larry R. Squire & Eric R. Kandel著。透視記憶(第二版)。台北:遠流。
    洪蘭(譯)(2017)。John. Medina著。大腦當家(第二版)。台北:遠流。
    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凃珠瑤(2014)。心智圖法融入國三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台北市。
    徐子亮、吳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易新(譯)(2007)。Tony. Buzan & Barry. Buzan著。心智圖聖經。台北:耶魯。
    孫鑫、趙永青(2008)。英漢寫作過程和結果對比 ─ 對四名大學生的個案研究。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3,9-15。
    孫易新(2015)。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台北:商周。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張德鑫(2000)。對外漢語教學:回眸與思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陸儉明(2005)。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題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陳滿銘(2007)。新編作文教學指導。台北:萬卷樓。
    陳素宜、孫易新(合譯)(2007)。Tony. Buzan著。心智魔法師。台北:耶魯。
    陳資璧、盧慈葦(2010)。你的第一本心智圖操作書。台北:耶魯。
    陳鈺方(2015)。心智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取材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台中市。
    陳明瑩(2017)。運用同儕互評及引導策略於平板電腦對國小學生寫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市。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 ─ 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莊雅茹(1996)。CAL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視聽教育月刊,
    38(2),9-16。
    常雅珍(2003)。初學作文新妙方:「觀察學習 + 心智圖」。高雄:復文。
    崔剛導讀(2007)。Jessica Williams著。第二語言與外語寫作教學。北京:世界圖書。
    曹嘉華(2013)。心智繪圖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敘事類記敘文寫作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連雪雅(譯)(2015)。插畫隨行本。Color drops著。台北:三采。
    黃郁婷(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寫作系統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童丹萍(2004)。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楊俐(2004)。過程寫作的實踐與理論。世界漢語教學,67,90-99。
    楊明哲(2012)。運用心智圖融入國小學童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台中市龍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所,嘉義縣。
    趙金婷(1992)。國小學童寫作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新北市:桂冠。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鄭琇方(2006)。心智圖法作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與寫作興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
    歐陽菁菁(2012)。心智圖法融入國小六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劉又榛(2012)。心智圖運用在國小四年級學生中文記敘文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新竹市。
    賴慶雄、楊慧文(2002)。作文新題型。新北市:螢火蟲。
    盧季紅(2008)。心智繪圖教學及其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鍾沛君譯(2016)。Michael S. Gazzaniga著。切開左右腦:葛詹尼加的腦科學人生。台北:貓頭鷹。
    蕭雲菁譯(2006)。William Reed著。心智圖筆記術。台中:晨星。
    蕭雲菁譯(2007)。片岡俊行著。心智圖練習簿。台中:晨星。
    羅青松(2002)。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貳、西文部分
    Bizzel, P. (1986). Composing process: An overview. In A.R. Petrosky and D.Bartholomae (Eds.),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zan, T. (2001). Use your head. London: BBC.
    Buzan, T., & Buzan, B. (2010). The mind map book: 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New York: Plume.
    Cooper, M. M. (1986). The ecology of writing. College English, 48(1), 364-375.
    Cumming, A. (1986). Intentional learning as a principle for ESL writing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TESL Canadian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86(1), pp. 69-83.
    Cumming, A. (1989). 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Learning, 39(1), pp. 81-141.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leitman, H. (1995), Psych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Heron, J. (1988). Validity in co-operative inquiry. In P.Reason (Ed.), Human inquiry in action: Developments in new paradigm research, pp. 40-59.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umes, A. (1983). Research on the composing proces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2), 201-216.
    Johns, Ann M. (1997). L1 Composition theorie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theories of L2 compos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Edited by Barbara Kro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4-36.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2) (Eds.),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2nd edition).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hudhair, N. K. (2016). The impact of applying mind mapping technique as a pre- writing tool on EFL College students in essay writing. J. Of College Of Women, 27(1), pp. 426-436.
    Novak, J. D.,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hman, D. G. (1965). Pre- writing: The stage of discover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College Composition Communication, 32, 365-367.
    Roth, W. M., & Roychoudhury, A. (1993). The concept map as a tool for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 Microanalysis of high school physics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 503- 534.
    Ruddel, R. B., & Boyle, O. F. (1989). A study of cognitive mapping as a means to improve summariz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29, 12-22.
    Sage, N. A. & Kindermann, T. A. (1999). Peer networks, behavior contingencies, and children’ s engagement in the classroom.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45 (1), 143-171.
    Scardamalia, M. & Bereiter, C. (1986). Writing. In R. F. Dillon & R. J. Sternberg (Ed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pp. 59-81).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Inc.
    Schmitt, B., Tavassoli, N., & Millard, R. (1993). Memory for print ads: Understanding relations among brand name, copy, and picture.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55-81.
    Silva, T. (199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nature of L2 writing: The ESL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TESOL Quarterly, 1993(27), pp. 657-677.
    Stipek, D. J., & Daniels, D. H. (1988). Declining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 conseuence of changes in the child or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352-356.
    Weigle, S. C. (2002). Assessing writ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nter, R. (1996). Som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conduct of action research. In Ortrun Zuber-Skerritt (Ed.),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pp. 13-27. London: Falmer Press.
    Young, D. J. (1991) Creating a low- 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 pp. 426-43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