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心愷 Shin Kai Chang |
---|---|
論文名稱: |
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 The cultural paradigm and common sense enlightened by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Ming and Chin dynasty |
指導教授: |
王爾敏
Wang, Erh-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5 |
中文關鍵詞: | 明清時代 、蒙學教育 、文化典範 、應世智能 |
英文關鍵詞: | Ming and Chin dynasty, elementary education, cultural paradigm, common sen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古代主張「蒙以養正」,強調當兒童智慧萌發之際,應及時施以教育啟迪兒童,使之健全成長。因此,古代小學教育又稱為「蒙學」,顧名思義即啟蒙之學。它既是學校教育,也可能是家庭教育,或是化民成俗的社會教育,學習的內容與就學的時間,都相當多元有彈性,涉及到社會生活多個領域,影響極為廣泛。
「蒙學」研究範圍的界定,就教育目標而言,它首重道德陶冶,強調行為舉止的規範。在課程的安排上,以識字、習字為起點,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習得一些經史、文學、名物的簡單知識,粗具一些文化素養。其後,或更進一步接受較高層次的經館、書院、官學教育,參加科舉考試;或不再繼續進學,即步入社會謀生自立。針對後者的需求,蒙學教育也擔負有培養應世智能的任務。所謂應世智能,包括各行各業常用的文字,基本的算術能力,以及正確的職業態度與待人處世的人情世故等。總之,蒙學教育是針對兒童「習業」或「應舉」的不同需求而施行的基礎教育。明清時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教育和科舉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義學、社學、私塾等蒙學機構,形式之多樣,設置之普遍,與教材編寫種類之豐富、數量之眾多,都遠遠超過從前各代,堪稱為蒙學教育的黃金時代。
中國傳統蒙學教育存在久遠,影響廣泛,以蒙學教材而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至今仍是童蒙朗朗上口的韻文;明清以來的《昔時賢文》、《幼學瓊林》至今仍「人生智慧」、「傳統精華」的訴求普遍遍流通。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著重探討蒙學施教的兩項重要領域-文化典範的傳佈與應世知能的傳習,兼顧理論理想與實際施教,希望透過此一研究,能夠較完整地呈出明清時代蒙學教育的內涵與方法,並由此反出庶民生活的文化風貌。
徵引書目
一、文獻典籍
唐.李瀚撰,徐子光注,《蒙求集註》,《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民71。
宋.容邁,《容齋隨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45。
宋.袁釆,《袁氏世範》,台北,《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宋.黃繼善,《史學提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民84。
明.張鹵,《皇明制書》,萬曆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8。
明.胡廣等修,《明太祖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55。
明.顧秉謙等修,《明神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55。
明.楊世埼等修,《明宣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73。
明.陳子龍、徐孚遠、宋徵璧編,《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民53。
明.柯劭忞撰,《新元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5。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8。
明.王廷相,《王廷相哲學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何心隱,《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61。
明.蕭良友纂輯,楊臣諍增訂《龍文鞭影》,台北,弘道書局,民6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民65。
明.田汝成,《委巷叢談》,筆記小說大觀38編,台北,新興書局,第4冊,民74。
明.龐少鵬撰,《龐氏家訓》,《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明.姚舜牧著,《藥言》,《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明.許相卿撰,《許雲村貽謀》,《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明.黃佐,《小學古訓》,《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珍藏明刻本影印,1988。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71。
清.清代官修,《學政全書》,台北,廣文書局,民63。
清.清代官修,《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91。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館,出版年不詳。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四部叢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6。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民84。
清.唐鑑撰,《唐確慎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3。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四部備要.子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5。
清.丁禹生,《撫吳公牘》,台北,華文書局,據清光緒丁丑年刊本影印,民 57。
清.章實齋,《章實齋先生文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民57年。
清.余治,《得一錄》,台北,華文書局,據清同治八年得見齋刻本影印,民58。
清.納蘭常安著,筆記四編《宦遊筆記》(一),台北,廣文書局,民60。
清.鄭燮,《鄭板橋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
清.蒲松齡,《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唐彪,《父師善誘法》,台北,偉文圖書出版公司,民66。
清.褚人獲,《堅瓠集》,筆記小說大觀23編,台北,新興書局,民67。
清.胡澹菴原輯,錢慎齋增訂,《繪圖解人頤》,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9。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清.王筠,《教童子法》,《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清.張伯行纂,《養正類編》,《叢書集成新編》第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清.翟灝,《通俗編》,《叢書集成新編》第3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清.陳芳生,《訓蒙條例》,《叢書集成續編》第6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8。
清.崔學古,《幼訓》,《叢書集成續編》第6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8。
清.張伯行輯,夏錫疇錄,《課子隨筆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6。
清.劉鶚,《老殘游記》,台北,博遠出版社,民76。
清.石成金,《傳家寶》(上、下冊),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2。
清.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日.長澤規矩也編,《書言故事大全 君臣故事 日記故事大全 金壁故事 勸懲故事》,和刻本類3書集成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二、方志
《弘治八閩通志》,明,黃仲昭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弘治吳江志》,明,莫旦修,明弘治元年刊本,台北,學生書局,民76。
《萬曆嘉定縣志》,明,韓浚等修,萬曆33年刊本,台北,學生書局,民76。
《萬曆重修泉州府志》,明,陽思謙修,萬曆壬子年刊本,台北,學生書局,民76。
《福建省.建寧縣志》,民國,吳海清修,民8鉛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南10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6。
《浙江省.嘉善縣志》,清,江鋒青等修,清光緒18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59號,民58。
《浙江省.龍游縣志》,民國,余紹宋纂修,民國14年鉛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8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8。
《江西省.南昌文徵》,民國,魏元曠編輯,民24年重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10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8。
《湖北省.安陸縣志》,清,王履溓修,道光23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32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8。
《江蘇省.青浦縣志》,清,陳其元修,光緒3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1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8。
《江蘇省.興化縣新志》,明,萬曆19年手抄本影印,中國方志叢書,華中44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8。
《重修河南省.滑縣志》,民國,王蒲園等纂,民國21年鉛印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11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河北省.蠡縣志》,清,韓志超等修,清光緒2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21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河北省.灤州志》,清,楊文鼎、王大本等修,光緒2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22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陝西省.郃陽縣全志》,清,席奉乾修,乾隆3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24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陝西省.定遠廳志》,清,余修鳳等纂,光緒5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27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山東省.博興縣志》,清,周壬福修,道光20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37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山西省.長治縣志》,清,楊篤纂修,光緒20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40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山西省.榆社縣志》,清,王家坊纂,清光緒七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40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河北省.故城縣志》,清,丁燦等纂修。光緒11年修,民國10年重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49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5。
三、史料彙編
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篇),上海,中華書局,1957。
孟憲承、陳學恂、張瑞璠、周子美,《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台北,進學書局,民58。
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1。
曹思彬、林維熊、張至編,《廣州近百年教育史料》,廣州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3。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編,《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邱漢生、熊承滌,《南宋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高時良主編,《明代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李國鈞主編,《清代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尹德新主編,蔡春等編,《歷代教育筆記資料》(明代部分),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2。
尹德新主編,蔡春等編,《歷代教育筆記資料》(清代部分),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3。
《中國教育大系》編纂出版委員會,《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四、蒙書
佚名,《日用雜字》,文洽堂藏版,宣統元年重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佚名,《新刻眼前七言雜字》,省城以文堂藏板。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佚名,《小蒙童》(內附甲子),新抄崇本堂發兌。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邵彬儒,《新增一串珠雜字》,第七甫崇德堂。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佚名,《東園雜字》,出版地點時間不詳。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佚名,《繪圖婦孺三字書》,出版地點時間不詳。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小樓氏,《中華民國共和三字經》,共和書局,民國元年3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佚名,算法雜字撮要,(內附貴賤同分、異乘同除),狀元坊內太平新街,以文堂板,民國2年初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藏品。
佚名,《新三字經》。收於《大浦海下村翁氏藏書》冊21(下),現藏香港新界沙田中央圖書館。感謝王爾敏教授提供影印資料。
李廷機著,鄒聖脈訂,《妥註鑑略離句讀本》,上海,錦章書局,出版年不詳。感謝王爾敏教授提供資料。
喻岳衡主編,車萬育等著,《聲律啟蒙.時古類對》,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8。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便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歌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要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須知》,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喬桑、宋洪主編,《蒙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陸忠發、林家驪、江興祐注,《蒙學要覽》(全注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毛水清、梁楊主編,《中國傳統蒙學大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夏初、惠玲校譯,《配圖蒙學十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陸林輯校,《三字經輯刊》,合肥,安徽省教育出版社,1995。
王雪梅編注,《蒙學-啟蒙的課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佚名,《二十四孝圖說》,台北,力行書局,民71。
佚名,《繪圖注音.女兒經》,台北,力行書局,民71。
佚名,《昔時賢文註解》,新竹,竹林印書局,民79。
佚名,《改良居家必備.萬事不求人》,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0。
朱用純,《朱子治家格言》,台北,力行書局,民81。
佚名,《增廣昔時賢文》,新竹,竹林書局,民83。
《增補三字經》,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4年。
《國語註音.繪圖百家姓》,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4。
佚名,《人生必讀》,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4。
佚名,《千金譜》,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4。
佚名,《四言雜字.附七言雜字》,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6。
佚名,《訓蒙教兒經》,新竹,竹林印書局,民85。
程允升原本,石秉楠增輯,《幼學瓊林-新附十三經難字音註集集句應酬彙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7。
程允升原本,鄒聖脈增補,蔡東藩續增,《幼學故事瓊林》,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民81。
謝枋得選,王相註,《增補重訂千家詩註解》,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民81。
王蒂源譯註,《女兒經.小學韻語》,台北,漢威出版社,民82。
郭進明主編,《治家格言》,台北,漢威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五、近人論著
A.中文專書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附蒙學書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台中,東海大學,民60。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0。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
柳詒徵,《國史要義》,台北,中華書局,民60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
劉兆璸,《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66。
戴克瑜、唐建華主編,《類書的沿革》,成都,四川省圖書館學會編印,1981。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新華書店,1982。
毛禮銳、瞿菊農、邵鶴寧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李儼,《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民72。
馮友蘭,《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聯書店,1984。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5。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5。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民77。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6。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出版社,民78。
本社編輯部,《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上)(下) ,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6。
丘質堯主編,《惠州市教育志1800-1987》,惠州,惠城區地方志叢書,1988。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台北,谷風,民76。
李桂林主編,《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喬衛平、程培杰,《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舒新城,《我和教育》,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出版社,民79。
白戰存,《民國前的鄂東教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高時良著,《中國教育史綱》(古代之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喻本伐、熊賢君著,《中國教育發展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張隆華等編著,《中國語文教育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1991。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研究》, 台北,稻鄉出版社,民80。
陳毓賢,《洪業傳-季世儒者洪煨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81。
陳鶴琴,《我的半生》,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出版社,民82。
宋原放、李白堅、陳生錚著,《中外出版史》,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
熊明安、徐仲林、李定開主編,《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顧頡剛,《古史辨》,台北,藍燈文化,民82。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與政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朱筱新,《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民83。
潘德深,《中國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3。
張紹勛,《中國印刷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周山著,《村野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魯威著,《市井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林金樹,高壽仙,梁勇著,《中國明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熹著,《中國明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李路陽、畏冬著,《中國清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龐毅著,《中國清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雷嘯岑,《我的生活史》,中國現代自傳叢書,台北,龍文出版社,1994。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民84。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陳學恂主編,周德昌分卷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5。
程方平.畢誠,《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張海鵬、臧宏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論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龔書鐸主編,曹文柱、朱漢國副主編,《中國社會通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張福清編注,《女誡-婦女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李慶善,《中國人新論-從民諺看民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丁鋼主編,《近世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王炳照主編,吳霓、胡艷編寫,《中國古代私學與近代私立學校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6。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許瀛鑑,《中國印刷史論叢》, 台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司,1998。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館,1998。
B.中文論文
羅倫,〈明初教育制度之初步考察〉,《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1年第一期
李云芳,〈漢口私塾的演變〉,《武漢文史資料》,1983年第3輯(總輯21)。
李國鈞,〈明清數學教育的復興和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4年第3期。
李弘祺,〈傳統中國的歷史教育〉,《史學評論》第11期,台北,華世出版社,民75年1月。
呂達,〈元、明、清三代的社學考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胡昌智,〈由鑒戒式到演化式的歷史思想-一個中國近代史學結構變遷的初步觀察〉,《東海大學歷史學報》,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民75年12月。
劉子健,〈比《三字經》〉更早的南宋啟蒙書〉,《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民76年11月。
楊海儒輯,〈蒲松齡遺文《塾師四苦》《訓蒙訣》《卷堂文》〉,《文獻》1988年第4期,北京圖書館。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薀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7卷1期,民78年6月。
張士心,〈清末民初的私塾〉,《山西文史資料》第68集,1990年3月。
蘇尚耀,〈漢唐兒童讀什麼書-試談漢唐兩代的啟蒙教材〉,《國文天地》64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79年9月。
梁從誠,〈不重合的圈-從百科全書看中西文化〉,《國學今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杜石然,〈明代數學和明代社會〉,《國學今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
李國鈞,〈明清蒙學教育述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2年第1期。
熊秉真,〈好的開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近世家族與政治隴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研究院近史所,民81。
池小芳,〈明代社學興衰原因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王仲孚,〈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82。.
陳俊強,〈《十七史蒙求初探》-宋代童蒙教材研究之一〉《史耘》第1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年9月。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5月。
王爾敏,〈《酬世錦囊》之內涵及其適用之人際網絡〉,《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4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86年9月。
周策縱,〈我的發蒙:家教、私塾、小學〉,《傳記文學》第71卷第3期,民86年9月。
韓凝春,〈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
楊宇勛,〈《敘古千文》與宋代兒童歷史蒙書,〉,《歷史教育》半年刊,第2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7年12月。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8期,民86。
熊秉真,〈「中國近世幼兒史」的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通訊》,第8期。
熊秉真,〈中國近世兒童論述的浮現〉,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年6月。
傅春子,〈明清以來諺語格言之流衍與庶民倫理之陶鑄〉,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年6月。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年1月。
蘇雪林,〈憶童年〉,《聯合報.聯合副刊》,民88年2月10日。
C.外文論著
酒井忠夫,〈明代的 日用類書與 庶民教育〉,收於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 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3月。
小川嘉子〈清代 義學設立的 基盤〉,收於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 東京,國土社,昭和33年3月。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族塾的性格〉,《近代中國研究》第4輯。
多賀秋五郎,〈族譜 研究 資料篇〉,東京,東洋文庫,昭和35年3月。
孫伯醇、村松一彌,《清俗紀聞》,東京,平凡社,1994。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62.
Evelyn Sakakida Rawski,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 Michigan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