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玉娟 Lai, Yu-Juan |
---|---|
論文名稱: |
臺灣妖怪動態圖像創作表現研究 A Study for Motion Graphics Creation of Taiwan-Originated Bogy |
指導教授: |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3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妖怪 、動態圖像 、通訊貼圖 、通訊軟體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Originated Bogy, Motion Graphics, Sticker, Instant Messag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07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妖怪因長期遭遇外來文化衝擊,以及欠缺系譜化、圖像化梳理,以致取材困難,至今未能蓬勃發展。有鑒於此,本研究以傳承臺灣妖怪文化為理念,希望將臺灣民間傳說裡的妖怪進行圖像化的創作推廣,並以動態圖像的創作形式應用於LINE動態貼圖中,以期藉由LINE行動通訊平台提高臺灣妖怪之能見度。在文獻探討中,透過史料的爬梳,對妖怪文化起源、妖怪造型方法、動態圖像的動態表現技法及通訊貼圖發展趨勢進行通盤了解;在個案研究上,分析探討典範貼圖案例之構成要素及妖怪貼圖案例之題材類型與表現風格,彙整出可供參考之設計論點。而在創作流程規劃裡,首先進行臺灣妖怪文本分析的創作準備程序,從文本中拆解出臺灣妖怪之造型特徵、動作特徵及文本大意;而後根據妖怪文本解讀出之訊息,從臺灣特有種、地理環境及知識經驗三面向擬定出臺灣妖怪之原生造型,再輔以何觀州妖怪造型方法發展出一套臺灣妖怪的想像策略,最終達成臺灣妖怪動態貼圖創作目標。臺灣妖怪動態貼圖創作劃分為角色造型設計及動態表現設計,角色造型設計為根據造型特徵及想像策略之創作步驟來進行角色的繪製發想;動態表現設計則依據動作特徵及文本大意來進行貼圖的分鏡創作,並運用動態表現技法來進行分鏡間的轉換。從創作實證研究過程中可得出,以動態圖像作為創作表現形式,能將臺灣妖怪的多變形貌更具體、完整的呈現,打破靜態圖像之侷限性;臺灣妖怪想像策略之擬定,則輔助將發想過程轉譯成文字記錄,保留下學術研究上之參考價值,並推動實務創作的進展。而本研究選擇以LINE行動通訊軟體為傳播平台,藉由LINE動態貼圖來打造臺灣妖怪形象,也為臺灣妖怪提供了另一展示的場域。
Due to the long-term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al shock and lack of genealogical and graphic collection, to this day there is not much resource about Taiwan-Originated Bogy. In light of the above,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Taiwan-originated bogy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graphic creation of the bogies from Taiwanese folktales and applying them to LINE animated stickers in motion graphics format, in order to raise the publicity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via LINE and other mobile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it helps us know the origin of the culture of bogies, appearance design, technique of motion design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tickers. In the case study, we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elements of sample stickers, as well as genres and style of Taiwan-Originated Bogy stickers, which sum up the design idea for reference.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creation, firstly we prepare the text analysis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From the text, we speculate on the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their action features, and the main ideas of the text.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analysis, we sketch out the original shapes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from three aspects: endemic species in Taiw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Next, we come up with an imagining strategy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accompanied by Ho Kuan-chou’s outlooking design of bogies. Finally, we reach the goal of making animated stickers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Animated stickers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character design and motion design. Character design is developed to draw the characters based on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ining strategy. Motion design is developed to create stickers with storyboards based on action features and main ideas of the text, and represents the techniques of storyboar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creation, it concludes that motion graphics can present various appearances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in more substantial and complete forms, and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static images. The imagining strategy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is designed to assist in converting the thinking process into transcript, reserve value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for creation. We choose LINE as the platform in the study. LINE animated stickers build the image of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and provide Taiwan-originated bogies a stage to be shown.
Bobrov, L. H. (2018, February 5). Mobile Messaging App Map - February 2018.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9, from http://www.similarweb.com/blog/mobile-messaging-app-map-2018
Brekkevold, M. (2009, June 16). Octopus dance (image). Retrieved April 2, 2020, from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nkwill42/3658339290
Cameron, A. F. & Webster, J. (2005).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mer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stant messaging in the workpla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1), 85-103.
Deboravelasco (2016). Caritas pensando face (image).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9, from http://www.imagui.com/a/caritas-pensando-face-cKdAkAdnB
Frantz, M. (2003). Changing Over Time: The Future of Motion Graphics. Retrieved Sus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12-15 February 2007, Sharjah , United Arab Emirates (U.A.E.)
Krasner, J. (2008). Motion Graphic Design Applied History and Aesthetics.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LINE Corporation(2018年12月26日)。【LINE 2018年度回顧】原創貼圖榜又由貓系蟬聯冠軍、聊天室最愛功能之首是「設為公告」、LINE TODAY用戶最關心—選情專區、為災區祈福、看直播。2019年11月25日,取自:http://linecorp.com/zh-hant/pr/news/zh-hant/2018/2564
LINE Corporation(2019年10月23日)。LINE CONVERGE 2019秋季記者會-LINE攜手11家新夥伴,打造更便利有趣的數位生活,實現「Life on LINE」。2019年11月10日,取自:http://linecorp.com/zh-hant/pr/news/zh-hant/2019/2952
LINE STORE(2013年10月1日)。貼圖(圖片)。2019年10月15日,取自:http://store.line.me/
Ljube?i?, N., & Fi?er, D. (2016). A Global Analysis of Emoji Usage.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Web as Corpus Workshop, 82-89.
Nardi, B. A., Whittaker, S., and Bradner, E. (2000). Interaction and Outeraction: Instant Messaging in A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79-88.
Ogara, S. O., Koh, C. E., & Prybutok, V. R. (2014). Investigating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presence and user satisfaction with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6, 453-459.
Outlookxp(2017年3月27日)。豬哥石前景(圖片)。2020年4月13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豬哥石前景.jpg
TGO Magazine (2017, September 7). On the hill (image). Retrieved April 12, 2020, from http://www.tgomagazine.co.uk/skills/gear-skills/first-time-paramo-user-british-summer/
Vincent(2012年10月14日)。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 Design怎麼來?2019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medialand.tw/view_detail.aspx?no=6
Warner Bros (2017, October 25). The 15 Greatest Witch Movies of All Time (image). Retrieved April 3, 2020, from http://www.vulture.com/article/greatest-witch-movies-of-all-time.html
Wolf, Z. (2006, September 16). Whale shark Georgia aquarium (image). Retrieved April 2, 2020,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Whale_shark_Georgia_aquarium.jpg
Woolman, M. (2004). Motion Design : Moving Graphics for Television, Music Video, Cinema, and Digital Interfaces. Switzerland: RotoVision SA.
大國豐碑(2018年12月25日)。日本的妖怪文化是如何演變來的,為什麼能在世界舞台上經久不衰?2019年3月9日,取自:http://kknews.cc/zh-mo/culture/j5qjj6l.html
小松和?(2011)。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日本研究,第4期。
中野美代子(1989)。中國的妖怪(何彬譯)。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井上圓了(1914)。妖怪學講義錄:總論(蔡元培譯)。上海:商務印書館。
井村君江(2007)。妖精的歷史(王立言譯)。臺北:如果出版社。
戶田一康(2016)。日本妖怪100抄。臺北:日月文化出版。
方彩欣(2010)。擬像的真實~數位虛擬生物。2010數位內容學術研討論文集,2,437-440。
方彩欣(2015)。虛構混種生物圖像思維。美育雙月刊,203,79-95。
水木茂(2004)。世界妖怪事典(吳佩俞譯)。臺中:晨星。
片岡巖(1990)。臺灣風俗誌(陳金田譯)。臺北:眾文圖書。
王嘉玲(2019年9月2日)。傳統與創新:在臺灣文學中看見鬼怪。2019年3月18日,取自:http://mag.clab.org.tw/taiwan-literature-as-a-window-on-the-paranormal/
王曉微(2016)。銀髮族網路社群貼圖設計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設計創作在職專班。
可布魯的豆卡頻道(2014年10月21日)。封面相片(圖片)。2019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facebook.com/doca101/
台灣獼猴吱吱黨(2019年5月8日)。台灣獼猴生育季大蒐秘(圖片)。2020年4月12日,取自:http://vocus.cc/RockMonkey/5cd26021fd89780001c0e338
朱淳祺(2015)。探討Motion graphics之表現手法-以《翻轉高雄》動畫創作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1923)。生蕃傳說集。臺北:南天書局。
何敬堯(2017)。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臺北:聯經。
何敬堯(2019年4月1日)。台灣妖怪歷史悠久,從奇幻認識歷史。2019年3月19日,取自:http://prezi.com/fqpz1xhlme1r/1118/
何敬堯(2020)。妖怪臺灣:三百年山海述異記.怪譚奇夢卷。臺北:聯經。
何觀洲(1930)。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7,1347-1375。
呂佳穎(2014)。讓貓狗成為生活中的主角-豆卡頻道。ANIMALS,13,76。
李育璇(2014年11月7日)。LINE打造行動入口-聊天聊出大生意。2019年11月3日,取自:http://rufodao.qq.com/a/20180703/020892_2.htm
李思萱(2014)。動態圖像《Food Planet》之創作與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動畫藝術碩士班。
李進益、簡東源(總編輯)(2005)。花蓮縣民間文學集(二)。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李遠國、李黎鶴(2018年7月3日)。妖怪精魅圖鑒,談談另一個神秘的世界。2019年9月25日,取自:http://rufodao.qq.com/a/20180703/020892_2.htm
李劍國(2005)。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角斯(2014)。台灣妖怪地誌。臺北:角斯創意有限公司。
亞泥生態園區(2018年12月25日)。桂竹(圖片)。2020年4月10日,取自:http://accpark.org/plant.php?id=182
卓聖堂(2011)。以《山海經》應用在社會議題之圖像設計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指導組。
周易正(2015)。臺灣妖怪研究室報告。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林川夫(主編)(1990)。民俗臺灣。臺北:武陵。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臺北:五南。
林真蒂(2015)。LINE貼圖表達情緒認知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
林翌葦(2017)。不同世代對貼圖詮釋差異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
林雲鶯(2013)。奇幻文學的越界:《禁咒師》與《陰陽師》的孿生與變貌。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武光誠(2007)。日本神話圖解(蔡瑪莉譯)。臺北:城邦文化出版。
邱莉玲(2019年2月21日)。發展妖金經濟,空總成立全球首個妖怪學院。2019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221000369-260204?chdtv
邱顯貴(2008)。影響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意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8(1),1-20。
洪儷庭、郭挹芬(2004)。仿生人物在漫畫的視覺表現類型與分析。商業設計學報,8,283-292。
胡文煥(1994)。新刻山海經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胡惠君(2015)。察覺App使用者之心智模式—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為例。設計學報,20(2),25-42。
胡資敏(2018)。「食夢者」—動態圖像的敘事表達與影像節奏探討。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徐珮瑄(2016)。日本妖怪造型之審美偏好研究與創作。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翁鉅奇(2013)。動態圖像運用於3D電腦動畫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動畫藝術碩士班。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8年12月17日)。2018台灣網路報告。2019年11月5日,取自:http://report.twnic.tw/2018
高敬原(2019年4月24日)。台灣貼圖銷售達20億!LINE下一步瞄準角色授權,帶領創作者出海。2019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53039/line-sticker-strategy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8年3月28日)。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展。2019年3月18日,取自:http://popworld.cc/guide/1671/webView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3月)。百鬼夜行繪卷(圖片)。2019年5月21日,取自:http://lapis.nichibun.ac.jp/ema/Detail?tid=06&sid=01&did=01
張玉琳、李秋滿(2014)。以媒介豐富與社會臨場感理論探討LINE貼圖價值、流行涉入、網路外部性對虛擬社群意識與黏著度之影響。電子商務研究,12(4),419-449。
張草(2003年8月1日)。妖怪年代記:中國三千年妖怪興衰史,2019年4月5日,取自:http://www.geocities.ws/changchao/psi-monster0308.htm
張草(2005年8月)。鬼怪論-中日兩千年鬼怪盛衰考。誠品好讀,57,58-60。
張琴(2016)。試論網絡表情符號的意義轉向。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30-35。
曹筱玥、林小慧(2012)。想像力量表之編製。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1-37。
莊伯和(1986)。怪獸圖譜。雄獅美術,186,51-75。
許汝紘(2017)。百鬼夜行:妖魔起源。臺北:華滋出版。
許曄(2017年9月4日)。妖魔鬼怪,魑魅魍魎:中國的妖怪復活了嗎?2019年3月17日,取自:http://culture.ifeng.com/a/20170904/51869882_0.shtml
郭璞(1905)。山海經。名古屋:尾陽書肆文光堂。
陳文玲(2015)。以用戶需求與資訊處理能力之適配探討行動通訊軟體成功之因素。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陳佳妤(2019)。貼圖設計中動物擬人化之造形設計—以《單身叢林》Line貼圖設計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
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鳥山石燕(2008)。妖怪學圖解百魅夜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彭杏珠(2018年7月)。LINE是好友還是敵人?遠見,385,212-219。
黃志權(2011)。數位遊戲怪獸角色造形設計方法。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黃歆惠(2013)。網頁的動態圖像對使用者偏好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博物館首頁為例。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
楊馥瑜(2017)。非語言溝通的情緒感知於插圖表現—以line貼圖設計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研究所。
葉怡君(2006)。妖怪玩物誌。臺北:遠流。
葉揚斌(2017年3月)。妖怪列島的“妖怪學”。知中:一本讀懂!山海經特集,6,148-153。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2018年12月17日)。App年度使用行為分析。2019年11月5日,取自: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aspx?id=PPT1071217-1
廖翊如(2018)。臺灣大眾文化中的妖怪再現與生產。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廖曉慧(2015)。青少年LINE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國中生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翟灝(1958)。臺陽筆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北市立動物園(無日期)。梅花鹿(圖片)。2020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zoo.gov.tw/baike/detail.aspx?id=895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2016)。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臺北:奇異果文創。
劉子葳(2015)。妖怪動畫角色造型研究之創作。台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研究所。
劉曉峰(2013年12月29日)。中國妖怪行不行?2019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guoxue.com/?p=17251
劉曉峰(2016)。妖怪學研究。民間文化論壇,6,125-128。
數位時代(2013年9月30日)。表情經濟學~從ICQ、MSN到LINE,為什麼我們喜歡貼圖?2019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29473/BN-ARTICLE-29473
歐瑞福(2011)。生物之怪誕造型研究應用於角色插畫設計。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
蔡添財(2007年11月21日)。單雄性吳郭魚(圖片)。2020年4月11日,取自:http://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6609
鄭凱文(2015)。探討Motion graphics中2D動態視覺形變-以《This is Motion Graphics》動畫創作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
鄭雁菱(2017)。行動即時通訊軟體LINE 貼圖設計創作研究-以七?~八?年代流行歌手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蕭睿君(2009)。妖怪設計:如何為兒童設計妖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賴宛琳(2012年7月5日)。App「LINE」爆紅崛起!2019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402
賴治怡(2007年11月28日)。如何在紐約揚名立萬?2019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kleinerfisch.com/blog/2007/11/
謝地(2016)。《山海經》中古今妖怪藝術形象的分析及應用實踐。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魏陳斌(2013)。點的律動應用於動態圖像之創作與研究—以老子「道」的哲學思想為例。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
羅雯卉(2015)。LINE貼圖使用黏著度之因素探討。中原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蘇靜(2013)。知日.妖怪。北京: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