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曉玲
論文名稱: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生活方式太魯閣族水源部落國家政策市場經濟集團移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2下載:1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維生活動的轉變為核心,探討在維生活動改變下太魯閣族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以及變遷過程中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地的關係如何轉變。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為個案,選擇部落生活型態轉變中,具有顯著改變的具體項目為檢視對象,即物質層面—物質生活;社會層面--社會制度;精神層面—禮俗信仰,以了解太魯閣族在維生方式改變下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和意涵。
    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的生活方式,自傳統的游耕狩獵生活型態,經歷日治時代官方移住政策的施行,由山區遷居平地,形成移住定耕的生活型態,到了戰後,繼而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進入了市場經濟的生活型態。水源部落的生活方式在上述的變遷過程中,所呈現之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的關係具有以下特色:
    1. 人與地的關係
    傳統游耕狩獵時期的生活型態,族人高度依賴土地維生,人與地的關係緊密連結。之後在日本官方移住政策的推行下,族人的生活領域大幅縮小,各項以水田定耕為主的授產和教化措施的推展,使得人與地的關係開始逐漸鬆動。到了市場經濟時期,農業快速商品化,維生活動也轉向工業、服務業的型態,不再完全依賴土地維生,部落生活在生活方式在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不一致的情況下,人與地關係也日漸疏離。
    2. 人與人的關係
    游耕狩獵時期的太魯閣族部落,是一個結合緊密的共勞、共獵、共祭、共罪的血族團體,為維生活動的進行提供一個穩固而緊密的社會關係網絡,展現的是人與人互賴相依的關係。在日治官方移住政策的安排下,太魯閣族人進入了移住定耕時期的生活,國家體系的運作方式開始進入部落生活中,由數個社集中居住而形成的部落組織,因各自分屬不同血族而彼此分化,雖透過部落內通婚關係的發展開始逐步結合,但已不若過去緊密互賴。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後,維生方式的轉變使得各家戶、個人經濟都更加獨立自主,加上國家行政體系、基督教會等力量的介入,人與人的關係所呈現的是多元而複雜的型態。
    3. 地與地的關係
    游耕狩獵時期的生活,是一種封閉而自給自足的型態,與其他部落或部族間因土地競爭而關係緊張,通婚圈亦多侷限在同一部族內的鄰近部落,地與地之間的關係封閉而緊張。移住定耕時期,生活領域限於蕃人所要地內,與其他部落或部族間沒有過去激烈的領域競爭,敵對關係趨緩,而勞動出役和交易的機會,也使其與外界接觸範圍因此擴大,而此時期太魯閣族的部落經移住遷居已多分布於山麓地帶,交通距離的阻礙較小,通婚圈亦逐漸擴大,整體而言,地與地之間的關係已較過去緩和,但仍受侷限。進入市場經濟時期,經濟作物的生產銷售、外出從事非農工作成為主要的維生方式,部落與外界的接觸更形擴大,進而納入台灣甚至世界經濟體系之中,通婚的範圍也隨族人生活範圍的擴張更形擴大,民國60年以後的通婚圈便已遍及全台,顯示此時期地與地的關係已呈現開放而流動的型態。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在太魯閣族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中,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是促使維生方式改變的主因,而維生方式的改變也進而導致生活方式產生變化,所呈現的其實也就是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關係的變遷過程,亦即人與地的關係由緊密連結,到開始鬆動,進而日趨疏離過程,人與人的關係由互賴相依,經歷彼此分化,再多元複雜的過程,地與地的關係從封閉緊張,到受限趨緩,終至開放流動的過程。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探討 ‥‥‥‥‥‥‥‥‥‥‥‥‥‥‥∙0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研究架構 ‥‥‥‥‥‥‥‥‥‥‥‥‥‥‥∙0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07 第四節 研究區的選定與概況 ‥‥‥‥‥‥‥‥‥‥‥‥‥‥‥∙08 第二章 游耕狩獵時期的生活方式 ‥‥‥‥‥‥‥‥‥‥‥‥‥13 第一節 生活環境背景與維生方式 ‥‥‥‥‥‥‥‥‥‥‥‥‥13 第二節 物質生活‥‥‥‥‥‥‥‥‥‥‥‥‥‥‥‥‥‥‥‥‥20 第三節 社會制度‥‥‥‥‥‥‥‥‥‥‥‥‥‥‥‥‥‥‥‥‥23 第四節 禮俗信仰‥‥‥‥‥‥‥‥‥‥‥‥‥‥‥‥‥‥‥‥‥28 第五節 小結 ‥‥‥‥‥‥‥‥‥‥‥‥‥‥‥‥‥‥‥‥‥‥∙33 第三章 移耕定住時期的生活方式‥‥‥‥‥‥‥‥‥‥‥‥‥‥34 第一節 生活環境背景與維生方式‥‥‥‥‥‥‥‥‥‥‥‥‥‥35 第二節 物質生活‥‥‥‥‥‥‥‥‥‥‥‥‥‥‥‥‥‥‥‥‥45 第三節 社會制度‥‥‥‥‥‥‥‥‥‥‥‥‥‥‥‥‥‥‥‥‥47 第四節 禮俗信仰‥‥‥‥‥‥‥‥‥‥‥‥‥‥‥‥‥‥‥‥‥51 第五節 小結 ‥‥‥‥‥‥‥‥‥‥‥‥‥‥‥‥‥‥‥‥‥‥∙56 第四章 市場經濟時期的生活方式‥‥‥‥‥‥‥‥‥‥‥‥‥‥60 第一節 生活環境背景與維生方式‥‥‥‥‥‥‥‥‥‥‥‥‥‥60 第二節 物質生活‥‥‥‥‥‥‥‥‥‥‥‥‥‥‥‥‥‥‥‥‥73 第三節 社會制度‥‥‥‥‥‥‥‥‥‥‥‥‥‥‥‥‥‥‥‥‥76 第四節 禮俗信仰‥‥‥‥‥‥‥‥‥‥‥‥‥‥‥‥‥‥‥‥‥79 第五節 小結 ‥‥‥‥‥‥‥‥‥‥‥‥‥‥‥‥‥‥‥‥‥‥∙83 第五章 結論‥‥‥‥‥‥‥‥‥‥‥‥‥‥‥‥‥‥‥‥‥‥‥88 參考文獻 ‥‥‥‥‥‥‥‥‥‥‥‥‥‥‥‥‥‥‥‥‥‥‥‥91 附錄 ‥‥‥‥‥‥‥‥‥‥‥‥‥‥‥‥‥‥‥‥‥‥‥‥‥‥98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P.E. James,李旭旦譯
    1982 《地理學思想史》,台北:商務。
    千千岩助太郎
    1960 《臺灣高砂族の住家》,臺北:南天。
    小島由道,余萬居譯
    199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央氣象局
    《氣候資料年報》(1995-2001)臺北:中央氣象局。
    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
    2003 《還我族名-「太魯閣族」》,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王鑫主持
    1984 《太魯閣國家公園地理、地形及地質景觀》,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台灣省民政廳
    1980 《台灣省山胞經濟調查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93 《台灣省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南投 :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台灣省林務局
    1977 《木瓜林區經營理計畫》(實施期限:民國68年7月至78年6月)。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1971 《改善山胞生活》,台北: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台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4 《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花蓮縣、台東縣》,南投:台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1979 《臺灣區竹林消費與加工運銷調察報告書》,台北: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台灣教育會編
    1939 《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4 《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花蓮鳳林玉里關山新港地方調查區》,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8 《高砂族調查書》,台北:南天。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0 《高砂族の教育》,台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 《花蓮港廳警務要覽》,臺北:花蓮港廳警務課。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蕃地開發調查第一班
    《蕃人所要地調查書 花蓮港廳》,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萬煌譯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原名:「理蕃誌稿」),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研考會編
    1992 《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2005。
    佐山融吉
    1917 《紗績族調查報告書後篇》,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李亦園等
    1964 《南澳的泰雅人(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臺北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曜松等
    1991 《太魯閣國家公園動物相與海拔高度、植被之關係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徐國士主持
    1984 《太魯閣國家公園植物生態資源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馬騰嶽
    1998 《泰雅族文面圖譜》,台北:攝影天地雜誌社。
    鳥居龍藏,楊南郡譯註
    1996 《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
    許木柱
    1989 《太魯閣群泰雅人的文化與習俗》,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陳正祥
    1954 《台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陳玉峰
    1995 《台灣植被誌》第一卷,總論及植被帶概論,臺北市:玉山社。
    森丑之助
    1917 《台灣蕃族志》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游登良、呂光洋
    1989 《獸--太魯閣國家公園野生哺乳類動物資源》,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應貴
    2002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
    廖守臣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衛惠林等
    1972 《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泰雅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兆申
    1991 《台灣地區主要土類圖輯》,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藤井志津枝
    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集
    王長華
    1985 〈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變遷—以多納為例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p137-152。
    王學新、許守明
    1999 〈日治時代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勞動力之利用〉,《東台灣研究》4,p51。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1987 〈秀林鄉水源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收於《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石 磊
    1975 〈建和村卑南族的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p119-142。
    李坤木
    1984 〈台灣鹽薑外銷經濟分析〉,《農業金融論叢》12,p281-290。
    李朝賢
    1980 〈台灣生薑產銷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3,p57-76。
    余光弘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p91-901。
    林榮泉
    1987 〈泰雅族的成年禮及其功能〉,《民俗曲藝》46,p82-92。
    施添福、陳國川
    1987 〈國高中地理教育目標草案的整合性〉,收於《中華民國76年科技整合研究會論文集—我國人文社會教育科技整合的現況與展望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科際整合研討會,p235-241。
    洪敏麟
    1971 〈綜觀台灣山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演變的軌跡〉,《台灣文獻》22:3,p26-54。
    陳茂泰
    1973 〈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p11-32。
    陳憲明
    1986 〈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p103-142。
    黃士娟
    1998 〈日治時代台灣宗教政策下的神社建築〉,《史聯雜誌》33,p1-22。
    黃萬傳
    1996 〈檳榔產銷之農經問題〉,《農藥世界》143,p55-61。
    黃應貴
    1973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p35-55。
    1975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p85-95。
    廖守臣
    1977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p61-206。
    1978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下)〉,《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5,p81-212。
    潘朝陽
    1989 〈觀念論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p181-198。
    蔡錦堂
    2001 〈日治時代日本神道在台灣的傳播與侷限〉,《淡江史學》2,p141-153。
    衛惠林
    1965 〈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報》25/26,p71-87。
    蕭新煌
    1984 〈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臺灣銀行季刊》35:1,p126-161。
    (三)學位論文
    王嵩山
    1985 《鄒族政治制度研究—一個高山族聚落適應變遷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李守仁
    1993 《台灣地區竹產業與竹材市場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論。
    李敏慧
    1997 《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姜叡璟
    2003 《排灣族宗教變遷中的生活實踐:以安朔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論。
    胡曉俠
    1996 《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高文斌
    2003 《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論。
    張文傑
    1990 《排灣族與雅美族的農耕及生計適應—以士文村和朗島村為例》,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張旭宜
    1995 《台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張玓
    1991 《泰雅族北勢群山胞的生活空間—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為例》,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張峻嘉
    1987 《山村生計活動之變遷—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陳丁祥
    2003 《屏東縣瑪家鄉三合村的空間拼湊:原住民集體移駐與生活調適之動能論述》,國立高雄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黃正璋
    2000 《一個深山部落面對現代化處境的生存策略》,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論。
    葉爾建
    2004 《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劉猷盛
    2003 《太魯閣戰役後東賽德克群歌謠風格與其生活之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論。
    蔣文鵑
    2001 《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論。
    蔡迪清
    1999 《集團移住與宗教變遷對部落環境行動之影響--以太魯閣族三棧部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碩論。
    盧聖真
    1998 《泰雅族宗教變遷的地理意涵—以桃園縣復興鄉三光村為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羅永清
    2000 《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 : 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二、西文書目
    Boyd, D. J.
    2001 Life Without Pigs: Recent Subsistence Changes Among the Irakia Awa, Papua New Guinea. Human Ecology 29: 259-282.
    Henrich, Joseph
    1997 Market Incorporation,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Among the Machiguenga Indians of Peruvian Amazon. Human Ecology 25: 319-351.
    Putsche, Laura
    2000 A Reassessment of Resource Depletion, Market Dependency, and Culture Change on a Shipibo Reserve in the Peruvian Amazon. Human Ecology 28: 131-140.
    Santos, Ricardo V. et al.
    1997 Tapirs, Tractors, and Tapes: The Changing Economy and Ecology of Xavánte Indians of Central Brazil. Human Ecology 25: 545-566.
    Thomas-Slayter, Barbara and Bhatt Nina
    1994 Land, Livestock, and Livelihoods: Changing Dynamics if Gender ,Caste, Ethnicity in a Nepalese Village. Human Ecology 22: 469-498.
    三、地圖資料
    台灣地形圖(新城,昭和4年),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台灣蕃地地形圖(加禮宛,大正2年;社,大正4年;畢祿山,大正3年),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蕃務本署。
    花蓮港廳管內圖(昭和六年),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印製。
    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第三版(民國九十年),內政部出版。
    經建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二版(民國八十七年),內政部出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