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郁萱
Chan, Yu-Hsuan
論文名稱: 從Karl Mannheim世代概念探究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
Exploring the Identity and Actions of Anti-104 Curriculum Students through Karl Mannheim's Generational Concept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口試委員: 鄭英傑
Jheng, Ying-Jie
洪承宇
Hung, Cheng-Yu
陳志柔
Chen, Chih-Jou Jay
莊勝義
Chuang, Sheng-yih
卯靜儒
Mao, Chin-Ju
口試日期: 2024/01/18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1
中文關鍵詞: Mannheim世代反課綱學生反課綱微調學運
英文關鍵詞: Mannheim, Generation, Student of Anti-104 Curriculum, Anti-Curriculum Amendments Student Movement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26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5年反課綱學生運動是解嚴後首次由高中生主導的大規模學生運動,從2015年5月1日臺中一中學生抗議後,經歷學生串聯倡議期、學生運動高峰期及學生返校深耕期,期間教育部雖未廢除104課綱,但同意新舊版本教科書並行。後於2016年5月31日蔡英文政府廢止104課綱,學生獲得參與學校課程審議會的代表權,參與課綱的審議。
    支持及反對課綱微調,常被解讀為大中國史觀及臺灣史觀之爭。然而從過程黑箱、檢核小組成員代表性的程序正義,到微調內容所反映的意識型態,反課綱學生反對課綱微調原因不盡相同,難以單一原因解讀。因此本研究以Mannheim世代概念為研究框架切入瞭解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進而以世代位置將焦點放在歷史脈絡,關注歷時性的時代變遷如何影響反課綱學生展現出共時性的認同與行動,促成反課綱學運集體實踐,以及學運經驗如何影響反課綱學生往後的認同與行動。
    本研究採敘事探究取向,訪談四位參與反課綱學運學生,研究發現在「社運蓬勃的民主時代」下,太陽花學運引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隔年課綱微調議題與學生經驗相關,啟發反課綱學生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對「教育轉向本土化教育時代」及「處於校園學權萌芽的時代」所形成的生命經驗進行反思。在這些交織的時代變遷下,反課綱學生因其所處家庭及學校場域,形成各自相似卻又不同的生命經驗,從反對與經驗脫節的中國史、回憶並連結家族記憶、發展出支持多元史觀的「扎根生命的在地認同」;覺知或深化在校園及教育政策失聲處境形成「受迫無權的學生認同」。這些認同與增加中國史篇幅及未納入學生聲音的104課綱對立,並因其對民主與社群的想像,形成歸屬及責任感,激發學生集體實踐。除退回課綱訴求本身,反課綱學生期望透過學運展現學生主體性,重新定義自己的認同,包含學生身份與校園文化。

    The 2015 Anti-Curriculum Amendments Student Movement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student-led movement following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It began with a protest initiated by Taichung Firs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May 1, 2015. Progressing through three phases— the student initiative period, the peak of student movements, and the period where students return to school for in-depth exploration—the movement led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greeing to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new and old versions of textbooks, though it did not abolish the 104 curriculum. On May 31, 2016, the Tsai Ing-wen government officially abolished the 104 curriculum, granting students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review committee.
    Interpretations of support and opposition to the curriculum changes often focused on the clash between “Greater China” and “Taiwanes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 students’ multifaceted opposition stemmed from various reasons,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attribute the movement to a single cause. To delve into the identity and actions of anti-104 curriculum amendments students, this study employs Mannheim’s generation concept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examining how diachronic changes of the times influence synchronic identity and actions.
    Using a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e study interviewed four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anti-curricular student movement. In the “democratic era of vigorous social movements,”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drew students’ attention to social issues, and the subsequent curriculum amendments issue led them to reflect on their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era of education turning to localized education” and “the era of budding student rights.” Amid these intertwined changes, anti-curricular students developed similar yet distinct life experiences shaped by family and school contexts. They opposed a Chinese history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lives, seeking a “life-rooted local identity” supporting multipl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Simultaneously, they were conscious of issues overlooked in school and education policies, therefore forming an “oppressive and disenfranchised student identity.” These identities are shaped in opposition to the 104 curriculum which emphasizes Chinese history and excludes students’ voices. Their imagination of democracy and community cultivated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inspiring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student movement. In addition to the demands of revoking the curriculum, anti-curriculum students aimed to express their student subjectivity and redefine their identity, both as students and within campus cul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反課綱學運的過程與相關文獻10 第二節 MANNHEIM世代概念與討論31 第三節 反課綱學生於世代位置所共享的歷史46 第四節 認同與行動的意義 6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2 第一節 研究架構7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74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80 第四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84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90 第四章 四位反課綱世代學生生命故事94 第一節 小蕨的生命故事94 第二節 茉莉的生命故事111 第三節 玫瑰的生命故事130 第四節 葵葵的生命故事146 第五章 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討論與分析165 第一節 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165 第二節 從世代概念討論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 195 第三節 「再」從世代概念討論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204 第六章 結論與反思213 第一節 結論213 第二節 研究價值與反思218 參考文獻224 附錄一 臺灣教育領域世代概念 224 附錄二 1994 2018年教育政策與反課綱學生教育階段對照表 248 附錄三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250

    Castells, M.(2006)。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譯]。唐山。(原著出版於2002年)
    ETtoday政治中心(2014年2月6日)。民進黨執政6縣市拒新版歷史課綱,教部:選擇權是校方。ETtoday政治新聞。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40206/322391.htm
    Giddens, A.(2002)。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左岸。(原著出版於1984年)。
    TVBS(2015年8月3日)。吳思華不撤課綱,學生痛哭大罵「無恥部長」。TVBS新聞網。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610865
    TVBS(2015年8月3日)。對談前宣示,七學生代表:課綱解套無設限。TVBS新聞網。https://news.tvbs.com.tw/fun/610807
    Woodward, K.(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左岸。(原著出版於1997年)
    丁偉杰(2015年9月7日)。反黑箱課綱論壇到嘉市,談深化民主的公民力量。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13354
    三立新聞(2015年7月29日)。幕後金援操弄學生?蔡英文駁斥:洪秀柱參與扭曲事實。三立新聞。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7244&pagegroupid=13
    中區反課綱學生聯盟(2015年6月1日)。《中區反課綱學生聯盟》會議聲明。FB。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polit_00/14/02991.htm
    中國國民黨(2015年7月30日)。對反課綱聯盟的林同學燒炭輕生感到遺憾。FB。https://www.facebook.com/mykmt/posts/10153466922667973
    公民新聞(2015年4月22日)。台灣教授協會:「微調課綱與教科書選擇」座談會。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274069
    公視(2015年8月4日)。立院不開臨時會 反課綱學生:很失望。公視。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03203
    方志賢(2015年8月3日)。反課綱環島第11天,高雄人陪學生走。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3392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季刊,3(1),1-18。
    王士誠(2015)。反課綱,是在「管政治」嗎?--訪高雄市新莊高中杜昱慶。人本教育札記,313,18-21。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仲孚(2012)。高中歷史課程的修正能否寄望「12年國教」課綱。海峽評論,259,58-60。
    王仲孚(2015)。透視高中生反「課綱微調」的真相。海峽評論,297,62-65。
    王如哲、劉秀曦、楊正誠、李家宗(2020)。高等教育在危機之中:臺灣重要高教政策推動之現況、問題與對策分析。教育研究月刊,314,86-100。
    王怡蓁(2017)。新媒體社運行動者的主體性探討-以反黑箱課綱微調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王俊斌(2018)。網紅世代的自主學習:在展現自我與智慧學習之間。教育研究月刊,296,31-46。
    王俊榮(2019)。臺灣中學生服裝儀容規範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所。
    王彩鸝(2014年3月10日)。叫罵聲中,課綱案又癱。聯合晚報,A8版/焦點。
    王彩鸝(2015年3月9日)。高中課綱案教部要上訴吳思華:微調案照常在今年8月實施。聯合晚報,A8版/新聞ing。
    王捷(2015年9月8日)。反課綱論壇到台南,成大教授:一定要放棄大中國思想。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3453
    王淨瑩(2007)。臺東縣國小教師對體罰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動組織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5,1-22。
    王駿杰、蔡清華、蘇孟娟、王善嬿(2015年5月29日)。不滿洗腦式課綱,嘉中生問還要忍下去嗎?。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4589
    王麗雲、賴彥全(2018)。教育政治歧見之處理:由A. Gutmann民主教育觀點反思高中課綱微調爭議與出路。教育研究集刊,64(3),1-40。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2015年1月28日)。反黑箱課綱運動,不會因大選過後而停歇!。Facebook。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politics/20160128/785291/%E8%81%B2%E6%8F%B4%E5%8F%8D%E8%AA%B2%E7%B6%B1%E5%AD%B8%E7%94%9F%E3%80%80%E7%B6%A0%E5%A7%94%E4%B8%8B%E5%91%A8%E6%8F%90%E6%A1%88%E6%92%A4%E9%8A%B7%E5%BE%AE%E8%AA%BF%E8%AA%B2%E7%B6%B1?fbclid=IwAR1GfoPtdtysrXW8KPFaRjSfjqQUhlPqSx4jfPCfj6TJ7i-4-XUPdgVfgGQ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2015年7月11日)。各級官員,請回答我們的訴求。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7540991088&locale=zh_CN
    北區反課綱高校聯盟(2015年8月6日)。退場之後,持續深耕。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100067540991088/search/?q=%E5%8F%8D%E8%AA%B2%E7%B6%B1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4年2月10日)。【會後新聞稿】抗議高中課綱粗暴亂調,守護臺灣民主法治。https://www.tahr.org.tw/news/1341
    民主進步黨(2014年2月5日)。民主進步黨第十五屆第六十七次中常會新聞稿。Facebook。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20428/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6969
    民報(2015年7月18日)。反課綱學生再突襲,闖教育部噴漆「反洗腦」。民報。https://autos.yahoo.com.tw/news/-143216415.html
    朱則瑋(2015年6月3日)。羅東高中生發傳單,被學務主任嗆堵。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5801
    江昇鴻、郭文海(2014年2月28日)。老師飢餓28小時,抗議黑箱課綱。民視電視台。https://tw.news.yahoo.com/%E8%80%81%E5%B8%AB%E9%A3%A2%E9%A4%9328%E5%B0%8F%E6%99%82-%E6%8A%97%E8%AD%B0%E9%BB%91%E7%AE%B1%E8%AA%B2%E7%B6%B1-120535968.html
    自由時報(2015年4月21日)。柯文哲:法律問題未解決前,市府傾向維持原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293702
    自由時報(2015年7月30日)。唱生日快樂歌、燒冥紙,學生們送林冠華一程。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96149
    自由時報(2015年7月31日)。【圖輯、影片】反課綱學生占領教育部 一次看懂。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96245
    自由時報(2015年8月1日)。癱瘓教育部網站後,「匿名者」預告「這只是開始」。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97982
    自由時報(2015年8月3日)。反課綱學生與教育部座談會內容摘要。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99641
    自由時報(2015年8月5日)。颱風來襲撤不撤? 反課綱學生:最快6日決定。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02421
    自由時報(2016年4月23日)。民進黨回應學生,撤回爭議課綱是一貫立場。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73909
    自由時報(2016年4月29日)。撤回課綱微調,教育部:尊重表決結果。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80288
    何明修(2004a)。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33-80。
    何明修(2004b)。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臺灣社會學刊,33,175-200。
    佟振國、林曉雲、洪定宏(2015年6月3日)。埔里高工連署,上百學生、8師相挺。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5803
    吳仁捷、余衡、王冠仁、陳慰慈、吳柏軒、林曉雲、翁聿煌(2015年7月31日)。反黑箱課綱 高中生死諫// 林冠華生日燒炭,沉痛控訴:做對的事為何會被抓。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2622
    吳柏軒(2015年10月7日)。雙十反課綱 預告抗議新行動。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1459
    吳柏軒(2015年7月14日)。反黑箱課綱,學生衝國教署抗議。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97708
    吳柏軒(2015年7月27日)。反課綱街頭論壇,移師立法院/「逼學生衝進教育部 吳思華才是首謀」。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1403
    吳柏軒(2016年5月31日)。政院公告,黑箱微調課綱正式廢止!。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714514
    吳柏軒、王捷、何宗翰、陳文嬋(2015年07月06日)。《上街頭怒吼》高中生促撤黑箱課綱,擬升高抗爭。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95456
    吳柏軒、林惠琴(2015年8月4日)。吳思華拒絕暫緩課綱,學生跪哭:教育已死。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3651
    吳柏軒、林曉雲(2015年2月17日)。民團︰教部別當中國宣傳部。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56555
    吳柏軒、林曉雲(2015年7月30日)。林冠華遺願「退回課綱」,吳思華︰新舊併行。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95630
    吳柏軒、蘇孟娟、游蓓茹(2015年7月28日)。教部黑箱摸頭,反課綱學生遭「約談」。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1695
    吳胡熾(2012)。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吳清山(2018)。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36。
    吳象元(2015年7月23日)。「我在環島,我反黑箱課綱」高中生展開徒步環島,拜訪14縣市表達學生訴求。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059
    呂健吉(2015)。展望反課綱微調的新世代教育。師友月刊,579,1-4。
    李又如(2015年7月30日)。對於衝進教育部的孩子們,你真的了解他們嗎?新新聞。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15/07/30/why-these-students-oppose-to-textbook-adjustment/
    李仁淼(2016)。高中「課綱微調」之法律爭議--評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裁字第1379號裁定。月旦裁判時報,51,5-16。
    李昀修(2015)。抗爭,話說從頭一訪台中一中蘋果樹公社廖崇倫、劉家愷。人本教育札記,313,10-13。
    李昀修(2015年7月17日)。走上街頭抗爭「黑箱課綱」的中一中學生:經歷期中考、爸媽勸退...,我們還是要站出來!。人本教育札記精選。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3054
    李欣芳、林曉雲、吳柏軒(2015年7月22日)。推倒黑箱課綱//全國300校學生,今圍教部。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0017
    李俊淇、張芳榮、余思維(2015年8月1日)。反反課綱來踩場,學生飛拳,不滿統派唱《梅花》中指回嗆。蘋果日報,第A4版。
    李容萍、陳建志、吳柏軒 (2015年6月1日)。反黑箱課綱遊行,桃園高中生站出來。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5398
    李理(2010)。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為什麼再起波瀾。海峽評論,232,53-54。
    李逢堅、濮世緯(2014)。國中生學習者角色認同之研究:以台北市昇學國中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3(1),113-136。
    李寧修(2016)。政府資訊公開之法益權衡:2.0版?/最高行105判字225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307,94-97。
    沈育如(2014年3月1日)。反課綱微調5公民師飢餓靜坐。聯合報,AA4版/教育。
    沈育如(2015年3月7日)。抗獨史陣線,教部前抗議。聯合報,AA4版/教育。
    沈育如(2015年6月16日)。課綱爭議,吳思華:9月開學前釐清。聯合報,B4版/教育。
    周珮儀(1997)。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8,47-75。
    周祝瑛(2015)。後反課綱時代的省思。師友月刊,582,20-24。
    周敏鴻(2015年6月21日)。「反課綱微調,走出去」桃高聯盟商圈發傳單。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1017?fbclid=IwAR1iSJ3gDNBFMMtVCs0K-cK7t3WxNlLnOEQbOw81z8zRQggs2qMMFS8-7gQ
    林伯驊(2015年6月9日)。邀請台大歷史系教授開講嘉中嘉女辦講座,談課綱微調。聯合報,B3版/嘉義新聞。
    林志成(2015年7月22日)。《社會》反高中課綱微調,學生包圍教育部。中時新聞網,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7%A4%BE%E6%9C%83-%E5%8F%8D%E9%AB%98%E4%B8%AD%E8%AA%B2%E7%B6%B1%E5%BE%AE%E8%AA%BF-%E5%AD%B8%E7%94%9F%E5%8C%85%E5%9C%8D%E6%95%99%E8%82%B2%E9%83%A8-082612733.html
    林志成(2015年8月5日)。朱震王品蓁梁豔柔3人退出反課綱決策核心。中時新聞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805003743-260407?chdtv
    林志成、姚志平(2015年7月22日)。反高中課綱微調,學生包圍教育部。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722004226-260405?chdtv
    林秀姿(2015年5月9日)。課綱微調後,教部展高中新課本。聯合報,AA4版/教育。
    林良昇、蘇孟娟、林曉雲(2015年6月1日)。台中一中課綱座談// 不滿教長摸頭,學生嗆上街頭。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8044
    林怡廷(2015年8月4日)。那些「自己課綱自己救」的高中生。端傳媒,2021年2月10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3-taiwan-lesson1/
    林近(2015年6月4日)。反課綱遊行?武陵校長:參加社運就不需努力進武陵了。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38792
    林雨佑(2014年1月23日)。課綱微調去台灣化,民團要求撤換王曉波。雅虎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8%AA%B2%E7%B6%B1%E5%BE%AE%E8%AA%BF%E5%8E%BB%E5%8F%B0%E7%81%A3%E5%8C%96-%E6%B0%91%E5%9C%98%E8%A6%81%E6%B1%82%E6%92%A4%E6%8F%9B%E7%8E%8B%E6%9B%89%E6%B3%A2-052009217.html
    林雨佑(2016)。社會運動抗爭現場公民記者的身份及實踐–以反課綱微調事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林雨佑(2016年8月2日)。反課綱運動週年/陳建勳:沒有任何議題值得犧牲生命。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course-outline-adjustment-chen-jianxun
    林雨佑(2016年8月2日)。反課綱運動週年/凝視同伴的死亡。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course-outline-adjustment-death
    林健生、黃千容、賴世杰(2015年6月10日)。教長首場課綱座談,學生欲攔座車爆衝突。公視。https://news.pts.org.tw/article/299277
    林暐哲(2018)。高中歷史課綱爭議研究─以95歷史暫行綱要制定與101課綱微調事件為考察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林瑋豐(2015年7月22日)。反黑箱課綱微調,上百高中生包圍教育部。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58277
    林瑋豐(2015年7月30日)。反課綱林生曾在LINE群組預告:7月30日擋下課綱,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59313
    林曉雲(2014年2月11日)。反課綱去台灣化師生站出來。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3270
    林曉雲(2015年7月7日)。部長踹共,反課綱生衝教部被上銬。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95770
    林曉雲(2015年8月4日)。民調59.51%支持學生主張,反課綱生:貼近真實。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00169
    林曉雲(2015年8月4日)。全校協籲學生先撤,12年國教課綱才是真戰場。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00111
    林曉雲(2015年8月5日)。反黑箱課綱的,蹲前庭,挺吳思華的,政次接見。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02121
    林曉雲(2016年4月29日)。立院決議撤銷微調課綱,教部:已失效舊課綱無法自動恢復。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80509?fbclid=IwAR0D0PWGK2U9lRP0QBHdQfsB8bMPZdM_BQzkRxmgvlk4jvENsuIpurtdxvk
    林曉雲、王冠仁(2015年6月24日)。反課綱微調,中學生夜襲教育部潑紅漆抗議。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58465
    林曉雲、吳亮儀(2015年7月31日)。學生鼓譟轟下台,吳思華:我下台誰負責?。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96637
    林曉雲、吳亮儀(2015年7月31日)。學生鼓譟轟下台,吳思華:我下台誰負責?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96637
    林曉雲、吳柏軒(2015年7月24日)。學生襲教育部,吳思華堅持提告。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89483
    林曉雲、吳柏軒、姚介修(2015年7/23)。包圍教部夜宿,中學生怒吼反課綱洗腦。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0341
    林曉雲、梁珮綺(2015年6月18日)。學生號召 7月5日上街反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90370
    林曉雲、歐素美(2015年8月2日)。96立委參選人連署,挺學生反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3152
    林曉雲、蔡淑媛(2015年5月31日)。星火燎原// 逾百所高校,反黑箱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5138
    林曉雲、蔡穎、王冠仁(2015年7月23日)。反黑箱課綱學生夜衝教育部,占領部長室。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89126
    林曉慧、林國煌(2015年8月7日)。佔領教部廣場162小時,反課綱學生退場。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03460
    花孟璟(2015年8月13日)。環島反課綱,許冠澤拜訪花縣教育處遭拒。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6302
    邱顯雄(2010年9月27日)。雄女"襪禁革命"! 400學生連署。華視。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09/201009270571723.html
    金名(2015年8月6日)。蔣聖謙反課綱,指考上台大法律財經。Newtalk新聞。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5-08-06/63177
    侯雅齡(2018)。資優生安置集中好?或分散好?--來自學業自我概念發展觀點的思考。屏師特殊教育,16,10-18。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 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臺灣社會學,10,149-170。
    柯志恩、黃一庭(2010)。圖像優於文字?─N世代學生認知發展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93,15-23。
    洪秀柱(2015年7月13日)。蔡主席,請勿在校園操弄政治、拿課綱當鬥爭的工具!。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uChuPepper/posts/847962111959756/
    洪定宏、梁珮綺、蔡淑媛(2015年05月31日)。反黑箱課綱,南台灣學子不缺席。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5162
    洪定宏、梁珮綺、蔡淑媛(2015年5月31日)。反黑箱課綱,南台灣學子不缺席。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5162
    洪欣慈(2015年07月31日)。課綱召集人王曉波:要找就找我 求蔡英文放過孩子。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31000412-26012?chdtv
    洪美秀(2015年6月22日)。反黑箱課綱小組,新竹高中突襲宣傳。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56194
    洪銘國 (2018)。論余琛歷史意識理論兼論臺灣反課綱微調運動之批判精神。思與言,56(3),189-230。
    胡宥心、鄭宏斌、林庭瑤、丘采薇(2015年7月29日)。藍批學生「拿收據向綠報帳」 綠:只憑1千多元收據,指控民進黨收買學生,違背社會常識。聯合報,第A4版 / 要聞。
    胡清暉、王筑瑩(2015年7月25日)。反課綱脫序,教長:忍痛提告。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5000286-260501?chdtv
    胡湘帆(2015年8月10日)。反課綱行動的「世代撕裂」如何修補?。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29519
    徐秘康、余壽生、曾津衫(2015年6月2日)。中區反黑箱課綱會議,齊聚百年中一中。民視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8D%80%E5%8F%8D%E9%BB%91%E7%AE%B1%E8%AA%B2%E7%B6%B1%E6%9C%83%E8%AD%B0-%E9%BD%8A%E8%81%9A%E7%99%BE%E5%B9%B4%E4%B8%AD-%E4%B8%AD-000159480.html
    桃區高校聯盟(2016年2月18日)。2016年上半年度計畫。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photo.php?fbid=638599916296669&id=476378689185460&set=a.638599912963336&source=49&eav=AfboHYeasfZeq_bDszlm1IDIn7Bp_P7eIR32XYmVYyWNeOPRbxVU2HUURKpl5PooU3w&paipv=0
    涂予尹(2015)。論課綱微調爭議:從課綱的法律性質、訂定程序與國會監督談起。臺灣法學雜誌,273,1-10。
    高宛瑜(2015年8月1日)。柯:學生不過激,警就不驅離。聯合報,第A3版/焦點。
    張方遠(2013)。留下歷史的見證-《高中歷史課綱烽火錄》編輯弁言。海峽評論,266,73-74。
    張如慧(2006)。學校服裝儀容規定中之性別差異─潛在課程的觀點。課程與教學,9(4),35-49。
    張宇樑(2014)。由課程改革觀點與課綱發展原則談高中課綱微調之爭議。教育研究月刊,244,18-30。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茂桂(2014)。黑不黑箱有關係:從課綱修訂到服貿協議、審視臺灣民主問題。教育研究月刊,244,5-17。
    張瑞晨(2023)。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之認同形構:以2014反課綱微調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張筱笛、洪定宏(2015年7月8日)。7/10最後通牒!反課綱行動,升級體制外。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5906
    張錦弘(2015年5月7日)。107年學測指考 依新課綱命題。聯合報,AA4版/教育。
    張錦弘、沈育如(2015年8月29日)。課審會否決 課綱小組不納入學生。聯合報,第B4版/教育。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部。
    教育部(2002)。幼托整合方案規劃專案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2014年2月12日)。教育部課綱微調程序說明。即時新聞。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368F05F3729A040A
    教育部(2015年7月22日)。7月22日課綱陳情期能理性溝通。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15FBB0E472408389
    教育部(2015年7月24日)。教育部譴責反課綱民眾及學生違法行為,忍痛依法提告。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9598E29C7B04277
    梁珮綺(2015年9月28日)。反課綱種子王品蓁返校持續小革命。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9081
    梁珮綺、王榮祥(2015年7月12日)。《教部再不回應,反課綱學生恐升級抗爭》北高聯促官員表態,與民意站在一起。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7040
    梁珮綺、洪美秀、林曉雲、盧姮倩(2015年6月3日)。北區反課綱聯盟,建中、竹中、中和高中扮領頭羊。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5800
    梁珮綺、翁聿煌、王駿杰(2015年5月29日)。反黑箱課綱怒火,延燒北中南高中。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4575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及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27-41。
    許殷宏(1998)。紀登斯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0,93-112。
    許雅筑、李昭安(2014年2月22日)。開議首日在野抗議課綱,立院空轉半天藍委熊抱、壓制台聯立委 江揆才能上台施政報告。聯合報,A4版/要聞。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遠流:臺北市。
    郭武平、陳柏州(2015)。反課綱事件我思我見。師友月刊,582,36-38。
    郭逸君(2015年04月24日)。高中課綱採舊版 議員促行文教部。聯合報,B2版/北市綜合新聞。
    陳心怡、龎寶宏、唐宜楨(2015)。客家青少年族群認同研究。聯大學報, 12(2) ,89-104。
    陳文富、蕭銘雄(2020)。青少年使用行動社群App對其自我認同與人際親密能力影響之研究。創新與管理,16(1),1-41。
    陳伯璋(1999年5月26日)。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及理念分析[論文發表]。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陳沂庭(2014年1月29日)。教育部新課綱,賴清德指示南市拒用。中央廣播電台。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5%99%E8%82%B2%E9%83%A8%E6%96%B0%E8%AA%B2%E7%B6%B1%E8%B3%B4%E6%B8%85%E5%BE%B7%E6%8C%87%E7%A4%BA%E5%8D%97%E5%B8%82%E6%8B%92%E7%94%A8-092300929.html
    陳沂庭(2014年1月29日)。教育部新課綱,賴清德指示南市拒用。雅虎新聞。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5%99%E8%82%B2%E9%83%A8%E6%96%B0%E8%AA%B2%E7%B6%B1-%E8%B3%B4%E6%B8%85%E5%BE%B7%E6%8C%87%E7%A4%BA%E5%8D%97%E5%B8%82%E6%8B%92%E7%94%A8-092300929.html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怡君(2023)。原住民青年自我認同的發展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陳怡靜(2014年03月10日)。140學者連署,促撤黑箱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60784
    陳俊廷(2015年6月13日)。教育部不教,我們自己教!高市反課綱:要求教育部長道歉。民報。https://tw.news.yahoo.com/-113106315.html
    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師大書苑。
    陳建仲(2015年9月)。從反課綱抗爭看台灣的青年世代。觀察雜誌, http://old.observer-taipei.com/www.observer-taipei.com/article7d98.html?id=814
    陳玲芳(2007)。國中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陳美華 (2015) 。「自願」作為政治修辭—課綱微調的慰安婦爭議。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3,38。
    陳美璊 (2016) 。一個教育工作者眼中之「課綱微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190-194。
    陳庭旭(2015年7月5日)。高中生反黑箱課綱,要求教長對話。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33634
    陳海德(2015年7年26日)。反課綱夜襲省思,誰狠心搬開了台灣民主的肥皂箱?。自由時報,第A15版/民意論壇
    陳淑敏(2018)。「天然獨世代」的形塑與行動:反課綱高中生的政治社會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陳惠倫(2007)。國民中學教師對零體罰政策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陳智華(2014年2月7日)。教育部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聯合報。A1版/要聞。
    陳智華、鄭語謙(2014年1月28日)高中國文、社會新課綱,抗議聲中過關新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大陸」、「光復」等用詞引起本土社團不滿,昨圍教部抗議,新課綱適用104學年度入學新生。聯合報,AA4版/教育。
    陳慧萍(2015年7月9日)。民進黨公布民調,近58%民眾支持學生反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6207
    陳慧萍、張筱笛、陳建志(2015年7月25日)。蔡偕13縣市長聲明︰速撤爭議課綱,勿抹黑學生。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0949
    曾韋禎(2016年4月29日)。立法院表決通過,撤回課綱微調。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80137?fbclid=IwAR2hvTaieImhjHMxm_5uiztiqdmMjQEOf35fJcI0N64E-XsX-5DjzQwdYZc
    曾慶怡(2015)。突破舊價值,新世代現身一訪中和高中梁艷柔。人本教育札記,313,14-17。
    游蓓茹、林曉雲(2015年6月16日)。北區反課綱聯盟,突襲北一女發傳單。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9759
    華視(2015年7月17日)。反黑箱課綱6高中生,闖教育部噴漆遭警逮捕。華視。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507/201507171637844.html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書廊。
    馮靖惠(2015年8月3日)。退休師喊話:孩子,你們的未來不在街頭。聯合報,第A6版/政治。
    黃文鍠(2015年6月11日)。蔣中正像套黑箱,南女畢典反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88462
    黃文鍠(2015年6月8日)。反課綱違調,他們打工、省零用錢辦活動。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7285
    黃文鍠、王俊忠(2015年6月4日)。課綱微調的50道陰影,台南女中講座說分明。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86328
    黃文鍠、林曉雲、陳怡靜(2010/03/18)。台南女中近2千學生 集體「脫褲」抗議。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80717
    黃立翔(2015年7月24日)。反課綱學生發聲明:釋放學生!教長下台!。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89158
    黃光國(2015)。雙重「自我殖民」下的「反課綱微調」。鵝湖,483,48-58。
    黃彥文、姚明俐(2017)。霸權的轉移:高中歷史課綱微調事件之論述與再製。教育學報,4(2),25-42。
    黃彥傑(2015年8月6日)。白狼率千人「路過」,學生隔空喊俗辣。蘋果日報,第A3版。
    黃政傑(2015a)。再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0),18-32。
    黃政傑(2015b)。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33-44。
    黃政傑(2015c)。課綱微調之研修審議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83-92。
    黃政傑(2016)。高中課綱微調的關鍵問題:臺灣史課程的爭議焦點。課程與教學,19(1),1-26。
    黃益源(2015年07月25日)。學生夜闖教部 法官備講義,當庭教法律。華視新聞。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507/201507251640636.html
    黃齊元(2015年8月3日)。一個四年級老總看反課綱:高中生嗆爸「做了什麼貢獻?」真是年度經典句。商業週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13259
    楊佩榮(2017)。高中學校經驗與青少年公民態度的關聯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報,25,1-41。
    楊佳穎(2015年8月1日)。教育部大門拒馬撤!民眾送「白百合」哀悼林冠華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01/543560.htm
    楊宜庭(2021)。以青春期日記書寫探究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陽明交通大學教育系。
    楊明峰(2015年6月1日)。反洗腦課綱,桃市高中生遊行。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1000461-260107?chdtv
    楊閔筑(2018)。從青少年社會運動的參與探索未來可能的社會轉型與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葉明政(2014)。國小教師對重大議題課程政策實施之個人釋意分析。課程與教學,17(4),173-205。
    葉倩亨、吳柏林(2001)。因應九年一貫課程做一個E世代的新數學教師。教育資料與研究,41,35-41。
    鄒景雯、黃以敬(2014年2月4日)。課綱調整案,10人檢核小組操控。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51519
    廖珮妏(2015)。從量化與質化研究信效度探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品質。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2,69-88。
    端傳媒(2015年8月7日)。訴求階段性達成,台灣反課綱學生退場。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7-dailynews-tw-1/
    劉琮琦、黃天耀(2015年8月4日)。小英夜訪學生,朱:政黨手應該放開。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amp/tube/20150804004153-261403
    劉開元(2015年5年6日)教長:高中課綱微調 8月新生實施107學年度大學學測、指考 用新課綱命題。聯合晚報,A8版/新聞ing。
    劉嘉薇(2019)。從線上到線下?FB與大學生太陽花學運參與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25(4),29-61。
    劉慧雯(2017)。建構「倫理閱聽人」:試論社群媒體使用者的理論意涵。新聞學研究,131,87-125。
    劉曉欣、蘇孟娟(2015年10月2日)。發起反課綱 廖崇倫獲「國際馬拉拉獎」。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0099
    劉靜怡、許育典、蔡震榮、黃帝穎 (2015) 。高中課綱微調爭議。臺灣法學雜誌,277,3-1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元泰(2008)。台灣校園數位落差:以師生為世代區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永彬(2014年03月10日)。中國觀點洗腦!反課綱微調 140學者連署,被批不專業 教育部:貼近中道。蘋果日報。https://www.taiwancon.com/?p=107061
    蔡佩蓉(2019)。析論我國高中課綱修訂過程中的權力第三面向。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8,133-154。
    蔡清華(2015年5月28日)。自己的課綱自己救! 高市新莊高中也成立專頁。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32224
    蔡彰盛(2015年5月26日)。竹中首場反黑箱課綱,近700學生連署。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29752
    鄭宏斌(2015年7月30日)。蔡批洪:扭曲事實,讓人很失望。聯合報,第A4版/要聞。
    鄭宏斌、李昭安、邵心杰(2014年1月30日)。黨主席帶頭罵高中歷史新課綱,南市拒用將要求4完全中學沿用現有教科書,綠批微調去台灣化 「倒退到兩蔣時代」。聯合報,A25版/教育。
    鄭語謙(2014年5月8日)。綠委陳亭妃斥高中歷史課綱「洗腦」蔣偉寧回嗆「洗腦是妳常做的事」。聯合報,AA4版/教育。
    鄭鴻達、王駿杰(2015年07月26日)。反課綱環島經張藥房,轟教長團體操弄說可笑。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1188
    盧素梅(2015年8月5日)。教部將檢討課綱,朝野勸生回家。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5000865-260309?chdtv
    蕭任佑(2017年7月30日a)。【校園專文】兩年前,我們衝進教育部的那一天。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1c145d95-062d-42ea-a78f-b74c98af2fa8
    蕭任佑(2017年7月30日b)。【校園人物】反課綱系列。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8eabe6f-d72f-481f-b59f-9bf014bceb93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5,195-250。
    蕭阿勤(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9,1-58。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133-166)。東華。
    賴清標、彭富源、楊銀興、侯世昌(2003)。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現況與成效評析。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1,1-17。
    聯合報(2015年7月26日)。藍批唆使學生,綠回諷老招。聯合報,A8版/綜合。
    聯合報(2015年8月1日)。課綱爭議,今新舊並行「課本已經印了」 王金平促暫緩,吳思華拒煞車,立院開臨會,朝野協商破局。聯合報。第A1版/要聞。
    薛化元(2015)。高中課綱爭議的歷程及教科書問題—以高中歷史為中心。新世紀智庫論壇,69,72-75。
    薛荷玉(2008年06月23日)。教部重申:參考書、測驗卷學校不准用。聯合報。http://61-219-67-208.hinet-ip.hinet.net/fbbsxp/ShowPost.asp?id=3350
    謝育銘(2021)。警察指揮官處理聚眾活動現場處置模式之研究-以太陽花學運及反課綱微調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謝易澄(2019)。場域變遷與集體行動:高中公民老師為何抗議課綱微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謝碩駿(2016)。高中課綱微調案之政府資訊公開爭議--評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225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3,14-30。
    鍾佩芸(2015年7月30日)。反課綱聯盟發布聲明:林冠華生日願望是撤回課綱。今日新聞。https://tw.news.yahoo.com/%E5%8F%8D%E8%AA%B2%E7%B6%B1%E8%81%AF%E7%9B%9F%E7%99%BC%E5%B8%83%E8%81%B2%E6%98%8E-%E6%9E%97%E5%86%A0%E8%8F%AF%E7%94%9F%E6%97%A5%E9%A1%98%E6%9C%9B%E6%98%AF%E6%92%A4%E5%9B%9E%E8%AA%B2%E7%B6%B1-135126359.html
    簡惠茹、江志雄、盧姮倩、翁聿煌(2015年8月18日)。環島反課綱勇士,今返終點教部。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07469
    羅智華(2010年10月27日)。教部重申禁用參考書當教材。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07001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嚴思祺(2014年1月27日)。台微調歷史課綱,引發「去台灣化」質疑。BBC中文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1/140127_taiwan_history_text_book
    蘇孟娟(2015年5月2日)。抗議黑箱課綱洗腦,中一中開第一槍。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6757
    蘇孟娟、洪美秀(2015年7月9日)。中一中、竹中熱血生,街頭宣導反課綱。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6210
    蘇晟彥(2015年7月29日)。反課綱案學生若悔改,教部考慮撤告,寬待未成年反遭打槍「要跪下道歉嗎」。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729/542256.htm
    鐘文淑(2019)。民眾對反課綱學運態度的網路問卷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
    Aboim, S. & Vasconcelos, P.(2014). From Political to Social Generation: A Critical Reappraisal of Mannheim’s classical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17(2), 165-183.
    Alwin, D. F. & McCammon, R. J. (2003). Generations, Cohorts, and Social Change. In Mortimer, Jeylan T.& Shanahan, M.J.(Eds.),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ce (pp.23-44).
    Benson, J. E. & Elder, G. H. (2011). Young Adult Identities and Their Pathways: A Developmental and Life Course Mode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7(6), 1646-1657
    Caine, V., Estefan, A., & Clandinin, D. J. (2013). A return to methodological commitment: Reflections on narrative inquir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6), 574–586.
    Carr, D. (1986).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Indiana University.
    Cheek, J. M. (1989). Identity Orientations and Self Interpretation. In D. M. Buss & N. Canter (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pp. 275-285).
    Clandinin, D. J. & Rosiek, J. (2007). Mapping a landscape of Narrative Inquiry: Borderland Spaces and Tensions. Clandinin, D.J.(Ed),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 a Methodology (pp. 35-75).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 2-14.
    Creswell, J. W., Hanson, W. E., Clark Plano, V. L., & Morales, A.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s: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5, 236-264.
    Deborah, S., Christine, E., Penelope, R.(2011). Choices and Life Chances: Femi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Generational Change. Social Politics. 18(1), 125-145.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W. W. Norton and Company.
    Field, J. (2013). Learning Through the Ages? Gener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Dynamics of Lifelong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61(1), 109-119.
    Foster, K.(2013). Generation and Discourse in Working Life Stori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4 (2), 195-215.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R. (1996). Social identity. Routledge.
    Johnson, M. K.; Crosnoe, R.; & Elder, G. H.(2011). Insights on Adolescence from 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1(1), 273-280.
    Kertzer, D. I. (1983). Generation as a sociological problem.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9, 125–149.
    Kettler, D., Loader, C. (2004). Temporizing with Time Wars Karl Mannheim and Problems of Historical Time. Time & Society. 13(2-3), 155-172.
    Kevin E.(2007).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Retirement Communities.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13(4), 193-306.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Sage.
    Mannheim, K. (1952 a).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P. Kecskemeti (Ed.),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p. 276-320).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nnheim, K. (1952 b). The Problem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P. Kecskemeti (Ed.),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p. 134-190).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shall, C., & Marshall, C. (2006).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ed.). Sage.
    McLeod, J.(1997). Book Reviews: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Sage.
    Närvänen A. & Näsman E.(2004). Childhood as Generation or Life Phase? Nordic Journal of youth research. 12, 71-90.
    Nohl, AM.(2011). Cosmopolitanization and social locatio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Turkish audience of the BBC World Service.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4(3), 321-338.
    O’Donnell, M.(2010).Generation and Utopia: Using Mannheim’s concepts to understand 1960s radicalism. Young. 18(4), 367-383.
    Pilcher, J. (1994). Mannheim's Sociology of Generations: An Undervalued Legac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5(3), 481-495.
    Russell, T (2010). A Renegad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mon & Schuster.
    Stahl, N. A., & King, J. R.(2020).Expanding Approaches for Research: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rustworthines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44(1), 26-28.
    Tajfel, H., & Turner, J. 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 In S. Worchel, & W. G. Austin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7-24). Nelson-Hall.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8/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