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鑽除
論文名稱: 抗戰前知識分子對中國農村問題的論述─以《東方雜誌》為中心(1912-1937)
指導教授: 陳惠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民國農村東方雜誌土地利用土地分配田賦高利貸米糧災荒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面對清末民初的時局衝擊之下,舊傳統社會瀕臨瓦解,但新社會秩序尚未建立,社會各種亂象叢生不窮,其中農村社會最顯現出其疲態,到了民國以後,農村危機全面爆發。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仍受傳統士大夫精神的影響,面對艱困的時局,仍肩負者「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使命感,企圖提出一條拯救中國的康莊大道。
    《東方雜誌》為商務印書館發行之代表性雜誌,其草創之初即以「介紹新知」、「啟導國民」為創刊宗旨,以提供有用的智識、事實的真相來開拓讀者的心胸,希望作為輿論的顧問者而非指導者,故其學術性及時政性成為其主要的辦刊風格。商務編譯所集中了專家學者近百人,儼然是一所大中小學教育的學術機構,其編輯群及發行量均為出版業之佼佼者,匯集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專家,呼應當時新知識分子「學術救國」、「出版救國」的趨勢,紛紛針對時局提出問題並研擬解決方策,雜誌所提供的輿論空間成為學者各種理論方策競逐的場域,在民國初建的26年間發表了不下四百多篇的專論探討農村問題,希冀提出一條救濟農村的良策,土地分配與土地利用、租佃制度、田賦徵收、農村金融與災荒救濟成為當時關注的焦點。在1920年代以後,每卷期有關農村相關問題專論的文章篇數有集中化趨勢,反映出農村經濟危機漸趨惡化;又受國際性經濟大恐慌的衝擊,外國農產在華的傾銷及農產品價格的狂跌,使農家負債情形益加惡化,1930年代的中國農村經濟瀕臨破產,「救濟農村」、「復興農村」成為強勁的社會改革思潮。當時的學界受西方現代化影響下,也大量引進外國的農業政策與專業技術,希冀能提供中國農村參考與借鑑。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面對日益困頓的農村社會,冀望略盡自己棉薄之力來扭轉惡劣時局,《東方雜誌》在創刊之初即採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透過技術性及知識性的引介,為瀕於破產的農村帶來一線生機。

    中文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9 第二章 《東方雜誌》的編輯概況及農村關懷 20 第一節 《東方雜誌》的編輯概況 20 第二節 《東方雜誌》的農村關懷 39 第三章 土地租佃、田賦與農村金融問題 65 第一節 土地利用與土地分配問題 65 第二節 田賦與農民的負擔 92 第三節 高利貸與農村金融的危機 117 第四章 米糧與災荒救濟問題 139 第一節 米禁與洋米徵稅 139 第二節 災荒與救濟 162 第五章 結論 184 附錄一 《東方雜誌》各卷期有關農村議題之總表(1912~1937) 188 附錄二 《東方雜誌》發行之專號、紀念號 200 徵引書目 201

    一、史料
    1.《東方雜誌》,第1卷第1期至第34卷第10期。
    2.《申報月刊》,第1卷第1期至第4卷第10期。

    二、專書
    1.吳尚鷹,《土地問題與土地法》(廣東:國民黨務訓練所,1931)。
    2.羅克典,《中國農村經濟概論》(上海:民智書局,1934)。
    3.楊開道,《農村政策》(上海:世界書局,1934)。
    4.千家駒等,《農村與都市》,《新中華叢書》(上海:中華書局,1935)。
    5.古楳,《鄉村教育》鄉村師範學校教科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6.吳景超,《第四種國家的出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7.朱偰,《中國租稅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8.王效文、陳傳鋼,《中國土地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9.張繼、蕭錚合著,《平均地權與土地改革》(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
    10.薛暮橋,《中國農村經濟常識》(大連:大眾書店,1946)。
    11.陳序經,《鄉村建設運動》(上海:大東書局,1946)。
    12.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抗戰前十年之中國》 (香港:龍門書店,1965) ,共二冊。
    13.梁漱溟,《鄉村建設大意》(台北:文景出版社,1970)。
    14.楊懋春,《近代中國農村社會之演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
    15.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香港:中華書局,1987)。
    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史所,1989)。
    17. 賴建誠,《近代中國農村合作運動─社會經濟史的分析》(台北:正中書
    局,1990)。
    18.烏廷玉、張占斌、陳玉峰合著,《現代中國農村經濟的演變》(吉林:吉林
    人民出版社,1993)。
    19.郭德宏,《中國近現代農民土地問題研究》(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
    20.金德群,《民國時期農村土地問題》(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
    21.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
    22.趙慶河,《讀書雜誌與中國社會史論戰1931~1933》(台北:稻禾出版
    社,1995)。
    23.江沛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農村社會》(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1996)。
    24.朱玉湘,《中國近代農民問題與農村社會》(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7)。
    25.夏明方,《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0)。
    26.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北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7.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編,《近代中國的鄉村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5)。
    28.白凱著(Kathryn Bernhardt),《長江下游地區的地租、賦稅與農民的
    反抗鬥爭,1840~1950》(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29.蔡勤禹,《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5)。
    30.張連國,《在理想与現實之間: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1917~
    1937)》(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
    31.費孝通,《中國紳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2.王建輝,《出版與近代文明》(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33.洪九來,《寬容與理性─《東方雜誌》的公共輿論研究(1904~1932)》(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趙泉民,《政府‧合作社‧鄉村社會─國民政府農村合作運動研究》,(上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35.盛邦躍,《卜凱視野中的中國近代農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三、期刊
    1.王先明,〈從東方雜誌看近代鄉村社會變遷─近代中國鄉村史研究的視角及其他〉,《史學月刊》,2004年第12期。
    2.王先明,〈中國近代鄉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王先明,〈歷史學視野下的“三農"問題〉,《光明日報》,2004年6月28日。
    4.王先明、李偉中,〈20世紀30年代的縣政建設運動與鄉村社會變遷─以五個縣政建設實驗縣為基本分析樣本〉,《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
    5.王先明、張翠莉,〈二三十年代農村合作社借貸資金的構成及其來源─20世紀前期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研究〉,《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6.王宇雄,〈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村治興起原因探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1期。
    7.王思明,〈中華農學會與中國近代農業〉,《中國農史》,2007年4月。
    8.王虹波,〈論民國時期自然災害對鄉村經濟的影響〉,《通化師範學院院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
    9.王業鍵,〈近代中國農業的成長及其危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
    10.王業鍵、陳計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糧食貿易網絡,1918-1936年〉,《近史所期刊》,第39期,2003年3月。。
    11.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的災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81年6月。
    12.王樹槐,〈江蘇民性與近代政治革新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
    13.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城市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期,1979年6月。
    14.王麗、徐鋒華,〈心懷三農、探微知著─《近代中國鄉村社會經濟探微》評介〉,《古今農業》,2008年第1期。
    15.王麗娜整理,〈《東方雜誌》中的災荒史料〉,《災荒史論壇》,2006年9月2日。
    16.朱晶進,〈改革與受眾的距離─析20世紀30年代的農村變革思想〉,近代中國網2006年4月8日,http://www.caucrcc.com/webold/ReadNews.asp?NewsID=508。
    17.朱漢國,〈論梁漱溟的「中國社會結構特殊論」〉,《齊魯學刊》,1996年第6期。
    18.朱漢國,〈梁漱溟鄉村建設性質新論〉,《史學月刊》,1995年第6期。
    19.向玉成,〈三十年代農業大危機原因探析─兼論近代中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下降〉,《中國農史》,第18卷第4期,1999年。
    20.付託飛、劉智峰,〈從《東方雜誌》略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經濟〉,《時代經貿》,第67期,2007年5月。
    21.池子華、倪東昇,〈《中國農村》的歷史和思想〉,《社會科學家》,第56期,1995年。
    22.池子華,〈近代農業生產條件的惡化與流民現象─以淮北地區為例〉,《中國農史》,第18卷第2期,1999年。
    23.池子華,〈農民離村的社會經濟效應─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背景〉,《中國農史》,第21卷第4期,2002年。
    24.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學術論壇》,2004年第3期。
    25.李中軍,〈毛澤東梁漱溟農民問題理論比較研究〉,《史學月刊》,1996年第2期。
    26.李金錚、鄒曉昇,〈二十年來中國近代鄉村經濟史的新探索〉,《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7.李宇平,〈1930年代中國的就濟經濟恐慌說1931-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1997年6月。
    28.李宇平,〈1930年代中國城鄉問題的思想淵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95年6月。
    29.李宇平,〈恐慌之計就濟與法幣政策的形成1932-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
    30.李宇平,〈試析1920年代中國經濟恐慌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6月。
    31.李孝悌,〈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年6月。
    32.李孝悌,〈從傳統中國士庶文化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
    33.李巨瀾,〈20世紀上半期日本在中國農村慣行調查述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4期,2004年。
    34.李善峰,〈20世紀的中國村落研究─一個以著作為線索的討論〉,《民俗研究》,第3期,2004年。
    35.呂實強,〈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期,1977年6月。
    36.呂實強,〈近代四川的農民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
    37.余科杰,〈重評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4年6月。
    38.邢丙彥,〈民國時期松江青浦的地租減免慣例與農村社會經濟秩序〉,《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4年7月。
    39.何曉堅,〈簡評《中國近代流民》〉,《文化學刊》,第10期,2008年。
    40.沈松橋,〈從自治到保甲1908-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民國78年6月。
    41.沈社榮,〈淺析1928-1930年西北大旱災的特點及影響〉,《固原師專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1月。
    42.沈懷玉,〈清末西洋地方自治思想的輸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期,1979年6月。
    43.周積明、謝丹,〈晚清新政時期的農村騷亂〉,《江漢論壇》,2000年8月。
    44.姜芃,〈中國社會史的發展與英國新社會史的若干比較〉,《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1期。
    45.張太原,〈20世紀30年代自由主義者對中國共產黨的批評與指責─以《獨立評論》為例〉,《史學月刊》,2002年第5期。
    46.張玉法,〈研究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案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年6月。
    47.張其榮,〈民國時期中國農民離村原因之主成分分析〉,《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第9卷第2期。
    48.張明愛、蔡勤禹,〈民國時期政府救災制度論析〉,《東方論壇》,2003年第2期。
    49.張凱峰,〈土地改革與中國農村政權〉,《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30期,2004年9月。
    50.張雪英,〈試論陳翰笙有關中國農村研究的思想與方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
    51.張書廷,〈關於抗戰前中國農村合作運動的幾個問題〉,《江漢論壇》,2007年2月。
    52.張靜,〈太平洋國際學會与1929─1937年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以金陵大學中國土地利用調查為中心〉,《民國檔案》,2007年2月。
    53.張麗,〈關於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探討〉,《中國農史》,第18卷第2期,1999年。
    54.胡勝強,〈民國時期的農業問題與近代化探析〉,《商業時代》,2007年27期。
    55.侯建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經濟調查與研究評述〉,《史學月刊》,2000年第4期。
    56.郝延平,〈晚清沿海的新貨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
    57.徐秀麗,〈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國現代史》,2006年10月。
    58.徐秀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掃盲運動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
    59.徐勇、徐增陽,〈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研究的百年回顧〉,《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6期,1999年11月。
    60.徐暢,〈高利貸與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關系新論─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浙、皖三省農村為中心〉,《經濟史》,2004年5月。
    61.孫林,〈晏陽初與民國時期的平民教育〉,《民國檔案》,1998年3月。
    62.孫詩錦,〈定縣實驗與農村復興運動〉,《史學月刊》,2006年第7期。
    63.孫語聖,〈民國時期的疫災與防治述論〉,《民國檔案》,2005年2月。
    64.孫智君,〈民國經濟學家方顯廷的農業經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第68期,2007年2月。
    65.崔效輝,〈參與式發展理論與「鄉村建設」─參與式發展理論中的本土來源與貢獻〉,《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11期,2003年2月。
    66.傅宏,〈民國時期農村合作運動述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00年12月。
    67.游海華、黃婕,〈早期農村現代化的嘗試與起步-─民國江西走馬鄉實驗區研究〉,《農業考古》,2006年6月。
    68.陳志讓,〈試論邊緣地區的農業商業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88年6月。
    69.陳意新,〈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代農業經濟的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1期。
    70.陳翰笙,〈三十年來的中國農村〉,《中國農村》,第7卷第3期,1941年1月。
    71.陸寶千,〈評翁之鏞中國經濟問題探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1980年6月。
    72.黃燕群,〈民國時期農村經濟衰落的原因─兼及國民政府減輕農民負擔失敗的必然〉,《咸寧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
    73.萬振凡,〈論民國時期「政府主導、服務型」鄉村改造模式─以民國江西農村服務為中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2005年11月。
    74.劉仰東,〈災荒:考察近代中國社會的另一個視角〉,《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
    75.劉江船,〈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主要特徵〉,《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1996年5月。
    76.魯西奇,〈中國近代農民離土現象淺析--以1912-1937年間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77.楊瑞,〈中華農學會成立初期的史實考述〉,《中國農學通報》,第23卷第10期,2007年10月。
    78.雷頤,〈「中國農村派」對中國革命的理論貢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79.董樹榮,〈華洋義賑會與舊中國的合作社〉,《史海存真》,1997年12月。
    80.趙中孚,〈1920-1930東三省移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民國62年6月。
    81.趙中孚,〈1920-1930東三省移民與農業開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1974年6月。
    82.趙泉民、忻平,〈鄉村社會整合中的“異趣”─以20世紀30年代江浙省村合作中心〉,《中國現代史》,2003年6月。
    83.趙泉民,〈進化與異動:合作社對鄉村借貸關係影響分析─以20世紀前半期中國的鄉村信用社為中心〉,《中國現代史》,2007年1月。
    84.虞和平,〈19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改造農業和農民的方式〉,
    85.虞和平,〈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的農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86.潘旦,〈論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及其現實意義〉,《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12月。
    87.鄭大華,〈關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
    88.蔣寶麟,〈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政教合一」及其悖論─基於對晏陽初「定縣實驗」的考察〉,《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53期,2006年8月。
    89.魏斐德,〈西力對華南社會的衝擊與反應1839-186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3年6月。
    90.簡書欽,〈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界現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內涵流變〉,《河北學刊》,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月。
    91.羅炳綿,〈近代中國典當業的社會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1978年6月。
    92.蘇雲峰,〈民初之商人1912-192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年6月。
    93.Peter Zarrow著、洪靜宜譯,〈西方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最新動向〉,《漢學研究通訊》,第88期,2003年11月。
    94.〈中國鄉村革命研究中的敘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為中心〉,《中國農史》,2003年第3期。
    95.〈中國農村問題的歷史積澱及現代趨向學術研討會簡述〉,《光明日報》,2004年5月。
    97. 羅娟,〈孟森與《東方雜誌》〉,《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四、學位論文
    1.黃麗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1912-193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5年7月。
    2.陳仲瑜,〈民國初年農業改良思想(1912-193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3.陳秀卿,〈華北農村信用合作運動(1912-193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4.馬文英,〈近代江蘇租佃制度與環境的關係(1853-1937)〉,台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5.王印煥,〈1911─1937年冀魯豫農民离村問題研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4月。
    6.王碩,〈《中國農村》与《中國經濟》關于中國農村問題的論戰〉,北京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7.汪效駟,〈20世紀30年代農業危機的歷史考察--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
    例〉,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8.許中既,〈新桂系鄉村建設研究1931─1945〉,廣西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9.馮杰,〈論陳翰笙的農村經濟思想〉,河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10.劉姝,〈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行政主導型縣鄉村自治和改良:以江寧為個
    案〉,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羨萌,〈中國紅十字會的研究1912-1924〉,天津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12.鄭玉松,〈國民政府的農村合作運動研究─以鄉村借貸關係的變動為中
    心〉,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13.閆晶,〈民國時期華北農業的變遷與農民分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14.蔡勝,〈輿論視野中的"三農"問題研究──以《東方雜誌》1918~1937年為
    中心〉,安徽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5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