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婷
論文名稱: 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空間分布與消費認同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峻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傳統市場生鮮超市消費行為消費認同
英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Market, Supermarket, Consumers’ Behavior, Identity of Consum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空間分布與消費認同。在研究的過程中,本研究透過對於羅東鎮內的四處傳統市場及七間生鮮超市進行消費者社經屬性、消費行為與消費考量因素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後,以服務圈、卡方檢定、相關係數等研究方法,去了解傳統市場以及生鮮超市之間的差異情況,並藉此去探討個體在客觀因素(如職業、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因素(品牌、高消費…)的交互影響下,如何透過大眾化的消費商品與空間,建構出其群體認同感與自我認同感。
    研究發現傳統市場與生鮮超市的消費者在「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居住地」等四個社經屬性項目有顯著差異;在「結伴情況」、「交通工具」、「購買商品種類」、「消費頻率」、「消費時段」、「消費金額」、「停留時間」、「會不會去另一類型市場購物」、「另一類型市場購買的商品種類」等九個消費行為項目有顯著差異。
    經兩類資料的交叉分析並配合消費考量因素可知,影響羅東鎮傳統市場與生鮮超市消費者「群體認同」的因素有三:(一)職業:職業是一種社會資本,個體在職場中會尋找群體認同,因此市場消費者會表現出與其職業相符的消費行為與思維模式、(二)性別:在傳統的群體認同觀念中,空間會因為社會文化的制約,形成性別的分佈,排擠了傳統市場中的男性消費者、(三)情感:在群體的互動關係中所產生的情感因素,以非理性的方式影響了個體的群體認同,使市場消費者產生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另外,羅東鎮傳統市場與生鮮超市的消費者表現「自我認同」的地方有二:(一)高文化資本的消費者:文化資本會在消費方式的選擇中進行投射與強化作用,即使是購買行為的細微方面,個人身分意識中的文化資本成分也會反映出來。(二)場所:場所的舒適度是一種服務性消費,市場消費者對環境的舒適度及整潔度的重視顯示出消費者的自我風格,並從中展現自我認同。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r the space and consumptional identities in Luo Dong traditional market and supermarket. Based on th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of the consumers from four traditional markets and seven supermarkets in terms of the statistics of consumers’ properties, consumers’ behaviors, and consumers’ consideration, this thesis makes use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f Isochrone, Cluster Analysi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market and supermarket. Besides, this thesis analyzes how consumers construct their group identity and self identity through the popular commodities and space with the influence of objective reasons (occupation, level of education, etc . . . ) and subjective reasons (brand, high consumption, etc . . . ) .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consumers in traditional market and supermarket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ategory of the statistics of consumers’ properties, like “age,” “level of education,” “occupation,” “inhabitation,” while noticeable differences are also found in the category of the consumer’s behaviors such as “company,” “transportation,” “commodity variety,” “consuming frequency,” “consuming time,” “sum of consuming money,” “retention period,” “the possibility of consuming in the other kind of market,” “the commodity variety bought in the other kind of market.”
    After the intersected analyze of the two categories and consumers’ consideration,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elements, which influence the group identity i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and supermarket in Luo Dong. The first one is occup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social capital. Consumers need group identity, which will be presented through their consuming behaviors and thinking style that are correspond with their occupation. The second one is gender. I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roup identity, culture confines space, in which the male consumers are exclu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market. The third one is affec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group identity in an irrational way, which causes the irrational consumers’ behaviors. Consumption in a market a little far away from home can be an example.
    In addition, the consumers’ self identity in the traditional market and supermarket present in two categories . The first one is “The consumer who own high culture capital.” Consumptional behavior will strengthen the choice of consumption. A consumer’s culture capital will present in detail Consumers’ behavior. The second one is “place.” A cosy place is a kind of served consuming. Consumers present their own style and self identity through their demands for a comfortable and clean place.

    目錄........................................................V 表目錄................................................... V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19 第二章 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之發展歷程....................27 第一節 傳統市場的發展歷程...............................27 第二節 生鮮超市的發展歷程...............................41 第三節 小結...........................................52 第三章 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社經屬性與消費為分析.........55 第一節 傳統市場的社經屬性與消費行為分析...................55 第二節 生鮮超市的社經屬性與消費行為分析...................68 第三節 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社經屬性與消費行為的比較..........81 第四節 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服務圈分析.....................97 第五節 小結..........................................108 第四章 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消費認同分析...............111 第一節 傳統市場的消費認同分析...........................111 第二節 生鮮超市的消費認同分析...........................122 第三節 小結.........................................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141 參考文獻..................................................143 附錄.....................................................149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研究報告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玉珍、經濟部商業司(2000)。超級市場經營管理實務。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0)。宜蘭縣志。宜蘭: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宜蘭縣政府(1970)。宜蘭縣志‧卷四經濟志‧商業篇。宜蘭:宜蘭縣政府。
    邱文傑(2000)。新竹市南門市場改建營運規劃報告書。新竹:新竹市建設局。
    姚建平(2006)。消費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翁之鏞(1952)。中國經濟問題探討。台北:正中。
    經濟部商業司編、元大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企劃(2000)。傳統市場經營現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流通產業(2002)。91年度流通產業研究計畫成果。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2007)。傳統市集。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蕭文卿(2007)。Excel 2007在統計學上的應用。臺北:文魁資訊。
    (二)翻譯書籍
    王志弘、許研飛 譯(2006)。社會認同。台北:巨流。
    Richard Jenkins(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林文琪 譯(2006)。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Woodward, K. eds.(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Sage。
    張君玫、黃鵬仁 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
    Bocock, R.(1993). Consump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鮑雯研、張亞輝 等譯(2005)。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南京市:譯林。
    Nigel Rapport and Joanna Overing(2000).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三)期刊雜誌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臺灣社會研究,61,149-203。
    中華民國連鎖店(1996)。1995連鎖店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
    台灣大學建築與誠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古蹟遺址調查研究計劃:第二階段報告書。13-4~13-9。
    李志威主編(2007)。2007臺灣地區餐飲連鎖暨大型店鋪總覽。台北:流通快訊雜誌社。
    吳畹敏主編(1998)。’98年臺灣區21縣市大型店鋪佈陣總覽。台北市:流通快訊雜誌社。
    宜蘭文獻雜誌編輯委員會(2000)。地圖、土地與人民專輯(上)。宜蘭文獻雜誌,45,77-79。
    宜蘭文獻雜誌編輯委員會(2000)。地圖、土地與人民專輯(下)。宜蘭文獻雜誌,46期,57。
    陳坤宏(2005)。消費認同在鄉土教學上的重要性-英國Nottingham市Lace Market、倫敦Soho商業區與臺南安平延平街經驗研究之啟發。國教之友,56:4,3-20。
    蔡玲瓏、李世添(2007)。傳統市場與超級市場之顧客來源及消費行為的比較-以屏東縣內埔地區為例。興國學報,8,13。
    張連聰(1978)。臺灣地區自助商店之興起及其發展途徑。臺灣銀行季刊,29,4。
    黃欽榮(1989)。中、美、日超級市場發展之研究-兼論超級市場發展對台灣農產運銷制度之影響。臺灣土地金融季刊,26-3,3-16。
    廖啟揚總編(2003)。2003超市/量販店年鑑。台北 : 零售市場雜誌社。
    廖啟揚總編(2005)。2005超市/量販店年鑑。台北 : 零售市場雜誌社。
    (四)博、碩士論文
    王智弘(2007)。台北市天母運動公園使用者使用情形與用後評估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甘玲如(2002)。新竹市傳統零售市場之空間與行為-以西市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明莉(2003)。女性、消費、空間─女性衣蝶在嘉義市的消費文化空間詮釋。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世添(2005)。傳統市場與超級市場之顧客來源及消費行為的比較—以屏東縣內埔地區為例。私立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邢志航(2001)。由攤商經營探討傳統零售市場重建規劃成校評核之研究-以台南市已重建之公有零售市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桂珠(1991),台北市超級市場之經營績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育慈(1997)。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珮如(2004)。鄉鎮地區傳統市場發展研究-以竹東鎮公有零售市場為例。私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奕傑(2009)。影響臺灣地區男女初婚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信宏(1994)。量販店、生鮮超市及連鎖便利商店消費行之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范耘芬(2004)。不同世代成人的消費文化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士伯(1986)。經營超級市場之成功行銷關鍵因素及其行銷策略之探討-青年商店之實證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農學組)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家瑋(2005)。嘉義市零售業空間結構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量販店、超級市場、便利商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玄謀(2001)。連鎖超級市場經營策略之研究-松青超級市場個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國蘭(2000)。台灣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品味研究-以《天下》雜誌廣告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媚(2001)。以消費者行為探討傳統零售市場發展定位與對策-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詹萬進(2006)。台灣農會超市經營效率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勝三(1978)。台灣地區超級市場及便利商店經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熊敏君(2005)。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富強(2004)。羅東鎮的形成與空間變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博涼(1995)。零售商圈評估與店址選擇-以高雄大統商業區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高雄市。
    蔡錦隆(2003)。台中市傳統零售市場服務品質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歐秀珠(2002)。流通業的e化管理-以連鎖超級市場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會計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瑞鈞(2002)。新竹市量販店、生鮮超市及傳統市場之空間分布與消費行為。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敏慈(2002)。鄉鎮地區超級市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敏慈(2002)。鄉鎮地區超級市場之研究-以西螺鎮為個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麗文(1989)。台灣生鮮超級市場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二、外文部份
    Kellner, D. (1992).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 Identity. In L. Lash, S. & Friedman, F (Eds.), Modernity and Ident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arkus, H. & Nurius, P.(1986), Possible Selves’ , In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41(9)。
    三、網路
    行政院主計處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 http://www.dgbas.gov.tw
    宜蘭縣政府主計室統計要覽 http:// bgacst.e-land.gov.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