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瀞分 |
---|---|
論文名稱: |
論隋唐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 |
指導教授: |
王仲孚
Wang, Zhong-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0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人物 、歷史教育 、歷史教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8 下載:7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人物研究是相當重要的主題,因為人物不只是構成歷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學習歷史的基礎知識,歷史人物的教學更是達成國中歷史教育目標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本論文的研究即以國中歷史教學的隋唐史人物為對象,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二點:第一、歷史教科書的人物選擇;第二、歷史教學對人物的介紹,包括教科書對歷史人物的撰述,教師在課堂上的描述,以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研究的方法是參考《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對隋唐史人物的記載與評論,並整理歸納學者們研究關於歷史人物選擇與評價的具體意見和看法,還有回顧與分析國中義務教育實施以來,六個不同時期的歷史教科書對隋唐人物的選擇與評價,以及與大陸或香港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做對照比較。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相關資料,並說明隋唐史在中國歷史與國中歷史課程中的地位與重要性。第二章探討歷史人物的選擇問題,分別要從正史與國中歷史教科書兩方面分析隋唐時代的歷史人物。第三章研究歷史人物的撰述與評價問題,主要分析六個版本教科書對隋唐人物撰述和評價的差異。第四章則針對教科書的人物選擇與歷史教學的人物評價,作出論述,提出數位國中歷史教科書應介紹的隋唐人物,並以隋唐時代的幾位重要帝王為代表,說明國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應該如何評價這些隋唐史人物。
(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文獻
1.劉向:《說苑》,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2.魏徵:《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版。
3.吳兢:《貞觀政要》(點校本),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版。
4.劉知幾:《史通》,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5.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一版。
6.杜甫:《杜工部集》(影宋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56年版。
7.張彥遠,《歷代名畫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版。
8.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社,民國74年出版。
9.劉昫:《舊唐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版。
10.歐陽修:《新唐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版。
11.辛文房:《唐才子傳》,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8年版。
12.吳縝:《新唐書糾謬》,四部叢書.續編.史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13.司馬光:《資治通鑑》(標點校勘),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3年版。
14.范祖禹:《唐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5.王溥:《唐會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6.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7.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版。
18.孫甫:《唐史論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版。
19.郭若虛:《圖書見聞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版。
20.撰人不詳:《宣和畫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版。
21.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4年版。
22.趙翼:《廿二史劄記》,四部備要.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4年版。
23.鄭賢,《古今人物論》,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版。
24.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年版。
(二)專著
1.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4年12月,台灣一版。
2.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6年2月,初版。
3.李樹桐:《唐史考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4年4月,初版。
4.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國57年版。
5.施義勝:《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12月,初版。
6.李樹桐:《唐史新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1年4月,初版。
7.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9月,三版。
8.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著,趙震譯:《文明的故事-世界文化史》,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
9.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12月1日,台一版。
10.李樹桐:《唐史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初版。
11.林天蔚:《隋唐史新論》,台北,台灣東華書局,民國69年9月,初版。
12.龍英華:《明主與暴君》,台北,常春樹書坊,民國70年10月出版。
13.姚大中:《中國世界的全盛》,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1月,初版。
14.葛懋春主編:《歷史科學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15.Denis Twitchett編,張榮芳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三冊)-隋唐篇(上)》,台北,南天書局,民國76年9月,初版。
16.李樹桐:《唐史索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2月,初版。
17.唐長儒主編:《隋唐五代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18.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19.高敏主編:《奸臣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第一版。
20.姚秀彥、王仲孚、何啟民編著:《歷史人物分析(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79年9月,初版。
21.姚秀彥、何啟民、王德毅、王吉林、呂士朋、王仲孚編著:《歷史人物分析(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學大學,民國79年11月,初版。
22.張玉法:《歷史講演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9月,初版。
23.沈福偉:《中外文化因緣》,台北,貫雅文化,民國81年1月,初版。
24.陳美東、杜石然、金秋鵬、范楚玉:《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台北,明文書局,民國81年1月出版。
25.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8月,初版十三刷。
26.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0月,台灣初版,第一次印刷。
27.賈東海主編:《史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一版。
28.王壽南等:《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2年4月11日。
29.胡道靜、周瀚光主編:《十大科學家》,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30.林明德:《日本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9月,四版。
31.畢素娟、熊國禎:《中國古代著名史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初版一刷。
32.何恭上主編,馮作民譯文:《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10月30月,初版。
33.王宇達:《中國歷代佳人》,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82年11月出版。
34.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2月,再版。
35.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台北,眾文圖書,民國83年4月,二版三刷。
36.John King Fairbank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7月,台初版。
37.何丙郁:《海納百川:科技發源與交流史》,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8月,初版。
38.陳寅恪:《唐代政治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8月,二版一刷。
39.岳純之、崔明德:《郭子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一刷。
40.鄭學檬、冷敏述主編:《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41.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4年4月,修訂十八版。
42.李樹桐:《隋唐史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4年,初版。
43.羅少卿注譯:《新譯說苑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8月,初版。
44.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0月,台灣初版,第一次印刷。
45.董書城:《歷代權臣發跡的奧秘》,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1997年6月,第二次印刷。
46.趙文潤:《漢唐人物述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47.曾雄生、徐鳳先、傅海倫:《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7年1月,初版。
48.陳飛:《唐太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49.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50.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51.王志宏:《歷史教材的改革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52.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民國90年7月,修訂二版。
(三)課程標準及教科書
1.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7年,初版。
2.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1年,初版。
3.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2年,初版。
4.教育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編輯:《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國84年,初版。
5.夏德儀、祁樂同、李邁先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民國57年12月,初版。
6.王德毅、邱添生、韓復智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1月,初版。
7.王壽南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0年1月,重編本,初版。
8.王文發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6年1月,正式本,初版。
9.王文發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9年1月,改編本,初版。
10.林麗月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8月,初版。
11.林麗月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8月,正式本,初版。
12.洪若烈、范信賢、柯華葳、秦葆琦、蘇惠憫編:《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第九冊(五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8月,改編本,七版。
13.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二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1994年8月,第二次印刷。
14.周佳榮編:《中國歷史(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86年,初版,1991年,重印。
15.黃福鑾、譚松壽編:《中國歷史》,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86年版,1991年,訂正重印。
(四)論文
1.翦伯贊:〈關於歷史人物評論中的若干問題〉,《歷史教學》,1952年第9期,頁1-4,天津,歷史教學社。
2.紫翔:〈歷史教學中有關歷史人物評價一些問題〉,《歷史教學》,1953年1期,頁24-28,天津,歷史教學社。
3.魯揚:〈有關講述歷史現象、人物和年代月日的一些問題〉,《歷史教學》,1954年2期,頁17-24,天津,歷史教學社。
4.張研杉:〈略論歷史人物評價底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54年8期,頁15-20,天津,歷史教學社。
5.尚鉞:〈如何理解歷史人物、事件和現象〉,《教學與研究》,1956年第4期,頁31-3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6.趙恆烈:〈如何通過人物的描寫加強歷史教學的形象性〉,《歷史教學》,1957年1期,頁53-54、56,天津,歷史教學社。
7.朱仲玉:〈歷史課怎樣適應學生年齡特征進行教學〉,《歷史教學》,1957年10期,頁43-45,天津,歷史教學社。
8.劉方義:〈試談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問題〉,《歷史教學》,1957年12期,頁48-51,天津,歷史教學社。
9.吳晗:〈從曹操問題的討論談歷史人物評價問題〉,《歷史教學》,1959年7期,頁2-5,天津,歷史教學社。
10.吳晗:〈關於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初步意見〉,《歷史教學》,1959年12期,頁2-7,天津,歷史教學社。
11.王宗先:〈歷史上的人名、地名、年代在教學上之重要性〉,《國教之友》,12卷1號,頁3-5,民國51年4月。
12.石工:〈加強中學歷史課基礎知識教學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63年12期,頁32-40,天津,歷史教學社。
13.奚介凡:〈略談中學歷史課的教學目的問題〉,《歷史教學》,1963年12期,頁41-43,天津,歷史教學社。
14.張志康:〈我對教學中講述農民戰爭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認識〉,《歷史教學》,1965年第6期,頁54-56,天津,歷史教學社。
15.呂佛庭:〈我國畫聖吳道玄〉,《中原文獻》,第2卷第3期,頁22-24,民國59年3月。
16.向陽:〈化育土藩的文成公主〉,《中國地方自治》,第23卷第11期,頁22,民國60年3月。
17.道安法師:〈玄奘大師生平及其貢獻〉,《中原文獻》,第3卷第5期,頁1-6,民國60年5月。
18.邱添生:〈唐代文化與外來文化〉,《師大學報》,第16期,235-268,民國60年6月。
19.李宗黃:〈曠世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傳略〉,《中國地方自治》,第26卷第5期,頁9-12,民國62年9月。
20.王吉林:〈唐代初年政治集團的運用及其限制〉,《華岡學報》,第8期,頁121-148,民國63年7月。
21.龔嘉英:〈詩聖杜甫〉,《文藝復興月刊》,第75期,頁49-53,民國65年9月。
22.傅樂成:〈隋唐時期在中國史上的地位〉,《幼獅月刊》,第47卷第5期,頁39-40,民國67年5月。
23.邱添生:〈論唐宋間的歷史演變〉,《幼獅月刊》,第47卷第5期,頁45-50,民國67年5月。
24.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第1卷第5期,頁100-115,民國67年6月。
25.王宏志:〈略談在新編中學《中國歷史》課本中寫歷史人物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79年第2期,頁28-32,天津,歷史教學社。
26.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頁83-111,民國68年5月。
27.施丁:〈司馬遷評歷史人物〉,《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0年第1期,頁27-35。
28.彭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歷史教學》,1980年第6期,頁2-7,天津,歷史教學社。
29.廖應柏:〈房玄齡評述〉,《逢甲學報》,第13期,頁199-207,民國69年10月。
30.王鐸全:〈歷史知識的特點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史地教學》,1981年1期,頁17-2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1.郝立本:〈歷史知識的特點與課堂教學〉,《中學史地教學》,1981年1期,頁21-2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2.許道勛、趙克堯:〈魏徵與唐初政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頁38-46,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
33.李欣:〈《人物評》淺議-還是老生常談〉,《人物》,1981年第3期,頁64-65,北京,人民出版社。
34.魯弓長:〈千古詩聖杜子美-兼簡述新舊唐書之缺失〉,《暢流》,第63卷第5期,頁19-24,民國70年4月。
35.裴烽、孫莉:〈歷史地科學地評價傑出人物的偉大作用〉,《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5期,頁6-11。
36.邱添生:〈劉知幾的史通與史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頁51-72,民國70年5月。
37.邢奕裴:〈關於歷史人物的教學〉,《歷史教學》,1981年第7期,頁57-58,天津,歷史教學社。
38.林勤:〈畫聖吳道子〉,《建設》,第30卷第6期,頁41-42,民國70年11月。
39.邱添生:〈張巡〉,《中國歷史人物廣播講座專集》,頁125-128,台北,教育部,民國71年。
40.白壽彝:〈關於史學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學遺產的整理〉,《武漢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1期,頁1-8。
41.原雁:〈話說『蓋棺論定』〉,《人物》,1982年第1期,頁157-158,北京,人民出版社。
42.孫文範、李治亭:〈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人物評價〉,《歷史學》,1982年第2期,頁9-1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43.殷登國:〈吳道子百代畫聖〉,《文藝月刊》,第155期,頁54-62,民國71年5月。
44.鄧鴻光:〈對歷史人物認識的兩個層次〉,《歷史研究》,1982年第6期,頁18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45.史蘇苑:〈關於歷史人物評價五題〉,《歷史學》,1982年第12期,頁41-4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46.洪俊、任崇岳:〈試談民族戰爭與少數民族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歷史教學》,1983年第6期,頁5-8,天津,歷史教學社。
47.陸世澄:〈梅林論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教學》,1984年1期,頁12-15,天津,歷史教學社。
48.程應鏐:〈談歷史人物的研究〉,《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頁141-14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49.王吉林:〈從唐太宗的用人看貞觀年間宰相制度的變動(上)〉,《世界華學季刊》,第5卷第1期,頁1-18,民國73年3月。
50.王吉林:〈從唐太宗的用人看貞觀年間宰相制度的變動(下)〉,《世界華學季刊》,第5卷第2期,頁15-34,民國73年6月。
51.江連山:〈淺談分段評價、綜合評價歷史人物問題〉,《歷史學》,1984年第7期,頁56-6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2.姜東光、萬利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歷史學》,1984年第8期,頁45-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3.降大任:〈評價歷史人物宜用「階段論」〉,《史壇縱論》,頁131-133,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54.陳其泰:〈「階段論」不能取代從總體評價歷史人物〉,《史壇縱論》,頁137-139,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55.降大任:〈再談「階段論」〉,《史壇縱論》,頁140-142,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56.黃椿:〈評價歷史人物亦宜用「方面論」〉,《史壇縱論》,頁143-145,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57.郭卿友:〈評論歷史人物要恪守「歷史條件論」〉,《史壇縱論》,頁146-148,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58.舒泰:〈也談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論〉,《史壇縱論》,頁149-151,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59.蘇雙碧、蕭黎:〈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歷史理論研究》,頁240-249,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60.蔣君章:〈魏徵與貞觀之治〉,《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8期,頁5-14,民國73年8月。
61.成林:〈歷史人物評價問題討論述要〉,《歷史教學問題》,1985年第1期,頁49-51、4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62.吳量愷:〈評價歷史人物與價值觀〉,《史學集刊》,1985年第2期,頁1-8,長春,吉林大學。
63.林理炯:〈談談科技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問題〉,《歷史教學》,1985年第7期,頁51-53,天津,歷史教學社。
64.吳克成:〈談初中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問題〉,《歷史教學》,1985年第7期,頁54-56,天津,歷史教學社。
65.林敬文:〈千古諫官的典型-魏徵〉,《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9期,頁28-35,民國74年9月。
66.瞿林東:〈古代政治人物的肖像畫-評《讀史集》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歷史教學》,1985年第9期,頁57-60,天津,歷史教學社。
67.賈秉仁:〈淺談評價歷史人物〉,《歷史學》,1985年第10期,頁47-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8.張念群:〈初中一年級歷史教學如何講評古代歷史人物〉,《歷史教學》,1985年第11期,頁55,天津,歷史教學社。
69.韓樂學:〈試評隋煬帝〉,《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86年第1期,頁18-2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0.趙文潤:〈論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5期,頁43-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1.吳廷嘉:〈歷史人物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7期,頁13-1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2.夏宏根:〈略論反面歷史人物評價中的幾個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7期,頁20-2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3.常炘:〈五年來對歷史人物評價的一般理論探討〉,《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10期,頁6-11。
74.史蘇苑:〈略論我國歷史人物評價問題之發展〉,《歷史學》,1987年第1期,頁53-5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5.蘇雙碧:〈歷史人物評價雜談〉,《中外歷史》,1987年6期,頁2-5,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76.邱添生:〈論唐代中葉為國史中世下限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頁63-93,民國76年6月。
77.王吉林,〈唐代馬嵬之變的政治意義及安史亂後宰相制度變化的趨勢:以肅宗朝為例〉,《史學彙刊》,第15期,頁27-52,民國76年7月。
78.簡桐:〈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學》,1987年第7期,頁54-6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9.屠炳春:〈歷史人物教學法-舟山模式教學單元類型初探〉,《國民教育》,28卷6、7期,頁22-39,民國77年1月。
80.黃春木:〈教科書▬一個頗具爭議性的教育課題▬以新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為例〉,《今日教育》,第51期,頁44-51,民國77年1月。
81.吳達德:〈歷史人物研究與心理分析〉,《歷史學》,1988年第1期,頁65-7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2.勞定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嘗試〉,《中學歷史教學》,1988年1期,頁35-4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3.龔奇柱:〈歷史教學社會功能的跟蹤調查及其思考〉,《中學歷史教學》,1988年2期,頁7-1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4.徐冰、宋令維:〈歷史研究要注重研究歷史人物的思想動機〉,《歷史學》,1988年第2期,頁31-3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5.吳廷嘉:〈歷史人物研究與多學科合作〉,《史學情報》,1988年第3期,頁14-17,北京,人民出版社。
86.林永匡、王熹:〈返樸歸真與畫龍點睛-近來來歷史人物研究漫談〉,《史學情報》,1988年第3期,頁18-20,北京,人民出版社。
87.茅海建:〈傳統史學中的「奸臣」形象〉,《史學情報》,1988年第3期,頁21-26,北京,人民出版社。
88.曹文柱:〈人:歷史的產物和歷史的主體-訪瞿林東教授〉,《史學情報》,1988年第3期,頁27-33,北京,人民出版社。
89.元殳:〈歷史人物的再評價-讀《司馬光新論》〉,《史學情報》,1988年第3期,頁40-42,北京,人民出版社。
90.昞姝:〈近年來歷史人物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史學情報》,1988年第4期,頁60-63,北京,人民出版社。
91.文建:〈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討論〉,《史學情報》,1988年第4期,頁113-115,北京,人民出版社。
92.于包廷:〈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評價能力〉,《歷史學》,1988年第5期,頁48-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93.尤克光:〈歷史人物與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1988年第6期,頁27-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94.胡如雷:〈論隋唐五代在歷史上的地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88年第6期,頁61-7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95.包根弟:〈論杜甫在唐代詩壇之地位〉,《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7期,頁103-109,民國77年6月。
96.李國祁:〈歷史教學中的人物介紹〉,《歷史教學》,第1卷第1期,頁122-128,民國77年7月。
97.黃哲雄:〈以大樹國中歷史科成績統計結果說明簡化本國史教科書之必要〉,《歷史教學》,第1卷第2期,頁126-131,民國77年9月。
98.單寶:〈歷史人物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歷史學》,1988年第11期,頁34-3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99.雷家驥:〈魏徵、房玄齡、李靖-貞觀之治〉,《歷史月刊》,第22期,頁34-37,民國78年11月。
100.李國祁:〈漫談史學的傳記寫法〉,《國史館館刊》,第7期,頁17-23,民國78年12月。
101.李屏南:〈歷史人物評價三題〉,《歷史學》,1990年第1期,頁33-3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02.王乾都:〈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綜述〉,《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0年第5期,頁45,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103.薛振東:〈歷史、歷史演義、歷史小說〉,《歷史學》,1991年第1期,頁25-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04.李泉:〈孔子的史論和史學評論〉,《歷史學》,1991年第2期,頁82-8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05.楊明:〈史書人物相貌描寫探微〉,《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頁79-83。
106.朱智文:〈論歷史評價〉,《歷史學》,1991年第6期,頁16-2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07.蔡杏芬:〈現行國中本國史教科書中的人物介紹〉,《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3期,頁157-163,民國80年10月。
108.張小元:〈略論中國古代浩然偉健價值人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34-40。
109.馬俊峰:〈關於評價的幾個問題〉,《人文雜誌》,1992年第1期,頁18-24,西安,人文雜誌社。
110.周齊賢:〈中學歷史人物教學的探索〉,《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2期,頁47-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11.王學典:〈偶然性、可能性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東岳論叢》,1992年第4期,頁53-58,山東省社會科學院。
112.張艷國、周溯源:〈論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價〉,《歷史學》,1992年第8期,頁23-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13.單寶:〈論歷史人物的多方位研究〉,《歷史學》,1992年第9期,頁19-2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14.李國祁:〈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月刊》,第59期,頁88-94,民國81年12月。
115.馬俊峰:〈評價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雜誌》,第1993年第3期,頁5-9,西安,人文雜誌社。
116.黃偉:〈君明臣直別議-試辨唐太宗與魏徵的關係〉,《人文雜誌》,1993年第3期,頁81-86,西安,人文雜誌社。
117.沈鴻秋:〈指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之我見〉,《歷史教學》,1993年第7期,頁34-35,天津,歷史教學社。
118.趙祐志:〈國中歷史人物教學問題之研究(上)-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1期,頁135-147,民國82年6月。
119.趙祐志:〈國中歷史人物教學問題之研究(中)-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2期,頁104-122,民國82年8月。
120.趙祐志:〈國中歷史人物教學問題之研究(下)-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3期,頁165-184,民國82年10月。
121.遲克舉:〈試論歷史人物的個性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社會科學》,1993年第9期,頁32-3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22.李德藻:〈談談歷史人物教學〉,《中學文科教學參考》,1993年第9期,頁30-31,廣西,廣西教育學院。
123.王仲孚:〈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3年第10期,頁4-10,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124.李喜所:〈走出人物研究的困境〉,《歷史教學》,1993年第12期,頁50-51,天津,歷史教學社。
125.劉克輝:〈論歷史人物的個人責任問題〉,《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頁106-111,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126.陳立旭:〈「蓋棺」可以「定論」?-論歷史評價的歷史性〉,《嶺南學刊》,1994年第4期,頁78-80。
127.季淳為:〈歷史學科深化德育應注意的兩個問題〉,《歷史教學問題》,1994年第5期,頁45-4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28.姜同春:〈淺談武則天的功過〉,《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4年第8-9期,頁26-27,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129.譚宇權:〈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論述歷史人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卷3期,頁183-208,民國83年10月。
130.譚宇權、賴美玲、謝荔荔、莊周華、顏淑玢:〈談中學歷史教師論述歷史人物的方法〉,《中等教育》,第46卷第1期,頁78-95,1995年2月。
131.院中山:〈怎樣講述歷史人物〉,《歷史教學問題》,1995年第3期,頁44-45,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32.董秀娜:〈試論大陸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二冊的編寫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卷5期,頁163-172,民國84年10月。
133.張月卿:〈歷史科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以國中歷史教材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卷3期,頁169-190,民國84年10月。
134.嚴志梁:〈我國的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0期,頁39-4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35.王仲孚:〈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問題〉,《歷史教育研究》,頁99-106,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民國84年12月。
136.王雙懷:〈歷代對武則天的評價〉,《人文雜誌》,1996年第3期,頁69-74,西安,人文雜誌社。
137.莫時聲:〈從《貞觀政要》看古代明君的標準〉,《中學歷史教學》,1996年第3期,頁26,廣州,華南師範大學。
138.趙文祥:〈辯証客觀實事求是-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對歷史罪人評析的原則〉,《歷史教學問題》,1996年第4期,頁53-54、5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39.張艷國:〈關於編寫歷史人物傳記的一些意見〉,《長白學刊》,1996年第4期,頁73-76。
140.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歷史教學及相關問題之討論〉,《近代中國》,第113期,頁91-104,民國85年6月。
141.張文玲,〈論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問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6年第7期,頁11-12,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142.林麗月:〈國中「歷史」本國史上冊的教材綱要與編輯構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5期,頁6-11,民國86年2月。
143.孫建國:〈也談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問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年第3期,頁16-17,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144.楊洪林:〈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歷史教學》,1997年第3期,頁42-45,天津,歷史教學社。
145.張貴球:〈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中學歷史教學》,1997年第3期,頁15-16,廣州,華南師範大學。
146.王雙懷:〈本世紀以來的武則天研究〉,《史學月刊》,1997年第3期,頁111-115、44,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147.李志賢:〈歷代學者對武則天評價的爭議〉,《唐代的歷史與社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唐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186-197,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148.吳思達:〈新頒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之社會學評析〉,《中等教育》,第48卷第5期,頁81-84,1997年10月。
149.邱添生:〈女皇帝武則天評析〉,《空大學訊》,第205期,頁34-37,民國86年11月。
150.瑞寅:〈杜甫何以被譽為詩聖?〉,《歷史月刊》,第121期,頁109-114,民國87年2月。
151.張元:〈從具體描述到深入解釋-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區隔〉,《歷史月刊》,第129期,頁96-101,1998年10月。
152.湯勤福:〈試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法〉,《上饒師專學報》,第18卷第5期,頁20-25,1998年10月。
153.梁勵:〈略論中學歷史人物教學的基本原則〉,《中學歷史、地理教學》,1999年第1期,頁5-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54.徐立:〈淺談歷史人物教學〉,《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第1期,頁5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55.蘇雙碧:〈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80-86。
156.袁筱梅:〈新版《國中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中秦漢人物的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卷5期,頁71-81,民國88年2月。
157.曹寄奴、班震:〈論歷史人物評價中的三大關係〉,《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6期,頁66-68。
158.范立舟:〈宋儒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頁7-12,1999年6月。
159.熊守清:〈祖國大陸與台灣歷史教科書的比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3期,頁10-13,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160.胡一華:〈評論歷史人物可從性格切入〉,《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頁15-17,2000年2月。
161.祝紅德:〈對中學歷史教科書作用的反思〉,《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5期,頁16,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162.史平太:〈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鄭州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頁52-53,2000年6月。
163.胡一華:〈從哲學視角剖析與評價歷史人物〉,《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4期,頁12-15,2000年8月。
164.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協辦,2000年11月。
165.袁筱梅:〈歷史人物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協辦,2000年11月。
166.胡一華:〈階級分析法仍是評價歷史人物的重要方法〉,《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6期,頁6-9,2000年12月。
167.陳春梅:〈新編高中本國史(初版)有關台灣日治時期教材之分析比較及其與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連貫性之探討〉,《歷史教育》,第8期,頁53-99,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