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孫力行 Sun, Li-Hsing |
---|---|
論文名稱: |
馬祖地質公園之社區參與初探:鐵板社區行動脈絡之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Matsu Geopark: A case of Tieban community |
指導教授: |
蘇淑娟
Su, Shew-Jiuan |
口試委員: |
林俊全
Lin, Jiun-Chuan 王文誠 Wang, Wen-Cheng 蘇淑娟 Su, Shew-Jiuan |
口試日期: | 2021/12/3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地質公園 、永續發展 、鐵板社區 、社區參與 、文化資產 |
英文關鍵詞: | geopa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ieban commun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ultural heritage |
研究方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4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地質公園」的概念,作為保護世界襲產的倡議,以「永續」精神作為號召,透過關心在地環境的社群,形成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臺灣導入地質公園概念,源於臺灣地景保育的目標,可善用地質公園核心價值來實踐,包含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社區參與。其中,社區參與是廣納透過在地社區或群的環境守護力量,行「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
本研究以結構化理論作為馬祖社會變遷的視角依據,聚焦於地方社區對於地質公園的行動與互動;利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作為資料基礎,再以質性訪談成果串接全文。案例以連江縣南竿鄉鐵板社區為場域,探討地質公園政策進入馬祖的相關組織,如何和地方社區互動、合作,其中又遭遇了什麼現實與困境。
鐵板社區受地理因素、歷史發展、戰地政務等結構性的因素影響,而呈現獨特的社會與文化風格,她在近半世紀以來,歷經了人口外移、老化等問題。本研究以鐵板社區為了解地質公園之案例,鐵板在1990年代的社區營造以自主參與社造歷程與成果頗具代表,也體現小島物質生活與硬體設施的改善,但軟體部分則持續存在著缺乏年輕勞動力問題,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問題;馬祖地質公園在轉動社區參與的成效有限,除與協會本身人力不足之限制有關外,如何與社區間的雙向溝通與互動亦存有進步空間。改善人力困境與理解社區當前的發展需求與願景、社區積極對話並相互認識與理解,是馬祖地質公園發展的重要課題。
In the late 1990s, UNESC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eopark as an initiative to protect the world's earth heritage, with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s a goal. With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conserving lo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networking among community members and Geoparks becomes a crucial element. “Geopark” stems from the goal of 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Taiwan, which can be practiced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geoparks, including landscape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andscape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mong the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 “bottom-up” process that mobiliz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ces of local communities.
This research utilizes structuration theory as a ba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hange of Matsu, and focuses on the ac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local community towards Geopark.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urvey are basic for the study, and the contents and results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re us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communities. Tieban community of Nangan Township is taken a s a case to understand how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nd geopark policy interact and cooperate with local community, and what reality and dilemma are encountered.
Tieban community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ic factor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military rule, and thus presents a unique social culture.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Tieban community experienced out-migration and aging even with a good result of national policy of community building where material life and infrastructure have been established well. However, in terms of software, a lack of young labor force (of lively and creative mind) has been current dilemma for development. Despite the endeavors of the geopark association,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associations and community member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needs and community’s vision and their aspir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al future with active dialogue among stakehold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Matsu Geopark.
一、中文書目
文化部(2015)。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110年)。
王文誠(2011)。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都市與計劃,38(1),1-29。
王文誠(2018)。偏遠的驕傲:加拿大地質公園發展進程與借鏡。地景保育通訊,48,2-10。
王文誠(2021a)。學習性地景:地質公園在教育上的義意。地景保育通訊,52,2-10。
王文誠(2021b)。地質公園設置對地景保育歷程的反思:臺北宣言十年。臺灣地質公園年刊,2,17-20。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5(2),103-137。
王花俤(2020)。馬祖海洋地景的故事。在林俊全(主編),臺灣地質公園解說員手冊(頁346-357)。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王花俤、王建華、賀廣義(2016)。馬祖文化事典。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王建華(2006)。社區夥伴關係建構與運作之研究以馬祖鐵板社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藩(2006)。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社區空間網絡-以內湖紫陽里社區與馬祖鐵板社區比較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芝菁(2020年10月21日)。透過社區參與的地景保育與地質公園網絡串連國土生態綠網〔專題演講〕。2020地景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任家弘(2007)。馬祖特殊地質與地形景觀資源。鄉村旅遊研究1(2),61-70。
何立德(2009)。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439,22-29。
吳昱漳(2010)。馬祖鐵板聚落互動式社區營造經驗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廷(2006)。以參與式設計反省當前的臺灣建築設計教育-教育部「創意學養計畫」馬祖鐵板經驗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光中(2021)。里山倡議融入地質公園規劃和經營〔專題演講〕。第十九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臺北市,臺灣。
李寄嵎、林建偉、葉恩肇、陳正宏(2015)。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馬祖地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周德成(2006)。「編織一個認同的網」-情境模擬的參與式設計.馬祖鐵板。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廷(2020)。馬祖地質公園解說員訓練課程側記。地景保育通訊,50,11-14。
林怡廷(2021)。臺灣地質公園的網路行銷品牌經營與受眾分析-以我在地質公園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地景保育通訊,52,29-32。
林明禛(2011)。中介團體:臺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137-166。
林金炎(2010)。馬祖兵事。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林俊全(2013)。認識馬祖地質公園。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林俊全(2021)。臺灣地質公園1.0。臺灣地質公園年刊,2,9-11。
林美容、陳緯華(2008)。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港天后宮談起。臺灣人類學刊,6(1),103-132。
林瑋嬪(2009)。邊陲島嶼再中心化:馬祖進香的探討。考古人類學刊,71,71-91。
林瑋嬪(2016a)。網路・人類學:網路、社群與想像。考古人類學刊,85,1-16。
林瑋嬪(2016b)。線上馬祖:網路社群與地方想像。考古人類學刊,85,17-50。
林瑋嬪、王惇蕙(2012)。823馬祖人為土地上街頭:網路與社會運動初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125-157。
柳茜文(2016)。馬祖遷臺移民的背景與在地展現-以桃園八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苦苓(2013)。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時報出版。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2019)。馬青年度回顧與核心理念〔田野文本〕。
曹以勳、林瑋嬪(2013)。馬祖莒光花蛤節:邊境島嶼如何探索未來。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3,179-206。
許嘉恩、洪立三(2015)。社區依附、環境態度與居民對於保護區的看法: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地理研究,62,91-108。
許廣宗(2015)。馬祖地質公園的推動與經營管理。地景保育通訊,41,11-16。
連江縣政府(2013)。鐵板社區文化導覽手冊。
連江縣政府(2014)。連江縣志。
連江縣政府(2018)。107年度連江縣政府國土綠網-地質公園推動計畫成果報告書。
連江縣政府(2020a)。109「冷戰島嶼」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專案執行總顧問計畫期末報告書。
連江縣政府(2020b)。109年度連江縣國土綠網地質公園邁向國際級認證推動計畫期末報告書。
陳介英(2015)。社區營造與文化資源的創造。庶民文化研究,12,144-174。
陳文山、林俊全、齊士崢、劉瑩三、李建堂、李光中、蘇淑娟(2012)。一起設立地質公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陳良源(2008)。政策變遷與馬祖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10(2),109-116。
麻國慶(2018)。人類學視野下的島嶼與世界。民族研究,2018(6),55-65,簡體中文。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
黃開洋(2017)。兩馬同春鬧元宵?馬祖飛地的認同/發展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群策(2020年10月21日)。臺灣推動地景保育與國土綠網建置〔專題演講〕。2020地景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群學。
楊景謙(2015)。女王頭的前十年與後十年。地景保育通訊,40,7-9。
楊賢惠(2008)。以社會資本論述社區型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發展。非政府組織學刊,4,63-80。
臺灣地形研究室(2014)。馬祖地質公園的南北竿生態旅遊。地景保育通訊,38,9-12。
臺灣地形研究室(2017)。地質公園提報說明-以馬祖地質公園為例。地景保育通訊,45,14-18。
臺灣地形研究室(2019)。國家級地質公園評估報告。地景保育通訊,49,2-10。
臺灣地形研究室(2020)。推動馬祖地質公園的環境教育。地景保育通訊,50 ,7-10。
臺灣地質公園學會(2021)。地質公園解說員環境解說的培力問題探討。地景保育通訊,52,33-35。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劉羽茵(2007)。社區合作經營模式之探討:連江縣南竿鄉鐵板社區個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瑩三(2021a)。地景保育2011臺北宣言的回顧與實踐。臺灣地質公園年刊,2,21-22。
劉瑩三(2021年3月27日)。Geofood-民以食為天〔專題演講〕。第十九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報告。臺北市,臺灣。
鄭伊婷(2018)。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的社區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宏祺(2020)。馬祖地質公園。臺灣地質公園年刊,1,7-9。
蘇淑娟(2012a)。社區服務學習和參與式政治-對提升地質公園與地景保育的意義。地景保育通訊,34,6-9。
蘇淑娟(2012b)。澎湖海洋地質公園的推廣實踐與社區參與。臺灣林業,38(1),24-30。
蘇淑娟(2014)。澎湖地質公園的地景資源與社區參與。地質,33(1),26-30。
蘇淑娟(2017)。馬祖的歷史發展及其對當代發展地質公園的意義。地質,36(4),55-62。
蘇淑娟(2021)。社會能動在推動地質公園的重要:多元社會的意義。臺灣地質公園年刊,2,12-16。
蘇淑娟、王文誠(2013a)。地質公園培力手札-如何讓地質公園社區動起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蘇淑娟、王文誠(2013b)。臺灣地質公園的社區培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蘇淑娟、林俊全(2014)。地質公園的環境和社會意涵。地質,33(1),56-59。
二、英文書目
Anthony Giddens(2002)。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左岸。(原著出版於1984年)
Dowling, R. & Newsome, D. (Eds.)(2006). Geotourism ;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
Godfrey Baldacchino (2006). Islands, Island Studies, Island Studies Journal. Island. Studies Journal, 1(1), 3-18.
Jiun-Chuan Lin & Shew-Jiuan Su (2019). Geoparks of Taiwan-Thei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Springer .
Ling-I Chu & Jinn-Yuh Hsu (2021). Accidental Border: Kinma Island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Geopolitics. DOI: 10.1080/14650045.2021.1919628
Newsome,D. & Dowling, R.K.(Eds.) (2010). Geotourism: The Tourism of Geology and Landscape, Oxford.
Stephen Page & Ross Dowling(2006)。生態旅遊(郭乃文、黃秋蓮、陳盈樺、呂新發譯)。五南。(原著出版於2002年)
三、網路資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2019)。鐵板村「歷史的鍵結-尋找官帽」運動。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取自: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42551&IndexCode=Culture_Event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馬祖擺暝」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folklore/20190807000001
郭志榮(2012)。馬祖博奕-博奕賭未來。公視系列節目「我們的島」撰文2012/08/06。2021年12月1日取自: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376
鄭景雯(2020)。枕戈待旦話曾經 今朝相約十五暝。中央社新聞專欄2020/02/29。2021年12月1日取自: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00229w002
傅啟禎(2020)。陸軍海龍蛙兵 兩棲精英萬中選一。青年日報-專題報導2020/05/02。2021年12月1日取自:https://www.ydn.com.tw/news/newsInsidePage?chapterID=1225295
中央通訊社,新聞「地質公園跨國交流 馬祖與日本美禰市分享經驗」2021/10/29。2021年12月1日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110290049.aspx
蘇昭英(2009)。社區總體營造。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1年11月22日取自: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17123515/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72
劉蕙苓(2014)。社區營造與社造員。臺灣社區通網站。
2021年11月22日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7%A4%BE%E5%8D%80%E7%87%9F%E9%80%A0%E8%88%87%E7%A4%BE%E9%80%A0%E5%93%A1
李珊(2008)。永續生活第一村-馬祖鐵板村。臺灣光華雜誌,2008年10月。2021年12月1日取自: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8d04f82b-beed-408e-b663-7fbfd251e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