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仲文 Chiang, Chung-Wen |
---|---|
論文名稱: |
日本時代臺灣初、中等學校的體育課程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of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指導教授: |
許佩賢
Hsu, Pei-Hsi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體育課程 、體操科 、體鍊科 、軍事訓練 、運動會 |
英文關鍵詞: | Physical Education, Gymnastics, Ti-lian-ke, Military Training, Sports Competi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日本時代臺灣五十年間初、中等學校的體育課程,藉由當時的官方檔案、學校資料、時人及後人日記、回憶錄及訪談來回答「體育課的課程規定」、「體育課實施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感想或影響」等三個層次的問題,思考日本時代體育課對臺灣社會的意義。
體育課程隨著臺灣總督府推行西方近代教育傳入臺灣,自1896年起以「體操科」之名進入各級學校,除了正式課程中的普通體操、教練、遊戲及競技、衛生與武道等項目,尚有課外的社團活動及運動會。1941年改制為國民學校以後,體操科更名為「體鍊科」,授課內容更加著重於軍事訓練。
對臺灣社會來說,體育課程作為國家教育的一環,最初的目的是改造臺人的身體。進入戰爭期以後,初等學校體鍊科作為皇國民訓練身心一體重要的場所,中等學校的學生則被當作準軍人養成,授予嚴格的軍事訓練。體育課程是日本時代臺灣學童不可抹滅的身體記憶,臺人子弟的體格雖然因而改善,也得到接觸各項體育活動及運動項目的機會,但也因此受到嚴格的軍事訓練,甚至成為被國家動員的身體。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how Taiwanese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urse had been influenced under Japanese rule for five decades long. The research will mainly focus on PE cours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is research, we’ll target on three main questions which are: “What were the regulations for PE course?” “How PE course had been implemented practically?” and “What had PE course influenced students?” The answers for these questions are based on the resources collected from documents of schools and officials, diaries or memoirs then and now, and the analysis of some interviews.
Since 1896, Taiwan Sotoku had replaced the nam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Gymnastics” due to western education being transmitted in Taiwan. Gymnastics course included regular gymnastic practice, military training, activities, athletic performance, sanitation, and martial art. There were als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ports competition at that time. Right after the political reformation in 1941, “Gymnastics” again was changed to be called “ti-lian-ke(體鍊科)” in which the course focused more on military training.
To some extent, PE course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 especially when its core goal was 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health. During war time, primary schools became the main training places for Japanization to do military practice. As for students in secondary schools, these soldiers-to-be were also given strict military trainings. These memories are indelible, sometimes painful, even though Taiwanese students did make much improvement for their health conditions. However, things are bifacial. On one hand, Taiwanese students had chance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and athletic compet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were also forced to accept rigorous military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which was the most loyal way to contribute to country.
參考書目
一、史料與戰前著作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一覽(昭和十六年四月末調)〉(臺北:臺北第二中學校,1941年)。
〈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一覽表〉,收錄於阿部洋編,《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灣篇)》第61卷(東京:龍溪書舍,2012年)。
《臺灣日日新報》,1896-1944年,漢珍知識網(報紙篇):http://elib.infolinker.com.tw/login_rrxin.htm
《臺灣學事法規》,1896-1944年,收錄於阿部洋編,《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灣篇)》第9-16卷(東京:龍溪書舍,2007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6-1944年,臺灣總督府檔案:https://sotokufu.sinica.edu.tw/。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1896-1944年,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http://db2.lib.nccu.edu.tw/view/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896-1945年,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丸山芳登,〈國民學校制に加へらる「衛生」の取扱に就て〉,《臺灣學校衛生》13(昭和15年11月1日),頁26-29。
平塚佐吉,〈學校體育〉,《臺灣教育》,171(大正5年9月),頁7-17
平澤平三,〈國民學校教則案中に於ける體鍊科體操に就いて〉,《臺灣教育》460(昭和15年11月1日),頁38-43。
平澤平三,〈國民學校體鍊科武道に就いて〉,《臺灣教育雜誌》467(昭和16年11月1日),頁3-8。
永瀨象助,〈國民學校に於ける體鍊科授業細目に就いて〉,《臺灣教育》491(昭和18年6月1日),頁29-32。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1997)。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史》(臺北:臺灣體育協會,1933)。
作者不詳,〈體鍊科の使命 剛健なる心身と獻身奉公の實踐力〉,《部報》,昭和16年5月1日,頁36-38。
林猪太郎,〈國民學校制に於ける體鍊科の取扱に就て〉,《 臺灣學校衛生》10(昭和15年9月1日),頁5-18。
花蓮港中學校校友會,《濤聲》創刊號(花蓮:花蓮港中學校,1938),頁113-117。
長榮中學校校友會,《輔仁》第1~13號(臺南:長榮中學校校友會,1924~1938年)
長榮中學校校友會,《彌榮》 第1~4號(臺南:長榮中學校校友會,1940~1943年)。
前川治,〈公學校教育に於ける體操科の價值〉,《臺灣教育會雜誌》97(明治43年4月),頁4-5。
柳川,〈國民學校體鍊科概說〉,《新竹州時報》,昭和16年2月,頁74-76。
砂本靖二,〈台灣總督府學校體操教授要目準據公學校體操科教授要目(一)〉,《臺灣教育》188,頁30-32。
秋濤生,〈體操科教授細目〉,《臺灣教育會雜誌》37號,明治38年4月,頁33-35。
宮田覚造,《改正学校体操:教材詳解課程精説》(東京:東洋圖書,1936),頁24-27。
砥上種樹,〈訓育上より見たる公學校の體操科〉,《臺灣教育》166(大正5年3月),頁35-36。
森川龜吉講述,《體操科》(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大正3年(1914))。
猪口重雄,〈國民學校に於ける體鍊科教練に就いて〉,《臺灣教育》470(昭和16年9月1日),頁43-49。
猪口重雄,〈國民學校に於ける體鍊科教練に就いて〉,《臺灣教育》470(昭和16年9月1日),頁43-49。
猪口重雄,〈體鍊科に就いて〉,《臺灣教育》462(昭和16年6月1日),頁108-114。
猪口重雄,〈體鍊科の躾と躾け方〉,《臺灣教育》472(昭和16年11月1日),頁28-34。
鈴木啟治,〈國民學校體鍊科に於ける衛生養護の適正なる指導〉,《臺灣學校衛生》13(昭和16年3月1日),頁6-9。
鈴木梅太郎,〈公學校體操科教授の概要〉,《臺灣教育會雜誌》,11(明治36年2月),頁32-33。
嘉義中學校報國校友會,《旭陵》13(嘉義:嘉義中學校,1938)。
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體育研究部,《臺灣に於ける小學校體育の實際》(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大正13年(1924))。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臺灣教育會編輯,〈臺灣に於ける內地人子地の教育〉,《臺灣教育》,171號(大正5年9月),頁1-2。
臺灣總督府,《初等科國語 八》,(臺北:臺灣書籍印刷株式會社,1944年)。
臺灣總督府,《國民學校體鍊科教授要項竝同細目》(臺北:臺灣總督府,1942)。
濱崎傳造,〈小公學校適用新體操法〉,《臺灣教育會雜誌》62(明治40年5月),頁24。
濱崎傳造,〈臺灣公學校體操法〉,《臺灣教育會雜誌》,63(明治40年6月),頁8-24。
二、日記與口述資料
江仲文訪問、整理,〈吳興先生口述〉,2013年7月訪問於高雄市苓雅區協進宮,未刊稿。
江仲文訪問、整理,〈李攀龍先生口述〉,2013年7月訪問於高雄市苓雅區李府,未刊稿。
江仲文訪問、整理,〈潘汝昌先生口述〉,2013年8月訪問於屏東縣東港鎮潘府,未刊稿。
江仲文訪問、整理,〈戴揚文先生口述〉,2013年7月訪問於高雄市三民區戴府,未刊稿。
吳平城、胡慧玲合著,《草地醫生》(臺北:前衛,1997年)。
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臺北:人間,2002年)。
李明仁主編,《嘉大口述歷史-日治時代》(嘉義: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
杜聰明,《回憶錄》(臺北:龍文,1989年)。
卓遵弘、歐素瑛訪問整理,《陳寶川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9-10。
周婉窈,《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
宜蘭縣政府,《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縣史館,1999年)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訪談、吳美慧、吳俊瑩紀錄,《代書筆、商人風-孫江淮口述歷史》(臺北:遠流,2008年)。
林忠勝,《劉盛烈回憶錄》(臺北:前衛,2005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後山文化工作協會,《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張守真主訪;丘施淑慧紀錄,〈王家和先生訪問記錄〉,收錄於《高雄市體壇憶往》(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5年)。
莊進源,《莊進源回憶錄》(臺北:前衛,2012年)。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2007年)。
許新枝撰寫口述;吳秀鶯文字整理,《艱難奮鬥的歲月:許新枝回憶錄》(臺北:國史館,2013年)。
郭端鎮,《掌藝游俠:陳錫煌生命史》(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陳錫卿原著;陳金成譯,《重現一九二五-臺中一中先輩日記(上)(下)》(臺中:財團法人臺中一中教育基金會,2013年)。
黃宏森、林承彬,《杏壇志者:張慶龍校長回憶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年)。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日記(三)》(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9年)。
黃昭堂口述;張炎憲、陳美蓉採訪整理,《建國舵手黃昭堂》(臺北:吳三連基金會,2012年)。
楊基銓撰述,《楊基銓回憶錄》(臺北:前衛,1996年)。
嘉農校友會,《嘉農口述歷史(二)》(嘉義:嘉義大學校友會,2002年)。
嘉農校友會,《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嘉農校友會,1993年)。
蔡廷棟,《回想八十八: 蔡廷棟回憶錄》(臺北:極東行,2007年)。
鄭麗玲、楊麗祝,《臺北工業生的回憶(二)》(臺北:臺北科技大學,2011年)。
鄭麗玲、楊麗祝,《臺北工業生的回憶》(臺北:臺北科技大學,2009年)。
謝仕淵,《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臺南:國立臺南歷史博物館,2012年)。
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 ,《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0年)。
三、論文及專書
朱珮琪,《臺籍菁英的搖籃-臺中一中》(臺北:遠足,2005年)。
佐久間馨儀,〈近代日臺劍道文化保存與推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丁國,《觀念、實踐與組織: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臺北:稻鄉,2012年)。
林文龍,《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三)》(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博陽,2006年)。
金湘斌,〈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之歷史考察(1895-19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所碩士論文,2007年。
金湘斌,〈纏足から天然足へ 日本統治前期(1895~1925年)臺湾における学校女子体育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國立金澤大學人間社會環境研究科博士論文,2013年。
姚浙生,《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高嶋航,《帝国日本とスポーツ》(東京:塙書房,2012年)。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
陳宜君,〈製作健康兒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義隆,〈日治時期臺灣武道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聰民,《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研院近史所研究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
馮啓斌,〈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臺灣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新井博、榊原浩晃,《スポーツの歴史と文化―スポーツ史を学ぶ》,(東京:道合書院,2012年)。
楊麗祝、鄭麗玲,《百年風華—台北科技大學校史》(台北:台北科技大學,2011),頁128。
廖為智譯,《日本軍隊用語集》(臺北:麥田,1999),頁149-153。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5年)。
鄭人豪,〈日治時期臺灣游泳運動史之研究〉,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政誠,〈準軍人的養成─日治時期臺灣中等學校的軍事訓練〉,《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大連: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2009),頁373-388。
鄭政誠,〈戰時體制下臺南師範學校學生的軍事訓練與動員(1937-1945)〉,《國史館館刊》,第41期,2014年9月,頁157-186。
鄭政誠,《南臺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臺北:博揚,2010年)。
鄭麗玲,〈青春之夢—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生活〉,《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4年),頁327-354。
鄭麗玲,《臺灣第一所工業學校(1912-1988)》(臺北:稻鄉,2011年)。
謝仕淵,〈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與地方社會(初探)〉,《臺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6期,2003年5月,頁18-30。
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濟全,〈日治時期嘉義農林學校之發展〉,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鍾肇政,《八角塔下》(臺北:草根,1999年)。
蘇彥仁,〈二十世紀初美國新體育(New Physical Education)理論的形成與初期發展之研究~以學校體育為中心〉,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蘇曉倩,〈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