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佩玲 |
---|---|
論文名稱: |
《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蒲松齡 、聊齋誌異 、孤憤意識 、寓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3 下載:7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聊齋誌異》題名為「異」,實為一語雙關,除意指它繼承了六朝以來的志怪文學系統,而談狐說鬼以外,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它與一般志怪作品有相異之處,《聊齋誌異》並非僅是記敘荒誕不經之鬼狐精怪故事的「幽冥之錄」,而是假借鬼狐以寄託作者侘傺失志之滿腔孤憤的「孤憤之書」,它是在一脈相承的志怪體系之下,截取各家之長再加以創新的一部短篇小說大作。正因為《聊齋誌異》中的鬼狐故事寄託了深刻的哲理,故理當將之視為一部寓言小說來看待。本文的撰寫動機即是欲針對《聊齋誌異》中的孤憤意識寓言作深入的研究探討,以理解蒲松齡創作的本意初衷。歷來研究《聊齋誌異》者,大多著眼於小說的藝術成就,本文將從寓言的角度切入,著重探討《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企盼在這樣的研究論述後,能開創另一個解讀《聊齋誌異》的新視野,也能多少彌補蒲松齡在〈聊齋自誌〉中所言「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的感慨。
以下為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界定「寓言」與「孤憤意識」的定義、選定取材範圍、說明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進行文獻探討。
第二章考察蒲松齡之生平,並闡述其孤憤意識之形成因素。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從家世背景、舉業經歷、交遊往來、寫作著述等方面爬梳蒲松齡的生平經歷。另外從抗清行動與高壓政策兩方面著眼,探討蒲松齡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其思想孕育的影響。第二節剖析蒲松齡的孤憤意識之形成原因,主要肇因於「貧病交迫的折磨」、「屢試不第的挫敗」、「官場黑暗的憤恨」,以此為全文論證之基礎。
第三章闡述《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之思想內涵,析分出「愛恨交織的科舉心態」、「官場黑暗的鞭撻諷刺」、「懲惡揚善的道德勸誡」等三大內涵,然後分三節依序論述,並舉篇目詳加析探印證。
第四章分兩節,著重在結構形式、角色形象兩個方面,以此來剖析《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的結構布局及角色塑造,探究《聊齋誌異》寓言孤憤意識寓言之藝術表現。
第五章第一節論述蒲松齡創作《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之寫作技巧,第二節從美學的角度來探賞其美學價值。
第六章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未來可供後進研究的面向,希望本論文之闡述能清晰勾勒出蒲松齡創作《聊齋誌異》孤憤意識寓言的本意旨趣。
參考書目
說明:
1.參考書目分為專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三類。
2.專著分為古籍、今著,今著以下再分為《聊齋誌異》相關著作、寓言相關著作、小說研究及其他著作;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各分為《聊齋誌異》相關論文、寓言相關及其他論文。
3.古籍以朝代先後順序排列,餘均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列,若姓氏或姓氏筆劃相
同,則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專著
(一)古籍
﹝周﹞列禦寇著,楊伯峻撰:《列子集釋》,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戰國﹞屈原著,﹝漢﹞王逸注:《楚辭補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漢﹞劉安編撰,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漢﹞王充撰,﹝清﹞惠棟批校:《論衡》,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德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
﹝漢﹞劉熙撰:《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漢﹞鄭玄箋:《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著,﹝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晉﹞杜預集解:《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晉﹞郭璞傳:《山海經箋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文心雕龍》,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周易集解纂疏》,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4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林希逸注,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臺北:中華書局,2009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選注:《聊齋文集選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二)今著
1.《聊齋誌異》相關著作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誌異脞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王雲五主編,張景樵著:《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史繼中:《談鬼說狐話聊齋》,臺北:旺文社出版,1994年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任篤行、劉淦注譯,袁士碩校閱:《新譯聊齋誌異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李季輯錄:《揚州十日記》,上海:神州國光社,1946年
李厚基、韓海明:《人鬼狐妖的藝術世界:聊齋誌異散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誌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文藝社出版,1985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記遠編著:《翫‧聊齋》,臺北:咖啡田文化館出版,2006年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臺北:黎民文化,1983年
徐子方:《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孫光浩:《聊齋志異是與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瑞芳:《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馬振方主編:《聊齋志異評賞大成》,臺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
馬振方:《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盛瑞裕:《蒲松齡話聊齋──花妖狐魅》,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5年
盛瑞裕:《解讀聊齋誌異》,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聊齋誌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張稔穰:《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雷群明:《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雷群明:《聊齋寫作藝術鑑賞》,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黃莫愁:《從聊齋志異探討蒲松齡的思想視野》,臺北:天山出版社,1985年
路大荒編:《蒲松齡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葉惠齡:《聊齋誌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楊師昌年:《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義主編,劉方喜選注、譯評:《聊齋誌異選評》,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蒲松齡撰,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蒲松齡撰,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劉階平:《蒲留仙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羅敬之編著:《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羅敬之編著:《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聶紺弩:《聊齋志異的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2.寓言相關著作
史軍超:《寓言》,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社,1998年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林淑貞:《中國寓言詩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林淑貞:《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馬昆吾著、董崇選譯:《寓言》,臺北:黎明文化,1973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
鮑延毅主編:《寓言辭典》,濟南:明天出版社,1988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顏師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
譚達先:《中國民間寓言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3.小說研究及其他著作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王枝忠:《古典小說考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溢嘉:《中國人的心靈圖譜:魂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于友先:《美學漫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朱立元主編:《美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
李壽菊:《狐仙信仰與狐狸精故事》,臺北:學生出版社,1995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語堂:《林語堂文集》,臺北:大方出版社,1975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適:《胡適文存》第四集,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61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侯 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出版社,1983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5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
馬振方:《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許建崑、林碧慧、陳昌遠、吳宇娟等編著:《古話新說》,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83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年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社,1983年
葉桂桐:《中國古代小說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葉楚炎:《明代科舉與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說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楊家駱主編:《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出版社,1981年
楊辛、甘霖:《美的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學為、王戎笙主編:《中國考試通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靳鳳林:《窺視生死線──中國死亡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守華、巫瑞書主編:《民間文學導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劉敬圻:《明清小說補論》,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出版,200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學》,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1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分析》,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9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德﹞卡西勒(Cassirer, Ernst)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美﹞佛洛姆 (Fromm, Erich) 著,葉頌壽譯:《夢的精神分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83年
﹝英﹞佛斯特(Forster, Edward Morgan):《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英﹞赫德菲爾(Hadfield, John)著,歐申談譯:《夢學新論》,臺南:開山書店,1974年
﹝德﹞黑格爾(Hegel, George Wilhelm Friedrich):《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奧﹞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一)《聊齋誌異》相關論文
王志民:〈蒲松齡屢試不第原因新探〉,《蒲松齡研究》,1986年,第1期,頁253-265
王慶雲:〈三百年來蒲松齡研究的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108-111
王素貞:〈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貪官〉,《嶺東通識教育學刊》,2007年,第2卷,第2期,頁117-130
李少軍:〈書癡:封建文人之人生寓言〉,《蒲松齡研究》,2009年,第3期,頁49-57
林 驊:〈聊齋誌異與科舉文化〉,《聊齋誌異研究》2001年,第3期,頁25-35
周曉琳:〈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蒲松齡孤憤心態新探〉,《蒲松齡生平思想研究》,2004年,第3期,頁12-20
吳福相:〈聊齋誌異寓言體類之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7年,第15期,,頁208-237
吳福相:〈聊齋誌異寓言結構之研究〉,《空大人文學報》,1998年,第7期,頁1-23
夏太生:〈屈原──中國孤憤文學之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8期,頁160-162
陳炳熙:〈論聊齋誌異是孤憤之書〉,《聊齋誌異研究》,2002年,第2期,頁14-23
陳葆文:〈蒲松齡癡狂性格析論─兼論聊齋誌異狂生癡子類型人物之創作〉,《淡江大學中文學報》,2003年,第8期,頁67-92
雷群明:〈試談蒲松齡的孤憤〉,《聊齋誌異研究》,1995年,第Z1期,頁120-132
詹頌:〈淺談聊齋誌異中的夢境〉,《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頁46-50
劉瑋:〈借異寫實,發抒孤憤:聊齋誌異的創作筆法與創作主旨〉,《武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60卷,第1期,79-83
趙霞:〈從畫皮看聊齋誌異的寓言化特徵〉,《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9卷,第1期,43-46
顏清洋:〈蒲松齡的忠孝觀〉,《國立臺灣體專學報》,1994年,第5期,頁91-115
(二) 寓言相關及其他論文
王黎:〈寓言的藝術特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3 期,頁58-62
王幼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創傷敘事〉,《中原華語文學報》,2008年,第1期,頁51-73
林雅惠:〈近三十年台灣先秦寓言文學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2008年,第1期,頁13-24
洪志明:〈談寓言〉,《語文教育通訊》,1998年,第16期,頁89-92
徐強華:〈寓言的社會功能與美學價值〉,《溫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2期,頁94-100
許芳紅:〈世不遇文學主題成因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21卷,第6期,頁59-61
陳學志、鄭昭明、卓淑玲:〈笑話中幽默因子的訊息整合歷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01年,第43卷,第2期,頁137-153
劉海峰:〈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歷史研究》,2000年,第6期,頁3-16
顧建華:〈寓言藝術的美學魅力〉,《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頁49-61
三、學位論文
(一)《聊齋誌異》相關論文
朴正道:《聊齋誌異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康熙:《聊齋誌異復仇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慧咨:《聊齋志異諷刺性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吳淑雅:《聊齋誌異勸善懲惡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柯玫妃:《蒲松齡聊齋誌異創作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崔相翼:《聊齋志異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張燦堂:《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彭美菁:《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子婷:《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形變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05年
楊惠娟:《聊齋志異畸人故事及其喜劇精神》,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
葉庭欣:《清代聊齋誌異評論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仲娟:《聊齋誌異鬼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孟妍:《聊齋誌異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蕭柔茵:《蒲松齡辭賦硏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二) 寓言相關及其他論文
林雅惠:《杏林子寓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靜宜:《中唐動物詩寓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靜怡:《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雷麗欽:《宋代筆記體寓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蔣聞靜:《戰國策寓言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顏師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戴筱玲:《寓風教於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復仇故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