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靜芝
Chen,Ching-chih
論文名稱: 從新聞倫理分析少年非行行為新聞 -「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分析比較
Perspectives on Media Ethical about Juvenile delinquencies News - A Cross-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Times and Apply Daily
指導教授: 王錦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新聞倫理少年非行行為蘋果日報中國時報
英文關鍵詞: media ethics, juvenile delinquencies, Apple Daily, China tim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報紙如何呈現青少年非行行為案件,並以新聞倫理檢視其呈現之意涵如何。共蒐集民國100年1月1日至100年12月30日的《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少年非行行為新聞案例共353則。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及文本詮釋法。
    本研究發現,二大報在新聞報導其呈現方式之最大不同乃在頭條及要聞版面設計上。《蘋果日報》頭條及要聞版面多以大標題、連環模擬圖、資訊圖表構成。文字字數上當以《中國時報》最多,而《蘋果日報》文字簡短,所以《蘋果日報》必須輔以大量圖片。而標題設計上《蘋果日報》簡短但聳動,標題面積字體以《蘋果日報》較大。
    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性不大。在則數方面,《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報導則數比例為1: 4,顯見《蘋果日報》較注重社會新聞。二大報報導均注重暴力犯罪,極重視警方知消息來源,但並不注重加害人與被害人之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對案件描述多描寫事情經過。
    而在新聞倫理上,呈現方式之不同與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在新聞倫理所代表之意涵上,有下列數點研究發現:
    一、二大報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只呈現問題表象,缺乏新聞深層意涵之探討。
    二、報紙媒體報導少年非行行為類型與真實情形有顯著差異,報紙媒體報導少年 非行行為類型偏重於暴力行為,顯示新聞媒體對少年非行行為報導有扭曲之嫌。
    三、過於單一之消息來源,不論《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對於非行少年的消息來源多是警察的敘述為主。
    四、《蘋果日報》圖像過於強調感官刺激,有刻意醜化、誇張非行少年形象,也有刻意消費兒少身體之嫌,甚而侵害兒少隱私權。圖表之運用,亦缺乏相關評論或解釋。僅羅列出事情前後之經過或是相關案例,而無任何教育或警戒
    之功能,且相關圖表有時亦無法發揮更了解新聞事實之功能。
    五、二大報報導非行少年新聞,皆有報導偏差、負面刻板印象之爭議。且評論缺乏客觀、多元與深入。
    六、在隱私權方面,《中國時報》比《蘋果日報》做得較徹底。《蘋果日報》對非行少年隱私權保護較不周到。
    七、非行少年新聞報導,內容往往偏重於最顯著、不尋常部份,缺乏相關案件之 後續報導,對事件經過、犯罪手法描寫詳細,重視新聞張力、刺激性,以滿足讀者尋求八卦、窺視、感官的刺激,非行少年新聞報導有娛樂化之趨勢。
    八、標題方面,《蘋果日報》標題過於聳動與粗俗但簡明,與《蘋果日報》比較而言,《中國時報》標題過於冗長,尤其是副標題。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newspaper articles present juvenile delinquencies. Using media ethics, this research will present the inferences behind the articles. As part of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a total of 353 juvenile delinquency articles collected; with the date ranging from January 1st, 2011 to December 30th, 2011. Apple Daily and China Times are the two news paper from which the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news report are the headlines and page format design. Apple Daily's head lines uses bold headings, chain simulation figure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China Times has a higher word count while Apple Daily uses more condense language. Because of this, Apple Daily needs more pictures for readers to visualize the information. The headlines in Apple Daily are shorter yet sensational; the font size is also larger.
    There were not much differences in news selection. Concerning the number of articles, the ratio between China Times and Apple Daily is 1:4. It is obvious that Apple Daily focuses more on news concerning people and community. Both news papers are similar when it comes to reporting violent crimes. They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by the police; but not as much the age and gender of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The articles mainly report the happening of the crime.
    Using media ethic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elections and presentations of both news papers are listed below.
    1. Both newspapers mainly presents the problem and issue but lacks in depth evaluations and discussions.
    2. The typ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ies reported are different than the factual situation. Most of the incidents reported are violent crimes; which suggest that the media have twisted the reporting of juvenile delinquencies.
    3. There is only one source of information. Both China Times and Apple Daily uses mostly information that is given by the police officials.
    4. Apple Daily has a tendency to use pictures that stimulates the reader and purposefully exaggerate the misbehavior of minors. There are speculations of exchanging money for pictures of minors to the extent of endangering the individual right to privacy. There is a lack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visuals and text explanations. The articles only list the happenings of the event but leave out any education or warnings for the public. Frequently, the visual does not assists or enhance the read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vent.
    5. Both newspapers seems to be prejudice on their juvenile delinquencies reports. They leave a negative impression and lacks a more objective view.
    6. Regarding the individual's right to privacy, China Times is more considerate compared to Apple Daily. Apple Daily is not as thoughtful when concerning juvenile right to privacy.
    7. The focus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reports tends to be more on the unusual incidences. It lacks related reports and follow-up results. As for the chronological happenings of the events, the news exaggerates the sensation, gossip, and excitements of the event; to the extents that juvenile delinquencies has gradually became a entertainment.
    8. As for the titles, Apple Daily has a more simple and sensational tile compared to China times which is longer and more complex especially the subtitl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聞倫理 …………………………………………………………11 第二節 讀報媒體素養之意涵 ……………………………………………23.. 第三節 少年非行行為 ……………………………………………………36 第四節 少年非行行為報導之新聞倫理 …………………………………44 第五節 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1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7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81 第五節 研究實施 …………………………………………………………85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7 第一節 內容分析結果 ………………………………………………….87 第二節 新聞文本詮釋分析 ……………………………………………97 第三節 研究結果比較分析與探討……………………………………134 第四節 從新聞倫理觀點分析研究結果………………………………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 1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55 網路資源………………………………………………………………. 162 英文部分 ………………………………………………………………16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尤英夫(1983)。〈報導犯罪新聞面面觀〉,《報學》。6(10):61-64。
    尤英夫(1994)。〈犯罪新聞報導與新聞倫理〉,《台大新聞論壇》。1:70-78
    王文玲(1986)。報紙法律新聞報導的研究─從犯罪新聞看報紙審判問題(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淑真(1993年3月)。<新聞道德的理論與基礎>,《新聞鏡周刊》,225,30-36。
    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Melvin L.DeFleur,Everette E.Dennis著。大眾傳播概論
    (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 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台北
    市:雙葉書廊。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
    市:學富文化。
    王應機(1964)。《犯罪新聞之報導及其法律責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白師瑜(2005)。市場競爭與媒介內容多元化之研究--以蘋果日報創刊前後三大
    報之頭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2010年1月5日)。<全民動起來 監督兒少新
    聞不能沒有你>新聞稿 。2011年8月11日,取自
    http://www.newscatcher.org.tw/b_2_1.php?sn=619
    余紀忠(1980)。與國家同步飛躍四十年。載於中國時報四十年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時報四十年。台北市:中國時報。
    余桂霖(1997)。<論功利主義>,《復興崗學報》,60,61-90。
    余桂霖(1998)。<康德義務論系統之研究>,《復興崗學報》,65,21-47。
    余陽洲(2009)。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市:正中。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3),
    1-17。
    李琪明(2003)。倫理與生活:善惡的變與辨。台北市:五南。
    李瞻(1985)。<當前我國三大日報內容之統計分析>,《七十四年統計學術研討
    會》。 中國統計學社。
    何琦瑜(2003年4月)。<「蘋果」怎麼賣?>,天下雜誌,152-155。
    何榮幸(1996)。<一個自主新聞專業團體的誕生:記「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組織過程與實踐經驗>,《新聞學研究》,52:95-108。
    吳翠珍(2004)。 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載於翁秀其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811-841)。台北市: 巨流。
    吳翠珍(2003年)。<什麼是兒童傳播人權?>。2011年11月17日,取自
    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aryicle_8.htm
    吳幸玲(2003年)。<從兒童及少年觸法行為解析兒少安置輔導之處遇>,《社區發展季刊》,103:132-143。
    周世豐(2005)學什麼?像什麼:報紙版面設計之競爭意涵—以蘋果日報出刊前
    後中時聯合自由三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思平(2008)。通俗新聞:文化研究的觀點。台北市:五南。
    林弘茂(1993)。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淑欣(2007)。蘋果日報頭版照片呈現之風格與意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3:89-148。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市:巨流。孟淑華(2004)。新世紀新聞編輯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胡立宗(1999)。《蘋果日報》「讀者要,我們就賣。」(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胡幼偉譯(1995)。Carl Hausman著。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Crisis of Conscience: Perspectives on Journalism Ethics.)。台北市:五南。
    胡興榮(2004)。新聞哲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姜占魁(1959)。犯罪新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袁乃娟、巫知諭(1999)。媒體識讀教育研討會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公共
    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高玉泉(1998)。媒體報導犯罪事件之社會意涵及責任,載於法務部犯罪研究中
    心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頁87-104)。台北:犯罪研究中
    心。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市:巨流。
    荊溪人(1992)。<新聞編輯倫理的探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 2:1-13。
    荊溪人(1994)。<從新聞倫理角度探討台灣縣市長選舉新聞>,《台大新聞論
    壇》。1,(1),79-91。
    康照祥 (2005)。媒體識讀。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馬驥伸(1997)新聞倫理 台北市 : 三民。
    陳三慶 (2009)。屏東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覺知與輔導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百齡(1996)。話說「報紙圖像」,載於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新聞 媒
    體 面面觀-新聞理論與實務。(頁19-33)。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
    版。
    陳宗韓、陳振盛、劉振仁、鄭錦弘編(2006)。倫理學的理論與應用。(2006)
    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陳炳宏(1988)。我國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之分析與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國祥(1998)。<台灣民營報紙的辦報與言論精神>,王洪鈞(編),《新聞理
    論的中國歷史觀》,頁510–561。台北:遠流。
    陳國祥、祝萍(1988)。《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陳慈幸、蔡孟凌(2009)。少年事件處理法與實務。台北市:元照。
    陳順孝(無日期)。<新聞寫作:故事與文體的契合>。2011年11月4日,取
    自http://jour.ashaw.org/Home/xin-wen-bian-xie阿孝教學網。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編印。
    張卉穎(2004)。蘋果日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主編)(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桂菁(2007)。新聞媒體如何再現犯罪新聞-以報紙新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裕亮主編 趙莒零 張家琪 杜聖聰 著(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市:三
    民。
    張樹倫(1985)。少年犯罪原因與預防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Yahoo!第五屆『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2010年5月4日)。奇摩新聞。2011 年
    8月 11日,取自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0/05/yahoo.html。
    許育典(2010)。<媒體素養教育在我國公民教育的現況與檢討>,《當代教育
    研究》,18,124-152。
    許福生(2012)。<少年非行與刑事政策-兼論釋字第664號>。2012年3月5
    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probationology/post/1321878454。
    許碧蘚(2004)。報紙版面視覺化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蘋果
    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許瓊文(2009)。<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多元觀點的論
    證>,《新聞學研究》,100,1-55。
    程之行譯(1991)。Wilbur Schram著。大眾傳播的責任(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台北市:遠流。
    賀建平(2006)。<理解與解釋:新聞文本的詮釋學意義>,《社會科學研究》,
    3,191-195。
    彭懷恩(1999)。傳播與社會Q&A。台北市:風雲論壇。
    黃秋雲(1989)。我國報業新聞人員新聞倫理觀念與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茗芬(2000)。論犯罪新聞的專業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黃藿總校閱(2001)。Robert Paul Wolf著。哲學概論(About Philosophy)。台北
    市:學富文化。
    楊孝濚(1979)。傳播社會學。台北:巨流文化圖書公司。
    楊孝濴(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意菁(1998)。<犯罪新聞與閱聽人多元意義的建構與詮釋>,《空大學訊》,
    225:41-53。
    董素蘭(2004)。解讀訊息-以報紙為例,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
    讀-依個批判的開始。(123-133),台北:正中。
    新聞硏究社(1960)。怎樣報導犯罪新聞。台北市:新聞硏究社。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
    民。
    管貴貞、連秀鸞(1995)。<詮釋學方法在質性研究中之探究>,《輔導季刊》,
    四十一卷,三期:1-10。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鄭東陽(2008年11月25日)。<“中時收購案” 重洗台灣媒體版圖>【部落格
    文字資料】。2010年11月17日,取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74668.html。
    劉昌德(2007)。〈媒體倫理的政治經濟學:國家、資本與新聞專業規範的流
    變〉,《中華傳播學刊》,11:111-154。
    賴祥蔚(2007)。<媒體素養與言論自由的辨證>,《新聞學研究》,92:97-
    128。
    錢震(1978)。新聞論。台北市:中華日報。
    戴定國(2005)。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台北市:五南。
    鍾蔚文(1996)。誰在看報,怎麼看?看什麼?,載於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
    編,新聞 媒體 面面觀-新聞理論與實務,(43-56)。台北:聯合報系文
    化基金會出版。
    蕭憲文(2005)報紙犯罪新聞之報導手法對閱聽人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大學。台北市。
    羅文輝(1994)。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市:天下文化。
    羅文輝譯(1995)。Carl Hausman著。信差的動機─新聞倫理學多元的觀點(Crisis
    of conscience: perspectives on journalism ethics)。台北市:遠流。
    羅文輝、朱立(1993)。<台港審判前犯最新聞之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
    47,85-106。
    羅文輝(1999)。<台灣報紙頭版設計的趨勢分析:1952-1996>,《新聞學研究》,
    59,67-89。
    簡慧娟、余紅柑(2009)<從兒童福利與司法處遇整合觀點-談兒童少年偏差行
    為防治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28,21-33。
    嚴平譯(1992)。Richard E. Palmer著。詮釋學(Hermenutics)。台北市:桂冠。
    蘇蘅(2001)。《大眾媒體如何形塑青少年犯罪:新聞選擇與報導策略的分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NSC89-2412-H-004-014)。
    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如何再現青少年犯罪>,《新聞
    學研究》,70,59-96。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2000)。<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
    讀者更好的選擇?>,《新聞學研究》,64:1-32

    二、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公共電視台(2009)《節目製播標準》。2011 年8 月20 日,
    取自http://www.pts.org.tw/php/newsletter/ file/1/1307/950512.pdf。
    中華民國衛星電視商業同業公會(2006)。《新聞媒體自律執行綱要》。2010 年
    8 月20 日,取自http://www.stba.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
    =view&id=59&Itemid=68
    《中國記者信條》(無日期)。2011 年8 月20 日,取自
    http://wwwtaipei-journalists.org/hot4.html
    《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無日期)。2011 年8 月20 日,取自
    http://www.newscatcher.org.tw/a-2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2010)《新聞圖像使用原則》。2011年8月20日,
    取自http://tppal.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05.html。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1996)。《台灣記協【新聞倫理公約】》。2011年8月20
    日,取自http://www.atj.org.tw/old/ethic.htm。
    台北市觀光傳播局http://www.tpedoit.taipei.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www.law.moj.gov.tw。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 www.moj.gov.tw。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 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ertrand, Claude. J.(2002). Medial Ethics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Buckungham , D.(2003). Medial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Christians, C. G. , Fackler , M., Mckee, K.B., Kreshel, P. J. and Woods, R. H .Jr.(2009).Meadia Ethics: Cases and Moral Reasoning .Boston : Pearson
    Education,Inc.
    Christ, W. G. (2001). Media literacy: Moving from the margin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2), 321-327.
    D.G., Zuckerman, D.M., & Singer J.L. (1980). Helping elementary-school children
    learn about TV.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0, 84-93.
    Graber,Doris A.(1980).Crime News and the Public.New York:Praeger Special
    Studies.
    Gerbner,G,& Gross,L.(1976).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6(2),Spr,173-179.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Laitila, T. (1995). Journalistic codes of ethics in Europ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4), 527-544.
    Langer, J. (1998).Tabloid television: Popular journalism and the”other news.” London: Routledge.
    Masterman L.(2001)A Reationale for Media Education. in R.Kubey,R.(ed.) .Media Lite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urrent Perspective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egee, M. (1997a). Students need media literacy: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Digest, 63(1), 31-35.
    Megee, M. (1997b). Media literacy: The new basic. Emergency Librarian, 25(2), 23-26.
    Nordenstreng, K. (1995). Introduction: A state of the art, the special issue on media ethic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4), 435-439.
    Potter, W. J. (2001). Media Literacy. California: Sage.
    Rogow,F.(2004).Shifting from Media to Literacy: One opinion on the Challenges of
    Medial Literacy Educa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48(1),30-34.
    Rubin, A M. (1998).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3-4.
    Sanders, K.(2003)Ethics&Journalism,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Schudson,M(2006).The troubling equivalence of citizen and consumer.ANNALS,
    AAPSS,608,193-204.
    Sparks, C.(2000)Introduction: The panic over tabloid news. In C. Sparks &J. Tulloch(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pp.1-40).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Suzuki, M.(2000).Medial literacy education & the informed citiz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dia literacy initiatives in Jap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Medial Literacy & Education, Taipei, April.
    Turner, G.(2000).‘Media wars’: Journalism, 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 in Australia, Journalism,1(3),353-365.
    Wimmer , R. R., & Dominick, J. R.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wsorth Publishing Company.
    Zelizer,B.(2000).Foreword. In C. Sparks &J. Tulloch(Eds.),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pp.ix-xii).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Zelizer,B.(2004).When facts, truth and reality are God-terms: On journalism’s uneasy
    place in cultural studies.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 Cultural Studies,1
    (1),110-11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