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韻如
Huang, Yun-Ru
論文名稱: 應用草木染工藝於臺灣客家文化符碼袋包設計創作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Dyeing'' for Taiwan Hakka Cultural Symbol on Bags
指導教授: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口試委員: 廖偉民
Liao, Wei-Ming
王建堯
Wang, Chien-Yao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口試日期: 2023/06/1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草木染文化符碼客家文化袋包設計
英文關鍵詞: natural dyeing, cultural symbol, hakka, bag design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田野調查法文獻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93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是充滿多元文化之國家,在這片土地上包容著多樣的族群。客家為臺灣第二 大族群,然而仍有許多民眾並不了解其族群之文化與特質,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與田 野調查了解臺灣客家文化,從中得知客家族群擁有許多具象與非具象之文化意象。另 過往天然染色方式雖已被價格低廉且可快速製成之工業染色取代,所幸近年來因環保 意識抬頭,天然染色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透過專家訪談與 3 位草木染專家討論染色 方式與建議,並提出將客家文化融入草木染之想法。首先將客家文化結合符號學之理 論進行歸納統整後與草木染專家討論,得出多數具象之客家文化意象適合以「型糊染」、 「刷染」及「拔染」進行染製,三種染色技法皆為利用鏤空型版進行染色之方式,並 且皆適於「冷染」狀態下執行。其流程為先繪製適合用於雕刻之圖像,並利用防水素 材進行雕刻作為型版。本研究利用「藍染」、「柿染」及「薯榔染」三種可應用於冷 染之植物執行染製作業並設計袋包版型,將染製完成之布料製作成具有客家文化意象 之獨特袋包。最後,研究者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得知受訪者對於客家 文化意象及草木染工藝之基本認知程度多為不了解或是僅有基本認識,並了解受訪者 對於融合客家文化之各款袋包喜好程度;以及不同年齡向度之受訪者對於本創作研究 之草木染色系多為偏好藍色系,棕色系則佔少數。

    Taiwan is a country full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embraces various ethnic groups. Hakka is the second largest ethnic group in Taiwan, yet many people are not familiar with its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Hakka culture in Taiwan, including 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images. Although natural dyeing methods have been replaced by low-priced and fast industrial dyeing in the past, natural dyeing has gradually gaine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ris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is study discusses dyeing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with three experts in natural dyeing and proposes the integr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to plant dyeing.
    First, Hakka culture was integrated with semiotics theory to summarize and organize tangible cultural images, which were discussed with natural dyeing experts. Three methods were found suitable for the majority of tangible cultural images and were executed using a hollow template dyeing technique in a cold dyeing process. The process involved drawing images suitable for carving and using waterproof materials for engraving. The study utilized three plants for dyeing and designed templates for producing unique bags with Hakka cultural images. Finally,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the respondents' basic knowledge of Hakka cultural imageries and natural dyeing techniques was mostly limited or only at a basic level.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ers also examined the respondents' preferences for the bags integrating Hakka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dyeing techniques. In term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most respondent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the blue color series in this creative research, while the brown color series accounted for a minorit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臺灣客家族群與文化意象 7 第二節 符號學與客家文化符碼 8 第三節 草木染文化與染色工藝 12 第四節 冷染染材說明 17 第五節 袋包歷史與種類 22 第六節 文獻小結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7 第二節 文獻分析法 27 第三節 田野調查法 28 第四節 深度訪談法 35 第五節 本章小結 3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8 第一節 研究結果分析 38 第二節 訪談內容整理 39 第伍章 草木染袋包創作設計 41 第一節 客家意象圖形設計 41 第二節 袋包規劃設計 43 第三節 布料染製過程 47 第四節 袋包製作流程說明 53 第五節 系列作品呈現 60 第六節 研究結果 72 第七節 成果展出 82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 91

    文化部(2020)。2020 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瞿筱葳(總編)。臺北:文化內容策進院。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臺北:全華圖書。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第十八期(頁 117-156)。
    王雯君、張維安。(2004)。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 年客家桐花祭之分析。社會 文化學報,(18 期,頁 121-146)。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丘昌泰(2012)。臺灣客家的過去與現在。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57 期,頁 2-12)。 臺北:臺北市立圖書館。
    竹北市公所(日期不詳)。六家古厝群,回顧竹北開拓史。https://www.zhubei.gov.tw/travel/4_p2.php?menu=1288&typeid=1287&circulated_id =605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日期不詳)。紅花。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7315
    李樑堅、黃桂香(2008)。客家族群文化認同與客家文創產品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 張維安(主編),全球客家研究(第 11 期,頁 115-162)。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松本道子(2013)。快樂的植物染:26 種植物、8 種染法複合 5 種材質,染出迷人自然色彩!(沙子芳譯)。臺北:積木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k2j84a。
    客家委員會(2022)。臺灣客家文化館。https://thcdc.hakka.gov.tw/1241/1242/1254/73833/
    胡幼慧(1998)。質性研究。臺北:巨流。
    馬毓秀(2008)。四季繽紛草木染。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日期不詳)。客家藍衫。https://the.nmth.gov.tw/
    張學敏(2016)。玩色彩!我的草木染生活手作。臺北:晨星出版。
    淺田真理子(2020)。Veriteco 植物染的春・夏・秋・冬(陳佩君譯)。臺北:積木文化。
    陳千惠(2006)。臺灣植物染圖鑑。臺北:天下文化。
    陳姍姍(1997)。創意 T 恤 DIY。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姍姍(2004)。藍染植物染 DIY 活用百科。臺北: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陳景林、馬毓秀(2022)。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增修版)上冊。臺中: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陳景林、馬毓秀(2022)。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增修版)下冊。臺中: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陳嘉甄、吳振賢(2003)。客家意象形成與族群認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一百零二年 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日期不詳)。園興緣起。https://www.hakka.ntpc.gov.tw/tw/園區介紹/園興緣起.html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21)。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https://www.hchcc.gov.tw/Tw/ArtMuseum/Detail?filter=ebc0a96c-8c36-4a9c-a922-1cebed00f385&id=311848cc-0e44-4bb2-9c59-186ad9510d34
    經濟部(2013)。102 年度臺灣製 MIT 微笑產品生產工廠品質管理系統建置指引_袋包箱產業。臺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2014)。臺灣製 MIT 微笑產品袋包箱產業生產工廠品質管理系統建置指引。 臺北:經濟部工業局。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 60 個微型觀察(初版)。臺北:風格者。
    詹睿然、張文誠(2007)。由「設計加值邁向設計創價」——尋找福爾摩沙之美學經 濟元素。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廖淑容(2016)。客家文化商品消費價值與認知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第十七卷 第一期(頁 53-74)。
    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22)。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523
    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22)。東勢客家文化園區。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100
    劉大可(2009)。群體認同與符號:以客家地區為中心的考察。
    江明修、丘泰昌(編)。 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臺北:智勝文化。
    賴惠玲、劉昭麟(2017)。客家象徵符碼「硬頸」之演變:台灣報紙媒體縱剖面之分析。 傳播與社會學刊,第 39 期,頁 29–60。
    Crow, D. (2016). 看得見的符號(羅亞琪譯)。臺北:城邦文化。
    Csengody, L. (2018).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BAG – FROM 5,000
    B.C. TO PRESENT DAY. https://bagbirdy.com
    Herzog, T. (1996).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朱柔若譯)。臺北:揚智文化。
    Leconte, J. (2017). A brief history of handbags | Justine Leconte. https://youtu.be/UlHQFNiWlDg
    Qovu, G. (2020). FASHION IN THE WORLD OF BAGS.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BAGS。https://www.air-fashion.com
    Schaffer, J; Saunders, S. (2012). Fashion Design Course: Accessories: Design Practice and Processes for Creating Hats, Bags, Shoes and More.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London: Blackwe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