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韓啟禹
Chi-Yeu Han
論文名稱: 大台北地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Training demand of Automotive Service Industry Technicians in Taipei Area
指導教授: 宋修德
Sung, Shiu-T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汽車服務業教育訓練教育訓練需求
英文關鍵詞: automotive service industry, training, training need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台北地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教育訓練需求,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建立研究架構,並以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資料蒐集。
    本研究之預試問卷依序進行項目分析及信、效度分析,經修改形成5個構面的正式問卷,並針對大台北地區(北市、台北縣)和泰豐田TOYOTA、中華三菱MITSUBISHI、裕隆日產NISSAN、中華賓士BENZ、寶馬BMW、紳寶SAAB等六大廠牌,23家汽車服務廠,進行分層叢集抽樣調查。共分發問卷531份,回收有效問卷380份,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雪費事後比較,對研究假設進行顯著性考驗。
    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大台北地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對教育訓練的需求,在5個構面及整體均超過「重要」程度。「裕隆日產」技術服務人員,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需求高於「中華三菱」;對「人際技巧與態度」的需求高於「BENZ」。年齡或年資較長之汽車技術服務人員,在「師資與教材教法」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需求,高於年齡或年資較小者。「專科學校」畢業之汽車技術服務人員,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需求,高於「高中職(含)以下」教育程度;在「個人生涯發展」的需求,則高於「大學(含二技)」教育程度者。「車輛科系」為主修的汽車技術服務人員,在「人際技巧與態度」的需求,高於「非車輛科系」畢業者。「汽車板金、噴漆」部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在「師資與教材教法」的需求,高於「引擎、傳動、底盤、電系」部門之技術服務人員,反之「引擎、傳動、底盤、電系」部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需求,高於「汽車板金、噴漆」部門之技術服務人員。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raining needs for those automotive service technicians in Taipei area. Firstly,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in order to formulate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method of survey was employed to collect data for the research.
    After pilot-test, the questionnaire for this research was processed with the item analysis, validation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Then a formal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five factors toward the total technicians’ training needs was revised and conducted. The research samples were selected technicians from 23 automotive service shops whose brands were from Toyota, Mitsubishi, NISSAN, BENZ, BMW to SAAB Motor. 531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were distributed and 380 useful questionnaires been returned. The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Scheffe’ method were appli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e data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automotive service technicians required training in five factors and the total needs are above the level of importance. The level of NISSAN technicians’ training needs in the factor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i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itsubishi technicians, and in the factor of “interpersonal skill and service attitude” NISSAN technician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ENZ technicians. Senior technicians’ needs for “teacher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reach a higher level than the needs of junior technicians. Technicians with junior college degree have a more desperate need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n se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y require more information in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 than those who had college diplomas. Technicians majored in automotive relate courses need more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attitudes” than technicians graduated from other majors. Technicians in auto body repair division require more training in “teacher and teaching methods” than technicians in engine, transmission, chassis, and electronic system divisions. On the other hand, technicians in engine, transmission, chassis, and electronic system divisions need more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n those in auto body repair division.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5 第六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汽車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9 第二節 汽車服務業教育訓練與需求分析 23 第三節 汽車服務業教育訓練需求之背景變項分析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步驟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樣本 6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76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 76 第二節 大台北地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教育訓練需求之現況分析 81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對教育訓練需求之差異分析 84 第四節 不同組織背景對教育訓練需求之差異分析 94 第五節 訪談資料分析 99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4 附錄一 大台北地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預試問卷 132 附錄二 大台北地區汽車技術服務人員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正試問卷 135 附錄三 深入訪談資料 138 

    壹、中文部分
    毛文騏(1998)。我國汽車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來旺、王貳瑞(2000)。工業管理。台北:全華。
    王惠霞(1997)。我國觀光旅館教育訓練實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裕強(2001)。企業製造策略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汽車零組件製造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交通部統計處(2004)。台閩地區機動車輛登記數。民國94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hypage.cgi?HYPAGE=stat01.asp#92
    朱雪芬(1985)。我國汽車工業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志中、洪碧霞(1993)。從投入與產出看教育訓練─台灣區製造業教育投資報酬率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六卷第七期,頁53-58。
    江幸鴻(1998)。動態策略組群結構、競爭重定位、與經營績效之研究─臺灣汽車產業之縱斷面分析。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江進豐(2004)。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之契機。民國93年8月3日。取自:http://doit.moea.gov.tw/news/newscontent.asp
    行政院勞委會(2000)。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余遠德(1996)。我國汽車製造業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恩(1996)。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博士論文。
    吳淑華、黃曼琴譯(1998)。人力資源管理,第五版Randall S. Schuler著。台北:滄海。
    岑淑筱(1997)。台北市五星級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訓練需求。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偉(1993)。如何建立企業內教育訓練體系。就業與訓練月刊,第11卷第五期,頁62-71。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李俊穎(2001)。汽車修理業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俊穎、郭政源(2001):我國汽車修護人力素質提昇策略之探討。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62期,頁1-8。
    李昭男(2002)。服務品質及價格對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以國產車原廠汽車服務廠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澄如(1998)。台北地區社教機構義工教育訓練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宜萍(2004)。營造持續改善精神。管理雜誌。第360期,頁90-92。
    李豐光(1999)。我國政府採購人員教育訓練需求評估及實證調查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文福(2003)。大車拼:台灣車壇贏得策略。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和泰汽車(2005)。九十四年度各型汽車維修教育訓練計畫。台北:新莊研修中心。
    周一德(2005)。我國汽機車零組件全球當紅。工業雜誌月刊,第423期,
    張紀航(2004)。車壇新聞-裕隆日產維修技能競賽冠軍。民國93年11月5日,取自:http://tw.autos.yahoo.com/041105/66/14rl2.html
    彼得•杜拉克(2004)。馬上活用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台北:新潮
    林玉泉(2002)。公務人員教育訓練體系與生涯滿意度、生涯承諾之關聯。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佩瑩(2000)。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盈助(1996)。企業教育訓練人員發展基本專業能力之需求評估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海(2001)。汽車產業經營與展望-研討會記要。民國94年4月17日。
    林木春(2000)。台灣自行車經理人對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豐隆(1999)。汽車修護廠經營管理實務。台南:復漢出版社。
    胡漢寧(2004)。綜合旅行業員工對教育訓練需求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榮昭(1986)。人力資源發展-企業培育人才之道。台北:遠流。
    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台北:五南。
    徐建川(2002)。汽車服務與行銷管理,頁143-147。台北:全華書局。
    庾炳淳(1994)。台灣企業員工教育訓練之實證研究-以企業排名前1000名製造商為例。東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火燦(1997)。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張振邦(1999)。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一個歷史結構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張晃毓(1998)。旅行業經理人對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五南圖書。
    張淑卿(1995)。臺北縣公衛護士參與在職教育動機及障礙之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
    張維(1999)。台灣地區汽車產業傳。台北:中華徵信所。
    張凱嵐(2000)。人力資源發展人員所需能力與角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艷玲(1994)。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及其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
    莊財安(1991)。企業人力發展實務。台北:管拓文化。
    許勝明(1999)。我國機械產業基層主管人才培訓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系碩士論文。
    陳志樺(2003)。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光(2000)。企業教育訓練與員工生涯發展之關係─以IC產業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陞阝堃 (1994)。技術職業教育在校生技能檢定實施的現況與問題之剖析。就業與訓練月刊,第十二卷第三期,頁10-16。
    陳堯帝(2000)。國際觀光旅館人力資源的管理與培訓。載於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新世紀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集(11-19)。台北: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
    陳慶安(2001)。教育訓練配合企業經營的策略作法。就業與訓,第19卷第3期,頁88-90。
    陳逸升(2003)。我國航空維修技術人員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馮丹白(1998)。職業訓練師應具備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第16卷第2期,頁3-5。
    馮丹白、吳銘達、吳明果、江亦瑄、孫聖和(2001)。我國機械製造業基層主管工廠管理能力與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載於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教育組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
    曾賢男(2004)。國民小學志工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曾振鵬(1998)。企業經理人的管理適能與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台灣飛利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同圳等(1995)。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台北:天下文化。
    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英忠(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富順(2002)。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靖雄、楊明恭、陳建洲、李明杉(1998)。國內民間汽車修護行業實際工作內含之分析研究。第十三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教育組論文集,頁87-95。台北:景文專科學校
    楊錦洲(2004)。服務業品質管理。台北:品質學會。
    葉鳴美(1995)。我國銀行業從業人員教育訓練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瑜惠、余鑑(2000)。師徒制與員工生涯發展之關係-個案研究。載於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新世紀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頁29-39。台北: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
    劉盛光(2003)。我國壽險業教育訓練與業務員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南山人壽保險公司。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賢靜(1996)。臺灣一千家大企業辦理訓練之影響因素及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奕杉(2001)。縣市政府教育局訓練需求之分析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中一(1996)。流程再造引爆企業變革。戰略生產力月刊,第480期 ,頁63。
    蔡美金(2001)。台灣汽車零組件業發展策略—國際技術引進與市場拓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百芬(2003)。高中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蕭世豐(2002)。兩岸加入WTO後我國汽車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C汽車公司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聖、陳美玲、張惠冠(2004)。2004汽、機、自行車產業年鑑。新竹:工研院IEK機電運輸組。
    賴柔雨(2000)汽車專業技術人員工作成就認可與學力認證配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戴幼農(1995)。訓練成效評核。就業與訓練月刊。第十二卷第四期,頁55-59。
    謝文亮(2001)。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簡建忠(1994)。績效需求評析。台北:五南。
    簡建忠(2001)。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職業訓練局(1997)。行職業展望:汽車修理保養業。民國94年4月5日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羅翔(2002)。因應兩岸加入WTO臺灣汽車工業供應鏈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rthur,M.B., & Hendry,C.(1990). Human resource mangagement and the emergent strategy of small to Medium Sized Bussiness Unit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3), 233-250.
    Cecilia, W., Neill, M., Neil A., & Alfred T.(1997). Management training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Methodological and conceptual issu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8(1), 62.
    Daschler,J.P., & Ninenier,J.D.(1982). Supervision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oldstein,I.L.(1974). Training: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onterey,CA:Brooks/Cole.
    Goldstein,I.L.(1986).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Needs ssessment, Developm ent,and Evaluation(2nd ed.).Monterey,CA:Brooks/Cole.
    Hall,D.T.(1986).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in chang time.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James A.& Mona J.(2003). Service anagement:operations,strategy,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3nd ed. New York:McGraw-Hill Inc.
    Katz, R. L. (1974).Skill of an effective administrat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2, 90-102.
    Keller.(1983).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69th. Washing,DC.
    Lawire,J.(1990). 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onal Journal,69, 44-45.
    Linda,H.K.(1998).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the Statu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System and of the Value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Mclagan,P.A., & Bedrick,D.(1983). Models for excellence:The results of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ompetence stud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37(6), 10-12.
    McGehee & Thayer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N.Y.:John Whily & Sons.
    Miller,V.A.(1987). The history of training in R.L.Craig(Ed),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3nd ed,pp.3-18.New York:Macmillan.
    Nadler,L(1982). Designing Training Programs: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Columbus,OH:ERIC Clearinghoues on Adult,Career,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Nadler,L.(1970).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Huston,TX:Gulf Publishing Co.
    Raymond A.Noe.(2002). Emo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th ed).New York:McGraw-Hill,Inc.
    Rosengberg,M.J.(1982). The ABCs of ISD.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6(9), 44-50.
    Rudolph,F.V. & Kathless,S.V.(1995). Inter-Act:Using int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Thwaites, A.T., & Wynarczyk,P.(1996).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innovative small firms in the south east and elsewhere in the UK.Region Studies,30(2), 135-150.
    Wexley,K.N., & Latham,G.P.(1981).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in Organizations.New York,NY:Harper Colli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