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冠中
Wang, Kuan-Chung
論文名稱: 童子軍運動在中國的引進與早期發展,1909-1926
The Introduc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1909-1926
指導教授: 吳翎君
Wu, Lin-Chun
口試委員: 吳翎君 陳惠芬 陳進金
口試日期: 2021/06/1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中國童子軍運動中華童子偵探會江蘇省童子軍聯合會萬國童子軍大會
英文關鍵詞: Boy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The Chines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The Jiangsu Provinc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World Scout Jamboree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6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2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討論中國的童子軍運動時,人們往往只記得其在國民黨掌控下,成為黨國體制控制、訓育青少年的一種手段。然而,這並非童子軍運動在中國發展的全貌,童子軍運動自1910年代初通過威海衛租界中英國教育人士的引介,首次踏上中國土地後,其發展其實經歷了多個不同的階段。透過研究童子軍運動在1909年至1926年間的發展,本文希望重新描繪童子軍運動在進入黨國體制時期前的多元面貌。
    最初,外籍教育工作者首先將童子軍帶入租界,在租界建立起以外僑為主的童子軍團體,其後嚴家麟與康普藉由外僑童子軍的協助,陸續建立起屬於中國人的童子軍。透過建立科層化的童子軍組織,康普所組織的中華童子偵探會曾嘗試主導中國童子軍運動的發展,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童子軍,不僅童子軍團開始在許多地方出現,完全由中國人組成的童子軍組織也陸續成立。此後,中外童子軍界人士對於童子軍運動主導權的競爭也隨之出現,最終外籍人士逐漸被邊緣化,江蘇省童子軍成為此一時期中國童子軍運動中的中流砥柱。在這個競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逐漸發展出具有部分地方特色的規範與訓練內容,代表著童子軍運動在中國的第一次在地化。而且,由於中央政府尚未大力介入,童子軍在此一時期尚能保有高度的自主性,地方多能以其需要自行調整訓練內容,同時也能大致遵循童子軍原初的目標。
    1924年中國童子軍參與第二次萬國童子軍大會,標誌著早期童子軍發展的巔峰,是此一階段的重要里程碑,不僅反映出江蘇地區童子軍活動的發達,也象徵長期封閉的中國童子軍運動走上國際舞台,拉近中國與國際童子軍發展潮流的距離。代表團成員不僅帶回了寶貴的個人經驗,亦將萬國童子軍大會的決議案帶回中國,通過童子軍組織或報章雜誌向國內的童子軍傳達當時國際童子軍的發展方向,並開始推動組織羅浮童子軍與加強教練員訓練等項目,使中國的童子軍運動重新跟上世界的腳步。
    本文希望還原了一個具有高度自主性與多元化的童子軍發展時期,呈現早期童子軍活動在中國租界和各地發展的多元樣貌;全然不同於1920年代後期以後國民黨逐漸將童子軍運動納入黨國教育體制,成為政治化活動和趨向軍事化精神的童子軍教育。

    Previous scholarship has considered the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as a way in which the Nationalist regime managed to discipline and control its subjects of teenagers. However, this is not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The scout movemen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by some foreign educators in British settlement at Weihaiwei(威海衛) in the early 1910s. By 192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had been through several stages. By examining the blooming of the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between 1909 to 1926,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true face of its early-stage development before the stage of party-state system.
    In the beginning, foreign educators started to run scout troops for immigrant teenagers in the settlement in the early 1910s. A few years later,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the alien scout troop in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hia-Lin Yen(嚴家麟) and G. S. F. Kemp started to run their scout troops for Chinese teenagers in Wuhan(武漢) and Shanghai(上海). This wa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boy scout movement. By establishing a bureaucratic association, the Chines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run by Kemp) was trying to lead the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However, when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became known with the scout movement, many scout troops were established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Meanwhile, many associations of the scout troop were created by the Chinese educators as well.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struggling trying to take over the leadership in the Chinese Boy Scout movement. As a result, the Shanghai County Scouts Association merged the Chines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Since then, foreigners gradually became marginalized from the Chinese scout movement, and the Jiangsu Province Scouts Association started to play the dominant role in the Chinese scout movement. In this process, the scout movement in China started to develop some codes and courses with local characters, symbolizing the first wave of loc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scout movement. Moreover, with lower degre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the Chinese scout troops were still highly independent in this period when they still could change the training methods along with the local needs as well as follow the primitive, core value of the scout movement.
    In 1924, the Chinese scouts took part in the second World Scout Jamboree, a milestone before it entered the period of party-state system. From this event onward, the Chinese scout movement not only became prospered in Jiangsu but also became more internationalized and connected to the trend of the world scout movement. The delegation not only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but also brought the resolution made by the World Scout Conference back to China. Moreover, by promoting the approaches of the world scout movement through the Chinese scout organization and mass media, the Chinese scout movement was able to develop the Rover Scout organization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scout leaders.
    In short, this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the true nature of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hinese scout movement. As the following chapter will demonstrate, its highly independent and pluralistic features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eriod after 1926 when the scout movement was closely controlled by the Nationalist regime and became more politicalized and militarized.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第一章 中國童子軍運動的引進與最初發展(1909-1915) 11 第一節 租界與童子軍 12 第二節 中國人的童子軍 17 第三節 中華童子偵探會 22 第二章 中國童子軍運動的擴張與在地化(1915-1917) 26 第一節 遠東運動會與童子軍運動 27 第二節 童子軍運動在中國的加速發展與擴張 30 第三節 省級童子軍組織的成立 32 第四節 童子軍文化的在地化 36 第三章 中國童子軍運動中的中外競爭與主導權確立(1917-1926) 40 第一節 江蘇省童子軍聯合會之發展 41 第二節 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的出現 44 第三節 上海縣童子軍聯合會與中華童子軍的競爭 45 第四節 中華民國童子軍聯合會的籌劃與失敗 48 第四章 中國童子軍的跨國交流——1924年萬國童子軍大會 52 第一節 事前籌備 53 第二節 旅行見聞 57 第三節 大會經歷 60 第四節 歸國影響 63 結論 70 附錄 73 附錄一:中華童子偵探會、無錫童子軍聯合會、江蘇童子軍聯合會各項規制比較表 73 附錄二:1924年參與第二次萬國童子軍大會中國代表團姓名一覽表 82 附錄三:1924年中國童子軍代表團參與第二次萬國童子軍大會籌備與行程表 83 附錄四:1924年中國童子軍代表團參與第二次萬國童子軍大會露營活動日程簡表 93 徵引書目 95

    一、 中文部分
    (一) 報紙、雜誌
    1. 《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學生雜誌》,上海,1916。
    2. 《少年雜誌》,上海,1915年。
    3. 《中社雜誌》,上海:1925-1926年。
    4. 《中國童子軍司令部月刊》,南京,1930年。
    5. 《中國童子軍第一七七團年刊》,上海,1948年。
    6. 《中華教育界》,上海,1924年、1926年。
    7. 《中華童子軍》,上海,1919年。
    8. 《丹麥特刊》,上海,1925年。
    9. 《申報》,上海,1911年、1915-1926年、1928年、1933年、1947年。
    10. 《江南週報》,上海,1917年。
    11. 《江蘇省公報》,上海,1917-1918年。
    12. 《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校友會雜誌》,江蘇,1917年、1919年。
    13. 《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校友會雜誌》,無錫,1915-1916年。
    14. 《江蘇省立第四中學校友會季刊》,太倉,1926年。
    15. 《江蘇省教育會月報》,上海,1917-1918年。
    16. 《江蘇省教育會年鑑》,江蘇,1920年。
    17. 《南中周刊》,天津,1926年。
    18. 《南洋周刊》,上海,1925-1926年。
    19. 《軍事雜誌》,南京,1932年。
    20. 《教育月報》,蘭溪,1925年。
    21. 《教育公報》,北京,1917年。
    22. 《教育研究》,上海,1915年。
    23. 《教育週報》,杭州,1916年。
    24. 《教育雜誌》,上海,1915-1916年、1919年、1925年。
    25. 《進步》,上海,1915年。
    26. 《童子軍月刊》,上海,1919-1920年。
    27. 《童軍導報》,南京,1947年。
    28. 《華童公學校刊》,上海,1933年。
    29. 《無錫縣教育會年刊》,無錫,1918年。
    30. 《新中國》,北京,1919年。
    31. 《新青年》,廣州,1917年。
    32. 《新教育》,上海,1922-1925年。
    33. 《圖畫時報》,上海,1926-1927年。
    34. 《學生雜誌》,上海,1915年。
    35. 《黨童子軍司令部月刊》,南京,1929年。

    (二) 史料彙編
    1.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中國童子軍創始三十周年暨十五屆童軍節紀念集》,重慶:中國童子軍總會,1942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編,《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 第二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年。
    3. 中華續行委辦會主編,《第六期 中華基督教會年鑑》,上海:中華續行委辦會,1921年。
    4. 北京清華學校編,《遊美同學錄》,北京:清華學校,1917年。
    5. 紀念張忠仁先生工作委員會編,《童子軍運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6. 紀念張忠仁先生工作委員會編,《童子軍文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7. 紀念張忠仁先生工作委員會編,《童子軍學術論叢》,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0年。
    8. 章駿,《參與萬國童子軍大會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9. 鮑威爾編(M. C. Powell),《中國名人錄》,上海:密勒氏評論報,1925年。
    10. 嚴家麟,《中華旗語》,武昌:文華大學校,1915年。

    (三) 專書
    1. 田耕,《民國時期中國童子軍運動問題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該書為博士學位論文出版)
    2. 谷秀青,《清末民初江蘇省教育會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吳翎君,《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4.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5. 陳進金,《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臺北:近代中國,1997年。

    (四) 論文
    1. 王晉麗,〈童子軍在中國–中國近現代童子軍興衰史的初步考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1月。
    2. 王晉麗、樊茂蘭,〈抗戰前童子軍在中國的發展〉,《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2:5(大同,2008),頁31-33。
    3. 田耕,〈藤影荷香中的營帳——清華童子軍鉤沉(1915-1928)〉,《晉陽學刊》,6(太原,2011),頁99-103。
    4. 池維強,〈民國時期京津地區童子軍教育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12年5月。
    5. 吳小瑋,〈“童”與“軍”之悖論——民國童子軍發展歷程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上海,2014),頁111-115。
    6. 束婷婷,〈民國時期安徽童子軍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3月。
    7. 李艷芬,〈中國童子軍的起源與發展〉,《高考》,18(長春,2018),頁240-241。
    8. 孫玉芹,〈民國童子軍研究述評〉,《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1(河北,2010),頁114-117。
    9. 孫玉芹,〈江蘇童子軍研究:1915-1926〉,《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7:1(南京,2011),頁76。
    10. 孫玉芹、邵艷梅,〈中國童子軍源流考〉,《蘭臺世界》,31(瀋陽,2013),頁77-78。
    11. 孫玉芹、薛國風,〈北洋時期童子軍訓練模式及其歷史經驗〉,《中州學刊》,2(鄭州,2014),頁142-146。
    12. 秦穗齡,〈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月。
    13. 連建華,〈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訓練歷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7月。
    14. 盛靜雅,〈民國童子軍問題研究綜述〉,《高校社科動態》,2(石家莊,2011),頁33-38。
    15. 陳寶霖,〈新中國建立前童子軍的發展及活動〉,《少年兒童研究》,18(北京,2010),頁10-14。
    16. 張曉輝、榮子菡,〈民國時期童子軍的中國化及其影響〉,《廣西社會科學》,2(南寧,2005),頁123-125。
    17. 戚學民、潘琳琳,〈建章立制:國民黨對童子軍的組織建設〉,《南京大學學報》,4(南京,2017),頁112-122。
    18. 榮子菡,〈廣東童子軍研究1915–1938〉,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19. 翟海濤、何英,〈民國上海的童子軍教育及其影響〉,《歷史檔案》,4(北京,2009),頁112-117、124。
    20. 齊慧麗,〈民國童子軍研究綜述〉,《才智》,29(長春,2017),頁229-230。
    21. 蔣曉星、孟國祥,〈中國童子軍問題研究〉,《學海》,4(南京,1993),頁81-85。
    22. 謝華,〈雲南童子軍論述〉,昆明:雲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年5月。
    23. 羅敏,〈早期中國童子軍組織的創建(1912—1926)〉,《黑龍江史志》,10(哈爾濱,2009),頁53-54。
    24. 羅敏,〈抗日戰爭前江蘇童子軍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五) 網路資料
    1.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我國童軍運動的發展〉,中華民國童軍總會(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38&TabSeqNo=0&lang=big5),最後檢索日期:2020.03.01。
    2. 謝美連,〈詞條名稱:嚴家麟〉,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嚴家麟&search=嚴家麟&order=keyword_title),最後檢索日期:2020.01.26。
    3. 〈起源與發展〉,香港基督少年軍(https://www.bbhk.org.hk/about.php?classid=2),最後檢索日期:2020.01.27。
    4. 〈第二節 差會所屬教堂〉,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Info?idnode=75317&tableName=userobject1a&id=92055),最後檢索日期:2020.01.28。
    5. 〈第三節 獨立性教會所屬教堂〉,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Info?iDnode=75317&tableName=userobject1a&id=92056),最後檢索日期:2020.01.28。
    6.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Info?idnode=64501&tableName=userobject1a&id=58073),最後檢索日期:2020.02.01。
    7. 〈沈恩孚〉,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沈恩孚&searchType=1),最後檢索日期:2021.05.12。
    8. 〈余日章〉,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余日章&searchType=1#1),最後檢索日期:2021.05.12。
    9. 〈卜舫濟〉,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卜舫濟&searchType=1#6),最後檢索日期:2021.05.12。

    二、 英文部分
    (一) 報紙、雜誌
    1. The Chinese Recorder, Shanghai, 1915.
    2. The North-China Herald, Shanghai, 1901, 1909-1915, 1924, 1933.
    3. Peking Daily News, Beijing, 1914.
    4.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1912.
    5. The Shanghai Times, Shanghai, 1914-1915.

    (二) 史料彙編及專書
    1. Baden-Powell, Robert. Report on Boy Scouts Overseas. London: Th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1912.
    2. Burt, A. R., Powell, J. B., Crow, Carl, Biographies of Prominent Chinese. Shanghai: Biographical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25.
    3. Lunt, Carroll. The China Who’s Who 1927 (Foreign). London: Walter Judd, Ltd, 1927.
    4.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Who's Who in China,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31.
    5. The Scout Association. An Official History of Scouting. London: Hamlyn, 2006.

    (三) 網路資料
    1. “History of the World Scout Jamboree,”Scout.org, https://www.scout.org/sites/default/files/library_files/amboree%20History%20.pdf
    2. ”National Scout Organization”, WOSM, https://www.scout.org/nso/
    3. “The J. Howard Fonds AFC 62 Fonds Description”,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Western Archives, https://www.lib.uwo.ca/files/archives/archives_findin
    g_aids/AFC_62_-_J_Howard_Crocker_fonds.pdf
    4. McFarlan, Donald M. “First For Boys”, The Boys’ Brigade (UK), https://boys-brigade.org.uk/wp-content/uploads/2014/09/ffb.pdf (accessed February 17, 2021)
    5. Crocker, J. H. “J. H. Crocker, National Physical Director, China. 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ending Sept. 30, 1914”,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braries, Kautz Family YMCA Archives, http://purl.umn.edu/194335
    6. Crocker, J. H. “J. H. Crocker, National Physical Director,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China. Annual Report for the year ending Sep. 30, 191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braries, Kautz Family YMCA Archives, http://purl.umn.edu/19424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