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景珊 Yang, Ching-Shan |
---|---|
論文名稱: |
基於語料庫中俄羅斯籍華語學習者[了]的偏誤分析與教學應用 A corpus-based Error Analysis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Le' for Russian Learners of Chinese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
口試委員: |
李細梅
Li, Hsi-Mei 劉皇杏 Liu, Hwang-Shing 張箴 Zhang, Felicia 陳雅芳 Chen, Ya-Fang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
口試日期: | 2024/07/16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語料庫 、俄羅斯籍華語學習者 、完成貌標記[了] 、偏誤分析 、教學應用 |
英文關鍵詞: | Corpus, Russian learners of Chinese, Perfective aspect marker 'le', Error analysis, Teaching application |
研究方法: | 對比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29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9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了」對於外國學習者來說ㄧ直是個難題,偏誤也非常多。這些偏誤有一些共同特徵,但學習者的母語不同,思考邏輯不同,形成偏誤的原因也不會一樣。在新生入學座談會上,我們最常聽見俄國學生說錯的病句就是:「大家好! *我從俄羅斯來了!」這句話的俄語必須使用完成體過去時,顯然學生是將漢語的「動詞+了」,與他們母語中的完成體過去時畫上了等號。同樣稱為「完成」體或貌,兩種語言之間一定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針對俄羅斯華語學習者對於完成貌標記「了」的偏誤,本研究利用語料庫為素材,先進行偏誤分析,再藉助前人對漢俄語法對比的研究,從兩種語言各自的語法規律中,找出他們的相異之處在「了」偏誤發生的過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最後,參考專家說法及現有的俄語版華語教材,再加上前面分析討論所得的一些想法,我們為在台灣學習華語的俄國學生,擬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策略,並在「結構由簡入難」、「使用頻率由高至低」,以及「母語中有相對應者先教」等三個原則下,提出針對俄語母語者的「了」基礎與進階級句型教學排序建議。
The Chinese word ‘le' has always been difficult for foreign learners, and they often make a lot of errors. Though these errors share some common features, the reasons for them are not the same due to learners' different mother tongue and way of thinking. At orientation, the most common error we hear from Russian students is: “Hello, everyone! *I came from Russia ‘le' !”. In Russian this sentence requires a past perfective form, and obviously Russian students equate the form with the Chinese “Verb+le”. Both called “perfective” aspect, there must be a certain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errors in learning ‘le’ for Russian learners of Chinese,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 corpus as a source material and conducts an error analysis first. Then, with the help of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Russian grammar comparison, we found out how their grammatical differences may have played a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errors. Finally, according to experts' comments and the existing Chinese textbooks of Russian version, as well as some ideas derived from our previou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we developed a se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Russia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in Taiwan and proposed a sequence of teaching for Russian native speakers under the three principles: simple-to-difficult structure, high-to-low frequency of use, and teach first when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feature in learner's native language.
中文文獻
尤金(2018)。俄羅斯學生習得 “了” 偏誤分析與教學建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連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王冬梅,姜炫先(2015)。從肯定和敘述的角度看副詞“就、才”和句末 “了、的”的共現。語言教學與研究,6,45-52。
王旭(2011)。俄羅斯學生目的語環境中習得漢語 “了”的偏誤及教學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黑龍江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
王利霞(2013)。俄羅斯學生漢語語法錯誤分析與漢俄語言對比。邊疆經濟與文化,119(11),146-147。
王紅廠(2011)。俄羅斯留學生使用“了”的偏誤分析。漢語學習,3,99-104。
王媚,張艷榮(2007)。俄羅斯留學生“了”字句使用偏誤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5(1),47-51。
王媛(2011)。 “了”的使用機制及教學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3,17-21。
王巍(2004)。語氣助詞“了”的一種語義變體及其語法形式。漢語學 習,4,35-38。
王巍(2015)。語氣詞“了2”的隱現與語法轉喻。漢語學習,6,71-77。
朱慶祥(2017)。從敘事語篇視角看“了2”的結句(段)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6,43-52。
朱慶祥(2014)。從序列事件語篇看“了1 ”的隱現規律。中國語文,2,134-148。
吳福祥(1998)。重談 “動+了+賓”格式的來源和完成體助詞 “了”的產生。中國語文,6,452-462。
呂文華(2010)。“了”的教學三題。世界漢語教學,4,548-556。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北京 : 商務。
呂琳琳(2013)。俄羅斯留學生習得 “了” 的偏誤分析與教學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遼寧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李文山(2011)。焦點敏感副詞與“了2”同現的語義條件。語言教學與研究,5,104-108。
李姝姝(2018)。漢語序列事件句尾句中“了”的隱現及其與後續句的關聯。語言教學與研究,6,70-82。
沈開木(1987)。“了2” 的探索。語言教學與研究,2,4-26。
肖治野,沈家煊(2009)。“了2 ”的行、知、言三域。中國語文,6,518-576。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 文鶴。
易福成主編(2012)。新編漢語新目標(第一、第二冊)。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林平(2011)。俄羅斯學生學習 “了” 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黑龍江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林若望(2017)。再論詞尾“了”的時體意義。中國語文,1,3-21。
金立鑫(1998)。試論“了”的時體特徵。語言教學與研究,1,105-119。
金立鑫(2002)。詞尾“了”的時體意義及其句法條件。世界漢語教學,1,34-43。
帥志嵩(2016)。從漢語動詞的階段性看“了1”的語義功能。世界漢語教學,2,197-212。
胡亞,陳前瑞(2017)。“了”的完成體與完整體功能的量化分析及其理論意義。世界漢語教學,3,327-346。
孫朝奮(2022)。漢語動詞系統的界及其呼應:“了1”完成體。世界漢語教學,1,19-32。
孫德坤(1993)。外國學生現代漢語“了le”的習得過程初步分析。語 言教學與研究,2,65-75。
馬玉玲(2016)。俄羅斯學生漢語學習現狀及偏誤研究。課程教育研 究,85-86。
高順全(2006)。從語法化的角度看語言點的安排-以“了”為例。
語言教學與研究,5,60-66。
張家驊(2000)。語法、語義、語用。哈爾濱 :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張家驊(2003a)。俄漢語動詞語義類別對比述要。載於張會森等(主編)。俄漢語對比研究上卷,157-176。上海 : 上海外語教育 出版社。
張家驊(2003b)。俄漢語動詞完成體語法意義的對比。載於張會森等(主編)。俄漢語對比研究上卷,177-209。上海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家驊(2003c)。漢語稜鏡下的概括事實意義。載於張會森等(主編)。俄漢語對比研究上卷,210-226。上海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家驊(2004)。現代俄語體學。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家驊主編(2006)。新時代俄語通論下冊。北京 : 商務。
張莉萍(2017)。TOCFL學習者語料庫的偏誤標記(繁體版)。載於 陳浩然(主編)。語料庫與華語教學,159-196。台北市:高等 教育出版社。
張會森(1991)。俄語與漢語動詞體的對比(功能和用法)。載於王福祥等(主編)。對比語言學論文集,174 -186。北京 : 外語教學 與研究出版社。
張會森(2003)。從俄漢對比中看漢語的特點。載於張會森等(主編)。俄漢語對比研究上卷,35-57。上海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竟成(1993)。關於動態助詞 “了” 的語法意義問題。語文研究,1,52-57。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 : 文鶴。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 新學林。
陳前瑞,王繼紅(2012)。從完成體到最近將來時-類型學的罕見現 象與漢語的常見現象。世界漢語教學,2,158-174。
陳前瑞,胡亞(2016)。詞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語言教學與 研究,4,66-74。
陳前瑞,胡亞(2017)。“了”的完成體與完整體功能的量化分析及其 理論意義。世界漢語教學,3,327-346。
陳賢純(1979)。句末“了”是語氣助詞嗎?語言教學與研究,1,36- 43。
彭利貞(2009)。論一種對情態敏感的“了2 ”。中國語文,6,506-517。
湯廷池(1981)。國語助詞「了」的兩種用法。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15-21。
馮金鳳(2008)。完成體過去時用法的俄漢語體手段對比分析。牡丹 江師範學院學報,1,72-74。
黃宣範(譯)(1992)。漢語語法。台北: 文鶴(Li, C. N., Thompson, S. A., 1981)。
黃穎(2008)。新編俄語語法。北京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董子昀,陳浩然,楊惠媚(2015)。以「華語學習者語料庫」為本的「了」字句偏誤分析。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20 (1),79-96。
管韻(2009)。現代漢語完成體「了」的探討與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趙立江(1997)。留學生“了”的習得過程考察與分析。語言教學與研 究,2,112-124。
趙淑華(1990)。連動式中動態助詞“了” 的位置。語言教學與研究,1,4-10。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五版)。台北: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劉珣(2010)。新實用漢語課本俄語版(教師用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冊)。北京語言大學。
劉崇善(2009)。刪去可有可無的「了」字。小火炬,10,33。
劉勛寧(1988)。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5,321-330。
劉勛寧(1990)。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與詞尾“了”的聯繫。世界漢語教學,2,80-87。
劉勛寧(1999)。現代漢語的句子構造與詞尾“了”的語法位置。語言教學與研究,3,4-22。
劉勛寧(2002)。現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解說。世界漢語教學,3,70-79。
劉勛寧,劉海燕(2021)。“了” 是一個還是兩個。漢語教學學刊,2,12-20。
鄧可人(2016)。基於HSK 語料庫的俄羅斯留學生使用動態助詞“了”的偏誤分析。北方文學,89-90。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4,7-17。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 文鶴。
鄧守信(2020)。當代中文語法點全集。台北: 聯經。
鄧守信(2022)。現代漢語語法講義。台北: 書林。
關玲(2003)。普通話 “動+完” 式初探。中國語文,3,230-233。
英文文獻
Comrie, B. (1976). Aspe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C.S. (1983). A Theory of Aspectual Choic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479–501.
Smith, C. S. (1997).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2nd ed.).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Vendler, Z. (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P.
俄文文獻
Бай Сюйхаожань. Найболее частотные ошибки при изучении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русским обучающимися. Челябинский гуманитарий. 2017, 4, 12-15.
Бондарко А. Глагольные категории в систем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2-ое издание,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ЯСК, М., 2017, 63-115.
Кондрашевский, А. Ф., Румянцева, М. В., & Фролова, М. Г.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курс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11-е изд., Том1, 2). Восточная Книга. 2010
Маслов Ю.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Аспектология, общее языкознание. -М., 2004
Хуан Линьци, Гао Цзе, Анализ типичных ошибок в процессе изучен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Вестник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 2023, 1, 149-152
Чэнь Юйцай, Фань Вэйцзе, Основные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е элементы интеръяыка и некоторые свойства его системы,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соответствия. 2012 , 145-148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А. Н. СССР, том 1., - М., 1980
網路資源
華語學習者語料庫檢索系統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
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2.0 http://hsk.blcu.edu.cn/
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法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standsys/#grammar_points
維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