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幸延
Shih, Hsing-Yen
論文名稱: 大專校院持續就學之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研究—以北區大學為例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with Personal Factors variable, College Student' Campus Involvement and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for College Aboriginal students – Based on Data of Universities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劉若蘭
Liu, Ruo-L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tudent Affairs in Higher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生涯成熟態度
英文關鍵詞: Aboriginal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1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原住民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熟態度之關係,透過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09學年度北部地區一般大學的原住民學生共計339位。本研究編制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量表,其中包含個人背景(學校類型、性別、年級、學院領域、於原鄉居住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參與經驗、社團職務、工讀經驗、工讀時數、原資中心參與經驗),校園經驗(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經驗、校園認同、族群認同等),以及生涯成熟態度(生涯信念、生涯探索、生涯規劃、生涯感受)。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中,族群認同平均分數最高,課外活動參與經驗則最低。
    二、生涯成熟態度中,生涯探索平均分數最高,生涯感受平均分數最低。
    三、學校類型、就讀學院領域、居住部落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活動參與經驗、社團擔任職務、工讀經驗、工讀時數及原資中心活動參與經驗對於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類型、就讀學院領域、居住部落與就學時間、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社團活動參與經驗、社團擔任職務、工讀經驗及工讀時數對於生涯成熟態度有顯著差異。
    五、校園經驗各項因素與生涯成熟態度各項因素多數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六、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中,「課業學習」、「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經驗」、「經濟狀況」、「校園認同」、「族群認同」對整體生涯成熟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關係。而所有因素對於生涯成熟態度解釋力為19.5%至34.5%。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並針對學校相關單位、大學生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對學校相關單位建議為(一)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將獎勵機制納入規劃(二)完善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之功能,提升學生諮詢與聯繫管道的可近性及(三) 強化學生生涯輔導機制,專業與職涯接軌;對大學生方面建議為(一)主動了解學校資源,增進學習效能,(二)積極參與社團、原資中心活動,增進人際關係及認同。最後,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ersonal factors, campus experience and career familiarity of college aboriginal students.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the samples consist of 339 college aborigin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for 109 academic year. This study compiled a scale of campus experience and life maturity attitudes, which included personal background (school type, gender, grade, college field, time of residence and schooling in the hometown,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position, work-study experience, work-study hour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original resource center), campus experience (schoolwork,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experience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ampus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etc.), and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s (career beliefs, career exploration, career planning, career Feel).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mong campus experiences and ethnic identities, ethnic identity has the highest average scor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is the lowest.
    2. In the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the average career exploration score is the highest, and the career experience average score is the lowest.
    3. School type, college field, residence and school tim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club activity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position in the club, part-time job experience, part-time job hour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Indigenous Student Resource Center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ampus involvement. .
    4. School type, college field, residence and school tim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club activity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position in the club, part-time job experience, and part-time job hou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s career maturity.
    5. Most of the factors of campus experience and the attitudes of career maturity have a significant and moderate correlation.
    6. Schoolwork,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economic status, recognition for campus and ethnic identity show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career maturity attitude. The explanatory power is from 19.5% to 34.5%.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the author to colleges are:(1)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lub activities and incorporate reward mechanism into the plan,(2)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Aboriginal Student Resource Center,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of student consultation and contact channels, and (3) strengthen student career guidance mechanisms, professions and career paths; suggestions made to college aboriginal students are:(1)actively discover school resources to increase learning effectiveness,(2)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ubs and the Aboriginal Student Resource Center activities to enh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recognition. Finally, suggestions made to further research are also presen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大學校院原住民族學生就學現況 10 第二節 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相關概念與理論 17 第三節 生涯成熟態度相關概念與理論 26 第四節 原住民族學生就學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7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現況分析 77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差異分析 87 第三節 不同背景之原住民學生生涯成熟態度差異分析 109 第四節 原住民學生背景變項、校園認同、族群認同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4 中文部分 144 西文部分 154 附錄 158 附錄一 問卷專家效度審查名單 15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修正意見彙整 159 附錄三 原住民族學生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度預試問卷 179 附錄四 原住民族學生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度正式問卷 186

    丁正芬(2016)。大學生投入校園經驗與學習獲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民國94年06月10日)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田弘華、田芳華(2008)。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之大一新生特性比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4),481-511。doi:10.6350/JSSP.200812.0481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doi:10.6251/BEP.20021014
    白紫‧武賽亞納(2010)。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民族文化教育學習經驗研究─以實踐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玉娟、趙善如(2007)。原住民部落少年的生涯成熟與未來生涯抉擇-以屏東縣少年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79-122。doi:10.29734/SJSW.200706.0003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失業率按教育程度分。2019年12月23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4954&ctNode=5624&mp=1
    何光明(2017)。原住民升學優惠政策與高等教育現況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49-56,臺中市: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余曉婷(2020)。展開我的認同之路:自我、族群、專業的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欣華(2008)。大學生之生涯決策型態、人格特質與生涯成熟關係研究---以高高屏區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玥玲(2006)。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建隆(2016)。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流失因素之初探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5(1),43-61。
    吳建隆(2017)。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持續就讀或中途流失相關因素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建隆(2018)。科技大學持續就讀與流失學生校園經驗差異之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6(4),50-72。
    吳羿瑩(2020)。職業興趣、課外學習核心能力與生涯成熟 之關聯性研究-以某醫學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育逢(2010)。大學身心障礙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育逢(2018)。身心障礙大學升了之後-淺談課外活動校園經驗的重要性。學生事務與輔導,56(4),82-86。
    李育逢、徐惠珍、蔡雅涵、李育齊(2016)。大學原住民族學生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北區某國立大學為例。弱勢者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育齊(2014)。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李育齊、劉佳鎮(2019)。影響大學運動員認知學習成效因果模式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3(4),209-218。
    李佩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
    李詠秋(201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周惠民、施正鋒(2011)。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頁237-5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官孟璋(2003)。原住民班級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調適--以花蓮海星中學「原住民音樂與文化專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秀珍(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第一版)。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1993)。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第六版)。台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新北市:空大。
    林青誼(2017)。高一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成熟度之相關研究~以新竹市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俊瑩、胡志翔、陳成宏(2020)。學校少數族群學生比例對其學習成就的影響。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1(2),1-26。
    林信維(2013)。大學生職業興趣與生涯成熟之研究-以南部某應用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淑惠、黃韞臻、林赫哲(2018)。科技大學學生生涯成熟度與其就業力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兩所大學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1),41-52。
    林慧敏、黃毅志(2009)。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聯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41-81。
    邱仕凱(2018)。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40,59-120。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市:東華。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67-190。
    凃保民(2018)。缺課狀況及個人特質對五專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從校務研究觀點。康大學報,8,17-33。
    姜怡君(2012)。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之關係-以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如樺(2013)。多元入學方案與學生校園投入經驗及學習滿意度關係研究-以北部地區四所綜合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珮停(2007)。科技大學不同校區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以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文彥(2016)。臺灣原鄉弱勢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原住民教育精英的角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原住民身分法 (民國110年01月27日)
    原住民委員會(2018)。107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取自https://www.cip.gov.tw/portal/getfile?source=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16A477B5510B61EC5B364E44B919673048556779284DEFA23B91B9DF71659F0C&filename=3A7A5A92FF3A6321F69BCAB70828FD05B8DFCDDB4A83A16175E073AC0517488E3B91B9DF71659F0C
    原住民族基本法 (民國107年06月20日)
    原住民族教育法 (民國110年01月20日)
    徐恆鑑(2011)。大學新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浦忠勇(2015)。學校教育與社會再製大學原住民族專班芻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2),145-157。
    翁若雲(2011)。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高瑞陽(2003)。臺灣原住民學生在等教育就學現況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9-16。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添洲(1998)。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臺北市:張老師。
    張凱婷(2010)。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雅惠(2013)。都市原住民生涯歷程與教育觀點之研究 —以六位布農族都市原住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憲庭(2005)。原住民族學生的生涯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6(2),15-20。doi:10.7053/TF.200502.0015
    張錦裕(2002)。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09年5月25日)。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107學年度)。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investigate/high_graduate/107/107_graduat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9)。107學年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概況分析。108年5月15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aspx?n=1A8585B5E64C649A&sms=12D775ECB1F7A330
    教育部統計處(民108年2月13日)。原住民學生概況統計 (107學年度)。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native/107/107native.pdf
    教育部統計處(民109年2月5日)。原住民學生概況統計 (108學年度)。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8native_ana.pdf
    教育部資訊公開平台(2018)。學雜費減免人數-以「校」統計。108年10月,取自https://udb.moe.edu.tw/DetailReportList/%E6%A0%A1%E5%8B%99%E9%A1%9E/MoeTuitionsFeesWavier/Index
    梁綺修(2015)。臺北市國中學生生涯成熟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淑惠(2012)。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主全(2012)。境外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校園經驗及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以三所中部大專院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巧筠(2010)。政大原住民族學生學校支持適應系統分析。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42,http://ctldnews.nccu.edu.tw/zh-hant/node/509。
    陳定銘、徐郁雯、彭蕙妤、黃勤真(2020)。客家與平地原住民族複合行政區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8(2),167-227。
    陳怡華(2015)。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市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明國(2018)。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從校務研究策略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國樑(2012)。都市原住民高中學生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桃園縣朝陽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煒婷(2015)。偏遠地區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資本與生涯抉擇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麗娟(1982)。中學生生涯成熟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麗娟(1983)。影響學生職業成熟的父母因素之預測,輔導學報,6,195-224。
    陳麗娟(1987)。焦慮、內外控信念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及職業取向的影響,輔導學報,10,1-14。
    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張恬瑜(2011)。父母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6-27。doi:10.6422/JFEB.201107.0006
    曾柏諺(2018)。技職護理學生的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 -以某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專科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游錦雲、李慧純(2010)。臺灣地區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生涯自我效能感與就業意願之關係探討-以高等教育資料庫為例。國教新知,57(1),26-42。doi:10.6701/TEEJ.201003_57(1).0003
    黃田奇(2014)。屏東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家凱(2018)。臺灣原住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3),33-64。doi:10.3966/181665042018091403002
    黃素菲(2016)。生涯興趣與生涯自我效能對專業滿意度與生涯成熟度的相關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輔導與諮商學報,38(1),29-59。
    黃富順(1984)。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9)。國際新職業量表在臺灣教育研究中的適用性: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考量。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3),1-27。
    楊賀凱(2009)。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的影響-檢證Kohn的理論在臺東國中生父母之適用性。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40(2),145-179。
    葉紹國、楊仕裕(2005)。大學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結合。載於蓋浙生、陳伯璋(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pp. 495-542)。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葉紹國、楊仕裕(2005)。大學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結合:通識教育、新生輔導、導師制度及作弊問題。載於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495-542)。臺北:高等教育。
    趙婉君(譯)(2002)。Light, R. J. 著。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菁英學生暢談怎樣善用大學資源(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臺北市:立緒文化。
    劉千嘉(2013)。北部地區都市原住民的移徙與轉進。地理學報,69,83-104。doi:10.6161/jgs.2013.69.04
    劉宏哲(2016)。臺北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杏元、吳曉明、王麗香、李惠玲、張家臻、林淑君(2009)。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教育研究集刊,55(1),97-128。
    劉杏元、劉麗美、陳海焦、盧瑞華(2016)。定向輔導對新生校園經驗影響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5(2),20-39。
    劉明秋(1999)。生計決策理論與實徵研究之分析。臺南師院學報,22,109-133。
    劉彥廷(2012)。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 -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若蘭、黃玉(2005)。大專漢族學生族群互動、校園投入與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1-33。
    劉若蘭、蔡昕璋、李育齊(2016)。一所公立大學經濟弱勢學生學習與校園經驗及輔導資源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5(3),9-29。
    劉鶴群、侯念祖(2009)。種族優惠或積極賦權措施?論我國社會政策中對原住民(族)的優惠/賦權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27,121-133。
    潘玉龍(2017)。臺灣原住民族學生在高等教育就學現況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6),09-16,臺中市:臺灣教育評論學會。
    鄭增財、鄭靖國(2014)。中華科技大學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0,179-214。
    蕭宇芳(2019)。大學生校園投入經驗與就業力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北部私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佩華(2014)。原住民族高等教育政策與受高等教育意願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校園生活: 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Peter McLaren, 1989)
    蕭逸維(2006)。大專原住民族學生中輟,復學及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安(2017)。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安、張有恆(2019)。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7(4),29-47。
    謝若蘭、彭尉榕(2007)。族群通婚的身份認定與認同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原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5(1),157-196。
    謝慧恩(2015)。遷移、斷裂,與雙重階層化: 原住民教育優惠政策的建制民族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麗卿(2017)。都市原住民專班學習者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鍾宜玲(200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譚光鼎(1996)。探討少數民族教育成就的理論模式。花蓮師院學報,6,25-72。
    譚光鼎(2002)。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7,45-68。
    譚光鼎、葉川榮(201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大學生學習行為特質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9,1-35。doi:10.29763/TISR.201106.0001
    關永馨、齊隆鯤(2006)。大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7。doi:10.6388/JES.200612.0091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Astin, A. W.(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 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25, 297-308.
    Astin, A. W.(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stin, A. W.(1991). What really matter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vocativ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student outcomes.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 Meeting, Seattle.
    Astin, A. W.(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nks, J. A.(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64, 390–400.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2307/2967262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ristine E. Sleeter. (199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social activism. Albany, New York: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rites, J. O., & Savickas, M. L. (1996). Revision of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 131-138.
    Crites, J. O. (1974).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A model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E. L. Herr(Eds.), Vocational guidance and human development(pp.296-320). Hopewell, NJ: Houghton Mifflin.
    Ham, K., & Lim, H. (2017). Career Matu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Adolescents: A Cross-Lagged Panel Design.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65(3), 250–263.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02/cdq.12096
    Havighurst, R. J.(1953).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ongmans, Green.
    Kuh, G. D. (1993).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Kuh,G.D.(1999). Th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2(2), 99-119.
    Kuh, G. D.(2001). 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 Change. New Rochelle:May/Jun, 33(3),9-10.
    Kuh, G. D.(2009).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2009(141), 5-20. Kuh, G. D.,
    Luzzo, D. A.(1994). An Analysis of 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ommitment to Work.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1(1), 38–45.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02/j.2161-1920.1994.tb00411.x
    Luzzo, D. A.(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Maturity and Perceived Barriers in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3), 319–322.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02/j.1556-6676.1995.tb01756.x
    Luzzo, D. A.(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Aspiration-Current Occupation Congruence and the Career Maturity of Undergraduate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2(3), 132–140.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02/j.2161-1920.1995.tb00983.x
    Luzzo, D. A., & McWhirter, E. H. (2001). Sex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Educational and Career-Related Barriers and Levels of Coping Eficacy.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9(1), 61.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02/j.1556-6676.2001.tb01944.x
    Morris, J., Smith, A., Cejda, B.(2003).Spiritual Integration as a Predictor of Persistence at a Christian Institution . Higher Learning’ in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2(4),41–351.
    Naidoo, A. V., Bowman, S. L., & Gerstein, L. H.(1998). Demographics, causality, work salience,and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3, 15-27.
    Handelsman, M. M., Briggs, W. L., & Sullivan, N.(2005). A Measure of College Student Course Engag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8(3), 184–191.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3200/JOER.98.3.184-192
    Pace, C.(1979). Measuring outcomes of college: Fifty years of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ce, C.(1984).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ace, C.(1988). CSEQ: Test manual & nor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scrella, E. T., Edison, M., Nora, A., Hagedorn, L. S., and Terenzini, P.T. (1996). Influences on students’ openness to diversity and challenge in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67(2), 174-195.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vol.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helan, P., And Others, &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he Context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1991). Students’ Multiple Worlds: Negotiating the Boundaries of Family, Peer, and School Cultures. Retrieved from http://0-search.ebscohost.com.opac.lib.ntnu.edu.tw/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338594&lang=zh-tw&site=ehost-live
    Phinney, J. S.(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499–514
    Sahu, V. R., & Agarwal, U. (2016). Study of career maturity in urban and rural adolescents. Indian Journal of Health & Wellbeing, 7(12), 1124–1126. Retrieved from http://0-search.ebscohost.com.opac.lib.ntnu.edu.tw/login.aspx?direct=true&db=aph&AN=122600535&lang=zh-tw&site=ehost-live
    Savickas, M. L.(1995). Donald E Super(1910–1994): Obitu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9), 794–795.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1037/0003-066X.50.9.794
    Super, D. E.(1955). The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eacher College Record, 57, 151-163.
    Super, D. E.(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Harper & Row.
    Super, D. E.(1974). Measuring vocational maturity for counseling and evaluation. Washington: 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
    Super, D. E.(1983). Assessment in career guidance: Toward truly development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l61, 555-562.
    Super, D. E.(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 Brooks, L., & Associate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Super, D. E., & Overstreet, P.L. (1960).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ninth grade boys. New York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Terenzini, P. T., Pascrella, E. T., and Biliming, G. S.(1996). Students’ out-of 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2), 149-162.
    Tinto, V.(1975).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89-125.
    Tinto, V.(1986). Theories of student departure revisited. In J. Smart(Ed.), Higher education: A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 2, pp. 359-384). New York: Agathon.
    Tinto, V.(1987).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nto, V.(1993). 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rice, H. M.(1958).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LR Review, 11(3), 474–476. https://0-doi.org.opac.lib.ntnu.edu.tw/10.2307/2519978
    Watson, L. W.(1994). An analysis of Black and White student’ perception, involvement, and educational gains in private historically Black and White liberal arts institu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
    Watson, L. W.(1996).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student learning: A model for administr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Planning and changing. 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Journa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