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司維
Cheng,Szu-Wei
論文名稱: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
Expressions of Visual Tension on Poster of Performing Arts
指導教授: 梁桂嘉
Liang, Kuei-C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視覺張力表演藝術海報設計完形心理學平衡對比
英文關鍵詞: Visual tension, Performing arts, Poster design, Gestalt psychology, Balance, Contras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6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藝術不管在美學或是表達形式上,似乎都有追求視覺張力表現的趨勢。一幅好的表演藝術海報設計必須同時具有傳達功能與審美價值,在視覺上也同時具有一種張力及運動感。簡單地說,那是畫面構圖中,各個文字、影像元素互相對比、衝突、平衡、融合、分裂的種種交互反應。觀者能從靜態的畫面中得到動態的視覺效果,除了運動中的瞬間定格畫面以外,平衡與對比也是造成動感的原因,依照完形心理學的理論,張力及運動感的原則,在於破壞人類的視覺平衡,使人有想辦法回覆平衡的傾向。本研究透過張力的觀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藉以強化作品的傳達性與美感。最後本研究共歸納出以下三項結論:
    (一)藉由文獻探討,具體歸納視覺張力的產生取決於位置、色彩、形狀、運動等等引起,而產生各種張力的根源則在於知覺的作用。要讓一個版面產生視覺張力,可以透過適當的安排產生符合靜態張力之平衡性、動態張力之動態感、情感張力之對比性與色彩性來達到。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要有張力的構圖,即使是不具動感的照片經過適當的裁切、擺在對的位置也能達到視覺張力的效果。
    (二)經過蒐集與分析台灣表演藝術海報,得知造成一張海報具有視覺張力感的原因與特徵通常不只一項,它常同時具有動態與平衡的屬性,或同時具備三種屬性,而表現形式也同時呈現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要能夠呈現真正的視覺張力,必須能夠達到統一性才行,統一性原則的目的使版面成為一個具有統一性的主體表現和層次感的設計,以連貫整體的視覺表現,進而使訊息的傳達效率更高。
    (三)透過海報創作,發現具張力性的構圖在“平衡”上的要求超乎預期的重要,一張海報的構圖若失去了平衡感,或許得到一時的動態感與注目效果,但是這個注目性並不會是美的感受,它亦無法讓人耐看。但平衡之中沒有動態卻一片死寂。因此動態感與視覺平衡兩者間是呈現共生的依存關係,就像許多人常說的“恐怖平衡”,必須拿捏的恰到好處。

    Whether it is in the expression format or from aesthetical concern, modern arts seems to be in the trend of pursuing visual tension. A good design for performing arts poster must possess both transmitting function and aesthetical values simultaneously, especially with a kind of mixing in tension and athletic feeling for visual expression effect. Simply put, these are relative contrasts for each word and image element within the composition of picture, in addition to various interactions interplayed from standpoints of conflict, balance, fusion and disintegration. People can acquire the dynamic visual effect from still and static state of the picture itself. Therefore besides instantaneously still frames during athletic events, the balance and contrast are also the causes for creation of dynamic feelings. If following interpretations and theories from Gestalt psychology in principles for tension and movement, the whole idea was anchored on the assumption to destroy the visual balance of humans so as to trigger instinctively balancing tendency from human as result.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intends to apply these tension concepts unto the playbill design to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aspect of it, and the aestheticism. Lastly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for conclusion:

    (1) Through documentation exploration,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n concrete fashion regarding the occurrences for visual tension. This is determined and triggered by positioning, coloring, outer shape and movements, etc. Nevertheless those are responsible of generating the sources for each and every tension residing at consciousness level. Thus, the inducement of visual tension for any layout can be properly arranged to produce guidelines for contrast and coloring demands through the balancing quality for static display, and dynamic feeling for dynamic tension and the emotional tension. Amid all of these, the most effective one resides at the tension for picture composition. Even for those pictures lacking dynamics can be rectified through proper cutting and placed at the right locat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for visual tension.

    (2)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aiwan’s performing arts posters, it came to our attention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one single cause and characteristic accounting for any posters to possess visual tension. It normally possesses the dynamic and balancing attributes or all three of them. And the expression also exhibi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For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be able to really generate the desired visual tension, it must achieve the unity effect first.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guiding principle for achieving unity resides at having the layout possessing a kind of design through expression of main body with sense of 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layering expression of the layout. Therefore this can integrate the overall visual express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for imbedded messages.

    (3) Through posters creation, it discovers the demands for “balancing” on the picture composition with tension are so vital, even exceeding the anticipation as result. If the playbill’s composition loses the balancing feeling or may even acquires an Instantaneous effect of dynamic and attention grabbing, nonetheless, this attention would not even come close to the esthetics feeling, but also lacks the capability of maintaining people’s attention span. Nevertheless, balancing lacking dynamic feeling would fall flat on It face. Thus, both the dynamic feeling and visual balance exhibit some kind of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in the end, just like the commonly known “balance of terror”. Consequently, this must be handled with utmost delicateness.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4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視覺原理 4 2.1.1 視覺形成與訊息處理 5 2.1.2 眼球運動 6 2.1.3 視覺認知 7 2.1.4 完形理論 9 2.2 視覺張力 11 2.2.1 視覺張力的解釋與探討 11 2.2.2 點、線、面與力的關係 14 2.2.3 視覺張力與平面設計的時代性 22 2.3 表演藝術海報 26 2.3.1 表演藝術的定義 26 2.3.2 表演藝術觀眾人口分析 26 2.3.3 海報設計 28 2.3.4 表演藝術海報的特色與功能 30 2.4 小結 32 第三章 張力的形成 3.1 靜態的張力 34 3.1.1 視覺力場 34 3.1.2 視覺平衡與構圖 36 3.2 動態的張力 41 3.2.1 有方向性的張力 42 3.2.2 運動感的形成 44 3.2.3 造形本身的張力 50 3.3 情感的張力 54 3.3.1 移情作用 55 3.3.2 光線與色彩 57 3.3.3 衝突與對比 62 3.4 小結 6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表演藝術海報蒐集與分類 67 4.1.1 蒐集與整理 67 4.1.2 表現技法分類 68 4.2 海報設計的張力特徵分析 71 4.2.1 分析方法 71 4.2.2 張力特徵實例分析 72 4.3 文字編排與張力 83 4.3.1 主標題與副標題設計 83 4.3.2 訊息文字串與文字塊 84 4.3.3 書法的張力 84 4.4 小結 87 第五章 海報創作說明與討論 5.1 創作說明 90 5.1.1 海報創作(壹):廣場藝術節開幕表演—風林火山 90 5.1.2 海報創作(貳):朱哲琴演唱會—七日談 94 5.1.3 海報創作(參):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 96 5.1.4 海報創作(肆):舞蹈巨擘風華再現 101 5.1.5 海報創作(伍):瑞典夏綠蒂安歌卡歌舞劇—SWEET 104 5.1.6 海報創作(陸):Double C 舞團—反射 107 5.1.7 海報創作(柒):果陀劇場—我的大老婆 110 5.2 作品分析討論 115 5.3 創作成果展出 12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論 123 6.2 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 132

    中文書籍--(依照年份排序)

    1. GERALD D. HURLEY ANGUS McDOUGALL 著,嚴凱毅 譯,1981,《視覺的震撼》,台北:時報文化。
    2. 馬場雄二 著,王秀雄 譯,1981,《美術設計的點.線.面》,台北:大陸書局。
    3. 康丁斯基 著,吳瑪俐 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4. 康丁斯基 著,吳瑪俐 譯,1985,《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5. 朝倉直巳 著,呂清夫 譯,1985,《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梵谷圖書。
    6. 安海姆 (Rudolf Arntheim) 著,李長俊 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7. 克理斯提安.哥爾哈爾 著,吳瑪俐 譯,1987,《保羅克利—生活與作品》,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8. 王建柱 著,1987,《包浩斯》,台北:大陸書局。
    9. 呂清夫 著,1987,《造型原理》,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0 黃海澄 著,1987,《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美學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
    11. 朱光潛 著,1987,《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出版社。
    12. 滕守堯 著,李澤厚 主編,1987,《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
    13. 青木正夫 著,1988,《平面設計構成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14. 李澤厚、汝信 編輯,1991,《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5. 劉其偉 著,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
    16. 王秀雄 著,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北市美術館。
    17. 周 實 著,1991,《西方著名美學家評傳》,安徽,安徽教育。
    18. 劉思量 著,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 柳閩生 著,1992,《版面設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Gleitman‧H.著,洪 蘭 譯,1997,《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1. 王受之 著,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2. 曾文中 譯,1997,《光與影的秘密》,台北:三民書局。
    23. 安海姆(Rudolf Arntheim)著,滕守堯、朱疆源 譯,1998,《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
    24. 柯勒(Wolfgang Kohler)著,李珊珊 譯,1998,《完形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25. 田中正明 著,蘇守政 譯,1999,《視覺傳達設計》,台北:六合出版社。
    26. 楊裕富 著,1999,《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27. 王受之 著,2002,《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8. 賈克.瑪奎 (Jacques Maquet) 著,武珊珊、王慧姬 譯,2003,《美感經驗》,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29. 莉茲‧希爾( Liz Hill )等 著,林潔盈 譯,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台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
    30. Ward, P.著,廖澺蒼 譯,2005,《影視攝影與構圖》。台北:五南。
    31. 蔣載榮 著,2006,《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台北:雪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文論文--(依照年份排序)

    1. 田覺民,1997,《視知覺中的空間感和移動性應用於平面設計的研究》,1997 基本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出版組。
    2. 羅皓恩,2000,《表演藝術團體與新聞傳播媒體之互動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台北。
    3.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中壢。
    4. 顏國榮,2001,《對比形式應用於銀飾造形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5. 陳思玫,2001,《色彩與城市意象─以台中車站週邊道路為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中。
    6. 鄭素勤,2002,《探討透視的空間表現的繪畫動力結構—以達文西與克利的作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
    7. 葉政鑫,2002,《運用完形心理學探討介面形態組織關係對注意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
    8. 蕭崇仁,2003,《以視覺心理學探討氣韻生動意涵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
    9. 陳瀚凱,2003,《渦旋造形之象徵意義與其在視覺動勢上的應用創作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中壢。
    10. 李美惠,2003,《由歐普藝術探討形狀與色彩對比對於視覺知覺立體感之效果》,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11. 林俊成,2003,《點線面的繪圖軌跡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2. 沈美華,2003,《奔騰—靜與動的迸裂與綻放》,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13. 柯敏弘,2003,《表演藝術之平面影像視覺設計表現研究—以體相舞蹈劇場之平面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14. 陳鳳娟,2004,《審美心理之移情說與同形論在海報設計上的應用─以文化海報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15. 蔡佩倫,2004,《物體為基之注意力選擇的限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
    16. 林佳音,2004,《視覺引導作用之設計傳達效應研究》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台北。
    17. 吳玉霜,2004,《黑格爾美學的悲劇理論研究》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台北。
    18. 李公偉,2005,《論平面設計中的圖形張力》,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吉林。
    19. 饒真強,2005,《海報文案編排設計與文字色彩對視覺掌握廣度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20. 徐正浩,2005,《對比形式於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21. 吳芳怡,2007,《不同類型電影的用色特徵》,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
    22. 張妍蓁,2007,《光線與色彩的對話-張妍蓁繪畫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彰化。

    中文期刊與雜誌--(依照年份排序)

    1. 林金台,1999,《藝術形式中「漸層」美感的研究》,1999跨世紀人文‧科技國際設計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暨研究所,P189-197 。
    2. 戴光華,2004,《視覺.張力.空間》,裝飾2004年2期,P76-77。
    3. 周 宏,2002,《平面設計中形的心理張力》,2002包裝與設計第三期,p80-82。
    4. 陳瀚凱、張謙允,2003,《視覺平衡影響視覺動勢強弱之視覺原則探討》,藝術學報第73期,p75-88。
    5. 呂唯平,2003,《偶然形態特定的語言傳達作用之探尋》,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六卷第一期,p68-71。
    6. 秦燕妮、李順華,2006,《淺議色彩設計中的人本主義影響》,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p59-61。
    7. 陳瀚凱、管倖生,2007,《以信息熵理論探討視覺特徵信息對審美性與注目性之影響—以海報設計為例》,設計學報第12卷第2期,p53-70。

    網路資料--(依照年份排序)

    1. 王秀雄,1991,《日據時期 (1895-1945) 台灣西洋美術鑑賞教學輔助系統》。
    2. 譚 亮,2001,《理性構成設計》,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1-12/1007515991.html。
    3. 孟 建,2002,《視覺文化傳播時代的來臨》,2002上海第一屆數字藝術節演講稿,http://static.chinavisual.com/storage/contents/2002/12/15/5273T20021215080408_1.shtml。
    4. 劉劍榮,2004,《讀圖時代的新聞圖片策略》,http://www.xjjjb.com/bxjs/2004-09/17/content_13365.jsp。
    5. 劉永東,2005,《設計中的視覺平衡》,裝飾2005年02期,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20100&ID=65737。
    6. 王清良,2006,《視覺動力設計概念相關理論之研究》,http://www.id.yuntech.edu.tw/display/graduate/dc118-wangcl/the3rd/1.htm。
    7. 孫 武,2006,《構成主義與十月革命》,http://www.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6-04/1145498857.html。
    8. 李凱洲,2006,《趨大的描繪與抽象的意境──關于截取式構圖在繪畫中的應用》,藝術與設計出版聯盟,http://www.artdesign.org.cn/ShowArticle.aspx?id=171&kind=。
    8. 梁昭華,2006,《文字視覺語言的力量》,www.dolcn.com。
    9. 孫書文,2007,《論文學張力》,文化研究網:http://www.culstudies.com。
    9. 鄭曉華,2007,《點線的組合、漢字形體的“完整性”和視覺張力》,http://www.tianxiabbs.org/viewthread.php?tid=11566。

    下載圖示
    QR CODE